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药信息学是应用信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诠释、表达中医药学,以支持中医药科学发展的一门学科.目前,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大都开设了中医药信息学专业或设立了专业方向,有些院校还率先开展了中医药信息学研究生教育,培养中医药信息化专业人才.但是,在这些高校中,符合中医药事业发展要求的信息技术类师资队伍、课程内容体系、人才培养等方面基础还很薄弱,相应的学科建设工作远远落后于形势需要,因此,如何发展中医药信息学值得深思. 1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医药信息学的发展迄今已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在学科的设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均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与之相关各项工作的开展也纳入了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述中医药信息学人才培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提出将Arduino开源硬件引入中医药信息学教学中,尝试对现有课堂和实验教学进行实践探索,并提出相应建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应用能力,以冀进一步完善中医药信息学实践教学模式,培养"中医药+信息学"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促进学科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3.
问题: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需求驱动下,探讨运用大数据理论研究处理中医药数据的方法,分析中医药大数据的新特征。方法:分析对比中医药信息学现有学者对中医药数据特征研究的文献,总结学者们关于中医药数据特征的研究文献,结合中医药人工智能新的技术路线、研究思路和技术成果,提出中医药大数据新的特征。结果:总结并优化研究者提出的中医药数据特征的结论,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医药大数据中的应用,突出中医的整体观、抽象性、模糊性等特征,提出中医药大数据典型的四大数据特征即持续循环、动态处理、整体系统、价值可见。结论:遵循中医药大数据四大特点,在中医药领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挖掘中医药数据,为中医药科研、临床、产业等带来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4.
阚红星 《环球中医药》2012,5(8):600-603
中医药信息学是中医药学与信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个发展中的新兴、交叉学科.论文首先从三个方面概括了中医药信息学的内涵,并对国内外设置该学科的状况和发展情况进行了总结,接着从中医药的发展需要、社会对中医药信息人才的需求、设置该学科的基础条件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中医院校自主设置该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通过培养目标与要求、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案及依据、培养和学位的基本要求,探讨了中医药信息学人才培养方案.中医药信息学二级学科硕士点的设置,必将会促进中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本刊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科技学术期刊,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信息专业委员会、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中医药信息数字化专业委员会的会刊。本刊全面报道中医药图书情报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科研教学成果,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在中医药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促进中医药信息学学科的学术交流及人才培养,为中医药图书情报研究人员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本刊已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  相似文献   

6.
由于缺乏足够的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证据支持传统中医药理论,目前中医药学科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一问题有望借助当今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信息科学技术及影像学技术来解决,即通过新技术深入研究探讨中医药科学理论,探索中医药作用机制。近年来,利用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研究中医药作用机制逐渐成为科研热点,但由于具备医工结合知识体系的跨学科人才的匮乏制约了中医药领域磁共振功能成像研究的发展。随着中医药信息学专业在全国各大高等中医药院校的逐步兴起,该专业成为科研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同时,磁共振功能成像研究的发展也将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中医药信息学人才,以促进中医药信息学科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张华敏  裘俭 《中医杂志》2011,(18):1537-1538
中医药信息学是新兴的交叉学科。通过分析现有的对中医药信息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成果,提出了中医药信息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构建的步骤。  相似文献   

8.
从中医院校中医药信息学开课情况、教材情况以及中医药信息学理论研究情况等方面探讨了中医药信息学课程知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同时对中医药信息学课程内容知识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论建立中医药信息学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中医药信息学的建立和发展是中医药学科拓展的历史必然,目前该学科已初步形成,本文分析了中医药学与信息学共同的理论基础、二者在方法学上的结合点,提出中医药信息学的定义、内涵和外延、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基本框架及其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变革的深入,中医药和信息学方法与技术交叉结合,诞生了中医药信息学,它是由中医药与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相互整合、相互渗透而形成的,开发和评估各种有关获取、处理及解释患者数据的方法和系统。中医药信息技术可以为中医眼科所用,从而解决目前中医眼科没有一套公认的辨证体系和病证难以结合的困境,发挥中医在眼科疾病健康管理中的优势,为中医眼科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血液指纹图谱中医药信息学研究方法是一种新的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方法,为方便大家了解和认识这一方法,特以代谢物组学为参照介绍了它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2.
精准医学是生物信息学、医学信息学与大数据交叉发展形成的新型医学体系,笔者通过阐述精准医学的发展现状、中医药的精准医学内涵与目标、中医药的精准医学发展战略意义,分析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精准医学创新与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期刊,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信息专业委员会、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中医药信息数字化专业委员会的会刊。本刊已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收录。本刊关注中医药信息学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科研教学成果,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在中医药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促进中医药信息学学科的学术交流及人才培养,为中医药信息及图书情报研究人员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作者及读者定位于从  相似文献   

14.
试论中医药信息学及其相关信息学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信息学是中医药学与信息科学交叉产生的新兴学科,尽管目前该学科还很不成熟,但已显示出其良好的发展前景。为了探讨中医药信息学的内涵与外延,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其相关的信息学科进行探讨,以促进中医药信息学科的建立。 1 医学信息学 医学信息学与中医药信息学的关系最为密切。关于医学信息学的内涵与外延也有着不同的看法。 由秦惠基、符雄主编的高等医药学院教材《医药信息学》认为:“对医学情报学学科名称和内容有两种不同的理解和解释:(1)认为‘医学情报学’是由‘医学’+‘情报学’所组成。这种解释方法完全抛弃了医学情…  相似文献   

15.
随着"大健康时代"到来,中医药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契机,同时新时代背景也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现有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中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存在着传统文化底蕴不深、中医经典学习不足、现代科技手段及研究方法掌握不够、临床实践能力薄弱等诸多问题。结合当前时代背景以及人才培养新要求,对如何深度构建中医药人才培养新体系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并提出了"传统文化+中医思维+现代科技与人文知识+临床能力+N"五位一体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信息学是中医药学与信息学相互交叉、渗透、融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21世纪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中医药学与信息学相互结合成为必然,它将推动中医药信息数字化建设与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信息科学与中医药学的交汇融合,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中医药学研究的各个领域。目前,中医药信息学已发展成为中医药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笔者对1994-2009年国内期刊发表的中医药信息学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反映中医药信息学的研究和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8.
本刊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科技学术期刊,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信息专业委员会、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中医药信息数字化专业委员会的会刊。本刊全面报道中医药图书情报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科研教学成果,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在中医药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促进中医药信息学学科的学术交流及人才培养,为中医药图书情报研究人员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本刊已被《中国核心期刊  相似文献   

19.
本刊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专业学术期刊,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信息专业委员会、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中医药信息数字化专业委员会会刊。本刊全面报道中医药图书情报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科研教学成果,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在中医药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促进中医药信息学学科的学术交流及人才培养,为中医药图书情报研究人员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本刊已被《中国核心期  相似文献   

20.
本刊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科技学术期刊,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信息专业委员会、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中医药信息数字化专业委员会的会刊。本刊全面报道中医药图书情报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科研教学成果,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在中医药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促进中医药信息学学科的学术交流及人才培养,为中医药图书情报研究人员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本刊已被《中国核心期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