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步行和平衡功能康复训练前后Berg平衡量表评分、平地50 m最大步行速度、起立-行走计时测试和上下楼梯时间变化。方法:选取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60例。2组均给予传统康复训练,治疗组还进行步行及平衡功能康复训练;分别于训练前、训练后1月、3月对2组进行Berg平衡量表评分、平地50 m最大步行速度测定、起立-行走计时测试、测定上下20阶楼梯时间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训练后1月、3月,2组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高于训练前(均P0.05),且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训练后1月、3月,2组的平地50 m最大步行速度、起立-行走计时测试、上下20阶楼梯时间均低于训练前(均P0.05),且治疗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步行和平衡功能康复训练能够明显改善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的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吸气肌训练联合膈肌抗阻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呼吸、运动和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脑卒中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呼吸肌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4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呼吸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吸气肌训练和膈肌抗阻训练,吸气肌训练和膈肌抗阻训练均每日1次,每周训练5 d,连续训练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吸气肌肌力指数、Fugl-Meyer评定量表(FMA)和Berg平衡量表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呼吸肌肌力、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并采用相关性分析探讨呼吸肌肌力、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相关性。 结果 治疗后,呼吸训练组患者的吸气肌肌力指数、Fugl-Meyer评分和Berg平衡评分分别为61.80%、75.00分和38.00分,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Spe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吸气肌肌力指数与FMA评分(r=0.649, P<0.001),Berg平衡评分与FMA评分(r=0.607, P<0.001),吸气肌肌力指数与Berg平衡评分(r=0.475,P<0.005),3者间均呈显著相关性。 结论 吸气肌训练联合膈肌抗阻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吸气肌肌力水平,同时还可促进其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视觉反馈太极"云手"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亚急性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每组2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平衡功能训练,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视觉反馈太极"云手"训练。于干预前、干预4周后通过Balance诺衡视觉反馈平衡系统对2组患者进行姿势图平衡参数评估, 通过microFET2型便携式肌力测试仪对患者下肢肌力进行测试, 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10米步行时间测试(10MWT)、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分别评估患者平衡能力、下肢肌力、步行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BBS、TUGT、10MWT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 对照组仅有TUGT及MB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 并且观察组BBS、10MWT及MBI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偏瘫侧股四头肌(QUA)、胫前肌(TA)、腓肠肌(GAS)肌力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强(P<0.05), 对照组偏瘫侧QUA、...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简易步态训练联合太极拳训练在预防帕金森患者跌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2月入住本院的56例帕金森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简易步态训练联合太极拳训练,训练时间为8周,比较训练前、训练后跌倒次数、帕金森综合评分量表第三部分(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Ⅲ,UPDRS-Ⅲ)、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以及10 m行走速度和6 min行走距离。结果帕金森患者经过8个月训练后,10 m行走速度加快,6 min行走距离增长,UPDRS-Ⅲ评分降低,BBS评分升高,与训练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简易步态训练联合太极拳训练,可以改善帕金森患者的行走能力以及身体平衡能力,从而预防及减少帕金森患者跌倒。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阿是"法取穴针刺颈夹脊穴联合渐进抗阻训练治疗颈性眩晕(CV)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4例CV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每组57例。2组患者均给予超短波、中药封包等常规干预, 同时采用"阿是"法取穴针刺颈夹脊穴;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干预基础上辅以渐进抗阻训练。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眩晕残障量表(DHI)、Berg平衡量表(BBS)、颈肌耐力测试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同时检测2组患者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DHI、BBS评分及颈肌耐力测试结果、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DHI评分[(21.64±2.21)分]、BBS评分[(54.75±4.85)分]、颈肌耐力测试时长[颈屈肌为(79.68±6.50)s、颈伸肌为(115.61±8.37)s]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左椎动脉为(35.63±6.19)cm/s、右椎动脉为(36.62±6.43)cm/s、基底动脉为(48.34±7.62)cm/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针刺颈夹脊穴联合渐进抗阻训练能显著减轻CV...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帕金森病(PD)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PD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训练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训练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减重步行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监测2组步行参数(步频、步长、步速),采用PD统一评分量表(UPDRS)评估患者运动功能受损程度,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患者平衡功能,6min步行测试(6minwT)评价患者的步行运动功能。结果:训练组治疗后步长大于对照组(P<0.05),步频小于对照组(P<0.05)。训练组UPDRS II、UPDRS III、6minwT及BBS治疗后的评分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的评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重步行训练可改善PD患者的步态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早期减重站立训练对大面积脑梗死后抑郁的疗效及对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大面积脑梗死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抗抑郁及康复治疗,训练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早期减重站立训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抑郁程度评分,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能力。结果两组患者经8周治疗后,其HAMD及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训练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实施减重站立训练可以显著改善大面积脑梗死抑郁症状及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体感音乐疗法联合吞咽动画视听反馈训练对脑干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和情绪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计算机中心数表法将50例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 每组2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吞咽功能训练, 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直接摄食训练, 联合组增加体感音乐疗法和吞咽动画视听觉刺激下的摄食训练。治疗前、治疗4周后, 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 、Gugging吞咽功能评估表(GUSS)、正负性情绪量表(PNAS)对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和情绪状态进行评定。结果与组内治疗前比较, 2组患者治疗4周后SSA评分下降, GUSS和PNAS评分增高(P<0.05)。联合组治疗4周后SSA评分[(22.40±3.06)分]、GUSS评分[(17.56±1.96)分]、PNAS评分[(87.52±9.78)分]均较对照组改善优异(P<0.05)。结论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 增加体感音乐疗法和吞咽动画视听觉刺激下的摄食训练, 可显著改善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摄食功能和情绪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间歇性抗阻训练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及肌张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4例PD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每组52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低频rTMS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间歇性抗阻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统一帕金森病综合评定量表-Ⅲ(UPDRS-Ⅲ)和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患者运动功能情况, 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价患者肢体肌张力, 采用三维动作处理系统采集、分析患者步态运动学数据, 采用运动自我效能量表(ESE)、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价患者运动心理状态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UPDRS-Ⅲ、MAS、BBS、ESE、MBI评分及各步态空间参数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 并且观察组UPDRS-Ⅲ评分[(24.84±5.43)分]、MAS评分[(1.85±0.29)分]、BBS评分[(32.16±4.10)分]、ESE评分[(45.89±6.14)分]、MBI评分[(56.84±6.14)分]及各步态空间参数[步长(45.67±6.01)cm、步幅(7...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负荷运动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步态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5年5~8月,12例住院帕金森病患者在用药不变,未接受其他物理康复训练情况下,接受2周共14次低负荷帕维尔康复训练器运动训练。训练前后进行三维步态分析,采用Berg平衡量表进行评估。结果患者训练后步长、跨步长、步速均较训练前改善(P0.05),受累严重侧的改善率优于次严重侧;步频、跨步周期、步行时间、单支撑相、双支撑相、脚离地百分比、脚触地百分比等训练前后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训练后Berg平衡量表评分改善(P0.05)。结论低负荷运动训练能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步态及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足背屈联合辅助站立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早期病人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早期病人60例,按入院顺序编号分为常规训练组和联合训练组,常规训练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联合训练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运动想象足背屈和辅助站立平衡训练,连续训练6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FMA)下肢运动功能、足背屈肌群的徒手肌力检查评级(MMT)、Tinetti步态评估量表(TGA)和Berg平衡量表对病人下肢运动和平衡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联合训练组病人FMA下肢运动功能积分、TGA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和常规训练组(P0.01)。[结论]采用运动想象足背屈联合早期辅助站立平衡训练可促进患侧下肢站立平衡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改善作用,并分析股四头肌张力对减重步行训练疗效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分为减重训练组及常规治疗组,每组18例。常规治疗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减重训练组患者同时辅以减重步行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MS)、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进行评定。同时本研究根据患者股四头肌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结果,将减重训练组患者划分为轻度痉挛亚组和重度痉挛亚组,进一步对比各疗效指标结果差异。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下肢FMMS评分、Berg评分及步行能力Holden分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各项疗效指标结果(包括下肢FMMS评分、Berg评分及Holden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进一步比较发现,治疗后减重训练组患者下肢FMMS评分、Holden分级均较常规治疗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2组患者Berg评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痉挛亚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FMMS评分改善值(△下肢FMMS评分)、步行能力改善值(△Holden分级)均显著优于重度痉挛亚组(P<0.05);轻度痉挛亚组患者治疗前、后Berg评分改善值(△Berg评分)与重度痉挛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减重步行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较高的肌张力可能对减重步行训练疗效具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帕金森病患者运用Synapsys静动态平衡仪进行康复训练,并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效果评价。方法选取帕金森病患者共9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训练1组和训练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联合常规护理模式;训练1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行暗示训练联合运动训练的护理方法;训练2组在对照组和训练1组方法的基础上,采用Synapsys静动态平衡仪进行平衡训练、步态训练。干预2周末,采用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第3部分评价3组患者功能状态,采用Synapsys静动态平衡仪及Berg平衡量表评价患者平衡能力,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评价3组患者的步态。结果(1)干预前,3组帕金森病量表评分、Synapsys静动态平衡仪平衡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和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检测时间-距离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后,帕金森病量表评分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训练2组在静态异常、动态异常2个指标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后,3组间Berg平衡量表评分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后,站立相百分比、摆动百分比、步频3个指标在3组比较以及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步长、跨步长和步速3个指标在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对照组和训练1组步长、跨步长和步速差异不显著,其余指标经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Synapsys静动态平衡仪进行平衡训练,结合护理干预模式对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平衡能力和运动功能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患手前伸、健手背后起坐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择康复科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34例,根据患者及家属意愿分为两组:观察组17例,对照组17例。观察组进行患手前伸、健手背后起坐训练治疗,对照组按传统的Bobath双手叉握起坐训练治疗。疗程为8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下肢积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定,对步行能力分级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分型、患侧、病程及治疗前Berg平衡量表评分、下肢Fugl-Meyer积分、Barthel指数、步行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8周后观察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评分[(37.2±5.80)分vs(30.5±6.52)分]、下肢Fugl-Meyer评分[(28.65±2.69)分vs(24.82±3.94)分]、Barthel指数[74.35±5.89 vs 66.53±8.12]、步行能力分级[(4.54±0.52)级vs(3.89±0.66)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患手前伸、健手背后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活动平板训练(减重或不减重)对痉挛型双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GMFM评估量表D、E区)、平衡功能(Berg量表)和自我选择步行速度的影响。 方法:将18例诊断为痉挛型双瘫的患儿根据粗大运动功能分级和年龄分层随机分为活动平板组和地面行走训练组,分别经过8周的训练,观察两种方法对痉挛型双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以及自我选择步行速度的影响。 结果:活动平板训练组与地面行走组相比,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D、E区以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自我选择步行速度方面,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3<0.05)。 结论:活动平板训练(减重或不减重)可以提高痉挛型双瘫患儿行走速度,但对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框架下评估的活动与参与方面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视听觉综合提示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和步行等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25例(Hoehn-Yahr分期1.5—3期),其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62.23±10.79)岁。接受1周的住院强化视听觉综合提示训练后,为患者制定家庭训练处方,指导患者应用该方法家庭训练3个月。训练前、训练1周后、训练3个月后分别进行站立位足底压力测定、Berg平衡量表、起立—行走测试、6min步行试验、统一的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估以及三维步态分析,比较训练前后平衡及步态时空参数的变化。结果:训练1周后及训练3个月后与训练前比较,患者平衡功能、起立—行走测试、6min步行距离、UPDRSⅡ和Ⅲ及跨步长、步速等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5)。训练1周后及训练3个月后与训练前比较,平衡能力分别提高9.21%和14.91%,跨步长分别提高13.41%和26.83%,步行速度分别提高14.86%和28.38%。此外,患者6min步行距离分别提高10.08%和25.89%,起立—行走计时时间分别减少6.63%和14.90%。训练1周后与训练3个月后比较,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药物治疗基础上运用视听觉综合提示可显著改善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有助于提高患者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普拉克索联合渐进性抗阻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肌张力的疗效。方法:选取帕金森病患者12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抗阻训练组40例、帕金森操组40例,3组均给予普拉克索药物治疗,抗阻训练组和帕金森操组还分别给予抗阻训练和帕金森操康复。对3组患者分别在不同随访时间点进行帕金森评分量表(UPDRS)、帕金森病Webster评分量表及Berg平衡量表进行评分;同时使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评价肌张力的变化水平。结果:3组中,抗阻训练组的UPDRS得分最高(P0.05),抗阻训练组和帕金森操组的随访UPDRS得分逐渐增高(P0.05)。3组4个时间点的Berg平衡量表得分、Webster症状评分入组时最高,随访18月水平最低(P0.05);随访3月、12月和18月的得分均可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阻训练组得分最低(P0.05)。抗阻训练组和对照组各有1例嗜睡和1例恶心患者。3组4个时间点的Ashworth量表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入组时最高,随访18月最低(均P0.05),随访3月、12月和18月的Ashworth量表评分均可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阻训练组得分最低,对照组得分最高(P0.05)。结论:普拉克索联合渐进性抗阻训练对于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肌张力的效果优于普拉克索联合帕金森操的干预效果和单纯使用普拉克索药物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步态联合平衡训练对原发性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PD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训练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PD药物治疗,训练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步态训练及平衡功能训练。于训练前、训练8周后应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运动功能检查(UPDRS-Ⅲ)、10 m行走速度及6 min行走距离评定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情况;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患者平衡能力变化,并记录跌倒次数。 结果经治疗8周后发现训练组10 m行走速度[(1.43±0.32 )m/s]、6 min行走距离[(380.65±96.55)m]、BBS评分[(49.61±5.14)分]均较对照组[分别为(0.89±0.41)m/s,(291.67±115.74)m、(41.53±3.62)分)]显著增加,UPDRS-Ⅲ评分[(23.89±6.83)分]及跌到次数[(2.78±7.55)次]均较对照组[分别为(27.52±7.56)分和(5.78±9.45)次]显著降低(P<0.05)。 结论在传统药物干预基础上辅以步态及平衡功能训练,能进一步改善PD患者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减少患者跌倒次数,抑制相关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步态联合平衡训练对小脑梗死伴共济失调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小脑梗死伴共济失调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训练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干预,训练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步态及平衡功能训练。于入选时及训练4周、8周后分别采用世界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ICARS)、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入选时训练组和对照组患者ICARS、PASS、BBS、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别经治疗4周、8周后,发现训练组ICARS[分别为(45.8±9.2)分和(35.2±8.7)分]、PASS[分别为(25.6±2.2)分和(33.3±2.0)分]、BBS[分别为(26.2±1.4)分和(36.7±2.6)分]及MBI评分[分别为(61.7±6.0)分和(88.4±6.9)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水平,其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步态联合平衡训练能显著改善小脑梗死伴共济失调患者共济失调症状及平衡功能,对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视觉反馈结合核心稳定训练对脑卒中Pusher综合征患者的影响。方法:本试验采用双盲法,Pusher综合征患者25例,按入院顺序将其随机分为视觉反馈训练组8例(A组)、核心稳定训练组8例(B组)、视觉反馈结合核心稳定训练组9例(C组)。分别予三个试验组视觉反馈训练、核心稳定训练、视觉反馈结合核心稳定训练,各组在训练前后均进行临床倾倒量表(SCP)、Berg平衡量表(BB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三个试验组BI及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核心稳定训练组SCP评分较训练前无明显变化(P0.05),视觉反馈组及视觉反馈结合核心稳定训练组SCP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视觉反馈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Pusher综合征,可以使Pusher综合征患者尽早恢复直立位,加快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