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旨在整理和探讨《临证指南医案》中泄泻的辨治方法。通过分析其记载的泄泻医案,得出叶氏对泄泻的病因病机、治疗法则及遣方用药具有病因首重湿邪、治疗祛湿为先和病本以脾为主、同时兼顾肝肾两大学术特色。其辨治体系可分为从湿论治和从脏腑论治两大系列,对目前临床诊治泄泻仍具指导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整理研究薛雪《扫叶庄医案》中所载泄泻医案,并结合《湿热病篇》《医经原旨》中相关论述以佐证,总结薛氏治疗泄泻的经验:薛氏治疗泄泻实证时多从湿邪论治,又细分为湿热泄、暑湿泄和寒湿泄。湿热治以分消走泄法,清热祛湿,淡渗导下;暑湿治以清暑化湿,行气导滞;寒湿治以温阳散寒,运脾除湿。治疗泄泻虚证时多从阴阳论治,并细分为阳虚泄、阴虚泄和阴阳两虚泄。脾肾阳虚者治以建中助运,温阳补肾;脾肾阴虚者治以育阴止泻;阴阳两虚者治以从阴引阳,阴阳同调而收功。另外,薛氏在泄泻医案的论述中谨守病机,夹叙夹议,且辨证准确,用药精炼,其经验可供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3.
中国医药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献资料浩如烟海。医案是中医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医家临床经验的总结,也是衡量当代学术水平的标志之一,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医事业非常重要,因此应当十分重视。近年来,中医事业发展迅速,在国际上也出现了世界性的学习、应用和研究中医的热潮。幸运的是我有机会首先拜读了由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陆观虎医案》一书,此书对了解陆观虎先生的临床经验和研究陆观虎先生的学术思想有重要参考价值,愿意向中医界推荐。《陆观虎医案》是陆先生弟子纪民裕医师整编的。该书在陆先生逝世后二十三个年头出版了,这一事实表明党的中医政策深入人心,表明天津人民仍在怀念着陆观虎先生,从而使陆观虎先生的遗愿实现了。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叶天士门人华岫云整理的叶氏医案《临证指南医案》中中风的病机、用药规律及医案证治,认为叶氏治疗中风注重培脾土、健中焦,并通过经典医案论述从脾胃论治中风的意义,以期为临床治疗中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王旭高为清代著名医家,通过研究《王旭高医案》《王旭高医书六种》中有关痰证医案和论述,分析和总结了王旭高对痰证病因病机的独特认识、治疗痰证的特色治法及其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杜怀棠教授诊治慢性泄泻的临床医案进行分类、归纳,结合杜教授的访谈笔记,总结其治疗慢性泄泻的临证经验,即脾虚、肾寒、肝强是泄泻的主要病因病机,关注病因,治病求本,参以脏腑辨证,据证确立选方用药法则,脾虚泄泻者宜实脾化湿法,肾寒泄泻者宜强肾助阳法,肝强泄泻者宜柔肝行气法,并附典型案例进一步诠释杜教授治疗泄泻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临证指南医案》和《名医类案》中治疗泄泻方药的用药特点,探究肝郁脾虚泄泻的机理及辨证要点,对其进行科学全面地阐释,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有益借鉴。方法:选取《临证指南医案》和《名医类案》中治疗泄泻的80例方药分析其用药规律,对方药中出现较多的单味药进行排序,对这些出现频率较高的单味药进行归经统计,然后对这些药物的药性和药味进行归类统计。结果:经过数据统计,在《临证指南医案》和《名医类案》中记载治疗泄泻的80个药方中,有17味药出现最多,次数由多到少排列依次是茯苓、白术、陈皮、泽泻、白芍、半夏、人参、黄芪、厚朴、乌梅、川芎、猪苓、桂枝、山楂、炙甘草、菟丝子和知母,且这些药物归脾经的居多。在病机归类上,治疗肝脾不和以及从湿论治的证型病案最多;且在药物药性方面,温性药物使用最多。而在药味上,甘、辛、苦味药物则使用较多。结论: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和《名医类案》中治疗肝郁脾虚泄泻方药的用药分析,可知肝郁脾虚泄泻的发病以脾虚为本,肝郁、湿邪是其中重要的病机。因此在治疗上要以治疗脾虚为核心要义,以疏肝理脾、抑肝扶脾为治疗原则,要把祛湿作为临床诊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首次将泄泻病的古今医案进行全面总结、归纳后输入数据库,利用SAS统计软件对其进行频数、因子、聚类等统计分析,运用文献学研究与现代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泄泻病因病机、证候类型及用药规律内涵,对泄泻病的辨证施治进行深入的剖析,从整体上认识泄泻病的证治规律,期望为泄泻病的临床和科研提供科学方法,为泄泻病的有效防治提供更多借鉴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整理已故百岁侗族名医吴定元老医师撰写的临床医案《草木春秋》书稿(手写本)时,看到吴老在其书稿中记载有关“筋证”的论述和治疗方法,现将对其筋证的论述和对各种筋证病因、病机的分析、临床症状、治疗方法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0.
泄泻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早在《内经》中就对其病因病机等有较全面的论述,此后历代医家对其的研究不断充实,逐步形成"以湿论治泄泻"的治则大法。先秦两汉时期是泄泻病研究的初始阶段,《内经》阐述了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即"湿盛则濡泻",但没有记载具体的遣方用药。金元时期是泄泻病研究的重要时期,认为各种证型泄泻都与湿邪有着密切关系,还提出"通利小便"为上策,此意"利小便所以实大便也"。明清时期对泄泻病的研究日趋丰富,可从湿热、暑湿、寒湿的角度来辨证施治,且不能过早使用固涩收敛之剂,常用茯苓、陈皮、厚朴、白术、泽泻等祛湿药,指出"无湿不成泄"。因此,利湿是治疗泄泻病的重要大法。诠析历代文献,旨为泄泻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清代名医沈金鳌于《杂病源流犀烛》中总结泄泻的辨治源流,并指出泄泻的病因乃以湿为主,兼夹各邪;重视病因辨证,治疗主张脏腑同调,如肺肠同调、脾肠同治、太少兼顾等;处方用药强调温养脾胃、分利水湿、升阳止泻、收敛固涩等.《沈芊绿医案》中有关治疗泄泻的医案很好地体现了上述思想.沈氏辨治泄泻的思想既涵盖前人之理论,又包括自己的阐释与创新,对于现代中医临床治疗泄泻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丁甘仁治疗泄泻七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名医丁甘仁先生治疗泄泻,论病、选药,思路深细,用法精到。检阅《丁甘仁医案》和《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所载丁氏医案,对泄泻的治疗,颇觉另开生面,归纳起来约有七证。1.泄泻伴慢惊证丁氏治疗泄污伴慢惊,是仿《金匾要略方论本议·怪病总论》“脉者人之正气,正血所行之道路也,杂错于邪风、邪湿、邪寒,则脉行之道路必阻塞壅滞,而拘急痉挛之证见矣。”丁氏认为,因久泻导致脾土虚寒,脾失健运,清气不升,浊气凝聚,以致阴寒之邪壅滞于经脉,气血运行不利,经脉受病,而成慢惊。如丁氏医案:王孩,泄泻旬日,腹鸣且胀,舌薄黄根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明代医家万全治疗小儿泄泻的学术思想。方法:研读万氏著作《广嗣纪要》《片玉心书》《育婴家秘》《幼科发挥》等小儿泄泻相关论述,从病因病机、辨证施治、遣方用药、预防传变四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归纳总结万氏治疗小儿泄泻的学术思想。结果:万全治疗小儿泄泻,理论上推崇经典,辨证上重视望诊,用药上顾护脾胃,并注重预防传变。结论:万全治疗小儿泄泻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值得现代医者进一步学习和探究。  相似文献   

14.
《沈芊绿医案》是一部他人辑录沈金鳌治病用药的书籍,简捷精炼,总结了沈金鳌治疗各类疾病的临床经验。通过对书中沈金鳌部分医案分析,总结了其治疗一些疾病的思路和用药特色。治泄泻擅补脾胃、治肿胀理气养脾、治妇疾擅用香附、治噎嗝后期养阴润燥、治痰饮兼顾健脾理气、治淋浊偏重滋阴清热,以期为中医临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对《普济方》中治疗泄泻方剂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泄泻提供参考。方法筛选《普济方》中治疗泄泻的处方,建立标准化医案数据库,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5统计用药频次、药物属性(药性、药味、归经),并进行聚类分析,采用IBM 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处方210首,共使用药物104种,其中使用频次≥20的药物22种,常用药物可聚为五类,最常用药物组合为干姜-肉豆蔻,其次为木香-肉豆蔻、木香-诃子、干姜-甘草、干姜-诃子、干姜-木香等。结论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初步揭示《普济方》治疗泄泻的组方用药规律,可为临床治疗泄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何兰娟  朱向东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2):2344-2349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叶氏《临证指南医案·泄泻》篇中治疗泄泻的组方用药规律,为进一步挖掘中医药治疗泄泻及新药法研发提供参考。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构建中医药治疗泄泻的方剂数据库,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方剂数据库进行四气、五味、归经分布及频次统计、证型分布、组方规律、新方分析。通过对治疗泄泻的94首方剂分析,确定了处方中药物出现的频次、常用药对及组合,演化得到新处方13首。研究表明,《临证指南医案》中收录治疗泄泻的方剂以祛湿、补虚为主,药性多偏于温平,药味苦甘辛,体现了"运脾化湿"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7.
<正>经行泄泻是指经行前后或经期大便溏薄,甚或水泻,日解数次,经行即作,经净自止的一类周期性发作的疾病[1]。魏绍斌教授从事中医妇科临床多年,善用经方、验方,注重辨证论治、异病同治,对妇科疾病的中医治疗独具匠心,现将其治疗经行泄泻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经行泄泻最早见于明代陈文昭《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门》,谓"经正行忽病泄泻,乃脾虚",认为本病责之于脾。明代汪石山在《汪石山医案·调经》中  相似文献   

18.
总结黄甡教授临床治疗小儿泄泻经验,临床将泄泻分为风寒泻、寒湿泻、湿热泻、伤食泻、脾虚久泻五种证型,针对每种证型泄泻的具体谴方用药,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六则医案,从理、法、方、药四个方面进行详述,以供大家临床参考与诊治。  相似文献   

19.
《滇南本草》中记载治疗脾胃病用药有210种,仅治疗脾胃病的药物有白地榆、石菖蒲、豇豆、过山龙。附方69个,单方31个,复方38个,医案1个。笔者就《滇南本草》中治疗脾胃病的用药及组方、用药特点等方面进行论述。认为《滇南本草》中记载的药物及附方,对脾胃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遵义,可为脾胃病新药开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山东中医杂志》2017,(2):162-163
主要总结《临证指南医案》及《伤寒论》等著作中有关痒证论述,并结合升阳散火汤治疗皮肤瘙痒症的临床实践,阐述阳气内郁引起的皮肤瘙痒症病因病机及临床应用。叶天士治疗痒证医案中已提到气郁(阳郁)之病机,多以血热、血虚及多种因素(风湿、暑湿、湿热、气郁)造成的内郁火热多见。《伤寒论》中论述太阳病表郁轻证亦论述营卫不和,卫阳郁滞,郁热内扰而发皮肤瘙痒。临床实践表明,李东垣升阳散火法可有效地治疗阳气内郁型皮肤瘙痒症,为临床提供明确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