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总结陈明教授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的经验。陈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早、中期的主要病机是脏腑亏虚、湿浊瘀血内阻,而导致清浊相干,表现为"虚、瘀、湿、逆"等为病理特点的证候群。临床治疗以培其本、祛其邪为基本治疗原则,以有无兼夹证候及变证为纲进行论治,简便易用,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慢性肾衰竭病位在脾肾,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脾肾两虚为本,湿浊瘀血为标。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水湿、湿热、湿浊、血瘀等既是因虚致实的病理产物,又是慢性肾衰竭进展加重的病理因素。孔薇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认为慢性肾衰竭多为正虚邪实,虚实错杂,临证应分清邪毒的轻重浅深、标本缓急,重视标本同治,治则虽离不开扶正祛邪,但亦需根据正虚邪实的轻重不同各有侧重。以健脾益肾、化湿泄浊为治疗大法,多用"平补"之品以防滋腻碍胃,疾病中后期强调清热利湿。脏腑病变日久,各种病理因素均可导致瘀血阻络,临证中适当配伍活血和络药物以提高疗效,活血通络之法当贯穿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3.
关建国主任医师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慢性肾衰竭病机复杂,临床治疗较为棘手.关建国名老中医认为,慢性肾衰竭归属中医"关格""癃闭""腰痛""水肿""虚劳"等范畴,慢性肾衰竭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为肾气不足、脾失健运、阴阳失衡、气血亏虚.标实主...  相似文献   

4.
戴双明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平  魏亚东 《陕西中医》2010,31(8):1039-1040
目的:总结戴双明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经验以便应用于临床。方法:通过对肾脏生理功能的分析,对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机的探讨,提出温阳利水、填精补髓的治法思路。结论:选用金匮肾气汤化裁治疗慢性肾衰竭属于肾脾两虚者,在临床上取得很好的疗效;同时治疗慢性肾衰竭应重视益后天以养先天、重视各脏腑整体功能、重视活血化瘀的治法理念。  相似文献   

5.
介绍邵朝弟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经验:邵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以脾肾两虚为本,湿浊瘀毒为标,治疗上强调在健脾益肾的基础上祛湿泄浊,经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肾衰1号汤",用于慢性肾衰竭中后期气血亏虚、湿浊内阻之证。并附验案1则说明。  相似文献   

6.
慢性肾衰竭为临床常见疾病,治疗上颇为棘手,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有一定的优势。李伟教授从事肾脏疾病临床和基础研究近30年,认为慢性肾衰竭乃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为本,随着病情进展,水湿、浊毒、瘀血等多种病邪产物丛生,形成慢性肾衰竭"虚、毒、瘀"的基本病机。治疗上以益肾活血清泄为大法,采用保肾健脾以固本求源、泄浊解毒以疏导三焦、化瘀通络以通为要及复感外邪当祛邪等治疗方法,辨证施治,并常使用药对,处方精妙,临床常获良效。  相似文献   

7.
慢性肾衰竭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肾衰竭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规律.方法 统计分析了15年来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所涉及到证型的文献.结果 明确提出慢性肾衰竭辨证分型的文献有74篇,在报道的频次和例数上都较统一地认为本虚是慢性肾衰竭发病的基础,辨证可分为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水证、湿证、瘀证、风证及其它证9种单证.结论 慢性肾衰竭病机以本虚为基础,本虚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而邪实在慢性肾衰竭发病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野衰竭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规律。方法统计分析了15年来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所涉及到证型的文献。结果明确提出慢性肾衰竭辨证分型的文献有74篇.在报道的频次和例数上都较统一地认为本虚是慢性肾衰竭发病的基础,辨证可分为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水证、湿证、瘀证、风证及其它证9种单证。结论慢性肾衰竭病机以本虚为基础,本虚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而邪实在慢性肾衰竭发病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探讨段光堂教授运用肾衰 Ⅰ 号方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段光堂教授对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提出脾肾气虚为本,湿浊瘀血内壅为标,依据本病的病机创制出肾衰I号方应用与临床.应用肾衰 Ⅰ 号方治疗2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取得良好临床疗效,说明肾衰I号方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10.
傅晓骏认为,慢性肾衰竭多是积病日久,脾累及肾,脾肾两虚,由虚致损,气阳虚衰则气化运行均失衡,形成脾肾正虚为本、湿瘀内阻为标的本虚标实的病机,因此对于早中期慢性肾衰竭患者,傅晓骏依据"中央健,四旁如"的治疗原则,主张从脾胃着手,治疗上以益气温阳为主,活血化瘀为辅,并附一例典型病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肾衰竭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是脾肾虚衰,毒邪为此病反复迁延之重要因素.毒邪性善内伏,由微及渐,或由盛而变,充斥表里,弥漫三焦,耗损正气,伤及脏腑,因实致虚;脾肾虚衰,气化泄毒废用,由虚致实,循环往复.临床治疗中马进教授以泄浊解毒补肾健脾之法祛邪扶正,疗效显著,故将马进教授从毒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肾衰竭中医治疗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济生 《山东中医杂志》2004,23(12):709-711
慢性肾衰竭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 ,本虚主要为脾肾亏虚 ,标实为湿浊、水毒、瘀血。从微观辨证学角度认为 ,肾小球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加、球囊粘连、纤维化等都可视为“瘀血”。采用健脾补肾、清利活血泄浊的肾康灵片治疗慢性肾衰竭 ,疗效显著。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 ,重视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成果 ,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从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着手,分析其病机关键是本虚标实,用“五脏相关”理论,以“脾肾虚损”为中心,拟定以“肾康汤”为主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进一步探讨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药辨证治疗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肾衰竭患者由于肾功能减退,导致代谢产物潴留和尿毒症毒素蓄积,引发全身多系统病变。中医学认为慢性肾衰竭的病机以脾肾亏虚为本,湿浊毒瘀为标。传化之腑包含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人体糟粕由此排出体外,泻而不藏,以通为顺。结合中医古籍,笔者认为五脏藏精,传化之腑受浊,故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湿浊毒瘀之实邪留于腑道,难以排出,此为“不通”;脏腑互为表里,腑道不通则扰乱五脏气血运行。基于此,本篇提出应从通调传化之腑、腑通脏自安论治慢性肾衰竭。  相似文献   

15.
张佩青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鹏 《陕西中医》2010,31(8):1040-1042,1098
慢性肾衰竭是多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终末期的结果,临床表现多样,病因病机复杂,张佩青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是一种以虚为主,虚实夹杂的疾病,其病机的核心是脾肾亏虚,湿浊(热)瘀血毒邪内停,根据慢性肾衰竭病情标本缓急的不同制定了急则治其标以化湿清热活血解毒为主及缓则治其本以补脾益肾为主不忘化湿活血的具体治法,并形成了独特的用药特点,为慢性肾衰竭的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通法"有疏通气机、调畅血脉之效。总结"通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体会,认为慢性肾衰竭以脾肾气虚为本虚,瘀血阻络及湿浊阻遏三焦为标实,运用开通表里法、益气活血法、升清降浊法,通畅表里、气血、三焦治疗慢性肾衰竭。选麻黄剂"开鬼门"以开通表里;黄芪、芍药等配伍"通气血"以益气活血;柴胡剂"通三焦"以升清降浊,"通法"可避免大补大攻致矫枉过正现象,还可稳定肾功能,延缓慢性肾衰竭的病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介绍宋金涛教授运用清热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经验。慢性肾衰竭发病为本虚标实,因虚致实,可产生湿、瘀、浊、毒等病理产物,湿、瘀、浊、毒皆从热化,变生他证。热邪是影响慢性肾衰竭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宋教授在临证中善用清热四法:开宣透热法、泻热排浊法、清热活络法、清热化毒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肾衰竭作为目前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西医治疗慢性肾衰竭尚未有成熟完备的诊疗方案。通过中医理论研究及临床经验总结,将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机归纳为正虚邪实,脾肾亏虚,浊毒、瘀血内生。分别从虚、毒、瘀三方面,深入阐述慢性肾衰竭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希望能为中医临床用药,降低患者肾损害,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肾衰竭患者大部分表现为脾胃功能失常的症状,脾与胃同属于中焦,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只有脾与胃在功能相互促进,气机上相互协调,一升一降,升降相因,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活动。慢性肾衰竭病机本虚标实,在治疗中处理好补虚升清,泄浊降浊的平衡,对于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改善患者症状,保护肾功能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慢性肾衰竭属中医学癃闭、关格、溺毒、肾劳等范畴。各种肾病迁延不愈,日久可致脏腑功能受损,脾肾亏虚;脾失运化,肾失开阂,水湿停聚,浊毒内积而发为本病。本病病位主在脾、肾两脏,涉及肝、心、肺、胃与三焦。在正虚的基础上,湿浊壅滞三焦.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而表现为各种临床证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