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目的 探讨信息化输血系统在手术室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应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手术患者血制品申请、领取、核对、输注、观察、交接、记录及归档等功能。结果 采用信息化输血系统可提高手术室输血效率和质量,手术室申请用血至血制品输注开始平均耗时由(19.48±3.25min)降至(13.14±1.6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05 ,P<0.01)。输血前核对规范率由92.50%升至97.60%(X2=0.31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血制品交接规范率由77.50%升至9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5,P<0.05)。输血记录单书写正确率由52.50%升至97.62%(X2=22.61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信息化输血系统可实现手术患者输血全流程记录,有效提高手术室血制品输注效率,提高血制品输注、观察及术后交接的依从性,提高输血记录单填写的正确率。确保各环节用血信息能够得到全面如实的追溯,保障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根因分析联合全程跟踪考核在血液科输血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5月在血液科实施输血治疗的64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根因分析联合全程跟踪考核实施时间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27例,2017年9月至12月)和观察组(316例,2018年1月至5月)。比较两组的输血质量管理情况、护理人员综合能力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血袋返回率、血标本合格率、规范书写申请单率、核对工作规范率、输血记录单填写规范率、输血单签名清晰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输血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人员输血护理理论、操作技能和法律法规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9.91%(P<0.05)。结论根因分析联合全程跟踪考核可以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降低输血反应发生率,提升输血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信息化技术规范护理输血流程,确保患者护理安全。方法 2015年1月本科对229例次患者采用人工核对结合终端掌控电脑(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的方法核对实施血型、血交配标本的采集和静脉输血,观察输血规范执行率、输血时效性以及输血安全隐患发生率。结果 229例次输血中,双人床边采血、输血执行率100%;取血时间(血制品出库到达病房的时间)在5 min内为198例(86.4%),8 min内为209例(91.3%),10 min内为226例(98.7%);输血时间(血制品到达病区至给患者输注的时间)控制在10 min内为199例(86.9%),15 min内为208例(90.8%),控制在20 min内为218例(95.2%);输血安全隐患发生率为0。结论 PDA应用于护理输血流程,可以督促护士严格实施采血及输血的双人床边核对操作规范,严格确认患者身份,保证血制品输注的时效性,确保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移动输血闭环信息系统在临床输血全流程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与输血科信息管理系统(BIS)以及移动护理终端(PDA)进行整合,构建输血闭环管理流程,保障临床用血安全。以2021年5月~2022年4月入住我院行输血治疗的患者1 39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021年5月~10月(闭环管理实施前)的632例患者为对照组,2021年11月~2022年4月(闭环管理实施后)的763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闭环管理前后样管血采集双人核对执行率、取血后30 min内输注率、床旁输血双人核对执行率、15 min巡视率、4 h内输注完成率、输血护理文书规范率,评价输血全流程管理改善效果。结果 样管血采集双人核对执行率,观察组为99.48%(759/763),对照组为93.99%(594/632);取血后30 min内输注率,观察组为95.02%(725/763),对照组为91.46%(578/632);床旁输血双人核对执行率,观察组为100%(763/763),对照组为95.73%(605/632);15 min巡视率,观察组为94.36%(720/7...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6):3076-3077
根据术中输血策略将2015年1月~2017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术中输血治疗的11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57例)与对照组(51例),观察组实施术中限制性输血,对照组实施术中开放性输血,现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1)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时间(t=1.1911,P=0.2363)、术后拆线时间(t=1.0267,P=0.306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观察组术中输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173,P=0.0006)。两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07)。术中限制性输血可加强临床合理用血,节约珍贵的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6.
汪美君  朱海宏  徐礼峰   《护理与康复》2016,15(7):670-673
目的观察心脏瓣膜置换手术采用预存自体血回输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60例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预存自体血回输,对照组采用异体血输血,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和输血量、血常规观察指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及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和输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观察组未发生、对照组发生4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血后第1天血常规各观察指标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第7天血常规各观察指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预存自体血回输安全有效,能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4):4363-4365
目的观察分析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的临床意义和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接受输血治疗患者300例,按照有无接受不规则抗体检验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观察组接受不规则抗体检验方法,对照组未接受不规则抗体检验方法。分析比较两组接受输血治疗患者输血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抗体检验结果。结果观察组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抗体检验结果显示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1.33%、不规则抗体阴性率为98.67%。结论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对指导临床输血具有显著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输血护理规范化管理在血液病输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并分析这种干预方式对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本院收治的血液病输血患者106例,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输血护理,观察组采用输血护理规范化管理,两组干预周期为4周。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周期满时,向患者发放纸质《SF-36健康调查简表》、《输血满意度问卷调查表》评价生活质量与输血满意度,并记录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护理前的SF-36量表各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标准化护理后各维度评分高于护理前(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生命活力、总体健康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消毒卫生、输血管理流程、工作效率、输血风险控制满意率分别为94.34%、94.34%、96.23%、98.11%,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77%,低于对照组的1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护理规范化管理能改善血液病输血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输血满意度,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制警示血袋标签在ICU输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7月1日~11月1日收治的60例ICU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输血流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自制警示血袋标签;比较两组输血耗时(包括备血时间、输血时间)、血液输注率(包括血液取回后30 min、4 h内输注率)、输血差错事件总发生率(包括分类血型不合、输血不及时、输血量错误、输入质量不佳血液)及输血操作护士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备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液取回后30 min、4 h内输注率、输血操作护士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输血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自制警示血袋标签应用于ICU输血患者中,可提高输血效率,降低输血差错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中运用积极输血、限制输血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于江门市中心医院实施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处理的患者98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参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9例。参照组采用积极输血治疗方案,观察组采用限制输血治疗方案。记录并比较两组中显效、有效、无效等临床治疗结局对应的例数以及临床诊治有效性,观察比较治疗后24、48、72 h等时间节点时两组的成功止血率,比较两组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临床诊治有效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观察组成功止血率为30.61%(15/49),参照组为12.24%(6/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8 h及72 h,两组成功止血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与参照组比较,观察组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疗中应用限制输血疗法相较于积极输血疗法,对成功止血率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且有助于降低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去白细胞输血对临床反复输血患者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作用.方法 244例反复输血患者分为观察组130例和对照组114例.观察组输注去白红细胞悬液,对照组输注红细胞悬液.结果 观察组130例反应1例,总反应率为0.77%,对照组114例反应15例,总反应率为13.15%,其中血液病区24例反应3例,反应率为12.50%,妇科病区40例反应5例,反应率为12.50%.两组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去白细胞输血能够有效降低反复输血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去白细胞输血对临床反复输血患者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作用.方法244例反复输血患者分为观察组130例和对照组114例.观察组输注去白红细胞悬液,对照组输注红细胞悬液.结果观察组130例反应1例,总反应率为0.77%,对照组114例反应15例,总反应率为13.15%,其中血液病区24例反应3例,反应率为12.50%,妇科病区40例反应5例,反应率为12.50%.两组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去白细胞输血能够有效降低反复输血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去白细胞输血对白血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7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6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取普通血液成分输血,观察组30例应用去白细胞输血。比较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与CD4+、CD4+/CD8+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 00%(27/30),对照组为66. 67%(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输血后,观察组CD4+、CD4+/CD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输血期间,观察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率为3. 33%(1/30),对照组为23. 33%(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对白血病患者应用去白细胞输血可改善患者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2):2810-2811
将我院输血科2012年2月~2013年2月输血治疗的患者280例,以数字法随机分成双人核对观察组和单人核对对照组各140例。统计分析两组的感染人数。结果观察组显效82.14%(115/140),总有效为99.29(139/14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98/140),95.00%(133/140)。通过在输血科置管感染防控中施以双人核对输血模式大大地降低了输血的差错,减少了感染的次数,提高了输血的质量,缓解了医患紧张的关系,在源头上遏制了感染的发生,值得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5.
张英  阮文珍   《护理与康复》2021,20(12):83-85
目的 观察智能输血管理系统在临床输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血液科2018年10-12月(应用前)的患者81例(输血215例次)为对照组,2019年10-12月(应用后)的患者90例(输血262例次)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模式执行输血流程,观察组采取智能输血管理系统模式执行输血流程,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及时率及输血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输血及时率较对照组提高、输血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结论 智能输血管理系统的应用有助于安全用血,保障用血及时性,降低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实现输血的闭环管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信息化抢单模式在手术患者交接环节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医院信息系统基础上开发并使用手术患者身份识别信息及转运抢单系统,应用于手术患者交接转运环节,通过信息化抢单模式进行患者术前的转运工作,扫描手术患者信息条码通知单及患者腕带上的二维码实现手术患者转运交接及患者入手术室核对,病区与手术室护士通过信息系统共享手术患者的相关信息完成身份识别。将使用信息化抢单模式系统前(2017年7月1日-2018年6月30日)的择期手术作为对照组,使用信息化抢单模式系统后(2018年7月1日-2019年6月30日)的择期手术作为观察组;比较使用信息化抢单模式系统前后的交接失误率及使用者满意度。结果信息化抢单模式系统在临床应用以来降低了手术患者身份错误的发生,失误率由0.23%降低到0.03%(χ~2=21.018,P0.01)。并且提高了信息化转运使用者的便捷度,术间护士的满意度由33%提升到71.6%(χ~2=28.953,P0.01),运送人员满意率由15.4%提升到84.6%(χ~2=15.231,P0.01)。结论信息系统应用于手术患者交接,保证手术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及交接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加强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在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输血患者500例,将2017年1~12月收治的患者250例设为对照组,2018年1~12月收治的患者250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输血检验质量管理,观察组加强输血检查的质量控制工作,比较两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输血检验质量控制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输血检验质量控制评分高于对照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加强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可有效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使输血安全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回收式自体输血和异体输血对脑膜瘤手术的患者血液氧合状况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脑膜瘤手术的患者,ASAⅡ-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自体输血组和异体输血组,每组30例.自体输血组术中应用自体血回输机进行血液收集回输;异体输血组术中采用常规异体输血.分别记录两组病人术前和术毕动脉血氧分压(PaO2)、混合静脉血氧分压(Pv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氧摄取率(ERO2)以及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 自体输血组术毕PaO2 、PvO2、SvO2均高于异体输血组(P<0.05),术毕氧摄取率(ERO2)低与异体输血组(P<0.05);自体输血组与异体输血组比较凝血功能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膜瘤手术的患者应用自体血液回输技术能及时回收失血,维持有效循环,改善患者的血液氧合,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和异体输血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心脏直视手术患者采取综合性自身输血措施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探讨自身输血在心脏直视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 6 6名心脏直视手术的患者作为观察组 ,采取综合自身输血措施 ,6 9名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的出凝血状况、Hb的变化、输用异体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前FIB、Hb、Plt、PT等均无统计学差别 ;两组患者术后 2 4hFIBHb、PT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术后 2 4hPlt对照组较观察组明显减少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 ;术后引流量、输注异体血量对照组均明显大于观察组 (P <0 .0 1 )。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两组均无显著性差别 (P >0 .0 5 )。结论 对心脏直视手术患者采取综合性自身输血措施 ,可明显减少异体血用量及术后引流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围术期输血患者与未输血患者术后病原菌的分布和感染率。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120例渭南地区某院外科患者,围术期输血患者作为观察组(n=60),未输血患者作为对照组(n=60)。比较2组患者术后的感染部位、感染率和病原菌构成情况。结果观察组感染率为23.33%(14/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感染部位主要为肺部、血液、盆腔、腹深处、手术切口,观察组主要为盆腔、腹深处、手术切口。对照组4例感染患者分离出1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球菌占27.27%(3/11),革兰阴性杆菌占45.45%(5/11),真菌占27.27%(3/11)。观察组14例感染患者共分离出2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球菌占33.33%(7/21),革兰阴性杆菌占47.62%(10/21),真菌占19.05%(4/21)。结论围术期输血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未输血患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