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松 《世界中医药》2014,9(11):1419-1422
"望神"即通过观察"神"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来诊察疾病,是从病变表现的最高层次把握疾病的本质,贯穿于望诊的所有环节中。包括望"形"之神、望"色"之神、望"目"之神、望"舌"之神、望"情志"之神、望"小儿"之神、"望神"要诀等具体内容。其内涵丰富,内容精彩,是中医诊法的灵魂。  相似文献   

2.
四象医学之"心"与中医学"心藏象"之涵义同中有异,两者均主张心为一身之主宰及心身一元论观点。朝医学将"心"视为中央之太极,却没有把心列在四象脏局中,强调无形之"心"的重要作用,这与中医学"心藏象"之内涵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中医心理之"邪"的基本概念切入,明确把"邪"分为"思维之邪、想象之邪、七情之邪、需求之邪、自我之邪、行为之邪"6型,为完善中医心理病机理论和指导中医心理临床"祛邪扶正"治疗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6,(9):1850-1852
从"水为万化之原,肾为人之始生""肾为元气之根,天癸之源""肾为五脏之根,化源五脏之精"3方面探讨了肾之"相使贵贱"的内涵。"水为万化之原,肾为人之始生",从肾五行属水,水为万化之源角度论肾"贵";"肾为元气之根,天癸之源",从肾对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重要性论肾"贵";"肾为五脏之根,化源五脏之精",从肾和五脏的相使关系论肾"贵"。  相似文献   

5.
于志强教授从医40余载,取法先贤,并结合自身数十年临床经验,提出"郁滞论"学术思想,取法"五郁""六郁"之说,认为"郁滞"有"无形之郁"和"有形之郁",百病皆以"无形之郁"为先,继以"有形之郁"从之。世人治病多重有形,而轻无形,大谬也。"无形之郁"者,以气郁为首,进而衍生为火郁、寒郁、情志之郁等。"有形之郁",以痰郁、湿郁、饮郁、浊郁、食郁、血郁、络郁等为主。于教授认为病之所生,无论外感内伤,多与"郁滞"相关。此中"郁滞"囊括了所有关于气血津液的运行的失常,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而在诸郁之中,又以气机之郁为先导及核心,故而根据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可将"郁滞"分为"气机之郁""水液之郁""血络之郁""痰瘀为郁""正虚而郁"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在表之阳"的意义包涵了"在表之阳""在表之阴""在里之阳""在里之阴"。了解"在表之阳"的出入运动,有助于鉴别临床疾病因阳气运动而出现的诸多假象,也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伤寒论》中的失治误治。但是"在表之阳"的论述不足之处也有很多,比如"在表之阳"仍可细分,卫气与荣气皆属于"在表之阳",但"在表之阳"的分类却远不止卫气和荣气那么简单。另有不足为此处仅介绍"在表之阳入里"和"出为在表之阳"的出入方式,除此之外尚有体外阳气助"在表之阳",以及"在表之阳"散于体外,但是这两种"在表之阳"的运动方式《伤寒论》中论述不多。此外,《伤寒论》中尚有"在表之阴"的运动,或者是"在表阴阳"的运动,只是不及"在表之阳"的运动清晰明了,可以通过"在表之阳"的运动触类旁通地去理解这些运动。  相似文献   

7.
文章就《金匮要略》中之"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试予阐释。文章指出,"阴气衰者为癫"之"癫"字,当为癫痫,应指原发性癫痫。"阳气衰者为狂"之"狂"字,当为后世所称癫狂病之癫症,或脏躁类疾患;此当为本条经文上述"狂"之病因进一步概况。之所以出现"阴气衰者为癫",实为"阳气衰者为狂"之行文对仗排比。文章最后指出,《金匮要略》之此两句经文昭示了部分癫狂病致病之因与原发性癫痫之主要致病之因,这对于临床诊治癫狂病、癫痫将有全面而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梳理"水郁折之"之相关阐述,系统回顾"水郁"内涵、成因、临床表现、病位、病机,整理历代医家对"水郁折之"之法的临床应用。指出水郁之病重在水寒郁滞,水郁的治疗"水郁折之"应理解为"水郁析之"。即水郁应"分而析之",通过扶阳、实土、分利、疏散的方法,使体内被郁之阴寒之邪外出,以治水郁。  相似文献   

9.
从隐喻认知的角度探究中医学生理之"火"和病理之"火"的概念内涵。古代中医学家在说明人体火的生理、病理以及治疗方法时,大量地借鉴了身边可感知的自然之火的性状特征,因而,对"人体之火"的感悟是以"自然之火"的体验为认知本源的。本文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对中医之"火"的概念和内涵进行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正>1膏之原肓之原《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按《素问·刺禁论》说:"鬲肓之上,中有父母"。此文"膏之原"之"膏",读为"鬲","膏"、"鬲"二字声转可通也,《黄帝内经太素·诸原所生》载此文,正作"鬲之原"。  相似文献   

11.
我国《汉书·艺文志》最早将古代医学典籍归列"方技"一门,并指出"方技者,皆生生之具。"这是给医疗技术所下的古老定义。"生生之具",语本《易经》"生生之谓《易》"和"天地之大德曰生"。遵循生物之理,生其所当生,这也就是扁鹊所说的"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相似文献   

12.
中医之"痰"有狭义之痰和广义之痰,与现代医学之痰大有不同,但现代医学的发展,可尝试揭示中医之痰的科学性。黏蛋白不仅参与中医狭义之痰的形成,而且在分布、致病方面与中医广义之痰极其相似。提示黏蛋白是中医之"痰"的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3.
将"重阳者狂,重阴者癫"之"癫"释为癫狂病之癫症是不妥的,当时所说之"癫",或称"癫病""癫疾",即癫痫,"重阴者癫",即病癫痫。"狂",实乃后世之癫狂病,释"狂"为癫狂病之狂症,欠妥。因《难经》成书时之医学语境,"狂"并不单指刚躁狂暴、逾垣上屋、弃衣奔走等之狂症,多泛指精神异常之病症或现象。读"重阳者狂,重阴者癫",宜如读《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之"诸""皆"字,宜理解为非全是,或非全部;即部分或大部分具"重阳"或"重阴"脉者病癫狂病或癫痫。"重阳者狂,重阴者癫",以脉象昭示了部分或大部分癫狂病、癫痫已作的病理状态,吾家以此认识并指导癫狂病、癫痫之临床辨治,取得了可喜的效果。故宜正确认识和理解此句经典名言,使之更好地运用于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之中医药研治。  相似文献   

14.
追溯"辛以润之"的理论流源,总结后世医家对"辛以润之"作用机理的剖析。从阴阳角度深入探讨"辛以润之"的本质内涵,即辛以开通阳气,蒸发水液,湿润自生的理论机制,进而以此分析"辛以润之"的临床运用。挖掘经典中的深刻蕴意,使"辛以润之"作为治则治法,拓展"辛以润之"的临床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5.
"高粱之疾"与代谢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籍所载"高粱之疾"颇似今之代谢综合征,痰湿中阻,脾失健运为"高粱之疾"主要病机,痰湿中阻,脾失健运亦为"消瘅"、"胸痹心痛"、"眩晕"等病证之因,也有医家认为"高粱之疾"及其相关病变与肝失条达、痰湿瘀血内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歧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原文是针对六气变异、五郁病机提出的治则,如王冰注云:"达、发、夺、泄、折五法,为汗吐下解表,利小便,抑冲逆","发为汗之,令其疏散也。"将"发之"解释为"发汗",经历代医家  相似文献   

17.
有学者将十五络脉与"胃之大络"合称为"十六络脉","胃之大络"虚里即心尖搏动点的观点已载入教科书,不少学者都将"虚里"解释为"身体里空虚的地方"。通过对"胃之大络"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归纳,对以上观点做一讨论,加深对"胃之大络"的认识。认为"胃之大络"不宜与十五络脉合称为"十六络脉","左乳下"才是真正的心尖搏动点,"虚里"的命名是"四通之义"。  相似文献   

18.
白正学 《环球中医药》2020,13(2):310-313
《内经》中"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五郁治则,揭示了"被郁"与"郁发"这一重要病因病机,是顺应自然规律和符合中医学"辨证论治"原则的治疗大法,与《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思想一致,在临床上当灵活应用。列举肾脏病验案,如"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案"病机特点为"肝郁",以"木郁达之"治之;"狼疮性肾炎案"证属寒闭热郁,治当"火郁发之";"慢性肾小球肾炎案"表现为湿热中阻之"水肿",故以"土郁夺之"为治则;"急性肾小球肾炎案"系肺失宣肃,风水相搏所致,宜"金郁泄之";"肾病综合征案"乃脾肾阳虚之证,扶阳实土且以温肾为要,恰"水郁折之"之理。把《内经》五郁治则应用于肾脏病,可拓展治疗思路,提高疗效,对指导临床解决疑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太素”解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是分类注释、校勘《黄帝内经》的早期著作,杨上善所以名"太素"之义,查阅其书未见有解,疑或散佚,而晚清萧延平《校正》未见有说,后来学者亦未见有谈及者,经查阅文献认为,"太素"即大道之义。"太素"原指宇宙天地形成之前的混沌状态,而《黄帝内经》则是"本太素浑元之理,阐天人合一之道"的重典;又因"黄帝之道"是"言阴阳五行"之大道的,亦称"太素",而《黄帝内经》的著作正是以阴阳五行之理,来阐述"天人相应"的"天道之大经"者,此盖冠名《黄帝内经太素》之由来矣!  相似文献   

20.
弈理、兵法、岐黄之术,其源同一,皆饱含中国传统文化"道"之蕴味,符合"道"之精神。围棋讲究建立"厚势",中医制方之道亦与之同理,强调"厚势"在组方中的重要性。细研各家方书,医者擅长从重用剂量、叠用厚味、巧拟对药以及合方权变等方面建立"厚势",其"厚势"可使全方之力会聚一点,重磅出击,破其病机关键所在,解决疾病之主要矛盾,则余症砉然而除,临床上可收峻捷之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