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SCP)患儿各项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SCP患儿142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1例)及观察组(71例), 两组均采用运动治疗、作业治疗、传统推拿及家庭康复训练指导等常规康复训练, 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 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每日1次, 每次20 min, 每周治疗5 d, 连续治疗12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治疗后), 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Berg平衡量表(BBS)、脑瘫儿童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评定量表和脑瘫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分别评估2组患儿的腓肠肌肌张力、平衡功能、ADL能力和粗大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 2组患儿腓肠肌的MAS分级、BBS评分、脑瘫儿童ADL能力量表评分和GMFM-88量表的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 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腓肠肌的MAS分级、BBS评分、脑瘫儿童ADL能力量表评分和GMFM-88量表的D区评分、E区评分和总分分别为(2.86±1.67)级、(34.94±19.73)分、(5...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肌电生物反馈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在痉挛型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10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10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悬吊运动训练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干预。对比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CMFM-88)评分]、精细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评分]、肌张力[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QOL-BREF)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CMFM-88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MF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BBS评分高于对照组,肘屈肌张力、腕屈肌张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QOL-BREF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干预痉挛型脑瘫患儿利于改善其粗大运动功能和精细运动功能,降低肌张力,提升平衡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刘建彬 《临床医学》2022,42(4):70-72
目的 探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悬吊带康复训练在痉挛型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悬吊带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悬吊带康复训练,均连续干预8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8周时肌...  相似文献   

4.
肌电生物反馈(EMG-BFB)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技术, 利用视、听信号给予反馈, 可促进感觉-运动刺激的输入, 进而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本文对EMG-BFB的作用机制及其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以期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为科研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临床上常用的中枢干预技术,具有无创、非侵入性、安全性高、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小等优势。近年来逐渐被应用于大脑生理学的研究中,尤其是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研究。本文就rTMS治疗痉挛型脑瘫儿童运功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联合Vojta反射性翻身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翻身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年龄6月至8月的痉挛型脑瘫患儿80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患儿4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的Vojta反射性翻身疗法进行治疗, 治疗组在Vojta反射性翻身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胸廓主诱发带区域和腹肌区域的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每日1次, 每次20 min, 每周治疗5 d, 连续治疗6周。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治疗后)采用粗大运动评价量表(GMFM-88)A区评估2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同时采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估量表(MAS)评估2组患儿上、下肢的肌张力。结果治疗后, 2组患儿的GMFM-88量表A区评分、上肢MAS评分和下肢MA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 且治疗组患儿治疗后的GMFM-88量表A区评分、上肢MAS评分和下肢MAS评分分别为(39.45±4.91)分、(2.63±0.74)分和(2.67±0.66)分, 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Vojta反射性翻身疗法的基础上增加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NF)技术对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36例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冲击波组、PNF组和联合治疗组三组, 每组12例。冲击波组只接受体外冲击波治疗, PNF组只接受PNF技术治疗, 联合组同时接受体外冲击波和PNF技术治疗, 体外冲击波冲击压力强度2.5 bar, 频率10 Hz, 每块肌肉冲击2000次, 每周2次, 共治疗4周;PNF技术治疗每周不少于3次, 每次30 min, 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 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MAS)、踝关节主动活动度、足偏角、10 m步行时间(10 MWT)和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对3组患者的肌张力及下肢运动功能等指标进行治疗效果评定。结果①治疗后, PNF组和冲击波组分别出现8例和9例的小腿肌张力下降, 联合治疗组12例患者张力均出现下降;PNF组、冲击波组和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肌张力评分分别为(1.25±0.62)、(1.17±0.58)和(0.33±0.49)分, 均较组内治疗前[PNF组(1.92±0.67)...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治疗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60例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按照监护人的治疗意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运动训练、物理疗法及配戴矫形器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对偏瘫侧下肢进行肌电生物反馈刺激。在治疗前与治疗12周后,分别用综合痉挛评分量表(CSS)评定患侧下肢肌张力、关节量角器法测量患侧下肢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分值以比较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组12周后下肢CSS评分及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GMFM之D区和E区评分均比对照组改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配合康复功能训练能降低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肌张力,改善踝关节活动范围,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 不仅影响患者预后, 而且会延长住院时间, 增加医疗费用以及住院病死率。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sEMG-BFT)作为一种治疗脑卒中后功能障碍的新兴技术, 因其无创、便于操作, 近年来逐渐应用于吞咽障碍。本文就sEMG-BFT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作用机制、治疗方法和参数、治疗效果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作用于腓肠肌肌腹或肌肉-肌腱接合处对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及步行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肌腹冲击组和肌-腱冲击组, 每组28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 肌腹冲击组和肌-腱冲击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冲击波作用于腓肠肌肌腹部或肌肉-肌腱接合处。于治疗前、治疗1周、2周、3周后分别采用肌张力改良Ashworth分级(MAS)、踝关节被动活动范围(PROM)测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10 m最大步行速度(10MWS)测试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同时对比上述时间点各组患者步频、步幅变化情况。结果经3周治疗后对照组踝关节PROM、疼痛评分, 肌腹冲击组及肌-腱冲击组PROM、MAS、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肌腹冲击组PROM、MAS、疼痛评分及肌-腱冲击组MAS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肌腹冲击组疼痛评分亦显著优于肌-腱冲击组(P<0.05)。治疗1周、2周后肌腹冲击组、肌-腱冲击组10MWS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3周后肌腹冲击组10MWS亦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儿童悬吊训练系统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效果。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2组均采用儿童悬吊训练法治疗,观察组联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肌痉挛程度、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2组治疗后的MAS评分均降低,GMFM-88评分和ADL评分均升高,且各评分观察组变化更显著(均P<0.05)。结论:儿童悬吊训练系统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能有效减轻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痉挛程度,明显提高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2.
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痉挛型偏瘫患儿分为对照组(n=20)、治疗组(n=20),两组均进行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训练。治疗前后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定(GMFM-88)中D项和E项评定。结果两组患儿GMFM-88中D项和E项评分治疗前后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可提高痉挛型偏瘫患儿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神经康复重建疗法治疗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24例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例,所有患儿均接受Bobath技术、推拿、脑循环治疗。治疗组在以上基础上应用WOND2000F2型神经康复重建仪,对双下肢进行肌电触发的生物反馈刺激。在疗程开始与结束时,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测定患儿腓肠肌肌张力的变化、用关节量角器测量踝关节被动活动的角度变化,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MFM)中D和E功能区进行站立与步行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观察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1—0.001),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神经康复重建治疗能降低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肌张力,增加胫前肌肌力和踝关节活动度,明显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对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患者1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运动想象训练。常规康复训练和运动想象疗法均每日1次, 每周训练5 d, 连续训练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下肢部分、Holden步行能力分级(FAC)、"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和10 m步行速度测试(10MWT)评估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步行能力、转移能力和最大步行速度。结果治疗后, 2组患者的FMA评分、TUGT和10MWT与组内治疗前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FMA评分、TUGT和10MWT分别为(27.70±4.50)分、(21.05±11.03)s、(0.77±0.42)m/s, 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显著提高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的步行效率, 改善其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世界上存在着大量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特殊人群,无法进行正常行走或运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他们完成正常站立、行走等基本行动功能,并改善其身体机能状况和生活质量。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系统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机协同智能系统,其首要任务是理解人的运动意图,并对运动姿态做出准确的判断,与人体协同运动产生助行、助力等行为。现有的人机交互感知系统的研究方法主要涉及生物电信号和力/力矩等物理信号。为充分发挥生物信号的快速、全局性以及物理信号的持续、稳健性,确保人机交互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本文从人机协调运动控制机理展开,对不同的意图感知方法对获取人体运动意图的影响进行综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多模态信息融合技术对提高人机系统的协调控制重要性,为提高人和机器自主决策能力以及外骨骼机器人感知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生物肌电刺激联合抗阻运动干预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肌少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 选择2021年6月—2022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MHD治疗的214例患者, 按照透析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10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管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生物肌电刺激联合抗阻运动干预, 为期12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全身肌肉质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握力、6 min步行试验和躯体功能的差异。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全身肌肉质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握力、6 min步行试验、简易躯体功能评估得分均高于对照组, 且高于干预前水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肌电刺激联合抗阻运动可以有效提高老年MHD患者的肌肉质量和肌肉功能, 改善躯体功能, 在防治肌少症方面可以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综合康复训练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效果及对患儿运动功能、平衡能力、肌张力及步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9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50).对照组给予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综合康复训练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  相似文献   

18.
下肢静脉血栓(VTE)是临床常见并发症。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作为一种安全、便携的治疗技术, 近年来在预防下肢VTE形成方面得到了新的临床应用, 但尚未得到充分利用。本综述主要阐述NMES在预防下肢VTE形成中的疗效、作用机制、治疗参数以及存在的问题等, 旨在为后期的临床应用和临床研究思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对臀肌挛缩症术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臀肌挛缩症术后患者25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13)和对照组(n=12)。2组患者于臀肌挛缩症术后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悬吊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于术后第4天开始悬吊运动, 每周训练6 d, 连续训练12周。于治疗前和入组12周后(治疗后)采用GMC功能量化量表评估2组患者的GMC程度和疗效, 同时测量其双下肢假性长度差。结果治疗后, 观察组GMC功能量化量表评分的美观得分和总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双下肢假性长度差分别为(0.48±0.17)cm和(0.80±0.46)cm, 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 且观察组治疗后的双下肢假性长度差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悬吊运动疗法可更为显著地改善臀肌挛缩症患者术后下肢运动功能、髋关节功能、步态和双下肢假性长度差。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交通、建筑等行业的迅速发展以及运动损伤的频繁发生, 脊髓损伤的发生率也日趋升高, 其中颈段脊髓损伤约占整个脊髓损伤的55%~75%[1]。而呼吸系统并发症在颈髓损伤后的发生率为36%~67%, 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颈髓损伤后会导致副交感神经兴奋, 进而增加肺内分泌物的产生, 而长期卧床后咳嗽、吞咽反射减弱, 肺内分泌物不易排除, 易发生肺炎等肺部并发症[3]。即使颈髓损伤患者的生命得以保存, 也可能需要依靠辅助呼吸的方式来维持生命[4]。因此, 提高肺功能、预防呼吸系统的并发症是颈段脊髓损伤患者康复的首要任务。本课题组应用体外膈肌起搏技术联合呼吸功能训练对颈段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肺功能康复, 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