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深圳市25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结合《温疫论》等中医文献对瘟疫的认识,从疫病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及临床特征等角度,提出新冠肺炎属"瘟疫",并认为"寒疫""寒湿疫"难以解释新冠肺炎的病因病机,"非其时而有其气"、温疫多夹湿、温邪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湿热疫的特点与演变及患者临床特征均可为新冠肺炎为"湿热疫"提供证据。同时辨析新冠肺炎为"湿热疫"还需要注意湿热疫是寒温之辨的结合,恶寒、身痛可为湿热疫初起症状,白苔或白滑腻苔是湿热疫初起舌苔特征,使用西药后出现的变证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结合亲临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所收治的新冠肺炎的临床实践,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符合中医"温病-疫病"范畴,疫气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特殊物质,侵袭人体致病后成为疫邪,疫邪的感邪途径为从口鼻而入,伏于里,根据人体状态表现为温热病证或湿热病证,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运用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临床效果满意。此外,救治过程中,还需注意辨痰水、辨郁、辨瘀和辨虚,辨肺与大肠。因此,温病学理论是指导新冠肺炎的辨证施治的理论依据,临床实践证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周永学 《陕西中医》2020,(4):411-414
通过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六版)》和各省市颁布的防治方案研究,认为本病病因为湿热疫毒,病名应该确定为“湿热肺疫”或“湿毒肺疫”。治疗新冠肺炎要针对病因以祛湿清热的祛邪治法为主,要引导病邪和能加重病变的病理产物从与外界相通的窍道排泄于外,并要时时顾护人体正气。  相似文献   

4.
正湿热之邪为湿邪与热邪两者相合而成,湿热证见于多种疾病中,若湿邪或热邪单一致病则病机相对简单,且易于治疗,两邪相合则使得病机变得复杂,较为难治且疗效较差。湿热之邪常由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和肾主水功能失司所致,故常见于肾系疾病。湿热的治疗正如吴塘所言:"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因此治疗上应清热祛湿并行。肾系疾病湿热证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中医经典文献及临床实践思考,立足于"湿疫"理论阐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病因、病机、传变规律及治疗方药。认为新冠肺炎乃湿毒疫邪所致,其病机特点为内外病邪相引,合而致病;本病除遵循卫、气、营、血传变规律外,同时也表现出三焦传变的过程。同时,通过归纳梳理相关中医经典著作中关于湿疫的证治方药,为新冠肺炎的中医诊治提供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6.
认为广东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是以热毒为基本属性的疫疠之气所致,从发病季节及病邪性质看,可归属于温邪为主的疫疠范畴,可称之为"风温""温热疫".基于对广东地区新冠肺炎病因、病机的认识,分析肺炎1号方的组方思路与在清热解毒、透邪清宣及止咳化痰的同时使用益气养阴的理论创新点,为积极开展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及...  相似文献   

7.
基于中医疫病学历代文献对"温疫""寒疫""湿疫"的相关论述,结合目前已有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相关研究,探讨本次新冠肺炎的疾病属性。从季节和气候特点、病毒特性、临床症状、方药验证等方面分析,认为本次新冠肺炎更符合寒疫特征,在新冠肺炎病因之"燥""湿"关系中,"燥"邪居于主要地位;同时提出本病可分为两个阶段,2019年11—12月属于寒燥疫,2020年1月及以后属于寒湿疫。  相似文献   

8.
《国医论坛》2021,36(5):19-2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发热为主要症状,且多身热不扬,无壮热或烦热,部分病例不发热,不伴恶寒,多伴纳差、恶心、便溏等消化道症状,舌质多暗或边尖稍红,舌苔厚腻。湿温病势缠绵难愈,病变脏腑以脾胃为主,病邪可弥漫三焦,初期湿中蕴热、邪遏卫气,中期邪在气分,有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的不同,湿热化燥可深入营血;后期湿热消除,胃气未醒,脾虚不运为主。新冠肺炎与湿温的临床特征相似。新冠肺炎主要病机是湿热疫毒非时之气犯表困脾。治疗上从脾论治,以清肺排毒汤攻补兼施,升降相因,寒热并用,宣清导浊,共奏健脾化湿之功效。  相似文献   

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属于中医学“疫病”范畴,中医药在防治新冠肺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针对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名、病因及辨证,广大中医学者提出了诸多的观点。新冠肺炎依据其病性的寒热和兼杂之邪,分属于寒湿疫、湿温疫、湿毒疫、湿毒夹燥疫等,其病因以“湿邪”为主,常兼夹寒、热、燥之邪,分别有温湿疫邪、寒湿疫邪、疫邪夹燥等,其辨证多从脏腑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膜原理论辨证,并结合三因制宜等。新冠肺炎证候多变,但其病因病机符合中医“疫病”的规律,其病位主在肺,多累及脾胃,以湿邪为主的病理特点贯穿疾病的始终,以“湿、毒、寒、热、燥、瘀、虚”为证素要点,可按照预防、治疗、恢复3个阶段采取辨证论治。该文从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名、病因及辨证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完善新冠肺炎的中医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根据其发病特点、临床表现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认识,新冠肺炎由寒湿之疫邪引起,分别属于寒湿疫,湿毒疫,浊毒疫等诸多认识,这可能是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产生了不同的认识,科学地分析其病因病机,对于治疗和总结新冠肺炎的中医治疗作用和规律,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就"试析从寒疫论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一文与王永炎等进行探讨,论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非"寒疫",进而认为其"从寒疫论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指导性、实用性、可行性有待商榷。从王院士等行文中"寒疫"概念的引入、"寒疫"概念的定义,以及王院士等对《伤寒论》《重订通俗伤寒论》之"寒疫"概念的解读等方面入手,结合新冠肺炎期间的气候状况,参考经典著作进行运气推演,提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非属中医疫病中的"寒疫"范畴,依据发病时节武汉"多湿""暖冬"的气候特点,认为此新冠肺炎一疫,可参阅热病学之湿温(湿热)辨治,临床初期所见恶寒、头痛、乏力、身热不扬、干咳等症状,实类湿温(湿热)病之表湿(阴湿)证。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轻型、普通型、危重型分型辨证论治部分,实为现代版的湿温(湿热)病辨证论治提纲。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防治全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使临床医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医各家对新冠肺炎的认识,我们将各医家对COVID-19的相关论述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总结和分析。发现各医家均认为COVID-19属中医"疫病"范畴,其病因为疫戾之气,但因各医家所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不同,所诊治患者体质及病程阶段各异,故对于疫戾性质从寒湿、湿毒、湿热、温热、湿燥论者各异,总以湿毒和寒湿为主;治则以祛邪为第一要义,同时亦需全程顾护正气;分期分型辨证论治结合整体论治,内治法和外治法相结合,共同发挥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的防治优势。  相似文献   

13.
孙钢  陈江 《江苏中医药》2020,52(4):87-90
通过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以湿毒为疫,病机多为寒湿或湿毒郁肺、湿热蕴毒闭肺,危重者毒瘀内陷致阳竭外脱,治疗应注重辟秽化浊解毒,寒湿内郁者当温阳散寒、宣肺利湿,湿热蕴毒者当清热化湿、泻肺开闭。临床以伤寒经方与温病学方药为主的融合应用,已初步提示在退热、症状和影像学好转率、减少重症转化率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中医药对新冠肺炎重症的防治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2019年12月我国武汉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属于中医学"瘟疫"范畴,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面对这一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该文基于《温疫论》理论,从临床实际出发,对新冠肺炎的发病特点、传变以及辨证论治进行了解析。根据此次疫情的特点,新冠肺炎的病因为感受"戾气",病机为疫毒遏湿,其传变遵循《温疫论》"表里九传"规律,可分为顺传与逆传,病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阶段性。初期邪伏膜原、疫毒遏湿,应开达膜原、祛湿化浊、宣透疏利;中期病邪可顺传于表,此时应当使用辛凉解表之剂,通过战汗透邪,使邪随汗出,若湿毒入里化热,致肺络受损,腑气不通,里实热结,当通腑泻热,攻下逐邪,给邪以出路;若失治、误治、病邪太过,可致病邪内陷心包,造成神昏谵语、躁扰不宁、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内闭外脱的危重表现,治疗上注意攻补兼施,开闭固脱;恢复期,由于余邪未尽,且热病易伤阴耗气,治疗上不仅要预防余邪反复,更要滋阴补血,恢复正气。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吴又可提出"祛邪为第一要义、忌妄汗下法、顾护脾胃"三大法则。《温疫论》对"瘟疫"的病因病机、传变和辨证施治有着系统的认识,为后代战胜历次瘟疫提供了宝贵经验,这对于此次新冠肺炎的防治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 湿温病大都发生在夏、秋之间。雨湿较盛季节。病由感受湿热邪毒而起,亦称之为湿热病。医家论其治则多以化湿清热为首务,而化湿之法不外芳香化浊,苦温化湿,淡渗利湿3法。正如张景岳所说:“湿热之病,宜清宜利,热去湿亦去”。热甚者以清火为主,佐以分利;热微者以分利为主,佐以清火。”然湿温病多为湿热合邪,临床湿热之间,孰轻孰重,不易掌握,用化湿清热法施治,往往出现治湿碍热,治热碍湿,“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的矛盾。而温清两难,使病程缠绵,发生传变。故说化湿与清热间轻重缓急,最难恰到好处。笔者在多年  相似文献   

16.
临床实践证明,通过中医药及早介入新冠肺炎治疗,能够降低轻型、普通型患者向危重型转化、同时降低病死率.基于"扶阳"理论探讨新冠肺炎的病因病机、诊疗和预防,导师肖泓教授认为新冠肺炎是时邪疫毒夹杂寒湿邪气所致,寒湿属阴邪,阴胜则制阳、伤阳,防治当重视扶阳,阳气盛则邪不可干.  相似文献   

1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学"湿毒疫"范畴,病位在肺,是疫疠之邪夹"湿"伤肺而及于全身,可伤及营血,逆传心包,气阴两虚。对早期轻症者、逐渐化热者、重症者、病情危重者、恢复期患者分别采用祛湿宣肺,清气分湿热、清热泻肺、凉血化瘀、扶正泻实、调理阴阳为治则,显示出中医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疗效明显。结合案例介绍了加味小承气汤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获得满意效果,并进一步指出:1.《伤寒论》治疗温病发热时,以承气汤类方为主方,吴有性所推崇的“疫病下不厌早”的观点更是与承气法一脉相承。2.阳明胃经为疫邪盘桓之所,初始阶段与伤寒皆凛凛恶寒,随后即发热而不恶寒,是为疫邪转入阳明。治疗新冠病毒肺炎,应从阳明入手,逐邪外出,安未受邪之地。3.疫病的预后和转归分为病“从外解者”或病“从内陷者”两种途径,新冠肺炎病毒也遵循这一规律,感受疫邪轻浅、症状较轻的新冠肺炎患者常可以从外解而易愈;而感受疫邪较深、发热重、并伴有多种兼症的患者,常常出现疫邪内陷,需以承气汤祛邪外出。4.结合本地自然气候环境及生活饮食习惯,采用祛湿泄热之法,加入适合患者个人体质特点的药物进行治疗。5.新冠病毒肺炎的主要病机是邪实正虚,临床紧紧抓住祛邪这一根本治法,兼顾正气,则新冠病毒终不能久居人体,提升免疫力是防护新冠肺炎的有效手段。6.新冠肺炎患者兼有旧病时,应抓住新冠肺炎(疫邪)这个主病(证),只要“疫邪”这个主要矛盾还在,就应以治疫为主,治疗兼证和旧病为辅。  相似文献   

1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病位主要在肺,涉及脾、胃、心包,病机特点包括湿、毒、热、寒、瘀、闭、虚。虽为新发疫病,其病变过程仍遵循温病辨证体系之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湿热三焦辨证所涵盖的疾病发展规律。疫邪上受,首先犯肺,肺卫失宣,此为卫分阶段,属上焦肺之病变,治宜清宣肺气,疏泄达邪;若初起邪阻膜原,又宜疏利化浊,透达膜原。上焦肺卫之邪不解,进一步发展,出现疫邪阻肺、肺气郁闭、湿阻脾胃等证,此时邪入气分,治宜宣肺燥湿,辟秽化浊,根据病性寒热不同,或清热平喘,或温化祛湿,兼燥者润燥肃肺;若疫邪上受,由肺直趋中道,发病即见明显肺与脾胃证候,属于卫气同病,为上、中焦之病变,治宜芳香化浊,宣畅气机,开肺建中。若气分之邪不解,深入营分、传入上焦心包者,可清营养阴、透热转气、清心开窍。疫邪炽盛,正气虚馁,疫毒闭阻于内,或初起疫邪由肺逆传心包,出现内闭外脱证候,治宜清心开窍、生津救逆、回阳固脱等。部分患者初期或病变过程的某一阶段表现出寒湿性质,但随着疾病演变,多呈现出“湿热疫”或“温热疫”病变特点,仍可用温病辨证体系指导辨治。  相似文献   

2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病因为感受疫疠之毒,病机特点为寒热错杂、邪盛正衰,毒邪贯穿其始终,病位在肺,日久可累及心、肾等脏腑,治疗宜"从寒""从湿"论治。例举透邪解毒法治疗新冠肺炎验案3则,强调用药以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融解毒、清热、解表、利湿、益气于一炉,使邪有出路,正气得复,既能明显缩短发热时间、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与肺部炎症,又有助于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转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