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患者男,9岁.因右上肢无力10天入院.10天前在校上课时自感右手无力,不能持笔书写,无肢体麻木,无明显头痛及其他不适,否认癫痫发作史.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T)的常规MRI、DWI特征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DNT的常规MRI、DWI及病理学表现。在ADC图上测肿瘤及对侧正常脑实质ADC值,并进行比较。结果常规MRI上肿瘤多见于额叶和顶叶。11例肿瘤呈尖端指向脑室的三角形或扇形,8例呈类圆形,4例呈脑回状,1例为大脑半球内弥漫结节状病变。17例肿瘤位于大脑半球凸面,9例肿瘤邻近颅骨受压变薄。23例单发肿瘤呈T1WI低信号,T2WI均呈高信号。18例患者接受T2W FLAIR序列检查,其中12例肿瘤周围见薄环状高信号。13例肿瘤未见明显强化,9例肿瘤内见强化。肿瘤周围未见明显水肿。20例肿瘤平均ADC值(1.98×10-3 mm2/s)大于对侧正常脑实质(0.83×10-3 mm2/s,t=20.44,P<0.01)。24例肿瘤内均见特殊的胶质神经元成分,7例病理诊断为单纯型DNT,17例为复杂型DNT。结论 DNT的常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与肿瘤内特殊的胶质神经元成分有关;DNT的ADC值明显增高,有助与其他脑皮质区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3.
周建辉  章绪辉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3):2242-2244
目的:分析探讨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NT)的MR及CT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率。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4例DNT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14例患者均经常规MR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其中4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4例患者均以癫痫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阳性表现,平均病程为7年。影像上病变主要累及幕上大脑半球脑灰质,位于额叶7例,颞叶4例,顶叶2例,枕叶1例,影像上病灶形态呈三角形、椭圆形及脑回状,部分病灶内见分隔;MR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病灶周围未见明显水肿信号,无明显占位,9例病灶见多囊分隔,5例呈单囊改变,增强扫描大部分病灶未见明显强化或见轻度分隔样强化;CT表现为局限性低密度灶,边界尚清,病灶内未见钙化,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结论:DNT影像学表现较具有特征性,结合临床及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在术前一般都可以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对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T)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征的认识。方法对1例透明隔前部,累及双侧脑室及第三脑室的DNT临床病理形态特征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患者以癫小发作为临床表现,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MRI病变呈囊实性改变,可见附壁结节,无强化、无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病理组织学呈单纯型表现,肿瘤由神经胶质-神经元成分构成,周围有少突胶质细胞样细胞。术后随访7年,MRI检查未显示肿瘤复发征象。结论DNT是一种良性肿瘤,手术效果良好,不易复发。发生于透明隔前部的DNT非常少见,属于皮质外特殊部位的肿瘤,应与此部位发生的其他神经元和胶质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ET)的CT及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例DNE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边界、瘤周水肿、占位效应、密度/信号特点、有无强化等进行分析。结果 7例DNET均位于幕上,其中额叶皮层及皮层下3例,颞叶深部海马区2例,侧脑室1例,边缘叶隔区1例。病灶边界清晰,无明显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CT为低密度;MRI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病灶中有细线样分隔2例,"倒三角征"3例,"环形征"5例,轻度强化3例,DWI低信号3例。结论位于幕上皮层或皮层下、边界清晰、呈长T1长T2信号、呈"倒三角征"或"环形征"、DWI低信号、强化少见、无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等特点有助于DNET的诊断,但亦需注意其不典型表现,以免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6.
脑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胚胎发育障碍性神经上皮瘤(DN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观察1例DNT的组织学及免疫组化,并复习DNT文献。结果DNT多见于年轻人,以难治性癫为其主要临床特征,病理组织学检查,病变由多结节特异性胶质神经元和微囊细纤维黏液性基质等成分组成,同时伴有脑皮质的发育障碍,推测是DNT的组织发生基础。神经元细胞Syn、NF、NSE( ),胶质细胞GFAP和S-100蛋白( )。结论DNT预后良好,手术切除后无需放、化疗,也无复发或恶性变。  相似文献   

7.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ysembryoplastic neuroepithelial tumors,DNET)在1988年由法国病理学家DaumasDupo首次报道,当时将其定为一种先天性、主要位于皮层下、多结节、由异质性细胞构成的实体,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并多数伴有癫痫发作。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将其列入神经元和混合神经元一神经胶质肿瘤类,分级为I级旧0。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目前世界上已有超过600例关于该病的报道,但目前国际上该研究患者例数均较少,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关于该病术后长期的预后情况目前研究尚少。本文就其流行病学、肿瘤特点、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脑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NET)的MR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总结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DNET的MR影像改变,重点包括肿瘤部位,形态,信号改变等。结果 14例DNET中位于额叶7例,颞叶5例,顶叶2例。病变以累及大脑皮层为主,表现为较均匀的长T1、长T2信号,FLAIR像呈低信号,病变边缘见FLAIR像高信号影环绕。9例病变为三角形或楔形,5例可见肿瘤沿脑皮层分布。10例病变内可见多发大小不等圆形囊性结构。7例病变浅表者均可见病变邻近颅骨骨质吸收、变薄。13例患者病变无强化,12例扩散加权像中11例患者表现为低信号影。结论 DNET具有比较典型MR影像学改变,病变形态、信号、囊变影像改变有助于正确诊断DNET。  相似文献   

9.
对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ysembryoplastic neuroepithelial tumor, DNT或DNET)是中枢神经系统极为少见的良性肿瘤[1],1988年由Daumas-Duport等提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NT)的临床病理特点、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应用光镜及免疫组化染色对12例DNT进行病理观察及分析。结果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不同形式的癫发作,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阳性体征。MRI病变呈囊实性改变,以囊性为主,病灶多呈倒三角形、扇形或椭圆形和不规则形。镜下具有神经元形态特点的大细胞散在分布于有一定排列特点的少枝样胶质细胞及星形细胞之间,或悬浮于微囊黏液湖中。免疫组化示似神经元的大细胞神经核抗原(NeuN)(+),密集分布的小细胞Syn(+),少突胶质细胞特异性抗体Olig-2(+),散在分布的星形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vimentin(+),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活性极低。术后随访2个月至3年,无复发。结论 DNT属于良性肿瘤(WHOⅠ级),手术切除完整则预后良好。病理诊断须结合影像学特点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需与分化良好的星形细胞瘤囊性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11.
术中超声(IOUS)因其便利、可重复性好、成本较低等优势广泛用于外科手术。近年来,随着超声设备不断发展,IOUS对实现精准外科手术越来越重要。本文就IOUS临床应用进展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定量评价不同手术方式对前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疗效的价值。方法 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153例前盆腔器官脱垂患者分为腹腔镜改良阴道旁修补术组(A组,n=28)、单纯改良前盆底重建术组(B组,n=49)、改良前盆底重建术+骶棘韧带悬吊术组(C组,n=76),对3组受检者术前及术后1、3、6个月分别进行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检查,测量并比较手术前后膀胱颈距耻骨联合下缘距离(BSD)、肛提肌裂孔面积(ALH)、尿道旋转角(URA)和膀胱颈移动度(BND),比较3组间术后复发率。结果 A、B、C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3、6个月BSD、ALH、URA和BND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A、B、C组中,术后各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8)。术后3个月与6个月比较,A组4个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8);B组URA、BN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8);C组仅BN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术后6个月,C组复发率均低于A、B组(P=0.001、0.034)。结论 改良前盆底重建术+骶棘韧带悬吊术是稳定性好、复发率低的手术方式,实时三维超声能够定量评估前盆底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3.
14.
摘 要 目的:采用术中超声观察颅脑肿瘤的超声图像特点,探讨其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2007年3月~2008年3月,11例颅脑肿瘤患者在手术中接受了术中超声检查,以确定肿瘤的位置,手术切除范围,及切除术后是否有肿瘤残余。结果:术中超声清晰的显示了肿瘤的部位,形态及回声,11例患者全部经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均未损伤颅脑功能区。术后病理提示星形胶质细胞瘤5例、胶质增生1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转移性肿瘤2例、恶性淋巴瘤1例。结论:术中超声作为一种实时、无创、简便的辅助检查方法,可帮助手术医师确定肿瘤的部位及边界,避开功能区,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在胰腺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评价术中超声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0年1月间我院胰腺外科应用CT、经腹超声及术中超声检查结果,并与手术病理对照。应用指征主要是术前诊断不清晰、定位不明确、解剖关系复杂或术中触诊与影像资料相矛盾的病例。结果:14例患者中胰岛素瘤4例,实性假乳头状瘤4例,3例为胰腺炎,1例为腺癌,1例囊肿术后取石,1例经术中穿刺证实未见明显占位而放弃手术。CT病变检出率92.3%(12/13),诊断正确率为71.4%(10/14);经腹超声检出率为83.3%(10/12),正确率为53.8%(7/13);所有病变均经术中超声检出,术中超声检出率及诊断正确率与CT相比有所提高,与术前经腹超声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腹腔镜手术中超声发现2例病变侵犯血管而转为开腹手术。结论:术中超声不仅能提高病变的显示率及诊断率,同时对指导术式选择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简化操作和减少围术期并发症,该研究利用残胃重建消化道,探讨食管中段、远端胃同时性重复癌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1年5月手术治疗的6例食管中下段、远端胃同时性重复癌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均同期行远端胃及食管次全切除术,其中保留胃短血管、残胃翻转倒置逆行与食管及空肠吻合重建消化道(以下简称残胃倒置重建消化道术)3例,保留胃网膜右血管弓、残胃顺行与食管及空肠吻合重建消化道(以下简称顺行残胃重建消化道术)3例。全组无围术期死亡。术后肋软骨炎1例,扩创治愈,腹腔感染1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6例均获得随访,2例生存超过4年,1、3年生存率分别100%、50%。结论同期远端胃及食管次全切除、保留胃短血管残胃翻转倒置或保留胃网膜右血管弓、顺行残胃食管吻合重建消化道是食管、胃重复癌安全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只要指征选择得当,手术会给患者带来生存的收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叶切除经肝断面取癌栓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行肝叶或肝癌切除并取癌栓,并与同期肝癌无癌栓者的手术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门静脉癌栓组6、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8.3%、51.7%,与单纯肝癌切除组的93.3%、62.2%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手术切除肝癌并于肝断面门静脉取除癌栓不增加手术的创伤和难度,其治疗效果与无癌栓肝癌的手术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 2 85例经手术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 (FNAC)结合临床确诊 4 0例 ,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结合流式细胞术DNA倍体分析、DNA指数及S期细胞比例确诊 132例 ,术后常规病理切片确诊 113例。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 2 4例 ,患侧腺叶、峡部、对侧腺叶全切除术 16 0例 ,患侧腺叶、峡部切除术 36例 ,患侧腺叶切除术 5 4例 ,患侧腺叶、峡部切除加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 11例 ;再次手术 31例。本组无手术死亡 ,7例术后出现声嘶 ,5例出现饮水呛咳 ,2例出现抽搐。结论 :术中冰冻切片、流式细胞术DNA倍体分析、DNA指数及S期细胞比例检查有助于甲状腺癌的诊断和术式选择 ,避免二次手术可减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