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研究表明,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可降低有明显营养不良(不足)患者的非感染性并发症,对营养不足的患者应用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可以减少感染性并发症并缩短住院时间,对营养状况基本正常患者的结局则无明显改善。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营养风险筛查专题组在对128个关于营养支持与临床结局随机对照研究报告分析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营养支持对有营养风险胃肠恶性肿瘤病人有无改善临床结局和成本-效果比的影响.方法:2014年12月至2015年8月,以连续抽样方式对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营养风险发生率、临床结局和医疗费用进行资料收集. 结果:共纳入244例病人,在有营养风险者中,营养支持组总并发症率(31.94% vs 57.89%,P=0.04)以及非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25.00% vs 52.63%,P=0.02)显著低于无营养支持组.另外,肠内营养组在非感染性并发症风险的减少方面有绝对优势(16.67% vs 52.63%,P=0.03).多因素分析确认营养支持改善病人总并发症发生率的结论稳定(OR =0.62,95%CI =0.37 ~0.81,P<0.01).存在营养风险且接受营养支持病人的总费用比未接受营养支持者高,两组成本-效果比分别为8 175.9和7 184.9,增量成本-效果比为3 819.2. 结论:对胃肠恶性肿瘤有营养风险的病人给予营养支持,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缩短住院时间,其成本-效果比水平高.  相似文献   

3.
营养支持的内涵包括3个部分,即补充、支持和治疗.何时及如何给予患者营养支持均与 改善患者结局有关.美国以1967年全美外科医师大会上Dudrick等报道静脉营养为起点,静脉营养在美国临床实用为43年;我国以1978年全国外科大会上蒋朱明等报道静脉营养为起点,为32年;虽然在国内外医疗单位也把肠外、肠内营养作为标准医疗技术之一,但是对于营养支持改善结局的客观临床研究证据仍然不够.Kondrup等建立的营养风险筛查为合理营养支持改善结局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平台.在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中,根据营养风险筛查2002评价营养支持(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对有营养风险患者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显示,营养支持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与无营养支持组相比明显降低,主要由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有营养风险或已经有营养不良的患者给予适当的营养物质的支持,有可能减少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希望今后有更多更大样本的队列和随机对照研究,提供更可靠的营养支持可能改善结局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营养支持的内涵包括3个部分,即补充、支持和治疗。何时及如何给予患者营养支持均与改善患者结局有关。美国以1967年全美外科医师大会上Dudrick等报道静脉营养为起点,静脉营养在美国临床实用为43年;我国以1978年全国外科大会上蒋朱明等报道静脉营养为起点,为32年;虽然在国内外医疗单位也把肠外、肠内营养作为标准医疗技术之一,但是对于营养支持改善结局的客观临床研究证据仍然不够。Kondrup等建立的营养风险筛查为合理营养支持改善结局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平台。在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中,根据营养风险筛查2002评价营养支持(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对有营养风险患者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显示,营养支持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与无营养支持组相比明显降低,主要由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有营养风险或已经有营养不良的患者给予适当的营养物质的支持,有可能减少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希望今后有更多更大样本的队列和随机对照研究,提供更可靠的营养支持可能改善结局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山东省部分地区不同规模医院住院患者营养风险、营养不良(不足)发生率及营养支持应用状况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以山东地区部分大、中、小医院2792例新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记录患者营养支持应用情况、住院时间、感染性及非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以NRS 2002≥3分为有营养风险,体重指数<18.5 kg/m^2并结合患者临床情况判定为营养不足.结果 大、中、小医院新住院患者营养不足发生率分别为5.6%、1.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营养风险发生率分别为27.3%、15.4%、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存在营养风险患者营养支持的应用率分别为51.5%、30.8%、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营养支持以肠外营养应用最多,大、中、小医院分别为72.9%、95.1%、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大医院483例新人院患者中无营养风险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有营养风险的患者(P=0.000);在有营养风险的患者中,接受营养支持患者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无营养支持者(P=0.043);在无营养风险的患者中,接受营养支持患者与无营养支持患者之间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NRS 2002对我国住院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是可行的,营养支持可以减少有营养风险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在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46例,24例接受肠内营养+肠外营养治疗,22例接受全肠外营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肠内+肠外营养经济,可降低肠道功能紊乱的发生,对胰腺炎治疗效果明确。比全肠外营养症状体征改善明显,生化指标恢复及住院时间显著缩短,住院费用明显减少。结论:EN+PN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的重要手段,合适的肠内+肠外营养能有效降低SAP患者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和病死率,治疗费用明显减少,缩短了住院天数,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宁波某三甲医院外科病房的全部入院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及Ⅰ~Ⅲ期胃结直肠癌患者的营养风险、营养不足发生率和营养支持应用情况。方法 应用定点连续采样的方法,对2012年1至12月胃肠外科、普通外科两个病房能够做营养风险筛查2002的全部住院患者,均收集基础资料录入电子数据收集系统(EDC)。其中277例Ⅰ~Ⅲ期胃结直肠癌患者按计划调查营养风险、营养不足的发生率;全程记录住院期间是否接受肠外肠内营养支持,调查输入热量、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及脂肪的入量和天数,录入EDC,经核查后进行合适的统计分析。结果 连续采样的3513例住院患者,总营养风险发生率为17.28%,符合预定诊断的调查对象277例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为45.49%。从营养风险筛查2002中营养缺失部分评分的多指标计算营养不足的发生率为13.36%,按单指标计算(体重指数<18.5 kg/m2,一般情况差)营养不足的发生率为9.03%,多指标与单指标来源的营养不足发生率差距为4.33%。有营养风险患者的营养支持率为93.65%;无营养风险患者的营养支持率为61.59%;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的比例为2.67∶1,部分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支持极不规范。结论 本院Ⅰ~Ⅲ期胃结直肠癌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营养支持应用不规范,临床医师需继续学习中华医学会“肠内与肠外营养临床诊疗指南”。  相似文献   

8.
随着营养支持在临床的推广,住院患者营养不足发生率已出现显著降低.1976年,Bisrin等[1]研究发现,住院患者营养不足的发生率为70%.2002年,Sheila等[2]报道,外科腹部手术患者术前营养不足发生率仅为9%.研究显示,营养不足患者在围手术期接受全肠外营养可以减少非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对有营养风险的患者进行营养支持,可以改善多数患者的临床结局,如降低感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等[3-6].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存在营养风险的结直肠癌手术患者,联合肠内与肠外营养模式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采用不同年份的队列对比研究方法,按回顾性研究计划得到两个群体.2009至2010年按入院次序,收集到的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30例为研究群体,均接受结直肠癌手术,住院后第1天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评分≥3分给予营养支持;术前3d完全口服肠内营养制剂进行肠道准备,不用任何泻药和灌肠;术后进行肠外联合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群体为2007至2008年30例同类患者,术前不进行任何营养评价,常规肠道准备(控制饮食、口服泻药和灌肠),术后均单纯接受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群体术后营养指标的变化和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发生率、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两群体术后分别接受相近能量的、不同途径的营养支持,在体重变化和血浆前白蛋白水平的变化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结局指标方面,研究群体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发生率(13.3%)、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10.0%)和术后住院时间[(12.3±6.5)d]显著低于对照群体[分别为33%、30%、(15.0±7.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P=0.042,P=0.045).结论 对于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入院时应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有营养风险者,术前口服肠内营养支持清洁肠道,术后联合营养支持有益于改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述肝切除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护理作用.方法 146例接受肝切除手术的患者人院后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术前给予肠内营养,术后进行肠外和肠内营养支持,围绕术后营养指标变化、临床部分结局指标,就诊治过程中的各种护理方法进行总结.结果 146例患者营养风险筛查评分≥3分者91例,<3分者55例;接受肠外肠内营养支持者118例,平均肠内营养支持时间9.6 d,平均肠外营养支持时间5.4d;术后平均肛门排气时间(70.7±17.1)h;死亡3例,术后感染15例次,其他并发症13例,中位住院习25.5 d.结论 肝切除患者人院后应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围手术期营养支持以肠内营养为主,术后需要联合肠外营养,强化护理作用是实施营养支持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12.
Outpatient treatment of cancer patients, often medically and psychologically sound, results in great savings for insurers but increased out-of-pocket expenses to patients. If insurers were to reimburse for nonmedical out-of-pocket costs as well as medical, this disincentive to deinstitutionalization would be removed.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双极等离子射频消融术(RFA)对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疗效。方法 对48例轻、中度OSAHS老年患者行RFA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做多导睡眠监测(PSG),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RFA治疗后PSG监测显示呼吸参数明显改善,最低血氧饱和度由76.37±13.32增至90.32±11.06(P〈0.01),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由36.20±7.30降至11.20±6.10(P〈0.01)。总有效率达93.70%,其中治愈15例占31.25%。结论 RFA对于老年轻、中度OSAHS患者有效,安全痛苦小,并发症少,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4.
临终与老年护理病人住院费用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临终关怀的适度治疗原则,为分析临终病人临终前的医疗费用情况,选择51例临终病人和51例老年护理病人的住院费用作对比分析。临终病人组日均住院费用35.20元,人均住院天数74天;老年护理组日均住院费用26.01元,人均住院天数155天,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临终病人组日均药费11.89元,老年护理组为3.99元,两组间差异也有显著意义(P<0.01)。统计临终病人死亡前1个月的日均药费为19.71元,与该组病人>1个月的日均药费8.22元相比较,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我们认为在生命末期产生药费适度升高的现象是合理的,临终病人日均药费20元左右的标准为适宜,这部分费用应纳入社会医疗保障报销范围之内。临终病人使用的药物应以止痛类药物和适度补充能量、盐水及低价的抗生素类药物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本地区外籍人口就诊疾病谱规律,为外籍人士的疾病防控和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2009年1-12月就诊的1901例外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01例外籍患者以21~40岁年龄段人群为主,共1402例,占73.75%;其中男性1329例,占69.91%.所患疾病居前五位的分别为:呼吸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在人类的诸多疾病中,骨科疾病被公认为病人忍受痛苦大,医生治疗难度高的顽疾。尤其是类风湿病被国际医学界称为“第二癌症”,多年来,医学家们为诊治骨科疾病而苦苦探求着。而如今是涌现出大批优秀的骨病专科医院为攻克这一顽疾而呕心沥血,为天下众生的幸福安宁而上下求索,并为许多患者解除了病魔的折磨。在上期杂志中,我们已经对部分骨科精英医院进行了专题报道,本期杂志我们一如既往地关注这些用自己特色的疗法和精湛的医技为武器,在“白色魔域”取得一次次胜利的专科医院和诊所。[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A single visual analogue scale is used in New Zealand to prioritise patients for elective general surgery. Although it reflects clinical judgement, it has been criticised for its lack of transparency. We wished to elicit generic criteria used by surgeons for prioritisation of patients for elective general surger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ransparency of 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 METHODS: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undertaken with 15 general surgeons. Using the repertory grid method, surgeons were asked to explain their rationale for distinguishing between patients they considered a high, medium or low priority for treatment. Interviews were audiotaped, transcribed and analysed for themes. The accuracy of the thematic analysis was checked using a five-point Likert scale to assess surgeons' agreement with the identified themes. Further testing to check for face, content and construct validity was undertaken with a purposive sample of six surgeons prioritising patient vignettes. RESULTS: Eight major themes were deduced: diagnosis; treatment;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symptomatology and sequelae to date; future complications; quality of life; psychological/emotional impact; and socio-political/logistic factors. The utilisation of these themes by surgeons was confirmed. Tests of collinearity indicated good content validity. Factor analysis confirmed the hypothesis of one underlying construct, namely priority. CONCLUSION: Seven of the themes became the basis for a new clinical priority assessment criteria tool using visual analogue scales to determine priority of patients for elective general surgery. Further testing of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is nee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