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活幼心书》为依据,探讨曾世荣辨治汗证的思想。曾氏善从阴阳、气血、虚实出发,倡脏腑辨证,认为小儿汗证虚多实少。治疗上,曾氏也从气血阴阳入手,补虚泻实,顾护脾胃,重在治本,不忘治标。《活动心书》辨治思想对小儿汗证的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黄帝内经·素问》曰"阳加于阴谓之汗"~([1]),汗为中医学五液之一,由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若汗出异常即为汗证,究其病机不外乎阴阳失调,腠理开阖失常~([2])。历代医家都对汗证有着详尽研究,通过汗出部位、时间等将汗证分做自汗、盗汗、头汗、偏身汗出等,对汗证的病机及治疗常从卫表不固、阴虚内热、湿热内蕴等  相似文献   

3.
正感冒表现为恶寒、发热、咳嗽、喷嚏、流涕、鼻塞、咽部疼痛等,多急性起病,四时皆可发作,尤以冬春季节多见~([1-2])。可诱发支气管炎、哮喘、肺炎等~([2])。石峻为重庆市垫江县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现将其治疗反复感冒的经验介绍如下。中医将感冒分为实证感冒与虚证感冒,实证有四,分别为风寒证、风热证、风燥证以及暑湿证;虚证有二,分别为气虚证、气阴两虚证~([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确定了实证感冒治疗原则为解表宣肺。风寒者应宣肺散寒、辛温解表,方用荆防败毒加  相似文献   

4.
“和”法是通过“和解、调和”的作用来疏邪扶正、平亢扶卑的治法,采取多法合用,最终恢复机体气血阴阳平衡,临床应用广泛。围绝经期汗证是主要由于阴阳、营卫、气血、津液失和导致正虚邪实,腠理不固,汗液外泄异常的病证。临证可采用“和法”作为基本治法,具体方法有:滋阴降火,平调阴阳;补阴宁心,调和营卫;疏肝泻火,调和气血;补气健脾,和调津液。验之临床,可达到止汗治汗之目的。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5.
针对老年病多精气亏虚,气血阴阳失调,营卫不和,易产生风、痰、瘀的特点,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阳,固卫和营,调和阴阳,治疗老年病中常见的骨科退行性病变、汗证、老年皮肤瘙痒症、老年性水肿,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正>汗是人体活动、气血运行、新陈代谢的产物~([1]),既是生理产物、又是病理产物。汗证则是由于气血阴阳不调,腠理不固所致的汗出异常。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伤寒论》中"病自汗出,此为荣气和",首次出现"自汗"病名。明代《医学正传·汗证》将诸汗统一,统称汗证。汗证是现代糖尿病、甲亢等内分泌科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现择验案3则(冉颖卓主治)介绍如下。1益气养阴敛汗范某某,女,67岁。2017年7月24日初诊。  相似文献   

7.
<正>中风后偏身汗出是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上较为多见,患者多于患侧汗出,有自汗者,有盗汗者,还有两者兼有者~([1]),常反复发作,较难治愈,并影响中风患者的预后,需要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中风后偏身汗出是在中风病的基础上发生的,是"中风"与"汗证"的合病,比一般汗证严重,病机除正气不足、脉络亏虚外~([2]),多夹痰、虚、瘀等。在该病的发病过程中,痰浊和瘀血有着致病因素的意义,作为两种不  相似文献   

8.
靳锋主任医师认为汗证可分虚实,且虚多实少,虚多为气阴两虚、阴阳俱虚,实则为外感风热或肝胆痰湿,虚实之间可兼见或相互转化。临证时以交通心肾法培护根本,以调和营卫法贯穿始终,以清热除湿法祛邪,擅用参芪二子汤治疗汗证。  相似文献   

9.
伍光辉教授认为,骨科术后汗证因术中失血失液,耗气伤津,导致机体营卫失守,卫外不固,气血阴阳失调,腠理开合不利所致。治疗上当从气虚、阴虚、气阴两虚论治。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中,论误汗(汗不得法)所致变证的条文约有六十余条,超过全部条文的六分之一。本文试就《伤寒论》中误汗所造成的变证作一粗略探讨,不妥之处,尚祈同道指正。一、误汗致虚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若一旦误用汗法(或汗不得法),将会造成阴阳俱衰,气血两虚,表里俱虚的严重后果。(一)阴阳俱衰如“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211)。此病在太阳,汗出已多,津伤化燥而转阳明,再发其汗,不但津液更伤,而阳气亦随汗外泄,大量  相似文献   

11.
汗证,指汗出异常的证候。自《内经》起,便有对"汗"的记载,《素问》云:"阳加于阴,谓之汗"。其后,历代医家对汗证病因病机的认识不断完善,将汗证病因病机总归为虚、实二纲,责之气血阴阳,湿热痰瘀。冯志海教授临证20余载,在广泛汲取中医经典医籍精华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多年临床工作经验,发现汗证患者多伴肝之气机不利,并积累了汗证从肝论治的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12.
郭耀晨 《新中医》2023,55(15):205-209
《临证指南医案》中关于汗证的医案论述,卷三有汗门专篇,余各卷各门中多有散见,所涉病因病 机广泛,通过整理叶氏典型医案,结合汗证的阴阳虚实辨证,着重从营卫、气血、阴阳、脏腑、外感、产后等 角度分类辨析叶氏汗证相关医案。总结出叶氏在汗证治疗中善用经方,辨析阴阳,强调血汗同源,重视心肾、 脾胃,以及温热暑湿致汗和产后汗出等方面的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13.
武圆圆  王振涛 《新中医》2020,52(3):184-186
张锡纯善于发现药性,《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230多首方剂涉及山萸肉,且多处言及山萸肉治疗汗证的相关理论。笔者介绍张锡纯从四个方面运用山萸肉治疗汗证:大气下陷,营卫不和汗出;肝胆虚极,虚汗外脱;肾阴亏虚,阴阳偏胜汗出;心气不足,津汗外泄。涉及到相关的理论依据、临床应用、用法配伍以及山萸肉的选材和煎煮方法。  相似文献   

14.
汗证,总因阴阳失调而致汗液失司。唐蜀华教授对中医经典仔细研读并反复验之临床,总结出汗证辨证论治在阴阳"两纲"基础上,尤重"六要"之热与虚。热有虚热、实热之分,具体成因有因气、因湿、因痰、因瘀及阴虚之别;虚则以表虚为主。唐教授认为,汗证属湿热、阴虚、表虚者尤多,且多为虚实夹杂之证,擅用黄连平胃散、当归六黄汤、玉屏风散合桂枝汤治疗。并强调辨治汗证需先明汗与气、血、阴、阳间的有机联系,多方兼顾,灵活加减。效欠佳时,亦可选用敛汗治标之品一二味。且汗与小便其实皆水,重用黄芪补气利尿,临证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5.
吕仁和教授在肾脏病的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认为该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之证,常见证型为气血阴阳俱虚,浊毒内停;具体治疗应注重调整阴阳气血平衡,补虚与排浊兼顾,治疗手段可内外治结合。通过分析吕仁和教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证思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产后汗证是女性产后的常见疾病,病情重者日夜多汗,动辄尤甚,病程迁延,加重女性身心负担,影响其生活质量。产后气血亏虚,营卫不和而致卫表不固,腠理开泄,营阴外泄是产后汗证的主要病因病机。本文以血汗同源理论为基础,根据产后汗证患者气血亏虚、营卫不和的病理特点,认为产后汗证的治疗当以扶正为主,探讨养血益气法、调和营卫法和固表止汗法在产后汗证辨证论治中的应用,并根据产后汗证特点提出相应调护要点,为产后汗证的治疗与调护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7.
罗铨教授认为汗出异常是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之一。多由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正邪交争,腠理开合失司等致汗液外泄为患。临床分为阴虚火旺证、气阴两虚证、阳气虚衰证等3个证型进行辨证治疗。现将罗铨教授治疗汗证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及学习体会进行整理和总结,旨在传承罗铨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供同仁学习及借鉴。  相似文献   

18.
《光明中医》2021,36(7)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具有调和营卫、滋阴和阳的功效,临床多用于治疗营卫不和、阴阳失调类病症,比如失精、梦交、心悸、失眠、汗证等方面疾病,笔者运用此文加减治疗糖尿病肾病脾肾两虚证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主要通过阴阳学说、胃肾相关、升降有序、心肾相交的理论,从而达到阴平阳秘,建立一种平衡状态,疏通周身气血循环,使气机升降运动正常,精气血自然归肾,从而起到补肾健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崔明  刘峰 《山东中医杂志》2000,19(10):634-635
自汗、盗汗 ,历代医家多责之气虚、阴虚、肝火、湿热 ,亦有从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入手治之者。然从瘀血论治 ,则鲜有实例记载。余曾遇二例瘀血汗证 ,采用活血化瘀治疗颇获效验 ,兹报告如下。1 瘀血自汗女 ,48岁 ,1 995年 5月 6日诊。自汗半年余。半年前因情志不遂引起胸胁胀满、乳房胀痛、五心烦热 ,继之头面、胸背汗出阵作 ,曾来院检查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经西药治疗罔效。近半月因恼怒致汗出加重 ,每日数作 ,汗出淋漓 ,湿透内衣 ,汗后恶风畏寒 ,心情焦急 ,伴见月经延后 ,色黯有块 ,舌紫暗 ,边有瘀斑 ,脉沉弦。证属恼怒伤肝 ,气血郁滞 ,…  相似文献   

20.
自汗、盗汗是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寐中汗出,醒来自止称为盗汗。盗汗多属阴虚内热,久则可以伤阳,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证。盗汗是临床常见病证,以阴虚火旺证多见,在中老年患者中,兼见心虚不固者亦不少,治疗中,降火有耗气之弊,补气有助火之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