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球性脑膜炎是艾滋病患者的一种致命性机会感染,所以在选择性联合应用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后必须给予维持治疗。作者使用伊曲康唑(itraconazole),以防止艾滋病患者的隐球菌性脑膜炎。研究对象为5例抗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阳性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从脑脊液中培养中分离出隐球菌性新型细球菌。每例均接受诱导治疗(每日静注两性霉素B 0.3mg/kg;每日口服氟胞嘧啶150mg/kg)6~8周。4例维持治疗口服伊曲康唑100mg,每日2次;  相似文献   

2.
AIDS病人常伴有危及生命的隐球菌感染.基础治疗缓解后如不进行维持治疗则预后差,复发率也高.两性霉素B(AmB,0.3~0.7mg/d,3~22周)或单用或与氟胞嘧啶(75~150mg/(kg·d))联用是公认的治疗AIDS隐球菌感染的一线药物.作者主要研究了短程(2周)大剂量AmB(lmg/(kg·d))加氟胞嘧啶100mg/(kg·d)治疗AIDS隐球菌性脑膜炎(CM)和脑膜外播散性隐球菌感染(EMC)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张秀敏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541-542
目的对氟康唑治疗44例隐球菌脑膜炎效果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44例都给予氟康唑400mg静脉滴注,1次/d;其中5例53d后改为200mg口服1次/d;另10例120d后改为200mg口服1次/d,24例采用氟康挫200mg静脉滴注,1次/d。结果 44例使用了氟康挫治疗的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中,有除有2例死亡外,其余的42例患者的治疗效果都十分良好,且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对隐球菌脑膜炎的治疗,首选系统性抗真菌的金标准就是采用两性霉素B在,但由于肝、肾毒性大,很多患者不能耐受该药物的治疗;然而使用氟康唑可以作为补救治疗的首选方案,早期足量长疗程应用氟康唑可以用于治疗绝大多数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  相似文献   

4.
常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卉  李智文 《世界临床药物》2005,26(3):156-158,163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是隐球菌属中某些变异菌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深部真菌感染。传统治疗药物有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及伊曲康唑,近年来。为了降低两性霉素B的毒性并提高其疗效,研制出两性霉素B脂质体。对上述抗真菌药物作用机制、药动学、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对比分析,可为临床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更合理、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联合应用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其治愈率或改善率低,且对骨髓有严重的抑制作用.酮康唑为一种口服  相似文献   

6.
伊曲康唑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的临床开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伊曲康唑注射液和口服液序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的疗效,以及与两性霉素B和(或)氟胞嘧啶联合应用时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开放性临床研究,自2004年6月-2005年9月间共收治17例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均采用伊曲康唑单独或联合两性霉素B和(或)氟胞嘧啶治疗,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至少1 wk以上。伊曲康唑注射液静脉滴注d 1~2为200 mg,q 12 h,d 3~14为200 mg·d-1;继之伊曲康唑口服液200 mg,q 12 h序贯治疗,两性霉素B 20~30 mg·d-1缓慢静脉滴注和(或)氟胞嘧啶6 g·d-1,分4次口服。结果:确诊病例14例,临床诊断病例3例,病原菌包括隐球菌、曲霉菌和小型无绿藻。2例治疗2 d死亡,未纳入疗效评估,临床总有效率为73%(11/15)。其中2例脑曲霉病、1例无绿藻脑膜炎、8例隐球菌脑膜炎(隐脑)均获痊愈;3例隐脑进步,1例侵袭性脑曲霉病无效死亡。治疗过程中,伊曲康唑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轻度肝功能异常,口服液治疗中部分病人有消化道症状,包括恶心、食欲下降,发生在服药2 mo以后。结论:伊曲康唑注射液和口服液单独或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36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分析36例新型隐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新型隐球菌感染的患者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颅内压增高表现,葡萄糖降低尤为显著,IgG、IgM、IgA及微量总蛋白升高明显。治疗后脑脊液和血清标本中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滴度下降明显。新型隐球菌对两性霉素B(100%)、氟康唑(94.4%)和5-氟胞嘧啶(94.4%)抗真菌药敏感性较高。结论 对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阳性的患者反复多次进行脑脊液培养、墨汁染色和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有助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滴度随着患者病情的好转而下降。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或5-氟胞嘧啶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仍然安全有效;早期控制感染和降低颅内压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对伴有爱滋病(AIDS)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最理想的临床治疗措施尚不清楚。但不具AIDS的此类疾病,传统疗法联用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进行治疗。其原因之一是两性霉素B对脑部穿透力较差,氟胞嘧啶能迅速通过血脑屏障。但因氟胞嘧啶具有骨髓抑制作用,从而限制它在伴有爱滋病隐球菌性脑腹炎患者中的应用。因此有些医生仅单用两性霉素B来治疗上述疾病。由于隐球菌性脑腹炎患者经常复发,因  相似文献   

9.
1.多烯抗生素类制霉菌素局部用药治疗皮肤粘膜念珠菌感染疗效优于克霉唑,每日2~3次,1~2周或直至病损痊愈。两性霉素B 局部用药治疗皮肤和粘膜念珠菌感染有效。静脉注射治疗全身真菌感染。对隐球菌病和播散性念珠菌病,联用5-氟胞嘧啶有相加作用并可减少耐药菌株形成。两性霉素B不易进入脑脊液,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者应鞘内给药。本品静脉注射应缓慢。试验量两性霉素B1mg加入5%葡萄糖200 ml内,2小时滴入。。一般开始量每日0.25 mg/kg,据病人  相似文献   

10.
氟康唑治疗9例隐球菌脑膜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氟康唑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方法9例都给予氟康唑400mg静脉滴注,1次/d;其中1例53d后改为200mg口服1次/d;另2例120d后改为200mg口服1次/d,5例给氟康唑200mg静脉滴注,1次/d。结果9例隐球菌脑莫炎患者应用氟康唑治疗,除1例死亡,其余8例都取得良好效果,无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两性霉素B是系统性抗真菌治疗的金标准,对隐球菌脑膜炎首选,但由于肝、肾毒性大,很多患者不能耐受;氟康唑作为补救治疗首选方案,早期足量长疗程应用氟康唑可以用于治疗绝大多数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两性毒素B(AMB)联合5-氟胞嘧啶(5-FC)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时对患者外周血象的影响。方法:用AMB联合5-FC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30例,观察用药前后外周血象变化。结果:患者治疗后中轻度贫血发生率为80%,白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3.4%(4/30)和6.7%(2/30)。结论:AMB联合5-FC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时对外周血象的影响主要为贫血,外周血象的变化不是需要中断病原治疗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文目的是估价抗真菌药氟康唑(fluconazole)对已完成有效的初期抗隐球菌脑膜炎治疗的艾滋病患者维持治疗的效果。对象和方法:美国三所大学附属医学中心和一个私人医学团体进行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实验,实验天数13~529天,平均140天。所选病人为已证明感染HIV并在近4个月内诊断患隐球菌脑膜炎的成年患者,这些患者近3周曾接受两性霉素B或两性霉素B加氟胞嘧啶系统标准疗程的治疗。对咪唑不耐受,有中度肝功能异常,血清肌肝>190μmol/L,妊娠或正在接受全身或椎管内抗真菌治疗者未包括在内。将61例病人随机分组,第一阶段病人每天服氟康唑100mg,或安慰剂共3个月,第二阶段每天服氟康唑200  相似文献   

13.
回顾性分析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资料并探讨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总结近8年来本院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 23例患者中有6,3,2,2例分别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血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比较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联用与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联用,其治疗痊愈率无明显差别。结论 隐球菌脑膜炎误诊率较高,建议对可疑病例做反复腰穿、墨汁涂片和霉菌培养。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测定34株念珠菌、曲菌和隐球菌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酮康唑、利福平的MIC,然后用棋盘式滴定测定药物的体外联合抗真菌作用。未能证明两性霉素B加5-氟胞嘧啶或酮康唑、5-氟胞嘧啶加酮康唑有协同作用。但两性霉素B和利福平则对34株中的33株有协同抗真菌作用。协同作用对新型隐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尤为显著。研究了三种药物的体外联合抗真菌作用,加入第三种药物未能显著增加抗真菌活力。在杀菌曲线研究中,两性霉素B和利福平对白色念珠菌B311的协同作用进一步被证实。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与伏立康唑治疗艾滋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病的疗效。方法24例艾滋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例,观察组患者使用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与伏立康唑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进行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患者的不良反应及患者的死亡率。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比对照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和死亡率上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艾滋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病患者采用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与伏立康唑进行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可明显减轻患者痛苦及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1例60a女性患者,因间断发热、头痛2月余入院。腰穿脑脊液涂片墨汁染色找到隐球菌,诊断隐球菌性脑膜炎。参照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指南,采用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进行抗真菌治疗,并对两性霉素B的剂量调整及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在应用两性霉素B过程中,患者出现低血钾及心电图异常,立即停药,根据每日血钾监测情况,积极给予静脉滴注氯化钾和口服枸橼酸钾对症治疗;同时对患者高颅压进行监护。患者接受抗真菌药物治疗2个多月后,症状较前改善。  相似文献   

17.
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联合用药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AMB)和5-氟胞嘧啶(5-FC)联合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用AMB联合5-FC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赌40例,观察用药后肝、肾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患 者中有75%(30/40)出现ALT升高,55%(22/40)出现AST升高,仅有12.5%(5/40)出现血清总胆红素升高。分别有47.5%(19/40)和20%(8/40)的患者出现血尿素氮和血肌酐异常。结论:AMB联合5-FC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对中毒性肝炎的发生率高,但不引起严重的中毒性肝损害。对肾脏的毒性表现为氮质血症,尿毒性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资料,提高对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5年3月~2005年7月收治的21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 21例患者中脑脊液墨汁染色发现隐球菌者14例(66.7%),脑脊液隐球菌培养阳性者12例(45%);颅内压显著升高大于3.92 kPa者5例;脑室扩大经侧脑室引流者3例;鞘内注射9例;单用两性霉素B(AMB)治疗3例,AMB+氟胞嘧啶(5-FC)治疗者10例,AMB+5-FC+氟康唑(FCZ)治疗者8例,AMB的平均用量2.5 g,疗程67 d~2 a;治愈13例,好转3例,死亡或自动出院5例。结论 降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病死率的关键在于提高早期诊断率,治疗仍首选AMB+5 FC鞘内注射,侧脑室引流可提高治愈率,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两性霉素 B对小儿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32例小儿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 ,男 2 5例 ,女 7例 ,年龄 0 .5~ 1 1岁 ,给予两性霉素 B,静脉滴注 ,疗程为 3个月。结果 两性霉素 B对小儿隐球菌性脑膜炎疗效满意 ,总有效率 93.8%。  相似文献   

20.
248株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对四种抗真菌药的敏感性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 检测 2 48株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对四种抗真菌药氯康唑、两性霉素B、5 氟胞嘧啶和酮康唑的耐药状况。方法 收集临床菌株新型隐球菌 6 0株和念珠菌 188株 ,采用NCCLSM2 7 A微量稀释法测定新型隐球菌和念珠菌临床分离株对四种抗真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结果 对 16 0株白念珠菌 ,氟康唑的MIC为 0 .0 6~≥ 6 4μg/ml,敏感 135株 ( 84.38% ) ,中度敏感 10株 ( 6 .2 5 % ) ,耐药 15株 ( 9.37% ) ;5 氟胞嘧啶的MIC为 0 .0 6~ 16 μg/ml ,敏感 15 6株 ( 97.5 % ) ,中度敏感 2株 ( 1.2 5 % ) ,耐药 2株 ( 1.2 5 % ) ;两性霉素B的MIC为 0 .0 6~ 4μg/ml全部敏感 ;酮康唑的MIC为 0 .0 3~ 32 μg/ml ,敏感 93.75 % ,中度敏感 6 .2 5 %。对 6 0株新型隐球菌 ,氟康唑的MIC 1~≥ 6 4μg/ml,敏感 35株 ( 5 8.4% ) ,中度敏感 2 0株 ( 33.3% ) ,耐药 5株( 8.3% ) ;5 氟胞嘧啶MIC 0 .2 5~ 8μg/ml,敏感 5 3株 ( 88.3% ) ,中度敏感 7株 ( 11.7% ) ;两性霉素B的MIC为 0 .0 6~ 0 .5 μg/ml全部敏感 ;酮康唑MIC 0 .0 3~ 4μg/ml全部敏感。热带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率分别为 10 %和2 2 .2 %。结论 新型隐球菌和念珠菌对氯康唑的耐药率趋高 ,临床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