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手术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118例接受全身麻醉的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住院期间是否发生下肢DVT将患者分为血栓组(n=27)和对照组(n=91)。分析全身麻醉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收缩压、血糖、C反应蛋白(CRP)水平、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术中低体温情况及术前D-二聚体水平升高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体重指数、总胆固醇水平、甘油三酯水平、合并症情况、降钙素原(PCT)水平、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NEU)计数、淋巴细胞(LYM)计数、血小板(PLT)计数、术中出血量及术中输血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术前CRP水平升高、术前D-二聚体水平升高及恶性肿瘤切除术均是全身麻醉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术前CRP水平、术前D-二聚体水平、手术类型均与全身麻醉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是否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于马鞍山十七冶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68例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发生下肢DVT的56例患者作为DVT组,根据DVT组患者1:2的性别比例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将112例术后未发生DVT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术中出血量多、术后D-二聚体(D-D)水平偏高、术后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偏高、术后卧床时间较长均是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偏高是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形成的保护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出血量≥241.145 ml、术后D-D水平≥495.370μg/L、术后FIB水平≥4.580 g/L、术后卧床时间≥3.175 d、术后血红蛋白水平≤135.495 g/L的下肢骨折术后患者DVT形成的风险较高(P﹤0.05)。结论 高血压、术中出血量多、术后D-D水平偏高、术后FIB水平偏高、术后卧床时间较长均与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脊柱骨折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对2017年10月至2020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1 046例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吸烟史、合并症、骨折至确诊DVT时间、入院时血液指标检测结果,其中并发症包括高血压、骨质疏松、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贫血、肥胖、低钾血症、低钠血症、低蛋白血症、肾功能不全、脊髓损伤;入院时血液指标检测结果包括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肌酐(creatinine,Cre),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根据患者入院后至手术前下肢静脉超声结果是否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老年股骨颈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血栓位置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南开医院和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17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708例。入院后,对患者行常规超声多普勒扫描以评估患者双下肢是否有深静脉血栓,将有血栓者为病例组(112例),无血栓者为对照组(596例)。提取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信息、合并病、受伤情况和入院时实验室结果,采用单因素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DVT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112例(15.8%)患者诊断为DVT,84例(75.0%)为远端型,21例(18.8%)为近端型,7例(6.2%)为混合型DVT。75.9%(85/112)的患者DVT发生在骨折侧肢体,12.5%(14/112)发生于双侧肢体,11.6%(13/112)发生于未骨折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D-二聚体升高(>0.5 mg/L、受伤至入院时间长、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35 g/L)和血小板计数(>262×109/L)是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入院时DVT发生率较高,近端DVT达到6%。多个相关危险因素与DVT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筛选全麻术后转入麻醉重症监护室(AICU)的患者新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5—8月择期行全麻下手术后带气管插管转入AICU的患者192例,男105例,女87例,年龄18~85岁,BMI 18~31 kg/m2,ASA Ⅱ或Ⅲ级。收集患者基线资料、麻醉手术资料及实验室检查资料。根据入AICU 6 h内的超声结果是否有新发DVT将患者分为两组:DVT组和非DVT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ICU中患者术后6 h内新发DVT的危险因素及其95%可信区间(CI)。
结果 全麻术后在AICU新发DVT的患者有64例(33.3%),均为小腿肌间静脉血栓(CMVT)。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心律失常(OR=2.236,95%CI 1.011~4.943,P=0.047)、术前血小板计数高(OR=1.006,95%CI 1.002~1.010,P=0.007)、术前D-二聚体浓度高(OR=1.203,95%CI 1.046~1.383,P=0.010)、术中低血压(OR=1.010,95%CI 1.002~1.019,P=0.020)和术中应用去甲肾上腺素(OR=3.796,95%CI 1.697~8.492,P=0.001)是全麻术后AICU中患者新发DVT的危险因素;阿司匹林规律服用史(OR=0.176,95%CI 0.060~0.518,P=0.002)是其保护因素。
结论 术前心律失常、术前血小板计数高、术前D-二聚体浓度高、术中低血压及术中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是全麻手术后AICU患者6 h内新发DV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脊柱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hosis,DVT)的危险因素,分析并找出相关的高危因素,为预防与减少脊柱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中心收治的480例脊柱疾病患者术后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l周以内下肢静脉超声...  相似文献   

9.
陈佳丽  宁宁  吕娟  何凌霄  廖灯彬 《骨科》2015,6(1):49-52
目的调查分析骨科创伤患者伤口感染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通过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2年7月~10月入住我院骨科的348例骨科创伤患者,观察患者的伤口感染情况,分析创伤类型、首次处理时间等因素对伤口感染率的影响。结果开放性创伤192例,其中创面感染57例,创面感染率达29.7%;闭合性创伤156例,经过手术治疗形成手术切口后发生感染8例,伤口感染率为5.1%。开放性创伤患者伤口的平均首次处理时间是在受伤后(4.3±2.4)h。开放性创伤患者的伤口感染率高于闭合性创伤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4.177,P=0.000);多发伤患者的伤口感染率高于非多发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693,P=0.006);休克患者的伤口感染率高于非休克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020,P=0.000);开放性创伤患者中,比较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的平均创面首次处理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84,P=0.000)。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围绕筛选得出的危险因素进行验证,进一步证实该危险因素与伤口感染的相关性。结论开放性创伤、多发伤、休克、创面首次处理时间均为骨科创伤患者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因此针对具备上述特点的患者应该给予高度的关注,同时缩短创面首次处理时间以提高伤口治疗的质量,降低患者伤口感染率,促进伤口愈合,提供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术后新发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骨科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髋部骨折患者693例,男257例,女436例,年龄65~103岁,BMI 16.5~33.1 kg/m2,ASAⅡ~Ⅳ级,分别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术前合并症、卧床时间、手术方式、麻醉方法、手术时间和出血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术后新发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46例患者(6.64%)在住院期间发生术后心血管并发症,包括心绞痛25例(3.61%)、心律失常19例(2.74%)、心力衰竭5例(0.72%)、心肌梗死4例(0.58%)和心源性猝死2例(0.29%)。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和全麻方式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1,95%CI 1.06~1.17,P0.001)、心脏疾病(OR=1.98,95%CI 1.02~3.85,P=0.045)、脑血管疾病(OR=2.14,95%CI 1.06~4.32,P=0.033)、高血压(OR=2.61,95%CI 1.23~5.51,P=0.012)、糖尿病(OR=2.06,95%CI 1.04~4.09,P=0.039)和肾功能不全(OR=17.42,95%CI 3.69~82.80,P0.001)是髋部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术后新发心血管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和肾功能不全可作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新发心血管并发症的预警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骨科择期手术患者4170例,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调查和分析。结果:4170例中,发生深静脉血栓203例(4.87%),年龄>60岁、BMI>25 kg/m2、高血压、高脂血症、D-二聚体≥500μg/L、全身麻醉、手术时间〉3 h和术后5 d内没有下床活动等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导致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多,早期干预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 limbs deep venous thrombosis,LDVT)形成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LDVT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0~2013年期间住院治疗的187例LDVT患者的发病因素。结果本组187例LDVT患者的年龄19~88岁,平均年龄56.6岁,发病年龄多在4l~60岁,占本组病例的65.2%(122/187);男102例,女85例;左下肢112例,右下肢65例,双下肢10例。LDVT发病的主要诱因依次为下肢骨折、手术、肿瘤、卧床、既往血栓病史及内科疾病。结论LDVT好发于41~60岁,手术、肿瘤和既往血栓史是L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评价中西医结合防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DVT)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检索自建库至 2021年 5月 17日,搜集所有关于中西医结合组对比单纯西医组防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随机对照试验( RCT)研究,由 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根据 Cochrane偏倚风险指标进行质量评价,采用 RevMan 5.4软件进行 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 20篇文献, 1714例患者。 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组 DVT的发生率为 [RR=0.19,95%CI(0.11, 0.32), P<0.001];D-二聚体水平 [SMD=-1.59,95%CI(-2.09,-1.09),P<0.001]、血小板计数 (PLT)水平 [MD=-9.45,95%CI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科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LD-VT)的危险因素。方法2003年8月~2006年8月收治的350例骨科住院患者中,确诊为LDVT者38例,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项单因素相关分析中有9项有显著性意义,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危险因素为: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阳性,4周内有手术史以及有外伤史。结论对上述危险因素存在的骨科住院患者,应警惕LDVT发生,如有D-二聚体测定阳性等危险因素应予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糖尿病(DM)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因素并制订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对58例DM行双下肢^99mTc-MAA深静脉显像(和/或超声检查),同期获取空腹血糖、血胆固醇、血三酰甘油等实验室资料及年龄、病程、下肢症状(肿胀、静脉曲张和DM足)等临床资料,分析各因素与DVT发生的关系。结果28例(48.3%)DM并发DVT;年龄、病程、血糖、血胆固醇、血三酰甘油、下肢症状与下肢DVT发病率有关(P〈0.05.P〈0.01);血压、体重指数、糖尿病类型与DVT发病率关系不大(均P〉0.05)。结论高龄、长病程、高血糖、高胆回醇、高三酰甘油等危险因素相互累积易致下肢DVT,应尽早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加强护理,以减少DVT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9年6月于济南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及滕州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9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生小腿肌间静脉血栓与否分为血栓组(n=30)与对照组(n=60),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尿病病程等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的单因素,代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独立危险因素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尿病病程、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人数、合并活动性溃疡人数、合并冠心病人数、合并高血压人数、吸烟人数、血糖控制方案、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红细胞沉降率等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合并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人数、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显示,糖化血红蛋白高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高水平为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化血红蛋白高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高水平为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糖尿病(DM)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因素并制订临床护理措施.方法 对58例DM行双下肢99mTc-MAA深静脉显像(和/或超声检查),同期获取空腹血糖、血胆固醇,血三酰甘油等实验室资料及年龄、病程、下肢症状(肿胀、静脉曲张和DM足)等临床资料.分析各因素与DVT发生的关系.结果 28例(48.3%)DM并发DVT;年龄、病程、血糖、血胆固醇、血三酰甘油、下肢症状与下肢DVT发病率有关(P<0.05,P<0.01),血压、体重指教、糖尿病类型与DVT发病率关系不大(均P>0.05).结论 高龄、长病程、高血糖、高胆固醇、高三酰甘油等危险因素相互累积易致下肢DVT,应尽早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加强护理,以减少DVT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利伐沙班预防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的患者随机给予低分子肝素钙(对照组)和利伐沙班(实验组)预防DVT。检测术前及术后14d的凝血指标,B超检查评价DVT的发生。观察并记录术后严重器官出血及切口大血肿情况,记录术后24h内切口引流量。结果实验组术后14d的凝血指标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4d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的DVT发生率分别为10.8%和13.4%,两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器官出血及切口大血肿,两组术后24h引流量之间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利伐沙班可以有效预防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DVT的发生,不增加出血风险,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以避免长期注射给患者带来的不便与痛苦,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依从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资料,并对部分患者进行随访。结果:240例中有发病诱因者136例(56.7%),未发现明确发病诱因者104例(43.3%)。结论:恶性肿瘤及各种手术尤其妇产科手术后、创伤与骨折、住院卧床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诱发原因。  相似文献   

20.
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管张力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管收缩因素ET-1和TXA2、舒张因素PGI2以及TXA2与PGI2的平衡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关系,为防治措施的进一步改进提供依据。方法:36例DVT患者根据病程分为A、B、C、D4组,并设正常对照组。均采用放免的方法测定血浆ET-1、TXB2、6-keto-PGF1α浓度。结果:①DVT各组的血浆ET-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②A组、B组和D组血浆TXB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并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C组血浆6-keto-PGF/1α水平低于对照组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与A组和C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分别高于A组和C组(P<0.05).④CDVT各组TXB2与6-keto-PGF1α比值(T/P)均高于对照组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高于B组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VT存在血管收缩与舒张的失调,血管收缩强于血管舒张。血管收缩与舒张失调参与了DVT的病理生理过程,可能是血栓形成的辅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