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股骨远端解剖的性别差异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3年3月至2006年10月,对213例(294膝)骨关节炎患者采用固定平台高屈曲后稳定型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男87例(118膝),女126例(176膝);年龄55~70岁,平均64.4岁.患膝均无膝反张;伸直受限<10°,膝内翻或膝外翻<10°,KSS内外侧稳定性评分≥10分,双膝关节屈曲度均≥110°,双侧股四头肌肌力4+~5级,体重指数<30 kg/m2.对患者术前、术后2年的KSS评分,股骨远端前后径校正后的股骨前、后髁偏距以及术前、术中、术后2年的膝关节屈曲度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男、女患者的KSS各项评分、膝关节屈曲度,术后膝关节屈曲度、KSS稳定性评分、行走功能的改善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男性患者术后KSS疼痛评分,上、下楼功能,术中膝关节屈曲度的改善值均高于女性.两组校正后的股骨后髁偏距均有所减小,女性的减小程度显著高于男性[女性(-5.23±3.02)mm,男性(-1.38±2.04)mm],前髁偏距减小程度相同[女性(-2.39±2.72)mm,男性(-2.97±2.81)mm].校正后的后髁偏距改变值与术后KSS疼痛评分、爬楼功能及术中膝关节屈曲度的改善值均呈正向相关.结论 中国男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疗效优于女性,股骨假体设计应考虑不同性别间的解剖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股骨远端解剖的性别差异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3年3月至2006年10月,对213例(294膝)骨关节炎患者采用固定平台高屈曲后稳定型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男87例(118膝),女126例(176膝);年龄55~70岁,平均64.4岁.患膝均无膝反张;伸直受限<10°,膝内翻或膝外翻<10°,KSS内外侧稳定性评分≥10分,双膝关节屈曲度均≥110°,双侧股四头肌肌力4+~5级,体重指数<30 kg/m2.对患者术前、术后2年的KSS评分,股骨远端前后径校正后的股骨前、后髁偏距以及术前、术中、术后2年的膝关节屈曲度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男、女患者的KSS各项评分、膝关节屈曲度,术后膝关节屈曲度、KSS稳定性评分、行走功能的改善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男性患者术后KSS疼痛评分,上、下楼功能,术中膝关节屈曲度的改善值均高于女性.两组校正后的股骨后髁偏距均有所减小,女性的减小程度显著高于男性[女性(-5.23±3.02)mm,男性(-1.38±2.04)mm],前髁偏距减小程度相同[女性(-2.39±2.72)mm,男性(-2.97±2.81)mm].校正后的后髁偏距改变值与术后KSS疼痛评分、爬楼功能及术中膝关节屈曲度的改善值均呈正向相关.结论 中国男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疗效优于女性,股骨假体设计应考虑不同性别间的解剖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残留内翻的下肢力线对弓形股骨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西安市红会医院膝关节外科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同一术者实施TKA的59例(71膝)骨关节炎患者的全部资料,其中男6例(8膝),女53例(63膝);年龄58~82岁,平均(67.7±5.7)岁。测量患者股骨侧弓角(femoral bowing angle,FBA)及下肢力线(hip-knee-ankle angle,HKA)。FBA<177°定义为弓形股骨。根据术后负重位标准正位X线片将患者分为两组:残留内翻组32例37膝(HKA<177°),中立位力线组27例34膝[HKA为(180±3)°]。以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及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评价两组术后功能及症状。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3~5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49.30±4.11)个月。全部患者均未见假体松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前KSS及WOMA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残留内翻组WOMAC总分[(5.57±6.23)分]较中立位力线组[(9.27±8.86)分]明显降低,WOMAC C部分(日常生活困难程度)评分[(4.95±5.87)分]显著低于中立位力线组[(8.24±7.68)分],余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中立位力线,存在弓形股骨的患者行TKA术后下肢力线残留内翻可以获得更好的临床结局,但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股骨后踝偏心距(Posterior condylar offset,PCO)对于行高屈曲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20年7月于笔者医院初次行单侧高屈曲型假体TKA患者73例一般资料,根据PCO值不同进行分组,PCO≤-3 mm组、-3 mm相似文献   

5.
目的大骨节病(kaschin-beck disease,KBD)是一种常见的累及骨关节系统的地方病,膝关节是其最常受累的关节,晚期患者多不得不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以缓解疼痛和改善功能。为进一步明确大骨节病患者TKA术后的临床结局,本研究比较了KBD和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TKA术后的满意度和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西安市红会医院关节病院膝关节病区行TKA的KBD和OA患者,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68例(80膝)纳入研究,其中KBD患者21例(28膝),男5例(8膝),女16例(20膝);年龄50~72岁,平均年龄(60.5±6.00)岁。OA患者47例(52膝),男17例(17膝),女30例(35膝);年龄52~81岁,平均年龄(66.3±8.04)岁。以膝关节协会评分(the 2011 knee society scoring system)中的满意度量表来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满意度;以欧洲五维健康量表(the EuroQol five-dimensional-five-level,EQ-5D-5L)来评估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以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来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症状及活动能力。结果 KBD组患者随访时间为36~48个月,平均(41.6±3.53)个月;OA组患者随访时间为36~48个月,平均(40.7±3.40)个月。所有患者术后KSS、WOMAC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但KBD组患者满意度评分较OA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KBD组患者术后行走能力明显差于OA组患者,且KBD组术后WOMAC总分、WOMAC僵硬部分评分、WOMAC日常生活困难程度部分评分较O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评价指标如EQ-5D-5L(P=0.056)、KSS膝总分(P=0.75)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虽然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大骨节病患者的行走能力差且WOMAC总分、僵硬部分评分和日常生活困难程度部分评分高于骨关节炎组患者,但大骨节病患者满意度更高。本研究表明,虽然全膝关节置换术可明显改善大骨节病患者的症状及功能,但如何提高其术后活动能力及改善僵硬,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下肢绝对长度的变化模式。方法前瞻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56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终末期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42例;年龄为56-82岁,平均为(71.6±2.4)岁。根据术前内翻的程度将患者分为两组,内翻畸形<5°为A组,10°≥内翻畸形≥5°为B组,每组28例。术中在股骨前侧和胫骨前侧分别做标记,记录截骨前膝关节完全伸直位和安装假体后膝关节完全伸直位,分别测量截骨前及假体安装后两标记点之间的距离,两次距离的差值就是下肢绝对长度的变化值。术前及术后记录两组的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的机械力线、膝关节活动范围、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和功能评分,同时记录术后患者的满意率和对肢体长度变化的感知率。TKA术前A组膝关节活动范围(78.5±30.2)°,KSS评分(64.8±11.6)分,功能评分(62.8±9.8)分,机械轴线平均内翻(3.8±1.2)°;B组膝关节活动范围(76.4±31.4)°,KSS评分(63.4±10.4)分,功能评分(60.6±9.6)分,机械轴线平均内翻(7.4±2.3)°。结果 5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40个月,平均(18.4±4.6)个月。所有患者未出现感染及假体松动。术后6个月时,A组膝关节活动范围(96.4±28.4)°,KSS评分(86.2±10.4)分,功能评分(83.6±9.6)分,机械轴线平均内翻(1.6±1.1)°;B组膝关节活动范围(94.6±26.6)°,KSS评分(84.8±10.2)分,功能评分(86.2±9.2)分,机械轴线平均内翻(1.8±1.2)°。两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KSS及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来说,82.1%(46/56)的患者术后肢体绝对长度增加,其中A组为71.4%(20/28),B组为92.9%(2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能感知肢体长度有变化的患者约50.0%(28/56),其中A组为35.7%(10/28),B组为64.3%(1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感觉肢体长度变化而不满意的患者约为24.2%。术后半年,感知肢体长度有变化的患者下降为14.3%(8/56),其中A组为10.7%(3/28),B组为17.9%(5/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感觉肢体长度有变化而不满意的患者下降为3.6%(2/56)。结论应用TKA治疗晚期骨关节炎,可明显改善功能,缓解疼痛,恢复肢体的下肢力线。但是,大多数患者置换术后肢体绝对长度会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的幅度和术前膝关节内翻的程度相关。术后部分患者会对这种变化有明显的感知,进而可能影响治疗总体的满意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股骨后髁偏距与高屈曲后稳定型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术后膝关节屈曲度的相关性,探讨其在股骨假体设计中的意义.方法 前瞻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06年10月使用NexGen LPS-Flex假体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男性(男性组)、女性(女性组)各50例骨关节炎患者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对患者手术前、后股骨后髁偏距的改变值与术中及术后2年膝关节屈曲度改善值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100例患者术后股骨后髁偏距较术前减小(3.4±3.3)mm,减小程度女性高于男性[女性:(-5.4±3.1)mm,男性:(-1.5±2.0)mm,P<0.05].后髁偏距的改变值与术后2年膝关节屈曲度改善值在患者整体内并无相关性(P>0.05).但若分别在男性与女性组内对其观察,则两者间均呈具有正向相关性(P<0.05);术中患者整体、男性组、女性组内膝关节屈曲度改善值均与后髁偏距的改善值呈正向相关性(P<0.05).结论 重建股骨后髁偏距与高屈曲后稳定型全膝置换术后膝关节屈曲度的获得间存在相关性;使用以西方人解剖参数设计的假体不能充分匹配国人特别是我国女性股骨远端的几何学形态,兼以前参照技术进行前后髁截骨通常会导致其后髁偏距的减少,降低了其获得更大膝关节屈曲度的可能,假体设计有必要考虑不同种族和性别间的解剖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7年1月,获得随访的13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43~75岁,平均57岁。胫骨平台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Ⅰ型1例,Ⅱ型3例,Ⅲ型4例,Ⅳ型3例,Ⅴ型2例。其中骨折保守治疗3例,切开复位内固定10例。骨折至全膝置换手术的间隔时间1~14年,平均7年。应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和功能评分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前和术后随访进行评估。术前TKA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78.5±32.5)°,KSS评分(63.8±12.1)分,功能评分(62.8±9.8)分。结果根据术中情况,6例患者选择后稳定型假体;3例患者因平台骨缺损选择螺钉水泥处理;3例患者因骨缺损选择胫骨侧延长杆加垫块处理;1例患者因内侧韧带部分损伤选择限制性膝关节假体(legacy constrained condylar knee,LCCK)。本组13例患者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伤口并发症,经治疗后痊愈;3例患者术后出现肌肉间隙静脉血栓,给予抗凝保守治疗;1例患者术后发生了僵直膝,给予麻醉下手法松解。术后随访时间12~113个月,平均68个月。末次随访时KSS评分(81.7±11.1)分,功能评分(83.5±15.4)分,膝关节屈伸活动度(105.4±18.2)°,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TKA治疗以往胫骨平台骨折后发生的创伤性关节炎,可明显改善功能,缓解疼痛,恢复肢体的下肢力线,确保假体达到软组织平衡,但手术技术要求较高,容易出现伤口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活动平台与固定平台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10年疗效,为临床选择TKA假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05年12月符合选择标准的113例初次行TKA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7例采用活动平台假体(A组),66例采用固定平台假体(B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膝关节内翻和屈曲畸形以及术前膝关节活动度、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评分、美国西部Ontario与Mc 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 A、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88.1±6.5)、(90.3±7.2)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66,P=0.099)。术后两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均获随访,A组随访时间10.2~12.3年,平均10.8年;B组随访时间10.2~12.6年,平均11.3年。A、B组分别有3例和4例行假体翻修,假体存活率分别为93.6%和93.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5,P=0.944)。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膝关节活动度、KSS评分及WOMAC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B组术后6周膝关节活动度和KSS评分优于A组(P0.05),术后1、3、10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及1、3年两组WOMAC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0年A组WOMAC评分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6,P=0.037)。术后10年A、B组KS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7.2%和8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8,P=0.893)。结论采用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假体行TKA均能获得优良的中远期疗效,采用固定平台假体手术操作相对简便,早期康复效果更佳;活动平台假体可提供更好的远期WOMAC评分满意度,但要求更高的手术技巧和软组织平衡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截骨矫形与单髁置换术治疗股骨畸形愈合并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10—2019-09诊治的9例股骨畸形愈合并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先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股骨畸形截骨矫形,然后一期行单髁置换术。结果 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6(12~18)个月。术后所有患者膝关节内侧疼痛明显减轻,膝关节活动度满意,无下肢肌肉萎缩。术后3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股骨截骨处均骨愈合,下肢力线矫正精确,单髁假体位置良好且无脱位迹象。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1~2(1.44±0.53)分,HSS评分83~90(85.44±2.19)分。术后12个月KSS临床评分(88.33±2.87)分,KSS功能评分(86.66±3.54)分,OKS评分(17.33±1.50)分,WOMAC评分(20.56±1.94)分。结论 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一期截骨矫形与单髁置换术治疗股骨畸形愈合并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是可行的,术后下肢力线矫正精确,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全膝关节置换(TKA)治疗严重膝内翻伴屈曲畸形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本院行 TKA 治疗的25例(36膝)严重膝内翻伴屈曲挛缩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7例,女18例,平均70.5岁(55~80岁)。原发疾病为骨性关节炎2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术前术后均采用 HSS 膝关节评分系统评分,评价 TKA 的临床疗效。结果25例36膝均获得随访,平均术后随访6年(4~9年)。屈曲挛缩度由术前的(21±63)°减小到(1.1±2.3)°;内翻畸形由术前(35±4.8)°减小到(3±2.1)°;膝关节的活动度由术前(70.5±20.5)°增加到(115.1±5.3)°;膝评分平均为由(33.2±10.5)分提高到(90.7±8.5)分,功能评分平均为(35.5±14.2)分提高到(85.6±10.5)分,其中优21例(28膝),良2例(3膝),一般2例(3膝);优良率为86%。多数病例术后膝关节力线正常,2例残留5°~10°的内翻畸形。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治疗严重膝内翻伴屈曲畸形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股骨内髁滑移截骨术(medial condyle sliding osteotomy, MCSO)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纠正患者内翻膝关节外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关节外科中心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MCSO在关节内纠正股骨侧的关节外内翻畸形的12例患者,统计该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股骨远端外侧力线角(mechanical 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 mLDFA)、髋-膝-踝(hip?knee?ankle, HKA)角、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及美国膝关节协会(American Knee Society, AKS)综合评分系统中的膝评分和功能评分等,评价MCSO纠正关节外的内翻畸形的效果。结果本组患者随访6~40个月,无感染、骨折、假体松动、截骨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本组患者手术前后的mLDFA分别为117.4°±4.7°、91.6°±1.4°;手术前后的HKA角分别为167.2°±9.8°、179.6°±1.6°;手术前后的VAS评分分别为(6.4±1.1)分、(1.8±1.5)分;手术前后的AKS膝评分分别为(60.2±17.6)分、(92.6±9.4)分;手术前后的AKS功能评分分别为(69.4±21.3)分、(87.6±14.9)分。手术前后以上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合并关节外畸形的内翻膝的关节置换手术中,采用MCSO技术可以正确纠正内翻力线,更容易实现伸屈间隙平衡,达到满意的手术疗效。能有效避免对膝关节后内侧和内侧组织结构的过度松解,从而避免单纯依赖软组织松解而导致的屈曲位内侧间隙松弛及髌股关节对位不良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旋转平台和固定平台假体全膝关节置换(TKA)两型假体间的疗效有无差异及髌骨置换与否对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同一医师施行的78侧初次TKA进行回顾。术前诊断包括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施行固定平台TKA手术的患者共30侧,14侧置换髌骨;施行旋转平台TKA手术的共48侧,36侧置换髌骨。术前和术后随访行膝HSS评分、测量关节伸直角度和屈曲角度,以比较两型假体TKA疗效;比较髌骨置换组与未置换组TKA疗效;在髌骨置换组与未置换组中,分别比较固定平台TKA和旋转平台TKA的疗效。结果成功随访76侧,平均25.2个月。旋转平台组术后HSS评分、伸直角度与固定平台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者术后的屈曲角度(112.0±11.5)°优于固定平台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70,P0.01)。髌骨未置换组术后HSS评分、伸直角度与髌骨置换组(102.5±15.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9,P0.05;t=3.747,P0.01),术后屈曲角度与后者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髌骨未置换组中,旋转平台TKA与固定平台TKA的术后HSS评分、屈曲角度无差异,伸直角度差别无临床意义。髌骨置换组中,旋转平台TKA术后HSS评分、伸直角度与固定平台TKA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者术后的屈曲角度(112.9±13.0)°与后者术后的屈曲角度(96.7±18.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8,P0.05)。结论旋转平台假体与固定平台假体TKA术后总体疗效相似,旋转平台假体能够更好地改善关节屈曲角度;置换髌骨并不能更好地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4.
高屈曲垫片与标准垫片全膝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采用高屈曲垫片与标准垫片的膝关节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2月至2008年7月采用GenesisⅡ型膝关节假体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203例216膝,随机分为高屈曲垫片组(A组,98例107膝)与标准垫片组(B组,105例109膝).术前两组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系统中的膝评分及膝关节功能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周、6周、3个月、6个月、1年及以后每年随访1次.以术后1年为观测终点,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的KSS膝评分、KSS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术后1年A组随访91例98膝,B组94例96膝.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A组121.1°±6.9°,B组118.6°±8.1°;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改善度A组17.1°±13.3°,B组16.1°±18.8°;膝关节被动屈伸活动度A组127.2°±7.1°,B组121.0°±7.8°;KSS膝评分A组(86.9±7.6)分,B组(87.5±6.8)分;KSS膝关节功能评分A组(91.2±8.7)分,B组(90.1±9.3)分.其中两组膝关节被动屈伸活动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A组4例,B组3例;切口脂肪液化A组3例,B组5例;术后粘连A组2例,B组3例.结论 应用GenesisⅡ型膝关节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时,选择高屈曲垫片者术后早期膝关节被动屈伸活动范围大于选择标准垫片者,而在主动屈伸活动范围及关节功能评分方面无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深盘型假体对全膝关节置换初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6年6月~2012年1月,本组应用深盘型垫片假体行TKA的76例(97膝)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2~6年,平均4.2年,其中女65例,男11例;年龄55~78岁,平均65.8岁;选择男女共76名志愿者,年龄在18~42岁之间,平均30.5岁,随机左右膝。对比TKA组术前、术后KSS评分、功能评分、膝关节ROM、股骨后髁偏心距;对比TKA组与志愿者组膝关节从伸直位到最大屈曲位时股骨相对于胫骨前后移动的距离。结果 TKA组手术前后膝关节KSS评分、功能评分及膝关节RO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股骨后髁偏心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KA组膝关节从伸直位到最大屈曲位时股骨相对于胫骨向后移动距离之差(6.24±2.45)mm。志愿者组膝关节伸直至最大屈曲位时股骨相对于胫骨向后移动距离之差(10.87±1.49)m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术后出现伤口浅表感染,经处理后痊愈。1例术后出现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经二期翻修痊愈出院。术后随访X线片观察膝关节假体位置、力线、固定性能等均显示良好,无松动、透亮线等异常表现。结论使用深盘型膝关节假体行TKA术,初期临床疗效满意;TKA组术后膝关节伸直至最大屈曲位时股骨相对于胫骨后移距离较志愿者组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终末期膝关节病变合并膝外翻畸形患者行经髌旁内侧入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arthroplasty,TKA)时膝外翻畸形矫正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1998年11月-2010年10月,收治64例72膝合并膝外翻畸形的终末期膝关节病变患者。男18例,女46例;年龄23~82岁,平均62.5岁。骨关节炎44例49膝,类风湿性关节炎17例20膝,血友病性关节炎2例2膝,创伤性关节炎1例1膝。双膝8例,单膝56例。膝关节屈伸活动度为(82.2±28.7)°,X线片测量股胫角为(18.0±5.8)°。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临床评分为(31.2±10.1)分,功能评分(37.3±9.0)分。根据Krackow膝外翻分型标准:Ⅰ型65膝,Ⅱ型7膝。手术经髌旁内侧入路,采用常规方法行股骨及胫骨截骨,Ranawat技术进行软组织松解。6例7膝采用保留后交叉韧带型假体,54例60膝采用后稳定型假体,4例5膝采用髁限制型假体。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血友病性关节炎合并严重膝外翻畸形(股胫角41°)、屈曲挛缩20°的患者术后出现腓总神经麻痹,经保守治疗1年后神经功能恢复。1例术后2年发生深部感染,行二期翻修术后治愈。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3年,平均4.9年。末次随访时X线片示股胫角为(7.0±2.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502,P=0.000)。KSS临床评分为(83.0±6.6)分,功能评分(85.1±10.5)分,膝关节屈伸活动度为(106.1±17.0)°,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遗留12~15°膝外翻畸形,但患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通过恰当的术中截骨和软组织平衡,采用经髌旁内侧入路TKA治疗合并膝外翻畸形的终末期膝关节病变可有效改善膝外翻畸形和恢复关节功能,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T-Free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国产TFree假体(后稳定固定平台型假体,PS型)行TKA治疗39例膝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41膝)。按HSS评分标准进行膝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度、畸形三方面的评价。结果 39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30个月。膝关节功能HSS评分术前为(39.1±8.5)分,术后12个月为(89.2±1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国产T-Free假体行TKA能纠正患者下肢屈曲、力线畸形,消除行走疼痛,减少伸膝受限,重建膝关节稳定性,具备高屈曲度功能,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连续收肌管阻滞(adductor canal block,ACB)和连续股神经阻滞(femoral nerve block,FNB)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和对早期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择期拟行单侧TKA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连续ACB组(A组)和连续FNB组(F组).术中采用全凭静脉麻醉.两组在麻醉诱导前分别行超声引导下ACB和FNB,并放置神经周围导管.术毕经神经周围导管予0.2%罗哌卡因实施患者自控周围神经阻滞镇痛.记录术后4、8、12、24、48 h静息和运动(膝关节被动屈曲45°)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NRS)、患肢股四头肌肌力Lovett评分和患肢运动阻滞改良Bromage评分.记录:术后1、2、3、14 d膝关节最大主动/被动活动度,术后14 d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后第1次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膝关节主动屈膝90°时间.记录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率.结果 两组术后静息和运动NRS评分、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2 h内患肢股四头肌肌力Lovett评分明显高于F组(P<0.05)、息肢运动阻滞改良Bromage评分明显低于F组(P<0.05).A组术后1、2、3d膝关节最大主动活动度明显大于F组(P<0.05),但膝关节最大被动活动度、术后14 d膝关节最大主动活动度、术后14 d膝关节HSS评分以及术后第1次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膝关节主动屈曲90°时间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连续ACB和连续FNB可为TKA患者提供等同的术后镇痛效果,而且对早期功能康复具有相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膝关节类风湿关节炎(RA)伴重度屈曲畸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长期随访结果,探讨其关键的手术技术和康复措施。方法 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18例RA伴重度屈曲畸形患者32膝行TKA,平均年龄38.8岁。RA病程14.2年,畸形时间6.5年;术前畸形67.5°,活动度20.3°,合并内翻畸形3例,外翻11例;术前股四头肌肌力3级7例,4级11例;HSS评分21.1分。术前锻炼股四头肌肌力,术中软组织松解及增加截骨,术后伸直支具及伸膝锻炼。术后1、2、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随访,评价关节活动度、生存率、HSS评分等。结果 16例患者获得随访,5~10年随访10例18膝,10年以上6例11膝。最后一次随访,膝关节屈曲畸形3.7°,活动度103.2°,HSS评分为81.4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膝翻修,假体生存率93.1%。无感染及侧副韧带损伤。结论通过加强术前术后股四头肌功能训练,术中软组织松解及增加股骨远端截骨,膝关节RA伴重度屈曲畸形患者TKA术后中长期随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Ji SJ  Zhou YX  Li YJ  Liu QH  Huang Y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20):1556-1560
目的 探讨膝关节假体垫片设计对膝关节置换术后临床功能和膝关节运动学的影响.方法 分析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使用GENESIS Ⅱ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28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共42膝,平均随访27.7个月.按照使用垫片的种类分为高屈曲垫片组(男性1例,女性14例,23膝;年龄54~74岁,平均62.8岁)和标准组(男性1例,女性12例,19膝;年龄54~74岁,平均64.3岁).通过膝关节评分比较两组的临床功能.采用循环透视和软件分析的方法比较两组病例在膝关节屈伸活动时股骨后滚、伸膝装置力臂等参数,评价垫片设计对膝关节运动的影响.结果 标准组和高屈曲垫片组的术后活动度分别为120°和1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膝关节学会评分上没有差异.高屈曲垫片组术后的Feller评分高于标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在影像学测量上,两组病例在0~120°范围活动时股骨后滚和伸膝装置力臂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活动范围达到130°时,两组的伸膝装置力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结论 高屈曲垫片的改良设计在减少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前痛的发生、改善膝关节功能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可能会减小伸膝装置的力臂,从而影响股四头肌的做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