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的不同应用方法对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患者控制失血量(显性失血和隐性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75例,其中男31例,女44例,年龄50~71岁,平均(61.0±5.5)岁,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术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配合临床研究。随机将75例患者分为A、B、C三组,每组25例患者。A组:术前30min静点1g氨甲环酸;B组:术前30min静点1g氨甲环酸+术中浸泡1g氨甲环酸;C组:术前30min静点1g氨甲环酸+术中浸泡1g氨甲环酸+术后3h静点1g氨甲环酸。记录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术前及术后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 Hgb)、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手术前后双下肢深静脉彩超结果,观察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osis,DVT)形成,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应用氨甲环酸后,显性失血量为(748.3±80.2)mL,隐性失血量为(273.7±85.0)mL;B组:应用氨甲环酸后,显性失血量为(514.4±67.6)mL,隐性失血量为(193.1±71.0)mL;C组:应用氨甲环酸后,显性失血量为(463.3±67.6)mL,隐性失血量为(168.2±75.0)mL。B、C两组患者应用氨甲环酸后均比A组方法应用氨甲环酸能明显减少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显性出血量和隐性出血量(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B、C两组对比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按照A、B、C三组方法应用氨甲环酸后,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按照B、C两组方法应用氨甲环酸比A组方法应用能明显减少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中的围手术期失血量,且三组方法均未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作用安全有效;但是B、C两组应用方法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建议全髋关节置换术按照术前静点1g氨甲环酸+术中浸泡1g氨甲环酸此种方法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不同途径应用氨甲环酸的止血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纳入自2016-12—2017-12行单侧TKA治疗的10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34例静脉应用氨甲环酸(静脉组),38例关节腔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局部组),36例不用氨甲环酸(空白组)。比较3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输血率、术后24 h膝关节疼痛VAS评分、术后6周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以及术后1、3、7 d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压积。结果静脉组与局部组术后输血率低于空白组,静脉组术后输血率低于局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静脉组与局部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少于空白组,且静脉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少于局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静脉组与局部组术后24 h膝关节疼痛VAS评分低于空白组,术后1、3、7 d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压积高于空白组,术后6周膝关节功能HSS评分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单侧TKA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可减少术中出血,降低输血率,同时可减轻术后早期疼痛,对患者术后早期膝关节功能康复具有积极意义,而且静脉应用较局部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氨甲环酸、不放置引流对降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后隐性失血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行单侧TKA患者,随机分两组,A组(30例):关节腔内应用氨甲环酸,不放置引流;B组(30例):不应用氨甲环酸,放置引流。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液量、输血量、患肢周径变化等指标,术前和术后3 h检查D-二聚体和相关凝血指标,术后连续复查血常规。结果术中失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输液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术后24 h输液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输血量A组(480 ml±140 ml)少于B组(908 ml±248 ml)(P0.05)。术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B组明显低于A组(P0.05)。术后3 h的D-二聚体A组为(0.92±0.45)mg/L,B组为(1.22±0.67)mg/L,均明显高于术前的(0.36±0.12)mg/L和(0.35±0.14)mg/L(P0.05),且B组高于A组(P0.05)。术后凝血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肢周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KA中局部应用氨甲环酸、不放置引流明显减少了术后隐性失血量,同时减少了输血量和输血率,且不影响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时间对全髋关节置换(THA)术中及术后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单侧THA的患者125例,随机分为5组,每组25例,A组手术结束前10 min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B组分别于手术结束前10 min、术后7 h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C组术前10 min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D组术前10 min给予1 g氨甲环酸,7 h后再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E组为对照组,不给于氨甲环酸及其类似药物。检测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出血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等血液学指标,比较5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失血量差异。结果 5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失血量、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下降值、围手术期最大血红蛋白减少值、术后绝对失血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5项数值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D组术中失血量、围手术期最大血红蛋白减少值、术后绝对失血量分别为(272.9±46.7)ml、(27.8±3.8)g/L、(344.4±61.6)ml,均显著少(小)于A组、B组及E组(P0.05)。C组术后失血量、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下降值,分别为(114.7±32.7)ml、(21.0±3.9)g/L,均显著少(小)于A组、B组及E组(P0.05)。结论术前10 min给予1 g氨甲环酸,7 h后再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在THA围手术期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拟探究氨甲环酸联合蔗糖铁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共180例。随机分配到氨甲环酸联合铁剂组(联合组)、氨甲环酸组和铁剂组。记录置换入院时、手术前1天,手术后1、3、5d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记录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输血患者数。同时计算术前血容量、总失血量。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5岁。所有术前基本资料,三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和铁剂组术前血红蛋白浓度显著高于氨甲环酸组(P0.05)。联合组术后血红蛋白浓度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同时,联合组术后输血、总失血量显著低于氨甲环酸组和铁剂组(P0.05)。随访期间未出现关节感染、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氨甲环酸联和铁剂可以有效提高围术期血红蛋白浓度,减少总失血量,减少术后输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中静脉滴注与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对术后失血的影响。方法将100名TK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实验组给予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氨甲环酸。比较两组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术后第3天RBC、HGB、HCT水平变化及输血量和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及术后第3天RBC、HGB、HC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血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可有效地减少TKA总失血量及RBC、HGB、HCT水平等指标变化,并不增加输血量及并发症发生,且使用方便,理论上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半程使用止血带联合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对TKA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8月在我科行初次TKA手术且符合纳入标准的122例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3例术中全程使用止血带并不使用氨甲环酸(A组),41例全程使用止血带并术中静脉滴注氨甲环酸(B组),38例半程使用止血带并术中静脉滴注氨甲环酸(C组)。收集并比较三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术前及术后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水平,记录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输血量及输血例数,记录术前及术后1年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用Gross方程计算患者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结果A组和B、C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C两组总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1);A组和B、C组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C两组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输血A组13例(30.23%),B组3例(7.31%),C组2例(5.12%),术后输血率A组和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1年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84,P=0.681)。结论 TKA术中静脉使用氨甲环酸能大幅度减少围手术期总失血量,降低输血率;半程使用止血带能缩短术中止血带使用时间,但并不会增加手术时间及围手术期失血量;建议对于血栓栓塞高风险患者减少止血带的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对初次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引流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4-08进行的88例初次单侧TKA,其中实验组44例采用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止血,未使用氨甲环酸的44例作为对照组。记录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后24、72 h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D-二聚体。观察是否存在下肢深静脉形成(DVT)等并发症。结果对照组4例术后予输注异体悬浮红细胞以纠正贫血,试验组与对照组各1例出现局部切口愈合不良,其余切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急性假体周围感染,且未出现下肢DVT或肺栓塞及其他严重内外科并发症发生。2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24 h及总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72 h Hb、Hct较术前变化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前后D-二聚体的变化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次单侧TKA术中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能明显减少术后引流量,从而降低患者围手术期的贫血相关并发症的风险,降低输血率,提早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并不增加下肢DVT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全身与局部联合应用在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10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52例)。所有患者接受相同的手术方式治疗,其中对照组术前20 min给予氨甲环酸治疗,将15 mg/kg稀释于250 ml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中将氨甲环酸0.5 g溶于20 ml生理盐水注入股骨髓腔,进行局部治疗。比较两组失血量及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析两组手术前后血液指标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并观察两组血栓类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而观察组术后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栓性并发症发生率为10.42%,与对照组(11.5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全身与局部联合应用对降低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减少血细胞丢失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同期双侧膝关节置换术(TKA)中不同途径局部应用氨甲环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4年3月至2014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行同期双侧TKA的患者9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三组,每组30例。A组双侧膝关节均在缝合关节囊后经关节囊切口注射氨甲环酸1.5 g/50 ml;B组双侧膝关节均在缝合关节囊后经引流管注射氨甲环酸1.5 g/50 ml;C组双侧膝关节均在缝合关节囊后经引流管注射生理盐水50 ml。比较三组术后24 h血红蛋白值(Hb),红细胞比容(Hct),术后72 h的Hb、Hct,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三组间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LSD多重比较法分析。结果术后24 h、72 h的Hb及Hct值A、B、C三组呈下降趋势,其中C组最低,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4h Hb:F=37.13,术后24 h Hct:F=49.74,术后72 h Hb:F=50.10,术后72 h Hct:F=48.94,均为P0.05)。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三组中以C组最多,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引流量:F=58.31,隐性失血量F=4.05,总失血量F=42.98,均为P0.05)。组间两两比较发现:在A、C两组间,术后24 h的Hb(t=7.87)、Hct(t=9.14),术后72 h的Hb(t=9.05),Hct(t=8.83),引流量(t=-10.00),总失血量(t=-8.75)以及隐性失血量(t=-2.4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B、C两组间,术后24 h的Hb(t=6.81)、Hct(t=7.83),术后72 h的Hb(t=8.04)、Hct(t=8.05),引流量(t=-8.31),总失血量(t=-6.84)以及隐性失血量(t=-1.8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有11.7%出现引流管近端血栓堵塞引流管,造成引流失败,A、C两组为0.0%。三组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率均为0.0%;输血率C组为16.7%,A、B两组均为0.0%。结论同期双侧TKA,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可以明显减少围手术期血液丢失,降低输血率,并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但经引流管注射氨甲环酸有较高的引流失败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膝关节一期置换术中氨甲环酸给药方式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于临汾市第四人民医院骨科行一期双侧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75例,通过使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EA)方式不同分为三组,每组25例。A组术中在第一侧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放止血带前10min静脉点滴1g氨甲环酸,术后3h视情况决定是否再次应用;B组双膝TKA术中均在缝合关节囊后经引流管注射氨甲环酸0.5g/50mL并夹闭引流管2h;C组双膝术中在第一侧TKA放止血带前10min静脉点滴1g氨甲环酸,同时缝合关节囊后经引流管注射氨甲环酸0.5g/50mL并夹闭引流管2h。比较三组患者引流量,术前、术后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隐性失血量、术后输血率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三组患者中B组在第1天引流量最多(644.1±97.8)mL,C组(418.7±92.4)mL最少,但第2天引流量B组最少(148.6±99.7)mL,C组最多(167.5±87.5)mL,B组较其他两组总引流量(792.7±94.6)mL最多。三组患者引流量、第1天引流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天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率中B组最多(80%),C组最少(48%),B组较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三组均无患者发生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氨甲环酸局部联合静脉应用于双膝关节一期置换术,可以有效减少引流量,降低输血率,并不增加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氨甲环酸联合云南白药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失血量的效果。方法纳入自2015-04—2017-05完成的6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0例),观察组联合应用氨甲环酸与云南白药,对照组单纯应用氨甲环酸。比较2组术中输血量、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以及术后1、4、7 d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压积。结果观察组术中输血量、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4、7 d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压积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2例肺炎,对照组出现2例肺炎、1例创面水肿、1例切口感染,对症处理后痊愈。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氨甲环酸联合手术前后口服云南白药胶囊减少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的效果较单一应用氨甲环酸的治疗效果更优,能减少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水平的波动,更有利于患者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方式对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2月至2015年7月收治股骨头坏死患者68例,均接受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静脉应用组(A组)和局部应用组(B组)。A组男19例,女15例,平均年龄(62.0±6.4)岁,血红蛋白(121.33±8.15)g/L,红细胞比容(0.470±0.039)L/L;B组男18例,女16例,平均年龄(64.0±7.5)岁,血红蛋白(125.28±9.37)g/L,红细胞比容(0.490±0.041)L/L。手术切口采用统一的后外侧入路并按照常规手术方式手术,假体选择生物型假体。通过不同途径给予氨甲环酸控制术中及术后出血。静脉应用组:于术前10 min给予10 mg/kg氨甲环酸溶于1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局部应用组(B组):将3 g氨甲环酸溶于120 ml的生理盐水中并分成3等份,用2块纱布浸入40 ml氨甲环酸溶液,分别填塞于在髋臼锉刨削好髋臼壁和股骨侧扩髓之后的髓腔内,持续5 min。剩余40 ml在切口关闭之前注射入关节腔内,放置引流管并将引流管夹闭3 h后开放。术后72 h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等血液学指标,计算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输血例数,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凝血功能。结果:术后A组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32.34±7.42)g/L,总失血量(833.6±81.4)ml,隐性失血量(276.3±57.9)ml,红细胞比容(10.1±1.4)L/L;B组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28.2±6.1)g/L,总失血量(792.5±61.8)ml,隐性失血量(297.5±50.3)ml,红细胞比容(9.2±1.2)L/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A组PT(12.78±2.03)s,APTT(34.27±3.91)s,INR 32.34±7.42;B组PT(13.17±2.19)s,APTT(32.36±3.18)s,INR 28.24±6.1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声检查证实两组患者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A组术中出血明显少于B组。结论:静脉应用氨甲环酸与局部应用氨甲环酸能同样有效地减少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减少术后输血率,并没有增加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对单侧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选取单侧股骨干骨折患者43例。根据术前是否使用氨甲环酸分为2组,A组22例,手术切皮前10分钟将氨甲环酸按20mg·kg~(-1)稀释于250ml生理盐水中静滴。B组21例,不使用氨甲环酸,术前10分钟予250ml生理盐水静滴。根据相关公式计算出患者的总红细胞丢失量,显性红细胞丢失量及隐性红细胞丢失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氨甲环酸组总红细胞丢失量为(494.0±247.8)ml,显性红细胞丢失量(151.5±83.4)ml,隐性红细胞丢失量(342.5±186.3)ml,显著低于对照组总红细胞丢失量(804.6±368.0)ml,显性红细胞丢失量(248.0±133.5)ml,隐性红细胞丢失量(566.1±257.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与对照组的输入红细胞量为(234.1±292.5)ml和(524.3±348.3)ml,输血率分别是40.9%和8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使用氨甲环酸能够减少单侧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显性红细胞丢失量、隐性红细胞丢失量及总红细胞丢失量,降低输血率,且不增加患者术后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静脉10 mg/kg氨甲环酸减少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围术期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1年7月2013年7月所有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设定纳入排除标准后共纳入57例。其中静脉使用10 mg/kg氨甲环酸31例,未使用26例。氨甲环酸组患者于每侧手术切皮前均完成静脉单次使用10 mg/kg氨甲环酸,对照组不使用。对比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血红蛋白(HB)值及红细胞压积(HCT)值的差异;根据Gross方程计算围术期总失血量;统计两组输血量及输血率;根据术后第5d双下肢静脉彩超结果判断术后深静脉血栓及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统计肺栓塞的发生率及术后住院天数,应用SPSS统计软件得出结论。[结果]氨甲环酸组术后1、3 d HB值及HC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术后第5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氨甲环酸组围术期平均失血(1 811.6±490.8)ml,明显低于对照组(2 408.6±511.3)m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氨甲环酸组患者术后8例(25.8%,8/31),对照组14例(53.8%,14/26)输血,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氨甲环酸组人均输血量0.68 U,明显低于对照组1.23 U,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肌间静脉血栓、肺栓塞发生率及术后平均住院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单次10 mg/kg氨甲环酸于每侧关节置换前单次用药是控制同期双侧THA围术期失血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对术后引流管拔除时机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拟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82例,男42例,女140例;年龄(68.1±7.1)岁(范围60~76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氨甲环酸1组45例、氨甲环酸2组46例、氨甲环酸3组46例和非氨甲环酸组45例,分别于术后12 h、18 h、24 h、24 h拔除引流管。氨甲环酸1~3组术前30 min静脉滴注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非氨甲环酸组术后仅以100 ml生理盐水关节腔内局部灌注。比较四组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关节肿胀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差异。结果氨甲环酸1~3组术后引流量分别为(85.5±34.3) ml、(189.4±72.3) ml、(215.3±93.4) ml,少于非氨甲环酸组的(351.3±113.5)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5,P=0.005),其中氨甲环酸1组术后引流量少于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4):2248-2250
[目的]评价围手术期多次静脉使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减少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隐性失血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因股骨粗隆间骨折在本科行PFNA内固定的患者120例,根据是否围手术期使用氨甲环酸及用量不同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40例,术前术后均未予TXA;单次给药组40例,术前静脉滴注TXA20 mg/kg;多次给药组40例,术前静脉滴注TXA 20 mg/kg,术后3、6 h再次静脉滴注TXA 10 mg/kg。检测患者的术前、术后1、3、7 d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等,并通过Gross方程计算术后隐性失血量。术后1d、7d行双下肢彩超检查是否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单次给药组的隐性失血量(585.37±239.23)ml较对照组(718.86±380.82)ml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次用药组的隐性失血量(351.31±172.29)ml,较单次用药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无肺栓塞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术前使用TXA可以减少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且不增加血栓风险,术后多次重复应用TXA可有效安全地进一步减少围手术期隐性失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氨甲环酸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于医院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临床治疗情况,其中44例术中静脉滴注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者为观察组,43例术中静脉滴注氯化钠溶液。术后均给予抗凝治疗。记录两组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补液量、麻醉方式、假体情况,分别记录两组围手术期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分别检测两组术前、术后1、3、7天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比容(Hct)情况,记录两组输血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补液量、麻醉方式及假体选择相比较,P0.05;观察组显性失血量为(236.71±145.49)ml与对照组(243.82±97.63)ml,t=0.267,P=0.790;隐性失血量(472.34±236.17)ml,明显少于对照组(713.18±398.77)ml,t=3.436,P=0.000。两组术后第1、3、7天时Hb、Hct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然组间比较,P0.05,术后第1天与第3天、第7天比较,P0.05;术后第3天与第7天间比较,P0.05。两组输血率及输血量比较,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中静脉滴注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可较好的预防隐性失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对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出血量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单侧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5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氨甲环酸组采用切皮前半小时将氨甲环酸按15mg/kg稀释于25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安慰剂组给与等量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结果氨甲环酸组和安慰剂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50.3±20.7)ml和(200.5±23.4)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和安慰剂组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00.5±30.5)ml和(180.3±35.5)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和安慰剂组总失血量分别为(600.6±25.2)ml和(820.3±25.3)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及无肺栓塞发生。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切皮前半小时静脉静滴氨甲环酸15mg/kg能有效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并且不增加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形成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前瞻性评估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局部使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联合肾上腺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选择90例因膝关节退变性关节炎行单侧TKA术患者,随机分为TXA组(术中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45例)和联合组(术中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联合肾上腺素混合液45例)。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输血率,术后第1、3、5天血红蛋白,D-二聚体,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发生率。结果联合组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明显低于TXA组(P0.05);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在术后第3天达最低值,且联合组Hgb值高于TXA组(P0.05),而术后第1、5天Hg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hD-二聚体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无一例患者需要输血,而TXA组3例(共1 200mL)患者接受异体输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联合组和TXA组发现下肢DVT分别有2例(4.4%)和3例(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KA术中关节腔内局部使用氨甲环酸联合肾上腺素,可有效降低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而不增加DVT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