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基于MDT模式下构建的急诊脑卒中信息化平台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救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7月-12月常规就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81例为对照组,选取2017年7月-12月应用急诊脑卒中信息化平台后就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05例为观察组,评价指标包括:①过程指标:患者就诊至急诊医生接诊时间、就诊至卒中医生接诊时间、就诊至CT完成时间、就诊至CT报告判读时间、就诊至进行溶栓治疗时间;②结果指标:溶栓率、溶栓后24h的NIHSS分值、患者满意度。结果 应用急诊脑卒中信息化平台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就诊至急诊医生接诊时间[(4.39±1.35)vs(5.10±2.93)min]、就诊至卒中医生接诊时间[(11.70±4.43)vs(25.46±3.77)min]、就诊至CT完成时间[(14.20±6.33)vs(20.24±7.26)min]、就诊至CT报告判读时间[(18.25±9.54)vs(27.76±7.99)min]、就诊至进行溶栓治疗时间[(43.5±12.77)vs(57.46±3.77)min]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溶栓率(88.29% vs 79.6%)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96.60% vs 90.06%)显著提高,溶栓后24h的NIHSS分值 [(4.95±2.02)分vs(5.21±2.29)分]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MDT模式下构建的急诊脑卒中信息化平台有利于缩短DNT时间,提高溶栓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满意度,实现快速救治及持续质量改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信息化智能平台的绿色通道构建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急诊救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1日~2018年2月28日接诊实施传统急救模式救治的4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18年3月1日~2020年8月31日接诊并通过实施信息化智能平台的绿色通道救治的8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救治过程相关指标、院前、院内急救衔接情况、溶栓情况、溶栓后24 h神经功能状态[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患者满意度及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救治过程就诊至急诊医生初始评估时间、就诊至卒中专业组医生接诊时间、就诊至CT检查时间、就诊至实验室检查时间、就诊至用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院前、院内急救衔接情况、溶栓率、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及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无显著后遗症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信息化智能平台的绿色通道构建通过协调各单元间的协作能力,提升了抢救效率,保证患者在院前急救及院内救治的无缝隙衔接,缩短了患者就诊至溶栓治疗时间,提高了溶栓率和患者满意度,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构建急诊急性脑卒中患者信息化管理平台,并探究其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医院急诊科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1—12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80例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将2019年1—12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80例为观察组,应用信息化管理平台,比较两组患者急...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信息化平台网格化管理构建居家护理服务新模式,以期有效解决居家康复群体医疗护理需求。方法:2018年11月浙江省台州市成立居家护理服务中心和居家康复护理技能培训中心,建立网格化居家护理服务模式,落实优质护理资源下沉,让社区护士成为居家护理主力军;2019年11月建立居家护理服务信息平台,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居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学科协作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s, MDT)信息化管理结合院内医护一体化急救模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急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11月本院急诊收治的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急诊收治的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救护时间指标、溶栓治疗情况、患者及家属的满意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就诊至急诊医师接诊的时间、就诊至卒中医师接诊的时间、就诊至CT检查完成的时间、就诊至CT报告判读的时间、就诊至溶栓治疗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溶栓率(90.00%)高于对照组的溶栓率(68.00%),研究组溶栓24 h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及家属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MDT信息化管理结合院内医护一体化急救模式可有效优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急诊救护流程,为患者的早期溶栓治疗提供有力保障,提高患者的溶栓率,改善患者的早期预后,实现快速救治及急救救护流程的持续质量改进,值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基于多学科协作团队构建的家庭参与式护理(Family Integrated Care,FICare)模式在早产儿母乳喂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8月—2021年3月在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住院的12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  相似文献   

7.
目的 :开发护理会诊信息化平台,并观察其应用效果,以提升临床护理信息化水平。方法 :在组建多学科团队及完善护理会诊流程的基础上,联合计算机中心构建护理会诊信息化平台,并在全院范围内投入使用,统计会诊量、会诊内容、会诊完成时间、会诊问题结局、会诊满意度等。结果 :应用护理会诊信息化平台后,申请会诊患者相关护理问题共涉及14个护理专业组,好转率约90%,会诊申请单填写时间为2 min,会诊专家前往科室完成会诊平均时间为4.5 h;2019年—2021年患者对护理会诊的满意度分别为98.34%、99.50%、99.55%;申请会诊科室对护理会诊的满意度分别为95.35%、96.10%、96.24%。结论 :护理会诊平台的开发和应用,有效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结局,提升了专科护理质量,有助于推动专科护理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优化采血流程,减少患者等候时间,避免大量患者集中在采血区域。方法 建立由采血登记模块、智能化分配模块、信息备份储存模块组成的信息化采血登记平台,患者通过院内自助机和手机APP进行平台操作,完成采血登记或预约;平台通过智能化分配实现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流采血患者。比较平台应用前后患者采血登记耗时和等候采血耗时。结果 与2017年比较,2018年应用信息化采血登记平台后,采血登记耗时缩短比例为7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等候采血耗时缩短比例为47.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 信息化采血登记平台的应用,优化了采血流程,能够有效减少患者采血等候时间,实现分时段预约采血,避免大量人员聚集,优化了院内采血秩序,减少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9.
李红莉  杨雅 《护理学报》2018,25(14):24-28
目的 基于医疗护理信息系统,构建并应用具有智能化特点的临床护理智能显示平台,为医护人员提供可视化、准确、实时的信息显示平台和沟通渠道.方法 从医院各医疗护理信息系统中自动提取临床护理信息,并将其结构化显示,同时集成临床护理中常使用的信息模块功能.将该平台使用前后的医护集体晨交接班用时、因交接班导致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数进行对比,并对病区医护人员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 使用临床护理智能显示平台后医护集体晨交接班时间显著缩短,因交接班导致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数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临床护理智能显示平台实现了交接班内容的实时、准确、自动提取、重点突出,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和交接班质量,规避了潜在性护理风险,同时使护理管理更科学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院内静脉血栓栓塞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探讨其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构建基于信息化平台的院内静脉血栓栓塞风险管理系统,对住院患者进行静脉血栓栓塞风险评估,比较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前后护士静脉血栓栓塞评估耗时,科室静脉血栓栓塞评估率占比,静脉血栓栓塞上报率以及护理人员对静脉血栓栓塞防护知识掌握情况。结果统计分析全院静脉血栓栓塞风险评估数据库发现,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后,患者评估、数据整理和结果处理耗时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340、5.385、14.706,P0.05);静脉血栓栓塞风险评估率高的科室个数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60,P0.001);静脉血栓栓塞上报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669,P0.05),护理人员对于静脉血栓栓塞相关的基本概念、风险因素、预防、临床表现及静脉血栓栓塞护理5个维度分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060、5.347、6.121、11.590、4.300,P0.05)。结论静脉血栓栓塞风险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静脉血栓栓塞管理水平,降低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提高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的防治工作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基于家庭医护信息化管理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构建居家延续性护理模式,并评价其应用效果,以期提高出院患者居家护理质量。 方法 平台由监控平台和操作平台构成。操作平台包括:①患者端APP,包括服务项目页面和个人信息页面,支持用户注册、项目选择、项目预约和评价;②护士端APP,包括提供服务项目、服务申请显示、安全中心及个人信息页面,支持护士注册、接单和安全监控。监控平台负责用户管理、服务项目维护、数据管理及安全监控。利用平台实施出院后患者居家护理服务。调取2018年10月—2019年3月患者满意度和健康知识掌握率等数据,评价平台效果。结果 共231名护士、109例患者完成注册,进行居家护理164次,陪诊8次;接受延续性护理服务后,患者满意度为93.9%,明显高于出院时患者86.2%的满意度(χ 2=4.623,P=0.032);接受延续性护理服务后,患者对健康知识掌握率为97.7%,明显高于住院患者87.6%的健康知识掌握率(χ 2=14.545,P<0.001),无投诉和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 家庭医护信息化管理平台可充分发挥临床护士的专业价值,为出院患者提供系统、规范、安全、优质的居家护理服务,明显提高了居家患者满意度和健康知识掌握率,为患者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就医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构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诊快速时效管理体系,并将其应用于急诊卒中患者的院间管理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4月采用急诊快速时效管理体系的急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2016年5月—2017年4月的急诊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入院开始至CT检查开始时间、卒中团队到场时间、静脉溶栓用药时间。结果观察组入院开始至CT检查开始时间、卒中团队到场时间、静脉溶栓用药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行急诊快速时效管理体系,可以有效改善急诊卒中患者的入院时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规避护理风险、降低意外事件发生、提升护理质量、改善病人照护结局。[方法]引入信息化技术,运用文献回顾、病例对照研究、专家咨询等科学研究方法,构建护理质量管理系统、护理不良事件管理、排班等护理管理系统。[结果]运行后较运行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下降,护理防差事件上报例数提高;节约了护理记录时间;及时发现病人病情变化,加强医护之间的沟通。[结论]信息化护理管理系统能够有效改善护理质量,但是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信息系统的便捷性等,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手臂输液港信息化管理平台并验证其应用效果,为手臂输液港的应用提供系统化管理方法。方法2018年3月由手臂输液港信息化管理平台研究团队构建由植入输液港前评估、植入输液港登记、维护记录、统计查询、院外随访、系统维护6个模块组成的手臂输液港信息化管理平台。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7月—9月植入手臂输液港的肿瘤科患者为试验组,使用该平台进行管理;选取2019年4月—6月植入手臂输液港的肿瘤科患者为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管理。比较两组手臂输液港并发症发生率和应用该平台后护士的满意度。结果手臂输液港信息化管理平台应用后,统计到的手臂输液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上升(χ2=4.146,P=0.042);护士对平台的满意度得分为(91.59±4.52)分,整体较为满意。结论手臂输液港信息化管理平台有良好的实用性,有助于实现携带手臂输液港患者的系统管理,为临床科研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构建跨院帮扶肿瘤专科护理信息化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组建研究小组并构建平台,选取受帮扶医院肿瘤专科护士58名,平台应用前(2019年5月—8月)进行常规帮扶,平台应用后(2019年9月—12月)基于平台进行帮扶。比较平台应用前后专科护士管理效果、同质化护理质量、帮扶效果评分,调查肿瘤专科护士应用平台的满意度。结果构建的平台包括3个分平台:远程协助信息化分平台、专科基地信息化分平台、专科护士资源共享分平台。(1)平台应用后,专科护士管理效果(包括专科护理会诊、肿瘤专科技术指导、专科护理查房、专科护理讲座、教学查房、专科护士培训及考核进修人次)均高于平台应用前(P<0.05);各帮扶医院同质化护理质量提高,化疗药物外渗发生率、肿瘤患者上报异常事件发生率和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平台应用前,中心静脉导管院外维护率和癌痛筛查率均高于平台应用前(P<0.05)。(2)除科研研究项目外,平台应用后肿瘤专科护士理论知识学习、实践指导工作、护理团队建设3项评分和帮扶效果总分均较平台应用前提高(P<0.001);(3)肿瘤专科护士对平台的应用较为满意。结论...  相似文献   

16.
邓燕玲 《护理学报》2019,26(19):50-52
目的 构建脑卒中延续护理综合信息服务云平台,观察其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效果。方法 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头脑风暴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脑卒中延续护理综合信息服务云平台。对48名脑卒中患者给予综合信息服务云平台为基础的延续性护理,实施的时间从患者出院至出院后6个月。结果 本组患者疾病相关知识认知得分、依从性各维度评分,以及在自我概念、自我责任感、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护理总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结论 基于综合信息服务云平台开展脑卒中患者的出院后延续护理,可改善患者出院后的疾病认知,提高遵医嘱性,增强自护能力,从而促进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互联网+”信息化医护管理平台,构建造口患者居家延续性护理服务模式,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在“互联网+”信息化平台下单的居家造口护理患者(试验组)和同期出院患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常规造口住院服务流程,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互联网+”信息化平台进行居家造口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造口健康知识知晓率、非计划再入院率和满意度的差异。结果 与同期出院患者相比,接受造口延续性护理服务后,试验组患者对造口健康知识掌握率明显提高、非计划再入院率降低、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 “互联网+”信息化管理平台为造口居家患者提供系统、科学、专业的延续性护理服务,提高造口居家患者造口相关知识掌握情况,降低非计划再入院率,提高患者满意度,但还需要进一步形成较为系统、完善的居家护理服务评价系统和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构建孕产妇盆底功能康复信息化管理平台,为临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防治提供系统化管理途径。方法 盆底功能管理平台包括操作平台及系统管理平台两部分。操作平台包括:①孕产妇版APP,向孕产妇提供健康教育、预约、随访等服务;②医生版APP,向医生提供医患互动及培训等服务;③临床工作平台,具有临床业务管理功能。系统管理平台的功能包括账号管理、数据管理等。抽取2017年3月— 5月的平台运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 平台共注册医护人员19名,孕产妇6243例,完成问卷3967份,健康资讯阅读量为6412例次,与平台使用前相比,产妇产后盆底功能评估参与率(χ2=397.95,P<0.001)、盆底康复设备使用率(χ2=1305.79,P<0.001)提高,康复治疗中断率(χ2=57.57,P<0.001)降低,孕产妇对平台及护理服务的总体评价为(4.47 ± 0.61 )分。结论 孕产妇盆底功能康复信息化管理平台提供了科学、系统化的孕产妇管理策略,提高了产妇盆底功能评估的参与率及盆底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和满意度,提高了医疗机构的管理效率,并为科学研究积累了大量临床数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学科团队护理模式在急诊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44例急诊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将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43例急诊脑卒中患者作为干预组,给予多学科团队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急诊救治情况[包括入院至溶栓时间(DNT)、入院至专科医生到达时间、入院至开始进行CT检查时间(DTCT)、入院至得到CT报告时间(DTCT报告)、急诊救治时间、住院时间]、救治效果、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组DNT、入院至专科医生到达时间、DTCT、DTCT报告、急诊救治时间、住院时间急诊救治时间、住院时间急诊救治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溶栓预后良好率、家属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多学科团队护理模式应用于急诊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救治中,能提高医护人员的救治效率,提高患者的救治效果,家属护理满意度也得到提升,具有良好的临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基于循证支持的优化脑卒中绿色通道急诊独立模式在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该院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将2021年1-12月收治的57例患者纳入常规组,将2022年1-12月收治的57例患者纳入优化组。常规组采用常规脑卒中绿色通道护理的急诊独立模式,优化组采用基于循证支持的优化脑卒中绿色通道急诊独立模式。比较两组急救效率、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救治效果、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 优化组入院接诊用时、采血送检用时、心电图检查用时、CT检查用时、签署知情同意书用时、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组溶栓后24 h、溶栓后48 h、出院当天NIHS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组AIS再发率、致残率分别为0.00%、3.51%,低于常规组的10.91%、1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组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