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评估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长期疗效。 方法:本研究评估我院Bryan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患者长期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采用mJOA、VAS、及NDI分别评价术前、术后1周、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临床效果并进行比较,末次随访时Odom’s分级评估临床疗效;X线侧位片及颈椎过屈过伸位片上采用Cobb法评估术前术后颈椎曲度、颈椎ROM,MRI T2加权相上根据Miyazaki分级标准评估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邻近节段退变,X线及CT上根据McAfee评估标准评价异位骨化(HO)发生情况。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20例,男性15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3.85±3.70岁,平均随访时长88.5±16.29月,其中单节段9例,双节段11例,C3/4 2例、C4/5 9例、C5/6 15例、C6/7 5例;(1)mJOA、VAS、NDI评分术后较术前均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Odom’s标准评级优(8例),良(8例),可(2例),差(2例);(2)FSU Cobb角、C2-7 Cobb角术前分别为2.33±4.08°、18.78±6.68°,末次随访为3.21±6.56°、15.61±6.73°,两者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405,p=0.082);FSU ROM术前为8.94±3.19°,术后早期及末次随访分别为9.47±3.81°、9.34±4.13°,术前术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C2-C7 ROM、上下邻近节段ROM术后均下降(p<0.05);HO发生率为74.2%,其中严重HO(Ⅲ级或Ⅳ级)发生率为22.6%;末次随访时ASD发生率为46.5%,无症状性ASD发生。 结论:Bryan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可以取得持久稳定的临床效果,尽管异位骨化发生率较高,但大部分保留手术节段活动,同时邻近节段仍可见退变,但均无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
郭健峰  李锋  廖晖  熊伟  方忠 《骨科》2017,8(5):337-343
目的 评估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长期疗效。方法 对2004年12月至2008年8月于我院行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20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5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43.85±3.70)岁,其中单节段9例,双节段11例,C3/4 2例、C4/5 9例、C5/6 15例、C6/7 5例。①收集并比较其术前、术后1周、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的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mJOA)评估治疗分数、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以及Odom''s分级。②通过其术前、术后早期及末次随访时的X线侧位片及颈椎过屈过伸位片,评估其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ROM)。③MRI T2加权像上根据Miyazaki分级标准评估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邻近节段的退变情况。④通过X线片及CT片根据McAfee标准评价异位骨化的发生情况。结果 ①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mJOA评分分别为(13.30±2.83)分、(15.25±2.07)分,VAS评分分别为(4.10±3.81)分、(1.55±1.53)分,NDI分别为(11.45±9.52)分、(6.00±4.78)分,所有评价指标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末次随访时Odom''s分级为优8例,良8例,可2例,差2例。②脊柱功能单位(FSU)曲度及C2~C7曲度:术前分别为2.33°±4.08°、18.78°±6.68°,术后早期为4.12°±6.43°、20.00°±9.98°,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21°±6.56°、15.61°±6.73°。FSU ROM及C2~C7 ROM:术前分别为9.15°±2.80°、47.28°±9.75°,术后早期为9.27°±3.83°、40.81°±14.66°,末次随访分别为9.37°±3.97°、42.03°±10.97°。3个时间点的FSU曲度及FSU 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C2~C7 ROM术后较术前明显减少,与邻近节段ROM变化趋势一致。末次随访时,43个邻近节段中46.5%发生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ASD),以C5/6最为常见,但均无临床表现;末次随访时31个手术节段中有23例(74.2%)发生异位骨化,其中严重异位骨化(Ⅲ、Ⅳ级)发生率为22.6%,C5/6最为常见。结论 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可以取得持久稳定的临床效果,尽管异位骨化发生率较高,但大部分保留手术节段活动,同时邻近节段仍可见退变,但均无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分析人工颈椎间盘置换(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术后颈椎小关节退变的危险因素,评价其对颈椎节段运动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3年1月~2008年1月行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ACDR术的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70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27例;术后随访时间129±14(105~165)个月;年龄55.7±8.4(37~76)岁。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通过颈椎动力位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活动度和颈椎整体活动度;术前、末次随访时通过CT影像根据颈椎小关节定量评分系统评估颈椎小关节退变程度。术前及末次随访同时进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估患者临床症状,在末次随访时进行Odom标准评价分级和颈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术前小关节无或轻度退变患者41例,中度退变患者28例,重度退变患者1例;末次随访时,小关节轻度退变患者16例,中度患者退变35例,重度关节退变患者19例。通过斯皮尔曼双变量相关性检验发现小关节退变与性别、年龄有相关性。高龄、男性是小关节退变增加的危险因素,手术节段与小关节退变程度无相关性。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活动度不存在统计学差异(9.7°±4.5° vs 8.7°±5.4°,P>0.05),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活动度不存在统计学差异(46.5°±15.2° vs 46.1°±13.0°,P>0.05)。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小关节退变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1.5±0.8分 vs 2.6±1.2分,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13.5±1.9分 vs 16.5±1.4分,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时NDI存在统计学差异(0.27±0.08 vs 0.16±0.10,P<0.05)。末次随访时Odom分级为优秀的有35例患者,为良好的有29例,为尚可的有6例,没有分级为差的患者,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3.47±1.55分。ACDR术后末次随访小关节退变程度与手术节段活动度呈负相关(r=-0.392,P=0.001),与整体活动度也呈负相关(r=-0.388,P=0.001),与JOA评分、NDI、Odom分级、VAS评分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高龄和男性是ACDR术后小关节退变的危险因素,小关节的退变程度与患者术后的颈椎活动度存在负相关,小关节退变程度与临床症状的缓解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邻近节段退变情况。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0月,采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患者39例。其中男20例,女19例;年龄32~60岁,平均45.7岁。病程1个月~10年,平均30个月。其中脊髓型颈椎病2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11例,混合型颈椎病2例(神经根型加脊髓型)。单节段病变27例,双节段病变12例。使用Prestige假体9例、Prodisc-C假体4例、Discover假体26例。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测量置换节段及邻近节段活动度(Cobb角变化),并采用Kellgren X线颈椎退变分级评估法对邻近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3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3.1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JOA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置换节段及置换节段相邻上、下位节段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Kellgren X线椎间盘退变分级评价结果显示,末次随访时有5例患者出现退变情况改变,其中从无(0级)退变为轻度(1、2级)3例,由轻度1级退变到轻度2级1例,由轻度2级退变到中度(3级)1例,退变发生率为12.8%,但退变情况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93,P=0.406)。术后15个月(32例患者)邻近椎间盘未发生退变情况。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有良好疗效,可较好地保留置换节段及邻近节段活动度,并可能对邻近节段的椎间盘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术后即刻植入假体张口角度变化对人工颈椎间盘置换(CDA)术后异位骨化(HO)的影响,为预防或减少术后HO、维持假体的长期有效活动而在植入技术的改进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单节段Prestige-LP CDA且临床和影像学随访至少3年的95例病例.HO评价采用McAfee HO分级系统.评价的影像学参数...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中长期影像学随访结果。方法:2006年6月~2008年11月我院骨科行单节段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患者中,36例患者获得中长期随访,男22例,女14例,平均年龄44.7±8.1岁(27~62岁)。所有患者过伸过屈位X线片上采用McAfee分级评估假体置换节段异位骨化发生情况和异位骨化位置,采用White方法测量术前和末次随访的置换节段活动度,侧位X线片上采用Kellgren-Lawrence分级评估手术节段术前退变情况,分析其与末次随访时异位骨化的关系。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08.6±27.0个月。36个手术节段术前活动度为9.0°±3.6°,末次随访时活动度为6.4°±3.2°,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36个手术节段中有25个(69.4%)节段出现异位骨化,根据McAfee异位骨化分级,其中Ⅰ级异位骨化1个节段,Ⅱ级6个节段,Ⅲ级14个节段,Ⅳ级4个节段。出现异位骨化的25个节段中,异位骨化主要位于假体后方者11例,异位骨化主要位于假体前方者14例。手术节段术前退变Kellgren-Lawrence分级与...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单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CDA)与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对相邻颈椎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收集自2007-02—2011-08共150例纳入队列研究。行CDA 45例、ACDF 105例。比较2组术前、术后颈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法)、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手术节段活动度(ROM)评价疗效。常规拍摄颈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片,或行颈椎CT或(和)MRI进一步检查,以改良的Hilibrand法评价相邻节段退变程度。结果 2组均获得随访4年。ADR可以明显保留节段运动,但二者在术后VAS评分、NDI评分、JOA评分,及相邻节段退变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A减少相邻节段的退变并不明确,仍需要大量严格随机对照试验的长时间、大样本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发生情况,分析异位骨化对术后疗效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0月-2007年10月48例行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临床资料。男27例,女21例;年龄33~51岁,平均40.5岁。脊髓型颈椎病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27例,混合型颈椎病13例。病程2~14个月,平均10.3个月。病变节段:C3、43例,C4、56例,C5、630例,C6、79例。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置换节段活动度评价疗效;并将患者按术后是否发生异位骨化分为两组,比较术后1、2、3、4年以上各指标差异。结果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4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8~72个月,平均56.6个月。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及N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除术后3 d,其余各时间点置换节段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年共13例(27.08%)发生异位骨化,其中1级8例,2级3例,3级2例。异位骨化组和无异位骨化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置换节段活动度及VAS评分、N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率相对较高,异位骨化对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节段活动度影响较小,对术后疗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单节段Prestige LP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发生高等级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2月~2016年12月行单节段Prestige LP颈椎间盘置换术的患者61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37例,年龄43.6±7.8岁,随访时间50.0±22.6个月.所有患者于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收集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0.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作为治疗颈椎退行性变的标准术式,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并发症问题日益突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CDR)作为新兴的颈椎非融合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将从人工颈椎间盘产生的历史背景、分型及临床疗效、相关并发症等临床应用问题做一综述,提出相关问题并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11.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一直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脊髓病变和神经根病变最有效的手段,随着研究的深入,其引起的并发症逐渐被人们认识,主要表现为:(1)颈椎的正常生物力学改变,手术节段丧失运动功能,相邻节段退变加速。目前认为这是由于术后相邻节段应力和活动度代偿性增加所致,颈椎屈曲时融合节段上、下节段椎间盘内压可分别增加73%和45%(2)植骨不愈合,假关节形成。Bohlman的一项研究显示此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3%,其中67%的患者出现相关症状,17%需要重新手术治疗。ACDF出现的并发症迫使人们探索新的手术方式,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total disc replacement,TDR)因其独有的优势得到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颈椎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手术(ACDF)已成为解除颈脊髓和颈神经根受压的主要治疗方式,其手术效果良好。仅在美国每年大约有150000多位病人接受颈前路手术。ACDF术虽然很好地解除脊髓、神经根受压,稳定了病变颈椎,但是邻近节段椎间盘的活动度代偿性增加,退变加速。有研究显示一个节段融合后邻近节段在前屈、后伸以及旋转上活动度增加30%,2个节段融合后会加倍增加邻近节段活动度。ACDF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症状发生率每年约2%-3%,这些患者中超过15%的需要接受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3):1184-1188
[目的]观察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配法将2010年7月~2013年7月来本院进行治疗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置换组采用颈椎间盘置换术进行治疗,融合组采用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术后在不同时间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结果]置换组患者的JOA评分较术前相比平均提高了5.33分,与融合组的5.27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邻近节段颈椎间盘的退变情况分析,得出在最后一次随访时即术后24个月时,置换组有7例出现退变,退变率为17.5%,融合组有14例出现退变,退变率为35.0%,两组均无死亡患者。[结论]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在具有良好疗效的同时,降低了相邻节段的退变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目前已经成为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手段,但是近年来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加,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其中发生率较高的就是异位骨化。异位骨化出现后会出现手术部位了出现活动度下降以及疼痛,文章就异位骨化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以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是治疗颈椎疾患最常用的手术方式,大量研究已证实其具有稳定而确切的治疗效果,被认为是治疗退行性颈椎病的“金标准”[1].但是椎体间的融合会使部分脊柱运动功能单位丧失其活动度,导致邻近节段活动增加、应力集中和椎间隙内压力升高,进而引起邻近节段退变加速[2].生物力学研究[3]认为脊柱运动功能单位活动度的丧失会增加融合椎体邻近节段运动时承受的压应力,而此压应力对于椎体是有害的,理论上会加快邻近节段的退变.临床研究中,Hilibrand等[4]对374例行颈椎融合术的患者进行了长达21年的随访,发现有症状的邻近节段退变的年发生率为2.9%,而总的发生率为14.2%.退变严重者则需行再次手术治疗[4 ~6].  相似文献   

16.
双节段颈椎病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artiiicial disc replacement,CADR)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病变节段及其邻近上、下节段活动度的影响. 方法 2004年9月-2007年2月,采用Bryan Disc假体行CADR治疗C4、5、C5、6双节段颈椎病7例.男4例,女3例;年龄30~45岁,平均38.5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颈痛、肢体疼痛麻木、肌力下降.病程12~54个月,平均27个月.其中神经根型、脊髓型各3例,混合型1例.术前X线片检查示均存在不同程度C4、5、C5、6椎间隙狭窄及颈椎曲度变直,CT或MRI显示C4、5、C5、6椎间盘不同程度突出、椎体边缘骨质增生压迫神经根或脊髓.所有患者术前均经系统保守治疗无效.对患者术前和术后随访时JOA评分和病变节段及其邻近上、下节段的活动度进行比较. 结果 所有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无声音嘶哑、肌肉痉挛、吞咽困难、颈部疼痛.术后12个月X线片示Bryan Disc人工椎间盘假体位置良好,椎间隙高度维持正常,无假体松动、移位及感染征象发生.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1个月,平均26.7个月.颈痛、肢体疼痛麻木均消失、肌力明显改善.术前JOA评分为(8.35±1.27)分,术后随访时为(14.65±1.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病变节段(C4、5)和(C5、6)活动度分别为(8.38±0.48)°和(9.16±0.54)°,术后随访时分别为(11.15±0.65) °和(12.75±0.7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邻近上位(C3、4)和下位(C6、7>)节段活动度分别为(9.71±0.76)°和(12.39±0.58)°,术后随访时分别为(10.26±0.47)°和(13.67±0.71)°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BryanDiscCADR治疗双节段颈椎病可获满意疗效,病变节段活动度明显改善,且对邻近上、下节段活动度影响小.  相似文献   

17.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对邻近节段椎间盘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和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对邻近节段椎间盘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以来本科收治的254例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7例施行了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其中男性55例,女性62例;年龄33~65岁,平均46.6岁,89例行单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术,6例行双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术,22例行1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和1节段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137例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其中男性74例,女性63例;年龄29~81岁,平均47.8岁。术后评定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测量邻近节段活动度的大小,并进行邻近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情况的X线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6~60个月,平均26.4个月。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JOA评分平均较术前提高5.6分,平均改善率为62.9%,有效率为10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测量邻近节段椎间隙活动度的结果显示融合组较非融合组变化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退变的X线评估结果显示,融合组邻近节段颈椎间盘退变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明显高于非融合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和颈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的疗效,较传统前路减压融合术,可以较好发挥其对邻近节段椎间盘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作者报道67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异位骨化,发病率24.5%,其中Brooker分级,Ⅰ级21例,Ⅱ级18例,Ⅲ级17例,Ⅳ级11例。THA后异位骨化与全身(性别,髋关节疾病及术后解热镇痛药)和局部(骸关节手术史,大转子截骨,手术入路,麻醉方法及软组织创伤)因素密切相关。作者认为对于男性,增生性骨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等高危患者,THA应避免局麻和大转子截骨,术后采用解热镇痛药和放疗进行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9.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在后纵韧带骨化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应用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症的近期效果。[方法]2005年10月~2007年6月应用Bryan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局限型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15例,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进行JOA评分,并摄颈椎前屈后伸位X线片,观察假体稳定性及颈椎置换节段的活动度。[结果]患者术后症状均明显缓解,随访6~24个月,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5分上升至术后平均15.8分。置换节段保留了运动功能,假体稳定无移位。[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近期可保持前路减压的良好效果,同时可获得术后即刻稳定性。维持颈椎近正常的活动度。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治疗局限型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临床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Brv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临床相关凶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3年12月至2007年1月接受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问盘置换术的51例患者,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前方纤维环或前纵韧带钙化或骨化情况,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围手术期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激素的使用情况,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以及手术前后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e unit,FSU)高度变化等冈素与异位骨化形成的关系;并分析置换节段术后不同活动度(≤6°及>6°)与异位骨化形成的关系.结果:本组中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17例发生异位骨化,发生率为33.3%.所研究的相关因素中,仅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与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的比值、术后手术节段活动度两项与术后异位骨化的形成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所有患者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与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比值的平均值为0.86,出现异位骨化组的平均值为0.80.置换节段活动度术前平均7.6°,术后平均8.8°,术后异位骨化形成与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减少程度有关.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6°者11例,其中8例出现异位骨化形成;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6°者40例,其中9例发生异位骨化形成.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术后手术节段活动度与术后异位骨化形成有关,术前节段椎间隙高度丢失>20%者不适合行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