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负压引流技术在外耳再造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负压引流技术在外耳再造中的应用方法及价值。方法 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法行外耳再造术215例(225耳),均应用负压引流技术,术后记录引流量,随访3个月~2年,观察再造耳郭形态。结果 一期(扩张器植入)术后8例出现术腔血肿,二期(外耳再造)术后11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血肿,无皮瓣坏死及软骨支架液化吸收。11例因不同原因出现再造耳不同程度的变形,其余再造耳的大小、形状与健耳相似,耳甲腔、三角窝等结构清晰。结论 在外耳再造中,负压引流技术在减少术区血肿形成、塑形再造耳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带蒂扩张皮瓣加带蒂筋膜瓣“两瓣法”在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耳郭再造中的应用及效果。 方法 总结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712例(756耳)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全部采用“两瓣法”行耳郭再造。 结果 术后随访1~6年,712例(756耳),其中15例(15耳)术后出现钢丝外露,经及时处理,拆除钢丝后治愈;10例术后出现再造耳郭皮下血肿,经更换负压引流管,引流通畅后,血肿消失;3例因术后患者保护不当,再造耳郭受压、碰伤导致软骨支架外露,经局部皮肤拉拢缝合,带蒂筋膜瓣覆盖表面植皮,及时处理后治愈。全部病例最终效果均满意,再造耳郭的大小、形态、位置与健耳对称,再造耳郭皮肤颜色正常,耳郭软骨支架无外露及吸收,细微凹凸结构显示清晰。 结论 “两瓣法”耳郭再造效果确切,术后并发症少,是先天性小耳畸形行耳郭再造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种再造耳廓位置的定位方法(苏氏定位法[1])在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耳廓再造中的应用。方法收集893例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作为实验组,在耳廓再造中应用苏氏定位法对再造耳廓进行定位;以289例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作为对照组,在耳廓再造中应用目测测量法对再造耳廓进行定位。术后半年测量再造耳廓与健侧耳廓的前后、上下位置差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两侧耳廓前后、上下位置差值(0.55±0.18 cm、0.43±0.15 cm)小于对照组(0.71±0.22 cm、0.63±0.19 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苏氏定位法应用于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耳廓再造手术中,能使再造耳廓位置更准确,优势明显,是目前耳廓再造手术中较好的定位方法,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全扩张“单瓣法”外耳再造在耳廓畸形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总结2019年1月—2022年9月武警部队山东省总队医院155例(162耳)耳廓畸形患者,全部采用全扩张“单瓣法”外耳再造。结果 术后随访3个月~3年,155例(162耳),其中5例术后出现再造耳术腔血肿,经更换负压引流管或穿刺抽血肿后治愈;5例术后出现软骨支架外露,经局部拉拢缝合、带蒂皮瓣转移或带蒂颞肌筋膜瓣覆盖外露软骨支架局部植皮修复等处理后治愈。全部病例最终均获得满意效果,再造耳廓位置与健耳对称,再造耳廓皮肤颜色正常,耳廓细微结构显示清晰。结论 全扩张“单瓣法”外耳再造效果确切,术后并发症少,是耳廓畸形患者外耳再造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植入式BAHA(Bone-anchored hearing aids,骨锚式助听器)在双侧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6例双侧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植入式BAHA术前、术后的听力(包括纯音声场测听、日常交流、对声音的条件反射)进行比较。结果 16例患者听力均明显改善,佩戴BAHA后日常交流生活明显改善,纯音声场测听言语频率气导听力提高35.5d B。结论植入式BAHA,并发症少,效果满意,是目前双侧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解决听力问题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先天性小耳畸形的耳廓再造与重建方法。方法 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法,利用健耳相片,通过计算机photoshop软件数字化翻转处理形成即要再造耳廓的相片,然后进行耳廓软骨支架的雕刻,用扩张后的患耳乳突区皮瓣覆盖雕刻的自体肋软骨耳廓支架行耳廓再造。结果 1102例(1165耳)经过6个月10年的随访观察。其中56例(56耳)再造耳廓有不同程度的软骨吸收、变形;2例(2耳)肋软骨支架感染、肋软骨液化、坏死;1044例(1107耳)再造耳廓与健耳匹配,凹凸结构显示清晰,形状相似、逼真,颅耳角的角度与健耳对称。结论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法行耳廓再造,术中应用数字化技术形成患耳相片指导自体肋软骨耳廓软骨支架的雕刻,效果满意、并发症少,是先天性小耳畸形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侧小耳畸形合并重度传导性听力损失患者分期耳廓再造-骨桥植入术后单侧及双侧骨导助听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3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手术治疗的32例双侧小耳畸形伴外耳道闭锁患者,其中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11.8岁。术前测试裸耳平均听阈及言语识别率,行颞骨高分辨CT评估乳突发育情况,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先天性中外耳畸形患者耳道再造与鼓室成形术后听力改善情况,为此类患者方案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2年12月我们进行外耳道再造与鼓室成形患者中有术前术后听力的41例(41耳)的情况。结果手术采用听骨链松解41.5%(17/41),Porp植入46.3%(19/41),Torp植入7.3%(3/41),内耳开窗4.9%(2/41)。术前术后0.5k、1k、2k、4k平均气导听阈值分别为(58 d B/53d B),(64 d B/52d B),(73 d B/73d B),(62 d B/46d B).结论听骨链松解与Torp植入术后听力改善不明显,Porp植入和内耳开窗术后听力有明显改善,但未能达到正常听阈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畸形小耳的残耳组织在耳廓再造成型术中的作用及效果。方法对29例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外科耳廓再造术治疗,分析内容包括治疗方法、临床疗效等。结果29例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均顺利完成耳廓再造手术治疗,手术成功率100.00%,其中1例(3.45%)出现组织皮瓣坏死及血运障碍,经对症处理后痊愈出院。结论对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利用残耳组织实施耳廓再造手术治疗可显著提高其疗效及预后,有利于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耳后扩张皮瓣切口在耳廓再造中的应用。方法在2009-2014年采用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结合自体肋软骨支架移植方法进行外耳再造,于二期手术中保留扩张器后缘下1/3不予切断。结果本组患者共42例,术后随访患者30例,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4个月,再造耳廓感觉功能无明显异常,颅耳角无明显变化,再造耳廓无牵拉、变形,患者基本满意。结论本手术方法可有效减少由瘢痕牵拉引起的再造耳廓变形的发生,易于操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改良Brent法全耳再造术治疗先天性小耳畸形的临床效果及经验。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2021年4月湖南省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用改良Brent法全耳再造术治疗先天性小耳畸形的患儿20例,患儿均为单侧耳畸形,年龄6.5~15岁,平均年龄8.7岁。一期手术首先处理残耳,分离耳后乳突区形成囊腔,同时行耳垂转位。取患耳对侧的肋软骨雕刻成耳廓支架,在传统雕刻的基础上,同时雕刻出耳屏,将耳屏处的基底垫高,尽可能的加深耳舟、三角窝,耳屏、耳屏间切迹的深度,在修剪耳轮时,将耳轮脚的前端尽可能垫高,尖端留置的更长,以凸显耳轮脚的深度。将耳廓支架埋置于耳后囊腔内;二期手术行"立耳",颅耳角成形;三期手术行耳甲腔成形。结果 20例再造耳一期手术出现血肿1例,二期手术出现感染1例,支架外露1例,通过局部处理均恢复,并继续进行下一期手术。所有患儿三期手术术后随访3~9个月,再造耳双耳对称性佳,耳轮脚、耳屏处形态佳,颅耳沟加深,耳垂与耳廓下部接合处的线条流畅,再造耳总体外观满意。结论 改良Brent法全耳再造术,可更凸显耳屏、耳轮脚、三角窝及耳垂等部位的细微结构,更能呈现出再造耳的立体感,该方法可为先天性小耳畸形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并探讨高分子聚乙烯人造耳支架植入行全耳廓再造术的临床效果与经验。方法 收集2003年5月—2021年6月诊治的小耳畸形患者1 057例(1 063耳),分别对其手术方式、手术成功率、耳廓的对称度、耳廓精细结构显示、患者的满意度、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听力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至16年。1 063耳手术均成功,耳廓形态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显露。对耳廓的7个对称度指标进行评分,均在5分以上;对耳廓的14个精细结构进行评分,945耳(88.90%)≥10分。患者的总满意率为92.00%(978/1 063耳)。同期行听力重建的患者术后得到不同程度的听力改善。结论 先天性小耳畸形高密度聚乙烯人造耳支架植入全耳廓再造术在临床上安全可行,可以作为耳再造的方法之一;并可以同期行听力重建术,在再造耳廓的同时取得较好的听力康复效果,也可以使再造耳廓在形态上更加逼真,提高患者的满意率。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的全耳廓再造手术是整形外科具有挑战性的手术之一[1-3],且患者常伴中耳畸形,解剖结构复杂,面神经畸形的发生率很高[4],如果同期进行听力重建,则更增加手术的风险。因此,术前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把握好手术适应证,同时术前、术中、术后应该对可能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进行处理。本文对先天性小耳畸形的围手术期影响因素及处理措施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3D个性化定制人工材料耳支架在先天性小耳畸形一期全耳再造术中的临床效果与优势。方法 选择2021年6月—2022年3月接收并行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单侧小耳畸形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n=12)和对照组(n=12),实验组采用3D个性化定制的人工材料支架,对照组采用常规需术中拼接的成品耳支架,均行支架植入-颞浅筋膜瓣转移的一期全耳廓再造术,伴或不伴同期听力重建。记录手术耗时,术后随访观察临床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并行耳廓对称度、精细结构评分以及家属满意度调查。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无不良事件和并发症发生。同期行听力重建者听力得到改善,术后言语识别阈平均改善38.6 dBHL,术后最大言语识别率均达到100%。经统计学分析,实验组耳廓对称度和精细结构评分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手术耗时实验组较对照组短(P<0.01);家属满意度调查结果中最终每项平均得分实验组高于对照组。结论 3D个性化定制耳支架植入耳再造术安全有效,可同期行听力重建,临床效果优越,可成为先天性小耳畸形耳廓再造术的更优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ulti-plane reconstruction,MPR)在对先天性小耳畸形进行外耳道及中耳成形术时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2耳先天性小耳畸形外耳道闭锁患者(均为Schuknecht分型之C型)的资料。采用螺旋CT行HRCT(High resolution CT,高分辨率CT)容积扫描,获取标准横断位及冠状位图像,并利用扫描原始数据作斜横断位、斜矢状位重建,使重建平面同时包含筛区和听小骨,通过横断位及冠状位CT图像确定面神经走行和听小骨形态,通过MPR确定外耳道成形的角度和深度。术中参照上述检查结果进行手术操作。将上述32耳与另外41耳(也为Schuknecht分型之C型)未行MPR者就以下两点进行比较:(1)寻找中耳的成功率;(2)两组病例中术式相同者(均为Ⅰ期外耳道及中耳成形加耳廓重建)的手术时间。结果 (1)行MPR检查的32耳中,29耳顺利找到中耳(90.6%),由于乳突气化不良、面神经畸形等因素,未能寻找到中耳者3耳(9.4%);而在未行MPR者41耳中,28耳顺利找到中耳(68.3%),未能找到中耳者13耳(31.7%)。经卡方检验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2)采用MPR者平均手术时间为(342.75±41.70)min(n=28),未采用MPR者平均手术时间为(398.48±61.02)min(n=23),经t检验二者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应用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可以在一次采取数据后,在任意平面重建真实影像,为外耳道和中耳成术形提供正确的角度和深度参考数据,对提高手术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锁乳突肌瓣对腮腺浅叶切除术后负压引流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需行腮腺浅叶切除术的病例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胸锁乳突肌瓣修复+负压引流)和对照组(负压引流)各45例,分别记录术后第3天、第4天、第5天24h引流量,将24h引流量≤10ml作为拔管标准,观察不同时间段的引流量、拔管率及拔管后涎瘘发生情况。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观察组术后第3天、第4天、第5天24h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术后第3天、第4天、第5天的拔管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拔管后观察组的涎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腮腺浅叶切除术后利用胸锁乳突肌瓣修复可以有效地减少术后负压引流的引流量、缩短拔管时间、降低涎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比较软骨部分切除术与穿刺抽液局部加压包扎治疗耳廓假性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89例耳廓假性囊肿患者,均单耳发病,其中男70例,女19例;年龄17~69岁,平均年龄(41.8±11.8)岁;病程1.3~18周,平均(12.8±3.9)周。随机将89例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45例采用穿刺抽液局部加压包扎,B组44例采用软骨部分切除术,比较两组一次性治愈率及总治愈率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3个月至1年,89例患者全部治愈,均无复发及并发症,但软骨部分切除组一次性治愈率与穿刺抽液局部加压包扎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软骨部分切除术治疗耳廓假性囊肿一次性治愈率高,创伤小,病程短,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全耳再造术后支架外露的部位、时间及原因的统计分析,探讨预防及处理支架外露的方法。方法对32例支架外露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采用带颞浅动、静脉的皮下组织筋膜瓣转移加中厚植皮、带颞浅动脉的耳前头皮瓣及局部皮瓣转移等方法修复支架外露部位。结果全耳再造术后支架外露多出现在术后一个月内,以耳轮后上缘交界处的外露多见,其次是耳轮缘再造耳与残耳连接处。外露部位张力较大,包扎时压力过大,软骨支架边缘不平滑及扩张皮瓣受损是支架外露的原因。经过上述方法处理,所有采用软骨支架行耳再造的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皮瓣及皮片全部成活,未出现再造耳感染及支架再次外露的情况,效果满意。采用Medpor支架行耳再造者6例,其中有2例经两次修复仍出现支架外露,将支架取出后创面愈合,其余4例均一期愈合。结论术中需要特别注意容易出现支架外露部位的处理,术后1月内应对再造耳进行严密的观察,出现支架外露后因地制宜地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修复,可以很好地预防并处理再造耳支架的外露。Medpor支架外露的发生率高,处理困难,在肋软骨未钙化的患者中多不主张采用该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