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病例资料患者,女,54岁,因右上腹及腰背部持续性绞痛十余天入院,无畏寒、发热、恶心、呕吐等。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右上腹部局限性隆起,肝下缘位于肋下5 cm,质硬,光滑,边缘钝,触痛明显。实验室检查:AFP 阴性,CA-125为63.66 kU/L(0~35 kU/L),余实验室检查无特殊。超声示肝右叶大小约13.6 cm×11.5 cm×8.4 cm 的肿块,回声强弱不等,并见不规则片状液性无回声区,肝内胆管结构无明显改变。腹部 CT 平扫示肝右后叶下段内有一巨大不均匀低密度肿块,大小约10.9 cm×8.0 cm,中央区及边缘部见低密度区,CT 值约20~30 HU,边界尚清(图1);增强后肿瘤实质部分动脉期 CT值40 HU,且于病灶内见粗大肝动脉穿行(图2),门脉期和延迟期示肿瘤实性部分进一步强化,CT 值达75HU(图3),低密度区无强化。腹部未见肿大淋巴结。病理:镜下见梭形细胞增生,部分细胞核大、深染、有异形性(图4)。免疫组化检查:AFP (-),CD117(-),CD34(-),Ki-67(+),NapsinA(-),Pan-CK (-),S-100(-),SMA(+),TEF-1(-),Vim(+),CD68(-), Desmin(+)。病理诊断:肝脏平滑肌肉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脾脏B细胞淋巴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脾脏B细胞淋巴瘤CT表现。结果左上腹不适8例、隐痛6例、胀痛5例、乏力10例、低热8例、食欲下降7例、体重减低8例,左上腹扣击痛8例、压痛6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8例:其中孤立肿块型7例,肿块5.5~12.0cm,平扫呈低密度5例,等密度2例;界限清楚5例,不清楚2例;增强扫描于动脉期轻度强化5例,无强化2例;界限清楚5例,不清楚2例;静脉期轻度强化3例,无强化4例;实质期轻度强化2例,无强化5例。粟粒结节型1例,平扫呈等密度,增强扫描脾脏实质强化,内见直径2.1~2.8cm多发低密度结节。小B细胞淋巴瘤1例(粟粒结节型):平扫示脾脏肿大,内见1.5~2.0cm多发结节状低密度灶,界限不清楚;增强扫描脾脏实质强化,低密度小结节灶无强化,界限清楚。套细胞淋巴瘤1例(多发肿块型):平扫见脾脏增大,肿块呈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显示脾脏实质强化,内见3.5~7.8cm的低密度肿块影,界限清楚,静脉期和实质期肿块边缘模糊。毛细胞淋巴瘤1例(弥漫型):脾脏呈弥漫性增大,平扫和增强均未发现明确肿块及结节灶。结论原发性脾脏B细胞淋巴瘤以孤立巨块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多见,CT平扫以低密度或等密度;增强扫描轻度强化或不强化为特征。  相似文献   

3.
患者 男 ,72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疼痛 1 5天。查体 :患者一般情况好 ,左上腹饱满 ,未触及明显肿块 ,有深压痛。CT平扫 :脾脏明显增大 ,脾内可见一大小约 1 1cm×9cm× 9cm不均匀低密度肿块影 ,局部外突 ,边界不清。肝右叶可见多个大小不等圆形低密度影。肝门及后腹膜未见肿大淋巴结 (图 1 )。增强及延迟薄层扫描 :脾内低密度肿块影于增强早期呈边缘轻度强化 ,肿块几乎占据整个脾脏。肝内低密度影无明显强化表现 (图 2 )。延迟 1 5min扫描示肝内低密度影消失 ,呈等密度充填 ;脾脏病变基本也呈等密度改变 ,仅留少许低密度无强化区。CT…  相似文献   

4.
<正>患者女,37岁。体检发现左侧肾上腺占位性病变1月余。偶有腹痛、多汗症状。CT检查:左侧肾上腺区见一较大混杂密度肿块,与左侧肾上腺内侧支分界不清,病灶大小约5.0 cm×7.0 cm,其内见多房囊性低密度区,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及分隔呈持续渐进性强化,皮质期CT值101 HU,髓质期CT值120 HU,排泄期CT值116 HU,而低密度区未见明显强化(图1~5)。腹腔镜下行左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大小约6.0 cm×7.0 cm,呈囊实性,  相似文献   

5.
<正>患者男,49岁。上腹部疼痛不适3月余,外院CT发现肝脏占位。专科查体:无特殊;既往史:“咽炎、慢性胃炎、白癜风”;实验室检查:AFP、CEA、CA199及肝炎指标均正常,肝功能无异常。CT平扫及增强(图1~3):肝右叶低密度肿块,截面约8.6 cm×7.4 cm;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呈明显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强化程度略减低,肿块内见斑片状无强化低密度区,延迟期,强化程度进一步减低。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60岁,体格检查发现脾占位,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无发热、盗汗及乏力、消瘦,触诊: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上腹部CT增强检查示脾内一类圆形肿块,大小约4.5cm×4.2cm,肿块内部密度不均匀,主要呈略低密度改变(CT值为35.8HU),中心见类圆形更低密度灶(CT值24.3HU),大小约1.6cm×1.3cm,肿块与正常脾实质分界尚清;增强后动脉期肿块实质部分可见强化,但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脾,而中心可见不强化的坏死区;  相似文献   

7.
患者 女,43岁.因体检发现脾门区占位就诊.既往无特殊病史,平素无不适.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 CT表现:平扫示脾门区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大小约4.7cm x6.3cm x6. 5cm,部分边界清晰,内见片状低密度区,增强后动脉期肿块轻度强化,病灶显示更清晰,强化程度低于脾,肿块内低密度区无强化,门静脉期肿块实质部分进一步强化,仍低于脾实质部分,延迟期肿块实质强化与脾基本呈等密度,中央低密度区始终无强化.拟诊:脾血管源性肿瘤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8.
病例资料患者,女,76岁,无明显诱因消瘦2个月,食欲差,全身乏力,20天前出现腹痛,以下腹及剑突下为著,呈持续性钝痛.CT平扫示胰头钩突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呈等、低密度,大小约8.0cm×5.3cm,CT值22~53 HU,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实性部分呈不均匀显著强化(图1),CT值41~98 HU,延迟期肿块强化程度稍有下降(图2),CT值为46~80 HU,肿块内可见无强化低密度坏死区,肿瘤推挤肠系膜上动、静脉,压迫下腔静脉及十二指肠套,肝内外胆管继发轻度扩张,胆囊增大,胰管未见扩张.胰腺穿刺活检取出2条灰黄条索状组织,大小约1.0cm×0.2cm×0.1cm.镜下见癌细胞呈梭形、束状、旋涡状排列(图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MA部分阳性,Desmin及H-caldesmon灶状阳性,AE1/AE3及S-100个别细胞阳性,CD117、CD34、DOG-1阴性;Ki-67增殖细胞指数>35%.病理诊断:胰腺肌纤维母细胞肉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肾嗜酸细胞腺瘤(RO)的CT表现。方法1例44岁女性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为RO患者,继X线胸片,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实验室检查后又经腹部CT平扫与增强扫描。RO的CT表现是结合文献复习分析的。结果CT平扫证实,在右肾下极背侧实质内有一大小约2.4cm×2.2cm的低密度区,边缘清楚,边缘密度高于中央密度。增强扫描皮质期,病灶边缘明显强化,中央呈片状轻度强化,实质期病灶边缘密度减低,中心部位强化伴低密度无强化区,肾盂期病灶边缘密度仍较低,对比剂逐渐向中央填充并呈轻度强化伴缩小的低密度区。结论RO虽然具有某些CT强化特征,但确诊需依据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IMT患者的CT、MRI资料,其中4例行CT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2例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观察肿瘤的部位、大小、形状、边界、密度或信号、强化模式等。结果:6例均为脾脏单发类圆形肿块,直径3.4~7.8 cm;5例位于脾上极,1例位于脾下极;2例边界清楚,4例边界欠清。4例CT扫描中,3例为均匀等密度软组织肿块,1例中央部出现囊变、小片状坏死区;增强扫描动脉期2例无明显强化,2例边缘轻度强化;静脉期4例强化均稍增强;延迟期3例密度明显低于正常脾实质,1例密度稍低于正常脾实质。2例MRI扫描中T1WI为均匀稍低信号,T2WI为明显低信号;动态增强扫描早期均未见明显强化,晚期病灶进一步强化但明显低于正常脾实质。6例病灶增强扫描后均出现完整或不完整包膜环,4例中央出现斑片状更低密度或无强化区。结论:脾脏IMT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综合分析其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探讨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ANT的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表现。结果:①CT平扫:16例均表现为脾脏内单发的、类圆形低密度病变,边界清晰;边缘无分叶2例(2/16,占12.5%),浅分叶14例(14/16,占87.5%);5例周围见假包膜形成(5/16,占31.3%);16例病灶内均未见坏死及囊变区。②CT增强扫描:9例动脉期、静脉期边缘及分隔见轻度强化,病变内可见无强化的低密度区(9/16,占56.3%),7例见逐渐向心性充填的“轮辐样”强化影(7/16,占43.8%);10例延迟扫描可见对比剂逐渐向病变中心填充(10/16,占62.5%);11例病变中心区域可见不强化的裂隙样低密度区(11/16,占68.8%),7例周围正常血管影可见受压移位或变形(7/16,占43.8%)。结论:SAN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39岁,头痛、头晕两年,近期症状加重伴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及语言障碍。查体:一般情况好,体温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发现。1996年2月2日CT平扫示左枕叶约2.6cmX1.scm大小的等密度肿块,密度均匀,形态不规则,边界清,肿块周围为环状低密度水肿区。增强扫描见肿块明显强化,呈分叶状,中心部呈低密度表现,脑室大小及形态无异常变化,中线结构无移位(图1)。初步诊断:脑内炎性病变。抗炎治疗后患者症状逐渐消失。1996年4月4日复查CT显示主枕对肿块消失,水肿范围显著缩小(图2)。1996年6月25日,患者又出现头痛、头晕…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35岁。体检发现左上腹肿块,无明显症状。CT表现:左肾门可见一直径约7cm类圆形肿块,边缘光整,局部与肾实质分界不清,旱杯口状,平扫为稍低密度,肾皮质期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部分呈结节状(图1);实质期强化较明显,病灶内可见无明显强化区(图2)。左肾门扩大,局部肾盂、肾盏扩大积水,肾静脉显示欠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成人肾母细胞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6例成人肾母细胞瘤作者简介:程沛弦(1979-),女,浙江乐清人,毕业于温州医学院,本科学历,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工作通信作者:邱乾德主任医师E-mail:WZ31mr@163.com CT表现。结果肿块位于右肾3例,左肾3例;肿块呈圆形3例,椭圆形3例;肿块最大直径3.7~13.0 cm,平均(7.4±7.6)cm。肿块呈低密度2例,等密度2例,高密度1例,高低密度1例,平扫CT值平均(48.2±4.5)HU;密度均匀4例,密度不均匀2例;肿块界限清楚4例,界限不清楚2例;肿块内不规则或裂隙状和条片状高密度4例,瘤内见小片状钙化2例。增强后动脉期肿块呈轻度-显著不均匀强化,CT值平均(87.8±6.8)HU,其中2例肿块周边呈小片状强化,2例肿块中心呈斑片状或絮状强化;门静脉期肿块呈轻度至中度不均匀,CT值平均(76.2±5.4)HU,其中3例肿块中心及周边小片状、结节状和网格样强化;残留的肾实质强化呈“新月形”或“环形”。结论成人肾母细胞瘤CT主要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肿块内见不规则或裂隙状低密度坏死囊变区。增强后动脉期呈轻度-显著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呈轻至中度强化,残留的肾实质强化呈“新月形”或“环形”。  相似文献   

15.
病例资料患者,男,9岁。缘于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部不适,偶有隐痛,无其它不适。查体:脾脏可触及,肋下5 cm,无压痛。实验室检查无异常。MRI示脾脏体积增大,脾脏表面光整,脾脏下缘见一类圆形长T 1、等/稍长T 2软组织肿块(图1、2),DWI序列低信号影(图3),病灶信号欠均匀,其内可见斑片状稍长T 1稍长T 2异常信号,病灶边界清楚,周边可见长T 1短T 2包膜,未突出脾脏轮廓,增强扫描后动脉期明显欠均匀强化(图4),门脉期及延迟期呈渐进性进一步强化(图5、6),病灶大小约5.5 cm×4.8 cm×6.1 cm。  相似文献   

16.
病例资料患者,男,23岁。无明显诱因左上背部疼痛3年余,两年前在当地医院胸片未见异常。入院查体未见异常,胸片示左上肺野阴影;胸部CT 平扫及增强扫描:左上后纵隔有一大小约5.1 cm×8.1 cm ×9.1 cm软组织团块,突向左上肺野,与左上肺边界清,病灶CT值约48 HU,内未见钙化,其上份内有小片低密度影,CT值约6 H U;邻近叶间裂局部增厚,左侧胸腔少量积液,邻近肋骨未见破坏;增强后动脉期病灶CT 值约64 HU,静脉期约80 HU,呈不均匀性强化,其内低密度区未见强化(图1~3)。影像诊断:来源于胸壁的占位性病变,神经源性肿瘤、神经鞘瘤可能。术中见肿块位于左后上胸壁,呈囊实性,血供丰富;基底位于脊柱旁第2、3胸椎体水平,侵犯纵隔胸膜及左肺上叶。组织病理学检查:肉眼观肿瘤呈鱼肉状;显微镜下示肿瘤细胞大小较一致,细胞核圆形、卵圆形,排列呈实性巢状,间质血管丰富,病灶区见坏死组织(图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CD99(++)、NSE 灶(+)、Syn 灶(+)、Vim (+)、Ki-67(+,10%),支持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征象。方法:对照病理表现回顾性分析16例GIST的CT表现。结果:CT表现为腔外生长(70%)或腔内生长(30%)的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边界光滑(85%),稍毛糙(15%);密度均匀(20%)或中心可见低密度(80%)(低密度区占整个肿块的25%-90%,平均58%),2例肿块局部与肠腔相通而分别见气体和气液平;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动脉期轻中度强化(CT值增加8-28HU,平均增加16HU),静脉期进一步强化并趋于均匀(CT值进一步增加5-15HU,平均增加9HU),2例肿块内动脉期可见强化血管影。GIST中央坏死与肠腔相通形成假肠腔时,观察是否与肠腔直接相通、有无肿大淋巴结有助于与胃肠道淋巴瘤鉴别;与子宫或附件关系密切时,观察边界与比邻、强化程度、肿瘤标记物有助于与子宫肌瘤或卵巢癌鉴别;与腹腔胸膜外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鉴别困难。结论:GIST有一些特点。对于CT征象较典型的GIST,有些CT征象可帮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泌尿生殖系统孤立性纤维瘤(SFT)的CT与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FT患者的影像学资料,6例均行CT检查,1例行MRI扫描.结果 6例SFT中,肾脏、前列腺、睾丸、子宫、阴道及尿道各1例,均为单发圆形或类圆形肿块,5例边界清楚,1例边界欠清,大小约1.0 cm ×0.9 cm~ 15.2 cm×14.1 cm,平均约8.3 cm×7.1 cm.CT平扫3例呈等稍低均匀密度,3例呈不均匀等密度,伴斑片状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不均匀明显强化,延迟期肿块进一步持续强化,3例内见坏死无强化区;4例肿块内或表面可见粗大供血血管.MRI 1例T1WI呈等稍低信号,T2 WI呈等稍低信号,其内见小斑片状高信号及粗大的流空血管.结论 CT或MRI表现为孤立性、类圆形、实性肿块,边界清楚,密度或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延迟期肿块进一步持续强化,尤其看到肿块内粗大的供血血管时,应考虑SFT可能.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49岁。因尿频、尿急2年入院。既往体健。查体:下腹部触及质硬包块,活动度欠佳。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静脉尿路造影示:双肾盂肾盏及双输尿管扩张,膀胱内见大小约15.0 cm ×11.0 cm的类圆形充盈缺损,边界清晰。C T示:膀胱后下壁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大小约14.5 cm ×10.7 cm ,边缘清楚,内见斑片状略低密度区;增强扫描肿块呈不均匀强化及大小不等结节环形明显强化,CT值约58~88 HU(图1);排泄期示膀胱内边缘光整的巨大充盈缺损(图2)。MR示:膀胱左后下壁见一类圆形巨大实性肿块影,大小约14.6cm×10.7cm×10.6 cm ,界限清楚,边缘呈等信号。肿块内见多个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结节灶。 T1 WI肿块呈等信号,肿块内见条状低信号。T2 WI及T2 WI脂肪抑制示较大结节灶呈等、略高信号,结节灶的中央呈长T2更高信号并呈辐轮状向外周延伸。肿块内其余结节灶T2 WI呈等、低信号,结节灶中央亦见长 T2更高信号区,结节灶之间见长 T2更高信号区(图3)。DWI肿块大部分呈中度扩散受限,部分结节无明显扩散受限(图4)。M RI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上升平台型,随时间延迟肿块内结节灶呈渐进性明显强化,中央及辐轮区见相对低信号无强化区(图5)。  相似文献   

20.
男,11岁,主诉:无明显诱因脐周痛为主腹痛1 d。实验室检查: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癌胚抗原、CA199、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均未升高。CT检查:盆腔见巨大占位,边界尚清,大小约106 mm×87 mm×115 mm,以实性密度为主,肿块内可见散在低密度灶;增强扫描肿块与右侧提肛肌关系密切,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其内多发低密度区未见强化(图1A^F);肿块由双侧髂内动脉供血,以右侧为主,盆底静脉纡曲扩张;实性部分平扫CT值43 Hu,增强扫描动脉期121 Hu、静脉期160 Hu、延迟期126 H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