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重症肌无力从湿毒论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症肌无力发病不仅与脾肾肝三脏虚损相关,与湿毒内蕴也有密切关系,治疗在补虚益损基础上,应把化湿解毒作为必须的环节之一贯穿于治疗的始终。详细论述了湿毒的形成及其对病情的影响,并对重症肌无力湿毒的临床特征进行归纳。治疗以扶正益损为基础,淡渗兼佐芳化,配合行气开郁、温振元阳。  相似文献   

2.
高尿酸血症及其肾损害从络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中医学络病理论的研究成果和高尿酸血症致病机理,探讨高尿酸血症及其肾损害的中医学病机和治疗特点,提出高尿酸血症及其肾损害与中医学络病密切相关,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血管结构和功能的病变,均与中医学内毒致病、络脉壅塞有关,从络论治应贯穿该病治疗的始终,故根据疾病的演变规律,采取不同治络方法,可取得临床疗效的较大突破.  相似文献   

3.
高尿酸血症已经成为高血压病、高血糖、高血脂后的第四高,根据临证高尿酸引起肾功能异常患者人数日渐增高,根据国医大师郑新工作室多年诊疗经验,总结归纳高尿酸血症的临证治疗方案,根据病情将高尿酸血症分为临床三个阶段:脾肾气虚湿浊聚集,湿毒浸淫(湿热不化、寒湿困阻),湿瘀互结。  相似文献   

4.
倪青主任医师认为,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发病以脾肾两虚相兼为本,湿热毒瘀互结是发病的重要病理因素,辨治应重视滋肾健脾以治本,清热利湿、活血解毒以治标,病证结合,分期用药。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自拟滋肾健脾利湿方治疗高尿酸血症与痛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脾肾亏虚,内生痰浊湿毒"理论出发,结合痛风关节炎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探讨"脾肾亏虚,内生痰浊湿毒"理论与痛风关节炎病因病机的相关性,进而讨论其在痛风关节炎治疗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痛风性关节炎是与高尿酸血症密切相关的一种反复炎症性疾病,专家团队在长期临证学习及总结古人经验的基础上,认为痛风性关节炎因湿、热相搏,郁而不解,热极成毒,蓄毒于内,阳动生风,助热毒攻注骨节而发病,疾病发展演变历经“蓄毒而发,毒损骨络——湿滞难去,毒伏骨脉”过程。近年研究发现尿酸钠晶体刺激体内炎性体的激活和肠道菌群失调是痛风性关节发生的重要机制,其中炎性体激活可促进机体分泌白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等加重炎症过程,并且肠菌失调还会导致尿酸的分解、排泄减少。团队认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疾病可借鉴仝小林院士的“态靶结合”辨治方略,对痛风辨毒识态定其靶,热毒为痛风急性期所处之“态”,湿毒为痛风缓解期所处之“态”,炎性体、肠菌失调为痛风治疗的重要靶点;治疗上遵循“解毒—化毒”原则,急性期以清热解毒定风为法,缓解期以除湿化毒通络为法。结合态靶辨治方略,分期辨态治毒打靶,减低疾病发病率和复发率,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提供理论依据及方法。  相似文献   

7.
伏邪的特点为邪气潜藏于体内,逾时而发.高尿酸血症的病机特点为痰浊淤毒,伏于体内,日积月累,久而发病.根据二者特点,提出高尿酸血症该当从伏邪论治.去除伏邪,当用三法:远离肥甘厚味,勿使劳倦;健脾补肾,提高体质;祛痰泄浊,解毒通络.  相似文献   

8.
总结探讨姜良铎教授运用从状态辨治“湿毒疫”的方法诊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理论及经验。探讨疫毒损伤正气、气不摄津、化生湿浊、湿毒化热、痰瘀凝滞、阻络痹肺等基本病机以及疫毒循三焦膜系袭染他脏的转化病机特点,结合患者胸部CT辨识疫毒盛衰、肺部实阻程度,结合外周淋巴细胞辨识肺卫功能强弱,结合氧合指数辨识宗气盛衰,结合舌脉辨识病情进退,结合其他脏腑传变的临床表现和相关辅助检查辨识脏腑功能,综合分析患者当前病机,总结当前状态并施治,注重时时固护正气、扶正祛邪,才能及时截断病势取效。对于无症状核酸检测阳性患者,可从邪弱正盛或正虚邪恋的状态来辨治。从状态辨治开拓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诊疗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络病理论在高尿酸血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阳  郭宏敏 《陕西中医》2011,32(12):1638-1639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络病理论的相关性,及其在络病状态下的演变规律和治疗特殊性。方法:通过研读中医络病理论相关研究成果,总结高尿酸血症的致病机理及治疗特点。结论:提出高尿酸血症病性总属正虚邪实,痰湿瘀毒为其病理关键,内毒致病、络脉闭阻为其病机特点。且病程中出现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络病辨证"中络脉淤塞、络脉绌急、络脉失养密切相关,故从络论治应贯穿本病不同发展阶段,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五脏一体观”是整体观念的重要体现之一,五脏之间关系密切,生理上相互依存,病理上相互影响。基于“五脏一体观”理论认为,慢性肾衰竭的产生与五脏生理及病理产物等因素密切相关,慢性肾衰竭以湿浊瘀毒为发病基础,脾肾为发病关键,且与心、肺、肝三脏关系密切。治疗上,重视脾肾两脏的关系,同时不忘心、肝、肺的综合调治。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高尿酸血症辨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脾肾亏虚是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根本,瘀血、痰浊是其病理产物。因为湿性黏滞,留恋不去,故本病易反复发作,难以根治。治疗宜扶正祛邪,标本兼治,分别采用健脾补肾、活血化瘀、凉血解毒的方法,并应重视患者的饮食控制。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属于中医“瘟疫”范畴。遵循中医疫病学的认识方法,根据武汉本年度的物候学特点,归纳一线临床医师搜集的52例确诊病例中医四诊信息和证治经验,我们认为本病诱因是气交失常,人群普遍易感于从口鼻而入的秽戾之邪,核心病机为“湿、热、毒、瘀、虚”,“湿毒”特征的疫疠之气侵袭肺脾,继而存在着湿热性温病的正局与变局传变。中医治疗宜辨病与辨证结合,分期论治。以辟秽解毒为核心治则,应用升麻、当归的基础上,分消走泄,宣畅气机,化瘀通络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3.
试论干燥综合征以燥毒为本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干燥综合征的病变特点出发 ,阐述了燥毒是其病因基础和病机关键 ,以及燥毒的产生和实质。强调治疗干燥综合征重在解毒清燥 ,佐以滋阴润燥、活血化瘀等法  相似文献   

14.
马宝东教授认为痛风发病过程病理产物为湿浊痰瘀,贯穿始终,浊毒瘀结形成与脾肾二脏清浊代谢紊乱有关,多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之证;提出以脾胃功能失调、湿热浊毒内蕴为立法依据,根据临床表现和舌脉有所侧重,治疗注重顾护脾胃,酌加利湿祛浊之品,扶正祛邪并用,配合中药外治法;西医辅助治疗,不建议使用秋水仙碱,别嘌醇宜小剂量。  相似文献   

15.
王檀教授为吉林省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专家组组长,吉林省第二批援鄂国家中医医疗队、国家第四批中医医疗队首席中医防疫专家,于2020年2月17日率领团队入驻雷神山医院。王檀教授结合临床实际,根据己亥(公元2019年)年下半年运气特点,结合武汉这一区域时空环境气化失序的具体表现及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临床症状特点,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归于中医学"疫毒"范畴,主要病位在肺,其次在腠理、脾胃,后期累及于肾;病因主要是正气不足,疫毒侵袭;发病基础在于易感人群体内环境处于气化顿滞,即肺脾气虚、寒湿偏盛的状态,这也是正气不足的集中表现;病机关键是疫毒与寒湿搏结于肺,机体气化顿滞,肺体用受损,肺络痹阻。病机特点为寒、湿、热、毒、瘀、痹,病程缠绵,寒湿因疫毒迅速湿化、热化,甚至化火成毒,因此需要始终围绕寒湿疫毒进行论治。以救治肺气为基本治疗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辨证施治,以改善人体内环境,即气化顿滞--肺脾气虚,寒湿内盛的状态,促进疾病快速好转。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学"疫病""湿疫"范畴,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结合中医传统理论,目前认为其病因是感受疫戾湿毒,病位主要在肺脾,病性以湿为主,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主要病机为疫戾湿毒犯肺,气机闭阻,肺脾气虚;病机特点突出表现为肺脾相关。中医治疗分为初期、中期、重症期及恢复期4期,应以解毒宣肺健脾化湿贯穿始终,初期以宣肺止咳、芳香化湿为主,中期侧重宣肺平喘、通腑解毒,重症期温阳开闭固脱,恢复期补肺健脾化湿。  相似文献   

17.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基础上发生的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是典型的胃癌前病变,中医和西医都在积极探索其发病机制及防治手段。本课题组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脾虚夹瘀毒是CAG最基本的病机,并通过临床辨证梳理确立了健脾化瘀解毒的基本治则。丰富了中医辨证论治CAG的内涵,为病机学说的深入探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病本在于脾虚,病标为湿毒壅滞;其"疡"之临床表现与外科疮疡相吻合,治疗可采用《外科正宗》疮疡之"消、托、补"之治法。《外科正宗》中的分期论治、顾护脾胃、慎用寒凉,疏通调补气血等疮疡治则可适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肾脏病并发心血管疾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指肾的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职而致心之气血阴阳逆乱。标实证则以痰湿、浊毒、瘀血为主。肾元亏损、脾气衰败,气机升降失调,极易发生肾水不升、心火不降,肾精亏虚、心血及心神失养,甚则心肾阴阳亏虚、虚阳浮越等心肾不交之证。痰湿、浊毒、瘀血内生,痹阻心脉,从而产生"胸痹、心痛、心悸"等心系病证。痰湿、浊毒、瘀血又常相互影响,瘀血阻滞脉络,可致水液内停;痰湿亦可阻滞脉络,而使瘀血内生;浊毒耗伤正气,而致气虚水停;浊毒又常与瘀血、湿热并行,并行后若上窜入心入脑,易蒙蔽心窍,发为危候。故临床上化痰利湿、活血祛瘀、泄浊解毒常常相兼而用。另外,外感风、寒、湿等邪亦会加重病情。故治疗上当以心肾同治、补虚泄实为法。同时脾为中州,助力于心火与肾水之升降交济,且肾与脾分别为先后天之本,相互滋生,故治疗上亦需兼顾实脾。  相似文献   

20.
从湿热毒邪角度出发探析湿热、毒邪与早期帕金森病的关系.早期帕金森病湿热毒邪为患,会出现特有的临床表现,如头屑垢积、面尘脱色,甚则面微有尘,且此类患者往往易患多种慢性疾病.在论治思路上应固本祛邪兼顾,即培本固元、补益肝肾与清热解毒、利湿泄浊并施,方药以土茯苓、土大黄、土贝母、土牛膝组成四土汤,根据病情加减化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