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董璐露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2022,(14):21-23
目的 研究影响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理论参考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雄市人民医院2019年10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165例)临床资料,根据透析期间患者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分为发生组(32例)、未发生组(133例),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65例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率为19.3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组置管天数≥30 d、透析时间≥1年、置管部位为股静脉、合并低蛋白血症、合并贫血、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占比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均显著高于未发生组,Hb水平显著低于未发生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除Hb水平外,其余因素均为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5.675、3.089、4.646、2.971、3.333、1.548、3.025、5.675,均P<0.05)... 相似文献
2.
3.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14)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应用效果,确保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运用品管圈活动方法,收集2012年9-12月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的情况,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原因,并制定对策,实施改善方案。结果活动前22例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8例,发生率为36.3%,其中菌血症3例、隧道感染2例、导管出口感染3例;而活动后发生导管相关感染2例,发生率为9.0%,其中导管隧道感染和出口感染各1例,可见活动后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活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品管圈活动后不仅感染率明显下降,而且感染的严重程度也有明显的改善,均为局部感染,全身感染得到了控制。结论品管圈活动可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性,同时也提升了团队的合作精神,品管圈活动使参与者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达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采取必要措施降低感染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2年9月387例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同时分析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穿刺次数、导管留置时间、穿刺部位与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关系;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结果 57例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感染率为14.7%,年龄≥55岁患者感染率为19.7%,高于<55岁的7.5%;患有糖尿病患者的感染率为21.2%,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的10.4%;穿刺次数≥3次患者的感染率为22.2%,高于<3次的12.5%;导管留置时间≥2周患者的感染率为19.3%,高于<2周的1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患者的感染率分别为24.5%、11.1%、5.6%,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基础疾病为糖尿病、穿刺次数多、导管留置时间长、穿刺部位为股静脉是引起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感染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2年6月医院收治的400例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判断术后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例数,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插管部位、插管次数、留置时间与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关系.结果 400例患者中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60例,感染率为15.0%;其中年龄≥50岁患者的感染率为20.0%,高于<50岁者的8.9%,(P<0.05);原发病为糖尿病患者感染率为22.3%,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的11.5%(P<0.05);穿刺部位位于颈内静脉、股静脉、锁骨下静脉患者感染率分别为11.5%、25.4%、6.7%,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次数≥3次患者感染率为22.5%,高于<3次者的14.0% (P<0.05);导管留置时间≥2周患者感染率为20.7%,高于<2周者的11.6%(P<0.05).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糖尿病、穿刺部位、穿刺次数多、置管时间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病原菌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327例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CLABSI情况分为感染组(26例)和非感染组(301例);统计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原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归纳血液透析患者CLABSI的危险因素。结果 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为7.95%(26/327);病原菌分布中以革兰阳性菌为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和导管留置时间是血液透析患者CLABSI的危险因素(OR=1.970、2.298,P均<0.05)。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CLABSI发生率较高,病原菌分布中以革兰阳性菌居多;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与年龄、导管留置时间密切相关;临床可据此给予患者针对性治疗及预防措施,以降低血液透析患者CLABSI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发病率、相关因素,以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和护理对策降低感染发生.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对2005年1-12月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制定干预措施,并对2006年1月-2008年12月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进行目标性监测.结果 2005年血液透析静脉留置导管54例,发生感染13例,感染率24.07%;2006年血液透析静脉留置导管57例,发生感染8例,感染率14.04%;2007年血液透析静脉留置导管59例,发生感染6例,感染率10.17%;2008年血液透析静脉留置导管66例,发生感染4例,感染率6.06%.结论 留置导管时间过长,忽略插管部位的监测和护理,无菌操作不严格等是引起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主要原因,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针对性地实施干预可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导管相关感染的病原学及相关危险因素 总被引:52,自引:10,他引:42
目的研究导管相关感染(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CRI)的病原学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34例导管培养阳性病例,针对插管时间、拔管时间、插管部位、插管次数、临床表现、病原学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66例患者确诊为CRI,其中真菌、表皮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在临床确诊病例中分别为22.7%、20.0%、16.7%;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酿脓链球菌在临床未确诊病例中分别为60.7%、14.3%、7.1%;与未确诊病例相比,CRI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P>0.05),与导管留置时间、插管次数、插管部位有相关性(P<0.05).结论CRI的主要病原菌为真菌、表皮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长时间放置导管、反复插管及经颈内静脉置管可增加CRI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9.
老年血液透析患者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因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血液透析患者永久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为制定防治对策、降低感染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采用回顾性调查、目标性监测方法,对医院2008年1-12月及2009年1月-2010年12月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永久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的发生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自2009年开展目标性监测,实施一系列的干预措施后,老年患者永久性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由2008年的25.0%降至2010年的9.1%;无菌操作不严格、不注意手卫生、不重视置管部位的观察和护理等,是引起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主要原因。结论应加强血液净化中心医院感染的管理,尤其是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可明显减少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室(ICU)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为其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2月某院ICU行中心静脉置管(CVC)且时间>48 h的住院患者1 677例,分为CRBSI组和非CRBSI组,对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CVC使用率为 92.88%(21 041 d);发生CRBSI 86例,CRBSI发生率为5.13%,千导管日CRBSI发生率为4.02/1 000,CRBSI组患者病死率为58.14%(50/86),显著高于非CRBSI组的36.83%(586/1 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4,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住ICU时间>5 d、CVC时间>5 d、CVC次数>1次是CRBSI的危险因素(均P<0.01)。结论了解ICU住院患者CRBSI状况及其危险因素,可为进一步开展目标性监测,实现CRBSI“零宽容”的奋斗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化秋菊郭明好李娜吕玉敏徐习利魏燕茹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17):2603-2606
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感染因素及预防。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医院行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15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导管感染的发生率,分析导致患者导管感染的影响因素。统计导管隧道口分泌物病原菌检测结果,根据分析结果探讨护理预防策略。结果 156例患者有31例患者发生导管感染,发生率为19.87%。导管隧道口分泌物共检出病原菌31株。革兰阳性菌19株占61.29%,其中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贫血、低蛋白血症、糖尿病肾病、心功能不全、透析时间>1年、股静脉置管是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留置导管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影响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留置导管的感染因素较多,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针对影响因素给予相应的护理以达到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模型的构建。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80例行血液透析的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CRBSI发生分为感染组(n=20)和非感染组(n=160),分析CRBSI病原菌和耐药性,并收集两组一般资料,采用Logistic分析影响血液透析患者CRBSI的危险因素,建立感染预测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预测效果。结果 180例行血液透析患者中,20例发生CRBSI,发生率为11.11%;患者均表现为畏寒、发热、寒战、厌食及纳差等症状,且体温>38℃,并伴有呼吸急促及心率加快;少数患者伴有导管口红、肿及脓性分泌物渗出;20例CRBSI患者共培养分离病原菌3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7株占50.00%,革兰阳性菌14株占41.18%,真菌3株占8.82%,以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主要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70%);主要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耐药率较高(>58%);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导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于医院实施维持性血液透析的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治疗期间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患者纳入感染组,未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患者纳入未感染组,采用医院自制一般资料调查量表,记录两组一般资料并比较,找出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因素。结果 8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12例(14.12%),未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85.88%);两组年龄、合并糖尿病、置管时间、白蛋白(ALB)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项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合并糖尿病、置管时间长、ALB水平低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有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风险,可能受高龄、合并糖尿病、置管时间长、ALB水平低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4)
目的探讨老年肾衰竭患者血液透析的疗效及发生感染的特点,并总结预防措施,为老年肾衰竭患者血液透析中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8-2012年102例行血液透析治疗的老年肾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对比治疗前后各相关指标,总结分析发生感染的主要类型,将52例发生感染的患者为感染组,50例未发生感染的患者为未感染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相关因素,探究行血液透析治疗的老年肾衰竭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血液透析治疗后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甘油三酯(TG)及甲状旁腺素(iPTH)等指标分别为(9.85±2.42)g/L、(37.84±5.41)g/L、(1.62±1.02)mol/L、(435.1±213.5)pg/L,治疗前分别为(8.37±1.31)g/L、(29.81±4.62)g/L、(2.61±1.15)mol/L、(816.7±324.2)pg/L,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2例患者发生感染52例、68例次,感染率50.98%、例次感染率66.67%;其中呼吸道感染占44.12%、尿路感染占29.41%、消化道感染占10.29%、置管切口感染占10.29%;通过对感染与未感染组的各因素比较发现,患者平均年龄、血红蛋白指数、血清白蛋白指数、血透时间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治疗老年肾衰竭患者发生感染概率较高,以呼吸道及肺部感染、尿路感染最为常见,其中年龄、血红蛋白指数、血清白蛋白指数、血透时间等指标是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临床治疗和护理中应根据以上因素减少患者的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持续性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因素及相关处理方案,以降低其在持续性血液透析中的发病率。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月进行持续性血液透析的5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研究,通过实验室检查等手段,确定中心静脉导管的感染因素,应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50例持续性血液透析患者中7例发生中心静脉导管感染,感染率为14.0%;检出革兰阳性菌7株占70.0%、革兰阴性菌1株占10.0%、真菌2株占20.0%;对于持续性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感染主观因素有透析医师对于无菌操作未加重视及操作不规范,客观因素有患者自身免疫力差、有相关的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等。结论针对持续性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因素,需要透析医师采取有效地防护措施等,以提高患者透析后的生活质量及降低其感染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病原菌分布、耐药性以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9年6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以中心静脉置管建立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的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CRBSI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分析感染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血标本中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并收集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血液透析患者发生CRBRI的危险因素。结果98例患者中有32例发生CRBSI,CRBSI发生率为32.65%;感染组患者的导管血标本中共分离得到3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22株,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对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革兰阴性菌12株,以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对阿米卡星、头孢吡肟等敏感;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股静脉置管、外周血白蛋白(Alb)<35 g/L是发生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抗菌药加肝素封管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股静脉置管、Alb<35 g/L是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发生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抗菌药加肝素封管是保护因素,同时病原菌分布有一定的特点,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并针对高危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和降低CRBSI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血液透析患者并发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6,自引:10,他引:26
李季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5):350-351
目的 了解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两年血液透析患者123例年龄、透析年限、透析日复用次数、抗生素使用先进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透患者的年龄、透析日复用次数、血肌酐(Cr)与感染有明显相关P〈0.05。结论 应加强透析患者感染危险因素控制,减少医院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1)
目的分析经中心静脉导管(CVC)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及相关因素,为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经CVC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14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CRBSI的发生率、临床资料、血液指标及发生CRBSI患者CVC血液样本中的病原菌分布、耐药性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有61例患者发生CRBSI,感染率为41.8%;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NE≥70%、sCr≥750μmol/L、RBC<3×1012/L、Alb<35g/L、Hb<90g/L是CVC血液透析患者发生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分离出6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40株占59.70%、革兰阴性菌25株占37.31%、真菌2株占2.99%;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G等药物的耐药率较高,革兰阴性菌对头孢曲松等药物的耐药率较高。结论 CVC血液透析合并CRBSI的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和相关危险因素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临床医务人员应对其进行准确的识别和有效的干预,选用敏感抗菌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从而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5)
目的分析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伴发泌尿系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于医院收治的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20例,通过对泌尿系感染患者进行病原菌培养以对其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泌尿系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20例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有70例伴发泌尿系感染,感染率为16.7%;70例泌尿系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10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8株,占56.9%,革兰阳性菌34株,占33.3%,真菌10株,占9.8%;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合并糖尿病肾病、贫血、高血压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肿瘤相关肾病、低蛋白血症及透析龄等是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伴发泌尿系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合并糖尿病肾病、贫血、慢性肾小球肾炎及合并高血压肾病等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伴发泌尿系感染较多,其中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合并糖尿病肾病、贫血、慢性肾小球肾炎及合并高血压肾病等,临床上应针对危险因素进行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3年1-12月在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行中心静脉置管的维持性血透患者92例,分析导管感染率与置管部位、血浆总蛋白水平(TP)、白蛋白水平(ALB)、体质量指数(BMI)、C反应蛋白(CRP)、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表达、合并糖尿病及年龄等因素相关性。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分析,采用x~2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股静脉置管感染率高于颈内静脉,分别为32.6%和12.5%,x~2=6.612,P<0.05。营养指标(TP、ALB、BMI)影响血液透析患者导管感染率(P<0.05)。血浆细胞因子水平(CRP、TNF-α、IL-6)的表达对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的发生有早期预测作用(P<0.05)。糖尿病肾病患者感染率高于非糖尿病肾病患者,分别为38.3%和17.2%,x~2=6.422,P<0.05。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年龄分别为(72.82+14.52)岁和(70.45±13.65)岁,t=-0.218,P>0.05。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感染与置管部位、营养状况、微炎症状态、合并糖尿病密切相关,早期采取措施预防导管感染可减少中心静脉置管患者感染的发生,延长导管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