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3D打印髋关节旋转中心定位器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辅助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12月期间郑州市骨科医院关节Ⅰ科采用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4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或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6例;年龄为37~65岁,平均51.8岁。运用3D打印髋关节旋转中心定位器辅助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测量臼杯的外展角、前倾角及髋关节旋转中心,记录患者手术后髋关节旋转中心O2(患侧)与解剖旋转中心O1(健侧)的符合情况、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4例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髋关节旋转中心O2与解剖旋转中心O1的纵坐标分别为(19.36±3.61)、(18.33±3.41)mm,横坐标分别为(39.93±2.97)、(39.99±3.16)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旋转中心符合。术后患侧外展角与髋臼前倾角均在正常范围内:外展39.3°±3.2°,前倾14.6°±1.2°。末次随访时14例患者的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42.3±3.2)分提高至(94.3±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73,P=0.002);优13例,良1例。随访期间X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无髋臼及股骨假体松动,未见异位骨化形成。结论3D打印髋关节旋转中心定位器应用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可有效协助髋关节旋转中心的重建,精准植入髋臼假体。  相似文献   

2.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的手术方法及术后疗效。方法 2005年5月至2008年5月,对13例(18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5岁(22~51岁)。术后平均随访3.8年(2~5年),根据Harris评分进行评分,根据Gruen股骨分区法和DeLee-Charnley髋臼分区法对股骨假体和髋臼假体作影像学分析。结果 13例(18髋)患者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24.3分(0~38分)提高至术后平均87.3分(54~94分),疗效优6髋,良10髋,可2髋,优良率为88.9%。髋关节总活动度由术前平均35.4°(0°~105°)提高至术后平均192.6°(78°~225°)。X线片未见假体松动、脱位或折断,异位骨化发生率11.1%(2髋)。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重建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患者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晚期引起的髋关节骨性强直双侧髋关节同时置换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选取18例(36髋)强直性脊柱炎并双侧髋关节强直施行同期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获平均3.5年随访,Harris关节功能评分,术前平均21.5分,术后平均95分.未见髋臼假体松动、脱落,无感染、脱位等并发...  相似文献   

4.
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全髋置换的髋臼重建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时臼杯假体安放的方法及其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对48例(56髋)髋臼发育不良行全髋置换时,部分应用髋臼内陷成形术向内或内下方加深髋臼并选择小型臼杯假体。通过Ranawat三角测量术前及术后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的水平和垂直距离,应用Mark髋臼四分法判断臼杯假体的实际位置。行Harris临床评分及X线检查做为疗效判定标准。结果Ranawat三角测量,术前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的水平距离平均为18.2 mm,术后为1.52 mm;术前垂直距离平均为10.26 mm,术后为5.68 m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ark髋臼四分区中,臼杯假体位于内侧区者为46髋,其中内下区34髋。术前Harris评分为32.5~60.3分,术后为76.6~96.5分。无假体松动和移位,无翻修病例。结论在髋臼发育不良行全髋置换的髋臼重建中,应强调向内方或内下方加深髋臼,接近于真臼安放臼杯假体,以尽量恢复髋关节理想旋转中心;选择小型臼杯假体以获得髋臼宿主骨的良好覆盖,减少髋臼植骨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王振江  强晓军  刘涛 《中国骨伤》2018,31(10):922-926
目的:探讨在CroweⅢ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非骨水泥臼杯适度高位安放和解剖位安放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46例(58髋)CroweⅢ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臼杯高位安放(高位安放组),选择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行全髋关节置换中自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髋臼解剖位重建的CroweⅢ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解剖位安放组)20例(28髋)作为对照。高位安放组男6例(8髋),女40例(50髋);年龄40~70(54.3±7.6)岁。解剖位安放组男4例(5髋),女16例(23髋);年龄42~68(53.0±7.1)岁。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术后Harris评分、步态、Trendelanburg征及下肢长度差,影像学测量结果,假体生存率有无差异。结果:高位安放组手术时间为(75.1±13.3) min,出血量为(108.4±47.1) ml;解剖位安放组手术时间为(107.7±17.1) min,出血量(210.0±58.6) ml;高位安放组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均小于解剖位安放组。术后2年随访时高位安放组HHS评分为92.3±3.7,解剖位安放组Harris评分为91.4±3.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下肢长度高位安放组(3.8±2.1) mm,解剖位安放组(3.5±1.6) 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高位安放组旋转中心距泪滴连线的垂直距离(31.6±7.8) mm,解剖位安放组(19.3±7.4) mm,解剖位安放组小于高位安放组;水平距离高位安放组(30.1±7.7) mm与解剖位安放组(29.4±7.5) 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假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步态良好,无外展肌效力不足导致的跛行或Trendelanburg征阳性。结论:CroweⅢ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生物型臼杯适当高位并内移安放术后短期随访患者功能好、假体生存率高,因此臼杯高位安放是CroweⅢ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重建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髋关节翻修术中应用3D打印定制钛合金骨小梁金属(titanium trabecular metal,TTM)臼杯联合植骨重建髋臼骨缺损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使用3D打印TTM臼杯联合植骨治疗全髋置换术后骨缺损患者8例。其中男3例,女5例;年龄64~87岁,平均年龄(78.1±7.0)岁。Paprosky髋臼骨缺损ⅡB型2例,ⅡC型1例,ⅢA型3例,ⅢB型2例。采用3D打印技术,根据髋臼骨缺损形态设计并制作TTM臼杯,结合植骨技术,重建髋臼骨缺损。随访时以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估疗效,摄X线片评价假体位置、稳定性和植骨愈合情况。结果随访18~36个月,平均(25.0±6.1)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从术前(36.3±8.5)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82.8±6.3)分。术后髋关节旋转中心基本位于解剖位置,翻修侧髋关节旋转中心垂直距离与健侧相差(0.5±2.7)mm,水平距离与健侧相差(-2.0±6.1)mm。末次随访假体位置良好,随访期间假体周围未见进行性透亮线,无假体松动、移位及螺钉断裂,植骨愈合良好,无再次翻修病例。结论应用3D打印TTM臼杯联合植骨进行髋关节翻修重建髋臼骨缺损,可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改善髋关节功能,假体初始稳定性好,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带翼加强髋臼杯在臼杯假体松动合并髋臼骨缺损髋关节翻修术的运用价值。[方法] 2012年3月~2014年3月,对80例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臼杯假体松动合并髋臼骨缺损患者采用带翼加强髋臼杯髋关节翻修治疗。记录围手术期资料,采用Harris评分和VAS评分评价临床效果,行影像检查,测量髋关节旋转中心至泪滴外缘的水平距离和旋转中心至双泪滴下缘连线的垂直距离。[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用时(118.32±21.44) min,出血量(322.49±32.24) ml,住院时间(12.67±2.91) d。术后4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1例住院期间发生肺部感染,无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随访4~7年,平均随访时间(6.36±0.54)年。随术后时间推移,76例髌股部疼痛逐渐减轻,4例髌股部遗留中度疼痛;73例功能逐渐恢复,7例运动及劳动能力未获明显提升。末次随访Harris评分较术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进一步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检查显示,与术前比较,术后髋关节旋转中心到泪滴外侧距离显著增加,而髋关节旋转中心到泪滴间线距离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80髋假体位置良好,未见假体及带翼加强髋臼杯松动、移位。臼杯附近存在确切的新生骨小梁重塑征象,股骨大转子延长截骨区均完全愈合。[结论]臼杯假体松动合并髋臼骨缺损范围较大者,采用带翼加强髋臼杯髋关节翻修治疗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及疼痛改善效果优良,远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内陷的处理方法及早期疗效。方法 2006年7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继发性髋臼内陷症21例28髋,男12例17髋,女9例11髋;年龄26~68岁,平均56.3岁;原发疾病:类风湿关节炎9例14髋,强直性脊柱炎6例8髋,感染4例4髋(结核和化脓性关节炎各2例2髋),髋臼骨折畸形愈合2例2髋;轻度髋臼内陷6髋、中度髋臼内陷12髋、重度髋臼内陷10髋。患者均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单纯植入生物型臼杯6髋,打压植骨后直接植入生物型臼杯18髋,直接植入骨水泥杯2髋,打压植骨后骨水泥杯固定2髋。结果术后21例28髋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78个月,平均42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7±4.1)分,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平均(45±3.3)分,较术前有显著差异,优22髋,良6髋,优良率100%。臼杯平均外翻角(42±3.5)°。植骨均骨性融合,无臼杯再次内陷及松动。髋关节活动度增加:屈曲增加(64.3±4.5)°,外展增加(20.5±3.5)°,内旋增加(16.5±2.5)°,外旋增加(19±2.5)°。末次随访时X线片显示所有假体均获得骨性稳定。术前股骨头内陷3~30 mm,平均13 mm;术后股骨头内陷0~5 mm,平均2 mm。人工股骨头旋转中心外移3~28 mm,平均10.5 mm。假体位置良好,无松动、下沉,植骨与髋臼融合,无髋臼再次内陷。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臼内陷时,恢复患髋股骨偏心距及髋臼旋转中心,可获满意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髋臼内壁截骨术在发育不良髋关节髋臼重建中的应用。方法2001年5月至2002年12月,采用结合髋臼内壁截骨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17例18髋,男1例1髋,女16例17髋,年龄35~70岁,平均51.4岁。其中CroweⅠ期4髋,Ⅱ期7髋,Ⅲ期4髋,Ⅳ期3髋。通过在手术前、后X线片上绘制Ranawat三角,对照手术前、后髋关节旋转中心与理想旋转中心的距离,测量术后臼杯穹顶与Kohler线的距离、臼杯直径等研究髋关节旋转中心重建与臼杯固定的效果。结果所有人工臼杯均安置于真臼位置,臼杯直径44~56mm,平均50.78mm。术前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水平距离为12~40mm,平均21.09mm;术后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水平距离为-3~10.1mm,平均3.73m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5,P<0.01)。术前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垂直距离为5~32mm,平均15.39mm;术后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垂直距离为-18~26.3m m,平均4.98m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P<0.01)。随访3个月以上者,截骨部位均骨性愈合。结论内壁截骨术有助于将发育不良髋关节的髋臼安置于真臼位置,保留髋臼底部的骨量,避免髋臼外上方植骨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患者(22髋)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行踝关节及足趾屈伸等功能锻练。结果术后髋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屈曲畸形基本矫正。11例均获随访,时间2-6年。未出现关节脱位和假体松动。Harris评分由术前9-58(36±9.8)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64-94(81.2±10.6)分,优13髋,良6髋,中3髋。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能显著改善髋关节功能,矫正髋关节畸形,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的早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3年我科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因髋臼发育不良导致的髋骨关节炎患者66例72髋,其中男9例11髋,女57例61髋;年龄46~75岁,平均55岁。按Crowe分型,Ⅰ型27例29髋,Ⅱ型17例18髋,Ⅲ型13例14髋,Ⅳ型9例11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跛行、活动受限等症状。采用Harris评分及术前、术后X线片观察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术后患者肢体平均延长36 mm。66例患者均获得1~5年随访。除1例不遵守医嘱过度下蹲出现脱位后在全麻下闭合手法复位,所有患者髋臼重建侧植骨均获得愈合,髋关节假体均未出现假体松动。2例自体股骨头植骨区有少量骨吸收,未发现下肢因肢体延长致神经血管损伤症状。术前患者Harris评分(45.05±5.38)分、术前下肢不等长(23.29±19.36)mm、CE角(4±13.92)°改善至(88.62±3.38)°、(3.26±4.06)mm、(29.27±2.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髋关节旋转中心距泪滴水平距离为(27.82±1.25)mm,垂直距离(24.14±2.59)mm。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臼发育不良手术难度大,术前精心手术评估,真臼处髋臼重建及通过适度软组织松解、转子下截骨等方式的非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可取得显著的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非功能位骨性强直的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效果的因素,包括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假体选择等。[方法]2011年1月~2014年1月对14例强直性脊柱炎导致髋关节非功能位骨性强直的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12例23髋,女2例3髋;年龄18~45岁,术前Harris评分平均28分。[结果]1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个月。假体位置良好,无脱位等情况,活动度良好。[结论]对于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非功能位骨性强直的患者应尽早进行手术,应用生物型假体及精确的手术技术,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主动式机器人系统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及技术要点。方法以2017年8月河南省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5名(纳入标准为:股骨头坏死骨循环研究协会分期(ARCO)ⅡC-Ⅳ期;排除标准:重度骨质疏松症、脑卒中后遗症、关节骨性强直等)拟接受单侧全髋关节初次置换的股骨头坏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将CT扫描数据录入术前规划系统(TPLAN)后进行术前规划。切后外侧入路进行显露,使用术中动力系统(TCAT)依次进行股骨侧注册、股骨侧切骨、髋臼侧注册、髋臼侧磨挫,完成操作后安装假体。结果所有5名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复查片假体位置良好,双下肢等长,术后2 d拄拐下床活动,随访期间无并发症。结论主动式全髋关节机器人系统可以提高髋关节置换手术的精准度,获得更优的髋关节重建结果,初步体会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eⅡ/Ⅲ型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继发重度骨关节炎(OA)中准确去除髋臼骨赘及重建人工髋臼解剖旋转中心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第九人民医院骨科应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31例(36髋)CroweⅡ/Ⅲ型DDH继发重度OA炎患者。病例纳入标准:CroweⅡ/Ⅲ型成人DDH继发终末期OA(TonnisⅣ型),髋关节疼痛影响正常生活方式或工作;排除标准:患侧髋关节有感染史、骨折史及手术史,下肢有感觉障碍及肌力异常。CroweⅡ型25髋,CroweⅢ型11髋。术前应用平片、CT等影像学方法评估髋臼形态及髋臼缘骨赘部位与骨赘量,术中以坐骨结节作为真实髋臼后壁高度的参考标志,准确切除髋臼后缘增生骨赘,以卵圆窝为参考标志确定真臼位置及深度重建臼杯,最后以臼杯前缘为标志切除髋臼前缘残留骨赘。所有患者均应用生物型臼杯,臼杯直径为44~52 mm。术前、术后对术侧髋关节进行Harris髋关节评分(HHS),术后测量假体旋转中心的垂直与水平距离及外展角。SPSS 13.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数据,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及髋臼骨折,旋转中心垂直距离、水平距离分别为(22.5±3.2)mm及(29.4±2.6)mm,与解剖旋转中心符合率为86.11%,外展角为(44.3±3.2)°。随访期间未发生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感染等并发症。Harris髋关节评分(HHS)由术前(38±9)分(25~55分)升至术后末次随访(94±3)分(89~1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95,P0.05)。结论CroweⅡ/Ⅲ型DDH继发重度OA的髋臼形态发生明显改变,术前应用CT充分评估髋臼形态,术中准确切除骨赘,以卵圆窝为参考标志重建髋臼旋转中心接近解剖旋转中心,可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e Ⅱ/Ⅲ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继发骨关节炎(OA)中髋臼侧解剖重建及髋臼假体外上方骨缺损的处理方法与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南通大学附属建湖医院骨科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38例。病例纳入标准为Crowe Ⅱ/Ⅲ型成人DDH继发终末期骨关节炎,髋关节疼痛影响正常行走功能;排除标准为患髋有感染史、骨折史、手术史,以及患肢合并其他疾病。术前、术后对术侧髋关节进行Harris髋关节评分(HHS),测量比较术前术后髋关节旋转中心的垂直与水平距离。HHS评分、手术前后髋关节旋转中心的水平距离及垂直距离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感染及假体松动,术前患肢平均短缩(2.6±0.7)cm,术后下肢平均延长(2.5±0.4) cm, HHS术前为(37±8)分(25~55分),术后末次随访(93±4)分(89~100分),术后HHS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45,P<0.05),优良率为100%。手术前后骨盆正位X线摄片髋关节旋转中心对比:髋关节旋转中心垂直距离术前(36.7±6.1)mm,术后(13±4)mm,手术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8,P<0.05)。髋关节旋转中心水平距离术前(41±7)mm,术后(23±5)mm,手术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3,P<0.05)。 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e Ⅱ/Ⅲ型成人DDH时,髋臼侧解剖重建,髋臼假体外上方骨缺损处骨泥植骨,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终末期骨关节炎髋臼和Harris窝的解剖学特征,探讨复原Harris窝和确定髋臼中心的方法,以准确安装髋臼假体,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方法自2005年3月至2011年2月,对42例(48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终末期骨关节炎施行人工全髋置换术(THA),其中男6例6髋,女36例42髋。年龄27~62岁(平均45岁);术前拍摄标准骨盆平片确定Crowe分型,其中CroweⅠ型6髋,Ⅱ型11髋,Ⅲ型20髋,Ⅳ型11髋。采用后外侧入路显露髋臼,观察髋臼和Harris窝的解剖学特征,清除覆盖于Harris窝表面的骨赘,复原出Harris窝和髋臼切迹,并以此为标志确定髋臼中心,磨削髋臼,安装髋臼假体。术后拍摄骨盆平片测量髋关节旋转中心的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评价旋转中心恢复效果。结果 48例成人DDH髋臼呈浅杯形、浅盘形、贝壳形、三角形四种基本病理类型,Harris窝根据骨赘覆盖程度不同呈现出裂隙状、三角状、封闭状、浅平状四种病理类型;根据复原Harris窝及髋臼切迹,确定髋臼中心并安装髋臼假体,手术前后骨盆前后X线片对比髋关节旋转中心:髋关节旋转中心垂直距离术前(37.8±5.2)mm,术后(13.7±2.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旋转中心水平距离术前(41.6±6.3)mm,术后(24.4±4.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成人DDH终末期骨关节炎髋臼和Harris窝因脱位程度和骨赘增生程度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病理类型,清除覆盖于Harris窝表面的骨赘可以复原出Harris窝和髋臼切迹,以复原后的Harris窝和髋臼切迹为标志确定髋臼中心,安装髋臼假体,可以准确地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疗效及手术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THA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24例(34髋)。8例纤维性强直患者较容易取出股骨头,常规一次截骨锯断股骨颈;16例骨性强直髋关节取出股骨头困难,2次截骨后直接在残余股骨头上打磨。结果术后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24例术后随访15~36个月,平均21个月。术后患者生活基本都能自理,步态恢复正常。2例存在10°左右屈曲畸形,1例术后存在较明显髋后侧疼痛,分析可能与术中髋臼成形时髋臼后壁骨折有关。X线片检查未见假体松动、下沉,1例发生髋关节前脱位,经脊柱外科医师矫正后凸畸形后改善。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髋关节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等活动均达到140°(100°~203°),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平均92分。结论采用THA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可明显恢复关节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对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患者实施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特点、手术技术难点及中长期疗效.方法 对1986年5月~2004年6月34例(41髋)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患者施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并进行随访,所有患者均得到完整的临床及X 线片资料,平均随访时间为7.1年(2.2~19.3 年).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的临床症状及髋关节活动度均得到明显改善, Harris评分术前平均为33.9分(13.0~59.2分),术后改善为86.2分(72~96分).髋关节术前总活动度为45°(0~150°),术后改善为130°(70°~210°).随访时3例(4髋)出现假体的松动(均为骨水泥假体),其中1例患者术后10年行股骨柄及髋臼杯假体翻修术,其余患者无假体松动和下沉.2例(2髋)术后发生髋关节脱位, 2例(3 髋)髋关节周围出现轻度异位骨化.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患者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在髋关节活动度改善方面略差.术中应注意到此类患者因骨盆旋转对安放髋臼杯假体方向所产生的影响,减少术后关节脱位等并发症的发生,中、长期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DDH)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方法与疗效。方法对48例DDH继发骨性关节炎的患者(56髋)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CroweⅠ型24髋,Ⅱ型19髋,Ⅲ/Ⅳ型13髋。术前应用影像学方法评估髋臼和股骨的形态学变化。手术采用常规髋关节置换术,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35例(40髋),采用自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重建髋臼旋转中心6例(8髋),髋臼假体内置5例(6髋),高位重建髋臼2例(2髋)。结果 48例均获得随访,时间3个月~8年。关节假体稳定,关节功能正常,双下肢短缩均有明显改善,未出现感染、脱位、神经损伤并发症。Ⅰ、Ⅱ和Ⅲ/Ⅳ型患者按Harris髋关节评分,分别由术前的(47.3±6.5)分、(42.7±5.5)分和(38.6±7.8)分增加到术后的(92.4±4.1)分、(88.2±4.7)分和(83.9±6.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成人DDH按照Crowe分型采用不同方法行全髋关节置换,是一种可靠而有效的方法。充分的软组织松解、重建髋臼和股骨近端的结构以及正确选择假体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髋关节骨性强直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髋臼假体定位方法及其准确性。方法 2009年1月-2013年3月采用THA治疗33例(49髋)髋关节骨性强直患者,其中男25例,女8例;年龄18~69岁,平均35.8岁。左髋10例,右髋7例,双髋16例。其中强直性脊柱炎18例,结核6例,创伤6例,骨性关节炎2例,化脓性感染1例。病程7~15年,平均10.8年。术中采用髋臼周围骨性标志(闭孔上缘、髋臼切迹等)及软组织标志(髋臼横韧带等)定位髋臼假体位置。术后摄髋关节或骨盆正位X线片,测量髋臼假体前倾角、外展角及上下、内外髋臼偏移度,并以前倾角15°、外展角45°、上下及内外髋臼偏移度为0作为参考值,评价髋关节骨性强直患者髋臼假体位置的准确性。结果术中、术后均无血管神经损伤、骨折、脱位、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63个月,平均30.3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髋臼假体前倾角、外展角分别为(13.904±4.034)、(42.898±7.474)°,与参考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86,P=0.178;t=1.969,P=0.055)。内外及上下髋臼偏移度分别为(2.530±2.261)、(3.886±3.334)mm,与参考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830,P=0.000;t=8.159,P=0.000);其中5 mm 29髋,5~10 mm 18髋,10 mm 2髋,贴合率达59.2%。结论对于丧失正常解剖结构的骨性强直髋关节,THA术中充分利用残留及永久性解剖结构进行髋臼假体定位是比较准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