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研究脑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大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缺氧诱导因子(HIF-1α)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二次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预处理与缺血再灌注模型(预缺血组),分别在短暂预缺血后1 d、3 d、7 d、14 d、21 d行脑缺血再灌注处理.用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大鼠脑内EPO mRNA 、HIF-1α mRNA的表达;并与无缺血预处理组(无预缺血组)比较.结果 预缺血组1 d、3 d、7 d亚组的脑梗死体积较无预缺血组明显减小(均P<0.05) .预缺血组3 d、7 d亚组大鼠脑EPO mRNA、HIF-1α mRNA表达明显高于无预缺血组的相应各亚组(均P<0.05);两组1 d、14 d、21 d亚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PO mRNA与HIF-1α 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r=0.737,P<0.01).结论 缺血预处理可使EPO及HIF-1α表达在脑缺血后明显增高,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这可能是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形成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时间依赖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诱导缺血耐受的时间依赖性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11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SS)+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组(简称SS组)和缺血预处理(IP)+MCAO组(简称IP组),每组50只,另10只备用。将两组大鼠再随机分为5个亚组(n=10),IP组给予预缺血10 min后分别于6 h、24 h、3 d、7d、14 d后给予大脑中动脉完全阻塞22 h,再灌注2 h;SS组未进行缺血预处理,而单纯暴露颈总动脉处的解剖结构10 min,余步骤同IP组。采用Swanson间接法和Nick&Spot图像采集分析系统计算各组大鼠梗死体积,光镜下观察各组脑组织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脑组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结果给予10 min的大脑中动脉短暂的缺血预处理能够明显减少24 h、3 d、7 d1、4 d后再次缺血后的梗死体积(P<0.05),而6 h时间点脑梗死体积与SS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SS组比较,IP组各时间点GFAP和BNDF阳性表达增多(P<0.05),且间隔3 d、7 d组增多明显(P<0.05),14 d后开始逐渐降低。结论 IP不但能引起神经系统损害,而且能够诱导缺血耐受的产生;IP诱导的缺血耐受对IP后3~7 d发生的再缺血损害保护作用最强。BDNF表达基本与缺血耐受的保护作用时间规律一致,提示BDNF可能是脑缺血耐受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脑缺血耐受中的作用及其与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Wistar大鼠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建立局灶性缺血预处理模型,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非缺血预处理(NIP)组和缺血预处理(IP)组,NIP和IP组再根据不同时间窗随机分成5个亚组。分别在缺血预处理后1、3、7、14和21 d进行再次缺血2 h再灌注22 h,然后取脑检测: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计数微血管密度,免疫组化检测CD34和VEGF蛋白表达,原位杂交法检测VEGF mRNA表达。结果:①组间比较:IP 1、3和7 d亚组脑梗死体积较NIP组明显减小(P〈0.01),其神经行为缺损评分也明显降低(P〈0.05);IP 3和7 d亚组脑微血管密度明显增高(P〈0.05);IP 1、3和7 d亚组VEGF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增高(P〈0.05,P〈0.01)。②组内比较:IP 7 d亚组微血管在缺血灶周边区分布最为密集,脑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同组内其他亚组(P〈0.05);IP 3和7 d亚组VEGF蛋白表达明显增高,VEGF mRNA表达在IP 1 d即开始升高,高峰出现在IP 3 d,持续至7 d。结论:缺血预处理诱导了脑缺血耐受,缺血预处理诱导的VEGF表达增加以及血管形成在脑缺血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素-1(Ang-1)在短暂性脑缺血预处理(IP)诱导脑缺血耐受中的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9只)、非缺血预处理组(NIP,45只)、缺血预处理组(IP,45只),后两组再随机分成5个亚组。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建立局灶性缺血预处理模型,分别在缺血预处理后1、3、7、14、21d进行再次缺血2h再灌注22h,取脑检查。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VEGF、Ang-1蛋白表达。结果 (1)组间比较:IP组1、3、7d亚组梗死体积较NIP组明显减小(P<0.01),其神经行为缺损评分也明显降低(P<0.05);IP组1、3、7d亚组VEGF蛋白表达明显增高;而IP组7d亚组Ang-1蛋白表达明显增高(P<0.05)。(2)组内比较:IP组3d亚组梗死体积减小最为明显;3、7d亚组VEGF蛋白表达明显增高(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的产生,VEGF和Ang-1在缺血预处理产生脑缺血耐受的相应时间窗内表达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素-1(Ang-1)在短暂性脑缺血预处理(IP)诱导的脑缺血耐受大鼠脑组织表达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将99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9只)、非IP(NIP)组(45只)和IP组(45只)。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局灶性IP模型,NIP组以假手术代替预缺血,分别在IP后1、3、7、14、21 d予以缺血2 h、再灌注22 h,对照组2次均为假手术。大鼠处死前给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采用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脑组织VEGF、Ang-1蛋白表达。结果对照组大鼠脑组织无梗死灶,NDS为0。IP 1、3、7 d亚组NDS和梗死体积显著小于NIP组1、3、7 d亚组(P<0.01~0.05),其中IP 3 d亚组NDS最低,梗死体积最小。对照组脑组织少量VEGF蛋白表达,IP 1、3、7 d亚组VEGF蛋白表达显著高于NIP 1、3、7 d亚组(均P<0.05),其中IP 3 d亚组VEGF蛋白表达最高。各组脑组织均有一定程度Ang-1蛋白表达,IP 7 d亚组Ang-1蛋白表达高于NIP 7 d亚组(P<0.05)。结论 IP 1~7 d内脑组织VEGF、Ang-1表达增加,对脑缺血耐受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侧海马CA1区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存活素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1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n=10)、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组(MCAO组,n=60)、缺血预处理组(BIP组,n=60),MCAO组和BIP组又分别分为再灌注2 h、6 h、12h、24 h、48 h、72 h 6个亚组,每亚组10只大鼠。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BIP组在缺血前24h给予10 min的预缺血。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HIF-1α、存活素的阳性细胞数。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HIF-1α、存活素的蛋白相对含量。结果与SO组比较,MCAO组和BIP组各时间点亚组大鼠缺血侧海马CA1区HIF-1α及存活素的阳性细胞数及蛋白相对含量均明显升高(均P0.05)。与MCAO组比较,BIP组各时间点亚组大鼠缺血侧海马CA1区HIF-1α及存活素的阳性细胞数及蛋白相对含量均明显升高(均P0.05)。在MCAO组和BIP组中,大鼠缺血侧海马CA1区HIF-1α及存活素的阳性细胞数及蛋白相对含量均在再灌注24 h时达到最高峰(均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能够诱导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侧海马CA1区HIF-1α、存活素表达上调,这或许与脑缺血耐受的产生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局灶性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方法 将99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9只、非缺血预处理(non-ischemic preconditioning,NIP)组45只、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组45只,后两组按照再灌注时间随机分成1 d,3 d,7 d,14 d,21 d,5个亚组,每亚组9只大鼠。对IP组采用线栓法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建立局灶性IP模型,分别在IP后1 d,3 d,7 d,14 d,21 d对大鼠进行再次缺血2 h再灌注22 h,然后取脑检查。测定脑梗死体积,免疫组化检测MVD变化,原位杂交法检测VEGF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mRNA)表达。结果 ①组间比较:对照组无梗死灶,未见有VEGF mRNA表达,IP组1 d,3 d,7 d亚组梗死体积较NIP组相应亚组明显减小(P均为0.001)。IP组1 d,3 d,7 d亚组VEGF mRNA较NIP组相应亚组表达明显增高(P分别为0.002、0.001、0.001),IP组3 d,7 d亚组MVD较NIP组相应亚组表达明显增高(P分别为0.012、0.001)。②组内比较:IP组3 d亚组梗死体积减小最为明显,明显小于同组内其他亚组(与1 d、7 d、14 d、21 d亚组相比,P分别为0.001、0.042、0.001、0.001);7 d亚组微血管在缺血灶周边区分布最为密集,MVD明显高于同组内其他亚组(与1 d、3 d、14 d、21 d亚组相比,P分别为0.001、0.003、0.004、0.001);VEGF mRNA在IP后1 d表达即开始升高,高峰出现在IP后3 d,持续至7 d,且IP组3 d亚组VEGFmRNA表达明显高于同组内其他亚组(与1 d、7 d、14 d、21 d亚组相比,P分别为0.001、0.038、0.007、0.005)。③VEGF mRNA表达与MVD变化呈一定正相关性(r =0.472,P =0.017)。结论 VEGF mRNA及MVD在缺血预处理诱导大鼠脑缺血耐受的相应时间点内表达有所增加,VEGF及微血管形成可能在脑缺血耐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诸多研究证实,短暂性脑缺血预处理可诱导脑缺血耐受。然而,脑缺血耐受的内源性保护机制尚未明确。 目的:观察脑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大鼠再灌注不同时间窗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的变化。 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缺血预处理组采用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10 min建立局灶性缺血预处理模型,分别在缺血预处理后1,3,7,14,21 d进行再次缺血2 h;模型组不进行缺血预处理,假手术组不阻塞血管。于再灌注22 h进行神经功能检测,采用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通过测定渗出血管外的伊文思蓝含量来评价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蛋白及mRNA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与模型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1,3,7 d亚组的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血脑屏障通透性、脑含水量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蛋白和mRNA表达均明显减小/降低(P < 0.05或P < 0.01),其中以3 d亚组降低最为明显。提示缺血预处理诱导了脑缺血耐受,预缺血诱导的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减低在脑缺血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X盒结合蛋白1(XBP-1)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脑缺血再灌注组(MCAO)、脑缺血预处理组(BIP)3组,每组按照再缺血后12h、1d、2d、3d4个时间点分为4个亚组.采用二次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模型,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观察再缺血后各个时间点XBP-1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MCAO组XBP-1 mRNA及其蛋白表达均于缺血再灌注后12h开始明显上升,24h达高峰(P<0.01),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其表达逐渐下降,但仍保持较高表达水平(P <0.01);BIP组较MCAO组XBP-1 mRNA及其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 脑缺血预处理可能通过诱导XBP-1表达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局灶脑缺血预处理对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在脑缺血耐受中的意义。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预缺血组、假手术组及对照组,前两组分别在2h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前3d给予10min的预缺血或假手术,MCAO后24h处死,对照组给予两次相隔3d的假手术,比较各组梗死体积及HIF-1α的表达。结果:对照组未见HIF-1α表达,预缺血组HIF-1α表达高于假手术组,梗死体积较假手术组减少53.15%(P<0.01)(P<0.01)。结论:病灶性脑缺血可诱导HIF-1α表达。HIF-1α表达上调可能是脑缺备耐受产生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激活转录因子4 (ATF4) 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脑缺血再灌注组(MCAO)、脑缺血预处理组(BIP)3组,每组按照再缺血后12h、ld、2d、3d4个时间点分为4个亚组.采用二次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模型,用原位杂交法和Western blot法观察再缺血后各个时间点ATF4 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MCAO组12hATF4mRNA及其蛋白表达均达高峰(P<0.01),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其表达逐渐下降;BIP组较MCAO组ATF4 mRNA及其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脑缺血预处理可能通过抑制ATF4表达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小胶质细胞活化在脑缺血耐受中的双重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局灶性缺血预处理对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探讨小胶质细胞在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48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SS+SS)、缺血预处理组(IPC+SS)、假手术+缺血组(SS+MCAO)、缺血预处理+再缺血组(IPC+MCAO),每组各12只.运用TTC染色、组织化学染色、透射电镜和图像方法分析比较各组大鼠梗死灶体积、超微结构及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变化.结果 与SS+MCAO组相比,IPC+MCAO组脑梗死灶体积明显缩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微结构改变较轻.IPC+MCAO组及SS+MCAO组的小胶质细胞活化水平均较IPC+SS组增高,但二者相比,IPC+MCAO组明显低于SS+MCAO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胶质细胞活化在脑缺血耐受中具有双重作用,其介导的轻微炎性过程可能是局灶性缺血预处理启动内源性神经保护的重要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肾上腺髓质素(ADM)在大鼠海马CA1区表达与预缺血处理对缺血脑保护作用的关系。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预缺血再灌注组及缺血组,缺血再灌注组和预缺血再灌注组又按再灌注时间再分为再灌注1,2,3及7d组。每组6只动物用改良的四血管阻断法制备大鼠全脑缺血模型。测定各组动物海马CA1区神经元密度及ADM的表达,分析两者的关系。结果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CA1区没有明显细胞坏死,缺血组、预缺血再灌注1d组可见大量细胞坏死;预缺血再灌注2d、3d、7d组亦可见部分细胞坏死,其中预缺血再灌注3d组在预缺血再灌注各组中细胞存活细胞数目最多,其中神经密度密度明显高于缺血组及预缺血再灌注1d、2d和7d组(P〈0.05)。免疫组化显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3d和7d组、预缺血再灌注7d组及缺血组ADM表达水平较低,缺血再灌注1d、2d组及预缺血再灌注3d组ADM表达水平较高,与假手术组,缺血组,缺血再灌注3d和7d组,预缺血再灌注1d、2d和7d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ADM参与了缺血预处理诱导缺血耐受的过程,在一定的时间窗内缺血预处理的神经保护作用存在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4.
局灶性缺血预处理对脑梗死大鼠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局灶性缺血预处理对脑梗死大鼠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factor,NGF)表达的影响,探讨缺 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3组。预缺血组和假手术组在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前3天 分别接受10min的预缺血或假手术,MCAO 2h后再灌注22h处死;对照组两次均为假手术,比较各组神经功能评分、梗 死体积及NGF的表达。结果:预缺血组神经功能评分、梗死体积较假手术组减少(P<0.05),NGF表达明显高于其余两 组(P<0.01)。结论:局灶性缺血预处理可诱导脑缺血耐受的产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NGF的表达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环磷酰胺联合秋水仙碱对预缺血诱导的脑缺血耐受及热休克蛋白 70 (HSP70 )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药物、预缺血及假手术 3个组 ,分别在 2小时大脑中动脉缺血 (MCAO)前 3天给予 10分钟的预处理、药物加预处理或假手术 ,MCAO后 2 4小时处死 ,比较各组神经功能评分、梗死体积及HSP70的表达。结果 药物组神经功能缺损减轻和梗死体积缩小较预缺血组更为明显 ,HSP70表达亦高于其余两组 (P <0 0 1)。结论 环磷酰胺联合秋水仙碱可增强预缺血诱导的脑缺血耐受作用 ,上调HSP70表达 ,二者具有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肌醇需求激酶1(IRE1)mRNA及其蛋白表达和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 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脑缺血再灌注组(MCAO)、脑缺血预处理组(BIP),每组按照再缺血后12 h、1 d、2 d、3 d 4个时间点分为4个亚组。采用二次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模型,分别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观察再缺血后各个时间点IRE1 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变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率。结果 (1)MCAO组12 h IRE1 mRNA及其蛋白表达开始明显升高,24 h达高峰(P0.01),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其表达逐渐下降;BIP组较MCAO组IRE1 mRNA及其蛋白各时间点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P0.01)。(2)MCAO组12 h细胞凋亡发生率明显增加,24 h时达到高峰(P0.01),以后逐渐下降;BIP组各个时间点神经元凋亡发生率较MCAO组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脑缺血预处理可能通过诱导内质网应激后IRE1的表达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局灶性可重复性大鼠脑缺血动物模型,研究短暂性局部脑缺血后再灌注不同时间对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的影响。方法 应用改进的Longa's法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建立阻断左侧大脑中动脉的局部脑缺血预处理模型。各组大鼠均经两次处理,预处理(PC)组大鼠经15min短暂预缺血,分别在再灌注6、12、24、72、168h后(n=15~16),造成MCAO;脑梗塞组大鼠只在第二次处理造成大脑中动脉闭塞;短暂缺血组只在第一次处理时缺血15min。各组大鼠均在第二次处理后24h,检测以下指标:神经功能缺失评分;TTC染色测量梗塞范围;HE染色,观察组织结构变化;干湿法测量脑水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HSP70的表达。结果 PC24h、PC72h和PC 168h组与脑梗塞组相比较,脑梗塞范围、脑水肿的严重程度、梗塞周边区脑组织的缺血性损伤明显减轻了;短暂缺血引起了轻微的神经细胞结构的改变并使缺血区HSP70表达增加,MCAO后24hHSP70蛋白在缺血周边区出现广泛表达。结论 短暂局部缺血预处理可以诱导脑梗塞后脑组织产生缺血耐受性,其保护作用出现在再灌注后1~7d;缺血预处理引起HSP70蛋白表达的改变与缺血耐受的产生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局灶脑缺血预处理对热休克蛋白 70 (HSP70 )表达和脑缺血耐受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 3组 :预缺血组、假手术组及对照组 ,前两组分别在 2小时大脑中动脉缺血 (MCAO)前 3天给予10分钟的预缺血或假手术 ,MCAO后 2 4小时处死 ,对照组给予两次相隔 3天的假手术 ,比较各组梗死体积及HSP70的表达。结果 预缺血组梗死体积较假手术组减少 5 2 5 4 % (P <0 0 1) ,HSP70表达高于假手术组及对照组 (P <0 0 1)。结论  10分钟大脑中动脉预缺血可有效诱导缺血耐受 ,增加HSP70表达。HSP70表达上调可能是局灶性脑缺血耐受产生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局灶脑缺血预处理对核因子 -κB(NF-κB)及其靶基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m RNA表达的影响 ,并初步探讨二者在诱导脑缺血耐受中的意义。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 3组 ,对照组给予两次相隔 3 d的假手术 ,其余两组分别在 2 h大脑中动脉缺血 (MCAO)及 2 2 h再灌注前 3 d给予 10 min的缺血预处理 (PC)或假手术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 -多聚酶联反应 (RT-PCR)技术比较各组 NF-κB及 TNFα的表达。结果 预缺血组NF-κB的表达和 TNFα的 m RNA转录水平均低于假手术组 (P<0 .0 1)。结论  10 m in MCAO预处理可有效抑制NF-κB的激活和 TNFα的基因转录 ,NF-κB活化减少以及由此所致的 TNFα表达下调可能是局灶性脑缺血发生耐受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局灶脑缺血预处理对核因子-κB(NF-кB)及其靶基因环氧化酶(COX-2)mRNA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二者在诱导脑缺血耐受中的意义。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其中两组分别在2h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及22h再灌注前3d给予10min的缺血预处理(PC)或假手术(SS),对照组仅给予两次相隔3d的假手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多聚酶联反应(RT-PCR)技术比较各组NF-кB及COX-2的表达。结果预缺血组NF-кB的表达和COX-2的mRNA转录水平均低于缺血组(P0.01)。结论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可有效抑制再次缺血后NF-кB的激活和COX-2的基因转录,NF-кB活化减少以及由此所致的COX-2表达下调可能是局灶性脑缺血发生耐受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