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背景:既往研究报道了毛囊表皮神经嵴干细胞在周围神经修复中的巨大潜力,但其炎症调节作用在面神经修复研究中鲜有报道。目的:探究毛囊表皮神经嵴干细胞能否调节面神经损伤后早期局部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4表达水平,以促进面神经功能和形态恢复。方法:提取4 d龄SD大鼠毛囊表皮神经嵴干细胞进行培养、鉴定。取54只成年雄性SD大鼠制备面神经干缺损自体静脉导管桥接模型,随机等分为生理盐水组、DMEM组和毛囊表皮神经嵴干细胞组。通过免疫蛋白印迹、免疫组化、免疫荧光观察术后4-14 d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4表达水平。对术后12周大鼠进行面神经功能评分,并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面神经形态。结果与结论:(1)毛囊表皮神经嵴干细胞中Nestin和p75NTR双阳性表达,细胞纯度> 90%;(2)与其他两组相比,毛囊表皮神经嵴干细胞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在术后7 d减弱(P <0.05),而白细胞介素4表达在术后3,7,14 d均增强(P <0.05);(3)与其他两组相比,毛囊表皮神经嵴干细胞组的面神经功能改善(P <0.05);(4)面神经移植段均可见新生血管和再生轴突,与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复合FK506/NGF/RGD缓释膜对冷冻处理下的同种异体神经的移植效果.方法:选择SD大鼠作为动物模型.在建市动物模型3周前取8只SD大鼠作为供体,切取双侧坐骨神经,冷藏于-196℃液氮中.另取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单纯冷冻异体神经移植组;B冷冻异体神经联合应用FK506/RGD缓释膜移植组;C自体神经移植组;D冷冻异体神经联合应用FK506/NGF/RGD缓释膜移植组.术后12周进行大体观察、电生理、小腿三头肌恢复率、组织学、超微结构等测定.结果:术后12周内,4组大鼠均未发生急性移植排斥反应.D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肌肉湿重恢复率明显优于A、B、C组(P<0.05).组织学测定发现D组移植段神经纤维形态最为饱满,神经纤维直径大,髓鞘厚,成熟度高.结论:复合FK506/NGF/RGD缓释膜能更有效地促进神经生长.  相似文献   

3.
NGF/GDN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对AD模型鼠行为学的疗效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观察NGF GDN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 (NSC)单独和联合移植对AD模型鼠的学习记忆改善作用。 方法 单侧切断SD大鼠穹窿海马伞 (FF)制备AD模型鼠。术后 8~ 10d ,侧脑室移植基因修饰及未修饰的NSC。移植后 2周 ,进行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检测。 结果 NGF组和NGF GDNF组的后 3个时间段的平均逃避潜伏期较损伤组和NSC组明显缩短 (P <0 0 1) ;平台象限游泳距离百分比明显增高 (P <0 0 1) ;GDNF组的平台象限游泳距离百分比高于NSC组 (P <0 0 1) ,但平均逃避潜伏期与NSC组无明显差异。 结论 NGF GDNF基因修饰NSC单独和联合移植对AD模型鼠的行为学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其中NGF组和NGF GDNF组疗效较好 ,但后者并未优于前者 ,GDNF组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染的神经干细胞(NSC)对放射性脑损伤的影响。方法:将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放射性脑损伤组、NSC和转染VEGF的NSC治疗组, 放射性脑病模型成功制备后1周脑内移植转染VEGF的NSC,移植后1周、2周、3周、4周和6周末取其脑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细胞数,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NSE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放射性脑损伤组大鼠脑组织中NSE阳性细胞数显著下降(P<0.05);与放射性脑损伤组相比,NSC治疗组和转染VEGF的NSC治疗组在移植3周后NSE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 与NSC治疗组比较,在移植6周末转染VEGF的NSC治疗组NSE的阳性细胞数增加更明显(P<0.05)。与放射性脑损伤组比,NSC治疗组和转染VEGF的NSC治疗组在移植3周末NSE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 与NSC治疗组比较,在移植6周末转染VEGF的NSC组NSE蛋白表达量增加更明显(P<0.05)。结论:转染VEGF的NSC移植可提高放射性脑损伤组织中NSE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同种异体神经干细胞脑内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同种异体神经干细胞(NSC)脑内移植是否存在免疫排斥反应。方法取E14.5d SD胚鼠腹侧中脑组织进行分离、培养、扩增,经Brdu、Nestin免疫组化染色鉴定确认为NSC后,借助脑立体定位仪移植到SD大鼠PD模型的纹状体内,分别于10、21、35、60d时检测其旋转行为后分批处死,再行HE、CD4、CD8、酪氨酸羟化酶(TH)和MHC-Ⅱ抗原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移植组10d时,CD4、CD8、、MHC-Ⅱ少量表达,以21d时较为明显,35d时明显减少,60d消失;10d、21d时移植区未见明显TH阳性神经元,35d后数量显著增加。阳性对照组在10d、21d时见少量CD4、CD8、和MHC-Ⅱ阳性细胞,35d时消失,各时间点都未见TH阳性神经元。阴性对照组在各时间点都未见TH阳性神经元和CD4、CD8、MHC-Ⅱ阳性细胞。PD模型移植组旋转行为35d时出现改善。结论神经干细胞脑内移植未见明显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6.
宫内缺氧对胚胎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宫内缺氧对胚胎大鼠神经干细胞 (neuralstemcell,NSC)增殖的影响。方法 用低张性缺氧模型致胎龄 15天大鼠宫内缺氧 ,将胎鼠脑组织作神经巢蛋白 (Nestin)和Fos蛋白免疫组化染色 ,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缺氧组胎鼠Nestin和Fos免疫组化反应较对照组增强 ,阳性细胞数增多 (P <0 0 5 )。结论  (1)缺氧可刺激神经干细胞进入增殖状态 ,Fos蛋白的表达可能是引起神经干细胞增殖的机制之一 ;(2 )可采用低张性缺氧方法使孕鼠缺氧来制造胚胎大鼠宫内缺氧模型。  相似文献   

7.
督脉电针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干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 观察督脉电针对脊髓损伤后大鼠脊髓巢蛋白 (Nestin)表达和后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于术后 1、7、14、2 1和 2 8d分别对大鼠进行Tarlov评分和斜板试验检查后肢功能后处死动物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Nestin)的表达 ,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仪进行定量分析 ,观察督脉电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的影响。结果 脊髓损伤后第 1d ,在督脉电针组和单纯脊髓损伤组的损伤脊髓灰质中都可见到Nestin的表达。单纯脊髓损伤组在术后第 7、14、2 1和 2 8d ,Nestin阳性细胞数分别为 2 1 4 8± 7 83、11 78± 4 38和 9 18± 3 2 6 ,而督脉电针组分别为 30 6 9± 6 16、39 2 4± 6 83、2 6 4 9± 5 87和 2 2 30± 6 6 1,两组在 4个时间段上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增加的Nestin阳性细胞数与神经功能的改善平行。结论 提示督脉电针可减轻神经损伤症状和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缺血再灌注损伤对成年大鼠脑室下区(SVZ)神经干细胞增殖和NMDA受体亚单位NR2A表达的影响,探讨NR2A在神经干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正常成年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成正常组、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2 h再灌注模型,术后分3、7、14 d三个时间点取脑。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Nestin、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NMDA受体亚单位NR2A阳性细胞数。结果:(1)各组大鼠SVZ均可见Nestin和PCNA阳性细胞,缺血再灌注后3 d,脑室下区Nestin IOD值和PCNA阳性细胞增加(P0.05),7 d达到高峰(P0.05),14 d后有所下降(P0.05)。(2)各组大鼠SVZ均表达NR2A阳性细胞,缺血再灌注后3 d,NR2A阳性细胞数开始增加(P0.05),7 d也达到高峰(P0.05),14 d阳性细胞数有所下降,但维持较高的水平(P0.05)。(3)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NR2A阳性细胞数与PCNA阳性细胞数有高度正相关性(r=0.985,P0.05)。结论:缺血再灌注损伤能刺激成年大鼠SVZ神经干细胞的增殖;缺血再灌注后NMDA受体亚单位NR2A表达增加,并且与神经干细胞的表达变化趋于一致,因此推断NR2A可能参与缺血再灌注大鼠SVZ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过程。  相似文献   

9.
大鼠面神经颅外段的解剖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单增强  王小标  赵莉  于光生 《解剖学杂志》2005,28(1):82-83,F003
目的 :为大鼠面神经损伤模型的制备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解剖和观测大鼠面神经颅外段。结果 :大鼠面神经出茎乳孔后可分为两段。第 1段长度为 (5 .2 1± 0 .4 8)mm ,中点外径为 (1.31± 0 .13)mm ,第 2段分三个终末支 ,其中耳睑神经较短为(8.97± 0 .95 )mm ,颊肌神经和下颌缘神经平均长度分别为 (2 5 .2 3± 1.4 1)mm、(2 6 .6 1± 1.2 2 )mm ,中点外径为 (1.0 5± 0 .2 0 )mm、(0 .95± 0 .2 0 )mm。二者在口角外侧汇合成神经节样体。结论 :大鼠面神经的第 1段宜作钳夹、结扎损伤模型 ;第 2段的颊肌神经和下颌缘神经宜作神经断离自体静脉套接、神经断端外膜缝合及电生理检测等。  相似文献   

10.
面神经和位听神经在脑桥小脑角及内耳道的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手术显微镜观察了成年头颅标本33个(66侧)面神经的运动根、感觉根(中间神经)和位听神经。1.面神经和位听神经自脑干至内耳道底平均长20.52mm。2.面神经运动根丝1根55侧、2根8侧、3根3侧。运动根自发出点至与中间神经联合点平均长14.86mm。3.中间神经近侧段、中间段、远侧段平均长分别为4.95、9.36、6.45mm。中间神经中间段1根束30侧、2根束28侧、3根束6侧,4根束2侧。中间神经可分为A、B、C、D、E、F 6型。4.位听神经根据分出蜗神经和前庭神经顺序,可分为A、B、C、D 4型。本文联系中间神经切除术,讨论了中间神经的分型、经过、根数和交通支的临床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大鼠移植神经远侧吻合口再通术后脊髓前角细胞形态及功能变化,为长段神经移植后行远侧吻合口再通术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 实验采用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1)神经单纯切断组;(2)神经切断缝合组;(3)神经移植修复组;(4)游离神经移植修复后远侧缝合口切除组;(5)游离神经移植修复后远侧缝合口切除再缝合组; (6)假手术组。术后1、2、4、8、12和16周取出脊髓腰膨大,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 结果 实验组术后1周胞浆轻度水肿,线粒体肿胀,空泡化。术后2~4周,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改变明显加重,术后4~8周进入恢复期。第3组术后1周,BDNF在运动神经元内表达开始增加,2周达到了高峰,8周下降。NGF的表达在术后2周开始上升, 8周达到高峰,之后持续下降。第5组BDNF的表达在术后8~16周期间呈上升趋势,NGF的表达在术后8周一直维持平稳状态,而对照组各时间段无明显变化。 结论 长段神经移植修复术后,适时行远侧吻合口切除重新吻合,既去除了远侧吻合口的瘢痕,同时再次激活神经元功能的状态,有利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移植微囊化兔坐骨神经组织对脊髓损伤大鼠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及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方法88只成年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微囊组、细胞悬液组和正常对照组。于术后第1、3、7、14、28d,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通过BBB评分法进行后肢运动功能评价。结果细胞悬液组大鼠外周血中CD4+T细胞数于术后第3、7、14和28d较正常对照组有升高,于术后第7、14和28d较微囊组有明显升高;该组大鼠外周血中CD8+T细胞数于术后第7、14和28d较正常对照组和微囊组有升高。而术后微囊组各时相CD4+T细胞数与CD8+T细胞数较正常对照组均无明显变化。术后第14及28d时,微囊组大鼠后肢BBB评分高于细胞悬液组。结论微囊化异种坐骨神经组织移植可以有效地阻止大鼠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激活和增值,并能促进后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背景:促红细胞生成素除了具有造血的作用以外, 对神经系统损伤的修复也起着重要作用。 目的:观察聚乳酸-聚乙醇酸-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微球对大鼠坐骨神经再生的作用。 方法: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制备大鼠双侧坐骨神经缺损模型(1 cm缺损)以及可吸收甲壳素神经再生室。实验组室内注入聚乳酸-聚乙醇酸-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微球;对照组室内注入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空白对照组室内注入等渗生理盐水。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再生神经的传导速度优于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且12周优于6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S-100 免疫组织化学及Loyez氏神经染色法显示:实验组神经纤维数量多于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12周多于6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提示聚乳酸-聚乙醇酸-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微球能够促进实验性坐骨神经缺损的再生和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周围神经损伤;神经再生;甲壳素导管;传导速度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2.006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超声微泡介导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基因促进大鼠受损面神经修复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A组:单纯手术组(PBS);B组:HGF+微泡组;C组:HGF+超声组;D组:HGF+超声+微泡组,每组10只.建立大鼠面神经损伤模型,以HGF作为治疗基因.基因转染后28 d,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检测面神经传导速度、潜伏期及神经电位波幅的变化.处死各组大鼠,采用Westem blot和RT-PCR检测损伤面神经HGF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 经行为学检测,D组大鼠在触须摆动及鼻尖位置均明显优于其余3组.D组面神经传导速度、神经电位波幅明显高于其余3组,潜伏期明显低于其余3组(p<0.05).D组中HGF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结论 微泡在一定频率和强度的超声作用下能够安全、有效的将目的基因转染进入损伤后的面神经,有利于受损面神经的修复.  相似文献   

15.
小鼠睾丸支持细胞对大脑皮质细胞的体外营养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睾丸支持细胞(SCs)对大脑皮质细胞体外的营养作用,探讨移植的SCs在体内对神经组织营养作用的方式。方法将原代分离的小鼠大脑皮质细胞单独培养(对照组)或与小鼠SCs共培养(实验组),比较两组中神经元、神经干细胞(NSC)及神经胶质细胞的生长情况。结果实验组的神经元数及其突起数、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光密度(P<0.01)和神经胶质细胞数均较对照组高,两组各时期的神经元胞体面积也不相同(P<0.05),实验组于第3天出现NSC的集落形成。结论SCs在体外对大脑皮质的神经元、NSC和神经胶质细胞均有较强的营养作用,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细胞移植治疗中将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联合应用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神经节苷脂1(GMl)对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SD大鼠,分为生理盐水(NS)组、NGF组、GM1组和NGF GM1组,将大鼠坐骨神经造成5mm缺损,术中硅胶管内局部加药、术后大鼠损伤侧小腿肌注药物。术后定期光、电镜观察L4~I6脊髓前角神经元结构变化,测定损伤远段和近段神经传导速度。结果:脊髓运动神经元数目以及神经传导速度4周时,NGF组和GM1组均多于或快于NS组,NGF GM1组则多于或快于NS组、NGF组和GM1组,8周时NGF GM1组、NGF组、GM1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均多于或快于NS组。结论:NGF GM1对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退变的保护作用与单用NGF或GM1相比,能更早期地发挥作用,并且效果优于单用NGF或GM1。  相似文献   

17.
To investigate the possibility of constructing artificial peripheral nerves using de-acetyl chitin conduit, the sciatic nerves defect model was built at left legs in SD rat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 randomly: group A: nerve graft in situ (n = 12, gap distance 10 mm); group B: biological chitin conduit bridging the peripheral nerve defect (n = 12, gap distance 10 mm); group C: biological chitin conduit bridging the peripheral nerve defect with nerve fibers in conduits (n = 12, gap distance 10 mm). Electrophysiological examination,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and re-myelinated axons counting were applied after 6th and 12th week after operation, respectively. Regenerated nerve fibers were seen in the distal nerve segments of all three groups. The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and the re-myelinated axons counting of group A were better than that of group C at both 6th and 12th week time points (p < 0.05). The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and the re-myelinated axons counting of group C were better than that of group B at both 6th and 12th week time points (p < 0.05). The repair effects of chitin conduit with nerve fibers in conduit bridging peripheral nerve defect (10 mm) were better than that of simple conduit bridging group, and that of group A (nerve graf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group C.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方法,进行颞骨CT内面神经、迷路及听骨结构的自动化分割的可行性和精确性。方法 选择常规颞骨CT检查患者的数据,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训练集(20例),另一组为测试集(5例)。在上述颞骨CT中采用手工分割的方法,分割出迷路、听骨及面神经结构。选择三维卷积神经网络3D U-Net作为深度学习中的神经网络结构部分,通过对训练集的训练,得到该网络的平均精度。用该网络模型对5组测试集中的不同解剖标志自动分割的结果与手工分割的结果进行测试,分别获得面神经、迷路及听小骨的测试精度。并将上述精度与另一种基于三维卷积神经网络结构的V-Net网络模型获得的精度进行比较。结果 在颞骨CT标本中,采用面神经、迷路及听小骨分别对3D U-Net-plus和V-Net网络结构的自动分割进行训练,在训练样本中,3D U-Net-plus网络结构的平均误差为0.016,V-Net网络结构的平均误差为0.03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3D U-Net-plus神经网络自动分割的迷路、听小骨及面神经与手工分割图像的Dice相似指数分别为0.618±0.107、0.584±0.089和0.313±0.069, 利用V-Net神经网络自动分割的迷路、听小骨、面神经与手工分割图像的Dice相似指数分别为0.322±0.089、0.176±0.100和0.128± 0.07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采用3D U-Net-plus神经网络,在颞骨内听骨、迷路及面神经的自动识别和分割方面具有可行性,该方法优于V-Net神经网络。随着网络结构的优化和学习样本的扩大,其将更加接近人工分割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