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硬化是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的进行性肝脏疾病,是肝病"三部曲"的第二个阶段。肠道菌群是人体重要的微生物群落,当肠道菌群失调时会引起细菌感染,肠道通透性增加,肠道中病原体和肠道毒素通过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使肝功能障碍进一步发展,加重肝硬化程度,引起肝性脑病等并发症。相反,肝脏硬化也使菌群失调加重,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密切。中医药在治疗肝硬化肠道菌群失调方面方法灵活多样,且临床疗效突出,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肠道菌群失调是中西医临床的常见病,因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西药的不良反应多、菌群耐药性逐渐增加等原因,导致病情缠绵、反复发作。其发病与伏邪致病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伏邪理论几乎贯穿于本病发病的全过程。通过对伏邪理论的溯源,从中医学伏邪理论探讨肠道菌群失调的病因、发病特点与治疗思路,以期为肠道菌群失调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扩展诊疗参考及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分析肠道微生物与哮喘中医诊疗相关性的研究进展。[方法]收集近年肠道微生物和哮喘的中医生理病理、证候本质物质基础以及治疗等方面相关性的研究文献,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探讨肠道微生物和哮喘的相关性、肠道微生物与哮喘证候本质和体质的关系以及中医药治疗哮喘与调节肠道微生物的关系。[结果]现代医学中肠道微生物和哮喘的相关性,与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不谋而合,现代研究结果为肺肠相合理论赋予了现代内涵;不同证型哮喘患者的肠道菌群代谢物有显著差异,气虚质、特禀质、阳虚质和平和质人群的肠道菌群特征存在差异;“肺肠同治”的中医药在治疗哮喘的同时,还具有明显改善肠道菌群失调、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结论]从肠道微生物学的角度探究哮喘不同体质、证候本质的客观物质基础以及中医药治疗哮喘的机制,能够为临床诊治哮喘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的现代医学的治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治疗后容易导致患者复发。经不断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证实中医药在肠道菌群失调治疗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针对中医药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5.
肠道菌群失调存在于高血压及认知障碍患者中,肠道菌群影响人体血压水平、大脑功能和宿主行为,从而与高血压合并认知障碍相关.补益肝肾、平肝潜阳、活血化瘀类中药调整肠道菌群对防治高血压合并认知障碍的治疗具有一定优势.从肠道菌群与高血压以及认知障碍的关系、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改善高血压合并认知障碍的研究现状等角度进行综述,旨在探究...  相似文献   

6.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目前主要治疗方式有饮食调整和药物治疗。近年来关于肠道菌群的研究逐渐被重视,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变化影响人体代谢水平,在对内分泌代谢方面的作用得到了肯定,通过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的疗效也在研究中被认可。文章主要阐述PCOS患者与肠道菌群失调之间的研究进展,探讨中医中药治疗PCOS患者肠道菌群紊乱的可能机制奠定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7.
肠道微生态系统作为黏膜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体免疫等生理作用密切相关,同时也与人体疾病的发生互为因果。现在临床对肠道微生态的关注日益密切。中医药基本理论与学说的不谋而合,成为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结合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易复发的炎症性肠病,临床上以血性腹泻、腹痛等为特征症状.UC的发病机制与肠黏膜免疫异常、肠道菌群失调、色氨酸代谢紊乱等密切相关.色氨酸-肠道菌群代谢能促进机体肠道免疫功能的发育和完善,因而对缓解肠道炎症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在治疗UC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肠道菌群失调16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英俊  胡晓艳  刘华 《四川医学》2004,25(6):634-635
肠道菌群正常时保持平衡状态,构成肠道的屏障,彼此制约消长。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就会引起菌群失调,从而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泻等症状。为了更好地研究发生肠道菌群失调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病因学,我们对2002年9月至2003年3月住院病人采用回顾调查方法,发现有167例患者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人体肠道正常菌群与人体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般情况下,肠道正常菌群与人体内外环境保持着一个平衡状态,但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平衡状态被打破,就会形成菌群失调,引发疾病或者加重病情,甚至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微生态制剂应用于临床,在肠道菌群失调所致的相关性疾病尤其是小儿疾病的防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现代社会由于饮食结构和工作、生活节奏的变化,高血压病患者越来越呈现年轻化趋势。研究发现,作为人体第二基因组的肠道菌群不仅直接参与人体的正常生理代谢活动,且可能与高血压病的发生有重要相关性~([1])。因此如果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内有害菌将成为优势菌,而有利菌将成为弱势菌,如此不仅可导致消化系统疾病,还可导致高血压~([2])。近年来关于中医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进而影响多种高血压病危险因素的研究已成为热点,笔者就肠道菌  相似文献   

12.
脾胃气化学说是张小萍禀承家学、集前人理论之大成、累积多年临床经验提出的创新性理论.本文总结张小萍脾胃气化学说与肠道菌群失调疾病(如脾胃病、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等)之间的联系,结合传统中药人中黄与现代粪菌移植的临床应用,认为中医以脾胃气化指导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疾病,在调理机体免疫功能、肠道菌群平衡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深入研究肠道菌群与脾胃气化之间的关系,为更有效地治疗相关疾病拓展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率,诱发因素、治疗与转归.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式,分析住院病例4 966例,应用抗生素者486例,发生菌群失调42例.对42例患者的年龄、原发疾病及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肠道菌群失调总发生率为0.85%,应用抗生素患者发生率为8.64%,≥60岁患者发生率为1.20%,<60岁患者发生率为0.22%.脑血管疾病患者中菌群失调发生率50.21%,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中发生率40.26%,恶性肿瘤患者中发生率42.30%,使用二种以下和三种以上抗生素的患者,菌群失调发生率分别为3.2%和16.7%,抗生素应用1~(周)和2~4周菌群失调发生率分别为3.4%和18.1%.42例菌群失调患者经治疗后均好转.结论 有原发基础病、年龄>60岁、抗生素使用不当,是发生菌群失调的主要原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合理选择和使用抗生素、营养支持、合理使用微生态制剂是防治菌群失调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抑郁症等疾病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抑郁症、肠道菌群失调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在肠易激综合征(IBS)中的发病率及其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方法 分析127例IBS患者中抑郁症、肠道菌群失调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的发病率。结果 抑郁症、肠道菌群失调及功能性消化不良总发生率为60.6%,伴抑郁症者68例(53.5%),肠道菌群失调者46例(36.2%),功能性消化不良者46例(36.2%),抑郁症在肠易激综合征各型中普遍存在,而肠道菌群失调主要见于腹泻为主型的肠易激综合征。结论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抑郁症、肠道菌群失调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的发生率较高,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针对这些疾病的治疗,可能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查阅肠道菌群失调患者的病历资料,了解肠道菌群失调的年龄分布、基础疾病、诱因、治疗及预后。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逐个登记。结果:在所有302例患者中年龄大于60岁者77.8%;其中恶性肿瘤患者达32.5%,血液系统疾病患者7.3%,肝硬化患者10.6%,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11.9%,糖尿病患者29例9.6%,脑血管意外患者24例7.9%,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4%,尿毒症患者6.3%,风湿系统疾病患者3.3%;其中使用抗生素者达84.1%;表现为I度菌群失调者14.6%,II度菌群失调者76.8%,III度菌群失调者8.6%;其中94.7%主要表现为腹泄;所有302例患者均使用肠道微生态制剂治疗,1.7%在治疗7天内症状缓解,76.8%治疗8-14天症状缓解,15.9%治疗15-21天症状缓解,1.3%治疗22-30天症状缓解,4.3%患者在治疗期间死亡。结论:年老体弱合并慢性疾病、恶性肿瘤、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者容易发生肠道菌群失调,主要临床症状为腹泻,大部分表现为II度菌群失调,微生态制剂治疗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6.
刘睿  张瑾  王亮美 《当代医学》2021,27(29):113-114
目的 探讨克罗恩病(CD)合并不同程度肠道菌群失调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180例C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粪便涂片结果分为A组(Ⅰ度菌群失调)、B组(Ⅱ度菌群失调)、C组(Ⅲ度菌群失调),每组60例.比较3组患者临床特征,并采用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CD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程度的因素.结果 肠道菌群失调CD患者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636,P<0.001),CD严重程度越高,肠道菌群失调越严重.C组患者腹泻发生率及ALB<30 g/L、CRP≥5 ng/mL占比均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严重程度、CRP是影响不同肠道菌群失调CD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病变严重程度为重度患者较缓解期的患者更可能出现在B组和C组.CRP≥5 ng/mL患者较CRP<5ng/mL患者更可能出现在B组和C组.结论 CD病变程度越严重,肠道菌群失调越严重;CRP≥5 ng/mL的CD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更严重.  相似文献   

17.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2):190-193
近年来,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有学者提出肠道菌群与脑之间通过"肠道菌群-肠-脑轴"这一双向调节系统相互影响,使得人们开始关注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关于神经内科最常见疾病缺血性脑卒中与肠道菌群失调的相互影响的研究较少。故本文对缺血性脑卒中与肠道菌群失调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抗生素相关性肠道菌群失调的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我院菌群失调与抗生素应用情况 ,以增强医护人员合理使用抗生素意识。方法 :采用粪便直接涂片染色法诊断有无菌群失调及菌群失调的程度 ,并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相结合的方法 ,调查抗生素应用情况。结果 :老年患者发病率较高 ,抗生素相关性菌群失调的发病率为 6 5 .0 % ,引起菌群失调的药物种类多样化 ,主要是头孢菌素、亚胺培南、青霉素、哌拉西林、克林霉素。结论 :对特殊人群使用抗生素时 ,有必要进行肠道菌群的监测 ,以促进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9.
肠道菌群失调是指一种因机体内外环境的改变而出现的肠内菌种比例失调、菌种数量改变及肠内细菌(或毒素)移位的病理状态。脓毒症作为急重症监护室极为常见的高致死性综合征,是肠道菌群失调的常见原因,而肠道菌群失调反过来会显著加速脓毒症的发展。肠道虽然是人体内最大的微生物库和内毒素库,但临床医生在救治脓毒症致多脏器功能损伤患者时,往往会忽略肠道菌群失调所带来的危害,最终可能会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疗效和预后。本文简要地从脓毒症致肠道菌群失调的流行病学、可能的发病机制和相应的治疗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慢性心力衰竭作为多种心血管疾病发展到终末期的疾病阶段,已成为当今全球高发病率和病死率的主要原因之一。肠道菌群与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Smads信号通路和/或肠道菌微生态失衡能诱导心肌纤维化,促进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本文从中医“心合小肠”理论出发,以TGF-β/Smads信号通路调控慢性心力衰竭为主线,探讨肠道微生态失衡在其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研究提供新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