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提高对儿童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ST)的临床认识水平。方法对诊断为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148例患儿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最常见病因为感染,其次为川崎病、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绝大多数预后良好,随着原发病的好转,未经特殊治疗血小板恢复正常。结论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在临床上较为多见,预后良好,极少出现血栓形成、出血倾向等并发症,通常情况下无需抗凝等特殊治疗。  相似文献   

2.
儿童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19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特征,以期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对191例确诊为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发生率、年龄及病因分布特点。结果: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在住院儿童中发生率为16.17%,在新生儿、婴幼儿及>3岁住院儿童患病率分别为17.67%、20.64%、9.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原发病因最常见为感染性疾病、各种贫血、自身免疫性疾病、新生儿疾病、药物引起的反跳性血小板增多亦较常见。结论: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住院儿童常见并发症,最多见于婴幼儿及新生儿,多种病因可引起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新生儿肺炎并发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9例新生儿肺炎并发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72例新生儿肺炎患者中,并发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19例,发生率为6.99%,与新生儿性别、肺炎严重程度等无直接相关性,与患儿年龄及新生儿肺炎类型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新生儿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多发生于肺炎急性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呈升高趋势,感染是主要诱发因素,应加强原发病及并发症的治疗,密切监测及血小板的变化,一般无需特殊处理,预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hypereosinophilia,HE)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提高其诊疗水平。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住院的96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其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病因主要是继发性55例(57.29%),原因不明性38例(39.59%),肿瘤性2例(2.08%),家族遗传型1例(1.04%)。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45例(46.88%)、浅表淋巴结肿大40例(41.67%)、肝脾肿大31例(32.29%)、皮疹25例(26.04%)。给予糖皮质激素、驱虫药物、抗过敏药物、抗感染药物应用,多数患儿预后良好。结论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多见于学龄前期以及学龄期儿童,病因以继发性为主,多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感染,应积极予以病因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总结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我院新生儿科2006年3月—2011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6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感染、出血、窒息缺氧是引起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病因,占总病例数的85.2%,其中感染性血小板减少症最常见,占总病例数的55.9%.无临床症状者占58.8%,皮肤出血点占19.1%,脑出血占7.4%,呕血、便血占4.4%,脐出血占4.4%,皮下血肿占2.9%,肺出血占2.9%.52.9%的患儿不需特殊处理,47.1%的患儿需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血小板等治疗。治愈率为83.8%,治愈时间平均(6.25±3.85)d;病死率为2.9%,均死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结论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多样化,应以积极治疗原发病为主,大多数患儿不需做特殊处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儿童鼾症的常见发病原因及相应手术方法.方法 对通过询问病史、常规体查及特殊检查确诊为儿童鼾症的患儿,针对儿童鼾症的病因采用相应的手术治疗,以解除患儿呼吸道阻塞.结果 265例患儿治愈197例,占74%,好转68例,有效率100%.结论 儿童鼾症与成人在病因与治疗方法上,都不尽相同,有一定的特殊性,儿童鼾症在治疗上以手术解除上呼吸道阻塞为主,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血小板增多症是儿童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多与感染相关,目前缺乏儿童特有的诊断标准,多数以感染相关解释.近年有不少研究表明感染是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secondary thrombocytosis,ST)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就引起血小板增多症发病机制进行阐述,探讨儿童感染与血小板增多症关系.1 血小板增多症概念通常儿童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以血小板计数为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的诊断标准[1],临床以血小板增高大于400×109~500×109/L定义为血小板增多症.按程度分为:(1)轻度:500×109~700×109/L.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肺炎并发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2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期常见病,以呼吸急促、发绀、呛吐奶为主要临床表现.血小板增多症是指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明显增多为特征的疾病,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在临床上某些疾病状态下导致血小板升高,原发病治愈后血小板多能恢复正常.本科住院患儿中,新生儿肺炎并发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者并不少见,现将二者关系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92例病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柯桦  梁创  唐渊  陈若珊 《河北医学》2003,9(11):969-970
目的:探讨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同期住院新生儿中,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率为12.58%,其发病因素以感染为首位,占52.2%,窒息占20.6%,溶血占13%。73.9l%病人不用特殊治疗,随着原发病的治愈血小板回升正常,仅26.09%需应用激素或丙种球蛋白等特殊治疗,本组病例治愈率92.39%,死亡率7.6l%,均死于原发病或肺出血。结论: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常见发病因素是感染、窒息、溶血,其预后良好,关键在于原发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0.
王玲  梁长安 《陕西医学杂志》1991,20(12):741-742
对25例骨髓纤维化症进行了临床分析。25例中原发性者15例,误诊9例,目前尚无特殊疗法;继发性者10例,分别继发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7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各1例)。继发性骨髓纤维化症的治疗首先要治疗原发病。  相似文献   

11.
血小板增多症在儿科较少见 ,现将 1 993年 4月~ 1 996年 1 1月于儿科住院患儿中的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73例报告如下 :1 诊断标准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标准为 :(1 )血小板增多为 40 0~ 80 0× 1 0 9/L ,为暂时性 ,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 3个月。 (2 )很少有出血和栓塞症状。 (3 )原发病治愈后血小板即降至正常。 (4 )骨髓巨核细胞增生不明显 ,血小板形态功能正常。2 临床资料2 1 一般资料 :73例患儿中 ,男 43例 ,女 3 0例。年龄 1 0天~ 1 3岁 ,<2岁者 3 5例 ,占 47 9%。2 2 原发病情况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 (简称川崎病 )2 1例 …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影响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预后的相关因素,并建立关于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预后的临床评分系统。方法 (1)对本院2016年3月至2019年2月期间治疗的206例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进行资料统计,分别记录性别、年龄、初诊时血小板数目、出血及感染情况、治疗效果,并对其中103例进行骨髓穿刺检测患儿骨髓中巨核细胞数目;(2)对患儿进行门诊及电话随访;(3)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4)赋予危险因素合理的分值,计算评分高低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随访的206例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患儿,170例预后良好,36例预后不良;其中103例行骨髓穿刺检查的患儿中,76例预后良好,27例预后不良;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儿在年龄、前驱感染、有无出血、初诊时血小板数目及巨核细胞数目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性别、治疗方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为年龄、有无出血、前驱感染、初诊时血小板数目及巨核细胞数目;对以上各因素进行赋分,并计算总得分,结果显示得分越低,预后越好。结论 年龄、有无出血、前驱感染、初诊时血小板数目及巨核细胞数目对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预后有重要的预测意义,可用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6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梦瑚 《中外医疗》2008,27(32):60-60
目的 探讨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如何及时确诊.方法 对2005年6月至2008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1例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患儿进行临床分析.结论 窒息、胎膜早破、妊高征、早产、低出生体重等5个因素为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有发病危险因素的患儿常规进行血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监测,可及时确诊.经过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5):466-469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但仍有部分患儿治疗效果欠佳、病情迁延不愈。目前ITP被认为是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尚未完全阐明。本文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血小板及巨核细胞异常、遗传学背景4个方面对儿童ITP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陈祺棠  王缉干 《医学综述》2012,18(7):1062-1065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大多数ITP患儿预后较好,而部分患儿则转为难治性ITP。目前还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这部分患儿病情反复发作、迁移不愈,不仅加重家庭负担还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主要有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及脾切除等,不良反应较大。该病发病机制不是很明确,病因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银川地区2010年4月~2011年6月儿童手足口病流行病学与临床特点。方法:对宁夏第四人民医院2010年4月~2011年6月收治的263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流行病学与临床特点分析。结果:该地区儿童手足口病发病明显增多,发病高峰为5、6月,好发于3岁以下儿童。农村散居儿童增多,临床表现主要为皮疹和发热。实验室白细胞正常或减低,LDH及CKMB升高者较多见。预后良好。结论:手足口病与年龄、季节有关,有效的预防和积极隔离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及治疗.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32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并结合文献进行论.结果 63例病例中染性31例;免疫性、窒息9例根据病因对症治疗54例治愈,2例家长放弃.结论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病因以感染多见、窒息、免疫因素常见.原发病治疗极其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急诊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例的病因,提高预警价值,避免误诊,漏诊,降低死亡率。方法:收集2003-2007年12例急诊科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例,分析原发病致血小板急性减少的原因。结果:急诊科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因临床统计有重症肺炎、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急性肝炎、多器官衰竭,尿毒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安乃近中毒、感染性休克。结论: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首发症状的临床病例危重,病因复杂,常造成诊断上的困难,临床医生只有及时找到病因,对症治疗才能避免不良后果。临床医生遇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要从多方面考虑,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感染相关中性粒细胞(ANC)减少症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符合感染ANC减少症诊断标准患儿122例,分析病史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临床治疗及预后.结果:122例ANC减少症患儿中,呼吸道感染,占87.7%,病原检查以病毒感染多见,发病年龄以婴幼儿多见;1岁以下77.9%,1~3岁占22.1%,男:女为4.81∶1;全年均可发病,春秋季患儿数量增多;主要症状有发热(占92.6%)、皮疹(36.1%),感染第1周中性粒细胞减少占77.9%,4周内治愈者占120例(98.4%),ANC恢复正常.结论:儿童感染相关性ANC减少症以婴幼儿多见,多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其预后大多良好.  相似文献   

20.
陈卫华 《吉林医学》2014,(6):1245-1245
目的:分析小儿EB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对临床诊断为EB病毒感染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儿EB病毒感染临床可能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心肌炎、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川崎病并与古兰—巴雷综合征、面神经炎、病毒性脑膜炎等有关。新生儿败血症可合并EB病毒感染,可能有致畸作用。结论:小儿EB病毒感染临床表现多样,应用阿昔洛韦或更昔洛韦治疗大多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