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抽动障碍是儿童时期起病的以运动抽动或(和)发声抽动为主的神经精神性疾病,多伴有多动,强迫,抑郁等症。好发于2-18岁,中医无确切的病名,根据临床症状,可归属于"慢惊风""筋惕肉膶""梅核气""郁症"等范畴。其临床有如下特征。1症发多端,形式多样1.1抽动起初大多以头面部为主:随着病情的进展渐至四肢及躯干。抽动形式可从一种变化成另一种,也可在原有的抽动上增加新的抽动,抽动频率和强度随疾病发展呈波动式变化,遇精神紧张、情绪刺激等抽动加重,安静及入睡抽动减轻或消失。在短  相似文献   

2.
3.
文章根据文献报道,对小儿抽动障碍的中西医病因病机进行了综述。西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器质性因素、感染免疫因素、社会心理精神因素、药源性因素有关;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为禀赋不足,肺脾虚弱,或过食肥甘厚味,外感六淫之邪;或虚风内动、痰火扰心等。  相似文献   

4.
杨光  胡骏  何庆勇  王阶 《世界中医药》2023,(10):1406-1410
肝气不足的证候在历代古籍记载及临床实践中广泛存在,然而中医教材并未对这一概念进行详细论述。通过文献归纳后发现:肝气不足理论发端于《黄帝内经》,在后世的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完善的理法方药体系。肝气不足则肝的谋虑和疏泄功能减退,引起情绪及思维活动异常、消化系统症状、筋脉失养症状、女子月事及发育异常等。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肝气不足”与胆汁酸代谢紊乱比较类似。现对肝气虚与肝血虚进行鉴别,并论述不同疾病的治疗特点,从而拓宽中医临床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治疗儿童抽动障碍具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得到广大患儿家长的认可。现代中医学者结合临床经验与中医古籍文献中的脏腑理论,从肝、心、脾、肺、肾对儿童抽动障碍辨证施治。作者通过查阅近年来从五脏辨证论治儿童抽动障碍的相关文献,对从五脏论治本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儿童抽动障碍的中医治疗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充分发挥中医辨证施治本病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儿童抽动障碍临床表现多为挤眉、眨眼、噘嘴、吸鼻、耸肩、清嗓等,常因紧张及焦虑而加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中医药在该病防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文从怒志的产生及表达方式分析,强调怒志调控失常是儿童抽动障碍的重要发病因素,儿童独特的生理特点及不良的生长环境是导致怒志调控失常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治疗抽动障碍时当重视考虑患儿情志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雅娟  薛征 《陕西中医》2022,(11):1654-封3
抽动障碍是儿童常见的一种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表现为不自主地运动性和发声性抽动,给患儿的生活和心理带来严重影响。抽动障碍常与过敏性疾病合并出现,且发病率逐年增多,其中过敏性鼻炎、结膜炎最常见。抽动障碍合并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现分别从中西医角度探讨二者的关系及其共患病发病机制。现代医学发现,在基因与神经生化、感染、免疫、心理和季节发病因素中二者具有相关性。中医学认为本病病位在肺、脾、肝,病性虚实夹杂,以风、痰、湿、滞、火、郁为致病因素,治则为健脾补肺,化痰祛风,平肝熄风。  相似文献   

8.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它强调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以及人与外在环境的统一性。抽动障碍病位主要在肝,涉及脾、肺、心、肾,应以治肝为主,兼顾他脏;情志失调为本病主要诱因之一,应注重调神以养形;多表现为阴虚质、气郁质、气虚质等病理体质,辨证与辨体质相结合;季节不同,六淫及病理特点不同,应根据季节调整用药。  相似文献   

9.
儿童抽动障碍是儿科临床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本病发病隐匿、病程缠绵且愈后容易反复,常对患儿的生活、社交、学习及心理造成不良影响。根据小儿“肝常有余”的生理特性和本病的临床特点,许多医家认为儿童抽动障碍与肝关系最为密切,从肝辨证施治常取得良好疗效。文章总结近五年从肝论治儿童抽动障碍的相关研究,对其机理及方法进行简要阐述,以期为今后临床施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抽动障碍(TD)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中医学认为其病位在肝,与脾、肺、心、肾密切相关。精神、情绪因素成为抽动障碍发生发展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中医学“形神一体”的整体观念在治疗该病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本文从多方面论述从“形神一体”论治儿童抽动障碍,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郁证是临床上常见的复杂症状,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病证中。对于本病,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病机学说,历代医家多从怒郁伤肝,思郁伤脾,过喜伤心神等方面论述,莫衷一是。从七情之悲忧致郁,联系到诸气膹郁的五运六气学说,旨在打破郁证多从肝论治的传统,理清从肺论郁的脉络。  相似文献   

12.
代谢综合征从毒论治病机探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毒邪致病贯穿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mdrome,MS)发病的始终而成为重要的病机,MS发病的毒邪主要有痰毒、瘀毒和热毒,常形成痰、瘀、热毒相互交结的病理状态.认为机体的慢性低度炎症状态及其诱发的胰岛素抵抗,糖毒性、脂毒性就成了"毒邪"致病的物质基础,从而为临床的从毒论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肺癌是当今世界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健康。现代医学对肺癌的治疗基本经历了3场变革——传统的放化疗、精准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其中免疫治疗主要通过适应性免疫系统来监视并杀伤肿瘤细胞,当下热门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正是通过增强T细胞靶向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达到抗癌的目的。而免疫细胞是肿瘤微环境(TME)的一部分,可见,干预TME已然成为攻克癌症的着眼点。根据中医取类比象思维推测肺癌TME,并将其病机归纳为:免疫逃逸类似营卫失和、肺卫不固;缺氧微环境类似肺脾肾气虚;酸性微环境类似痰湿阻肺;炎性微环境类似痰瘀癌毒积聚。提示以肺癌TME与中医病机契合点为指导,为中医药治疗肺癌提供遣方用药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初步探讨了血脉病病机演变规律:血脉病病机多属本虚标实,脾、肝、肾三脏虚损,功能失调是其发病根本;脂质运化失常为病理基础;痰浊、血瘀是血脉病的关键病理因素;浊脂积留,生痰化瘀,胶结血脉,最终闭阻血脉是血脉病病机演变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5.
浊病病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近代名医祝谌予教授的"气虚浊留","瘀血阻络,痰浊不化"科学理论,提出浊病病机为:脾气虚弱,运化失司,饮食精微不能正常转输布散滞留蓄积脉道而为浊.浊在脉道蓄积过量,由营养物质转变为有害的多余产物,而成为浊邪.浊邪导致的疾病而为血浊病.在浊邪的基础上,痰和瘀血进一步生成和演化,浊邪在脉道蓄积过多,不能及时有效地减少和...  相似文献   

16.
络病病机探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吴以岭 《中医杂志》2005,46(4):243-245
六淫外袭易于先伤阳络,由阳络至经甚则热毒滞于阴络形成一系列病机演变过程.络中承载着由经脉而来的气血,随着络脉的逐级细分使在经脉中线性运行的气血流速逐渐减缓直至面性弥散渗灌,并在络脉的末端形成津血互换和营养代谢的场所,当病邪侵袭络脉伤及络气,使络气郁滞导致津血互换障碍,津凝为痰、血滞为瘀,痰瘀作为病理产物阻滞络脉,形成痰瘀阻络的病理状态.由于络脉的结构运行及功能特点,病邪伤及络脉则易形成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络脉病机特点,从而出现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络脉瘀塞、络息成积、热毒滞络、络虚不荣、络脉损伤等络病基本病机变化.  相似文献   

17.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社会因素诱发的心身疾病在疾病发病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心身疾病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疾病的治疗也更加注重心身同治。痿病作为难治性疾病,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该书中有很多关于情志和社会因素致痿的相关论述。本文基于《黄帝内经》,从心身医学的角度对痿病进行梳理,认为形成该病的心理社会因素可归结为过悲、愁忧不解和恐惧不解等方面。其所致痿病表现在心身方面的特征有:心理方面表现为心神不宁、郁郁寡欢或胆小易惊,生理方面表现为心肺功能失常、气血津液失用等。治疗时若心身同治,疗效可能会更加显著,甚或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8.
月经病与肝关系密切,临床多以肝血亏虚、肝阴不足、气滞血瘀立论,治疗亦多从养肝血、滋肝阴、清肝热、疏肝气着手,鲜少注重肝气虚与月经生理、病理联系,亦少提及补肝气之法。然因肝气虚而致肝脏疏泄、藏血失司、生发不足,以致心、脾、肾功能异常,冲任失调,而引月经不调者,亦不少见。文章将从中医理论对"肝气虚"的概念进行阐释,基于"肝气虚"探究月经病病机,结合名老中医临床治验论述补益肝气对调经的重要性,为治疗月经病补充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总结本科生课堂讲解儿童抽动障碍的教学经验。(1)在病因病机方面要重点突出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尤其是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肝常有余;(2)在治疗方面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并简要介绍西医学治疗本病的药物;(3)辨证用药与专药的应用相结合,讲解钩藤、白芍、石菖蒲治疗抽动障碍的重要作用;(4)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展示讲解内容;(5)补充典型案例加深学生对本病的印象。  相似文献   

20.
王金成 《河南中医》2006,26(8):9-10
中医界一致认为:哮证的发生,为宿痰内伏于肺,复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以致痰阻气道,肺气上逆所致。笔者认为,以上认识不够全面,不能概括哮证病机全貌。现将哮证病机分析如下,请同道斧正。哮证病位在肺,肺之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呼吸之气通行于肺管,气之常为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