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3 毫秒
1.
问题解答     
问:中医藏象中有“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之说,其中神、魄、魂、意、志指的是什么?答:所谓神者,是指的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广  相似文献   

2.
魂魄刍议     
祖国医学认为精神活动由心主宰,分属五脏,所谓“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故有“五神藏”之称。即以“神”“魄”“魂”“意”“志”等不同的精神活动与五脏生理病理联系起来,体现了祖国医学“形神合一”的唯物观。《灵枢·本神》曰:“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本文仅就魂魄生理病理及诊断学价值作初步探讨,以求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3.
李京民  滕晶 《河南中医》2012,32(4):407-408
“五神藏”是指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心能反映客观事物,具有从外界获取信息的功能,外界信息通过心神任物之后,把心所接受的外界信息保留下来的记忆即脾意.魄有帮助记忆的作用,能将心神接收的信息输送至脾.心神将多次接收的外界信息保留下来的记忆材料贮存起来即肾志.魂、魄、意、志,虽然职能分工不同,但均是人身之神活动的不同侧面或者阶段.  相似文献   

4.
杨菊萍 《河北中医》2003,25(11):864-865
中医学将精神 (心理 )因素列为致病因素之一 ,认为精神 (心理 )、情志方面的变化 ,可以导致人体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各种病证。《内经》把人的心理活动称之为“神” ,神的活动通过“五神”和“五志”来表现。所谓五神 ,即神、魄、魂、意、志 ,分属于五脏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脏又产生五志 ,即喜、怒、思、悲 (忧 )、恐。并认为心在志为喜 ,肝在志为怒 ,脾在志为思 ,肺在志为悲 (忧 ) ,肾在志为恐。各种情志的太过与不极又可影响相应的脏器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  相似文献   

5.
薛崇成教授对医学心理学与医学模式认识独特,研究深入,造诣很高。他认为,《内经》中虽无心理学名词,但其相关的论述很多,对人的“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等基本心理活动都有定义,如“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为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等描述言简意赅,至今不失其学术价值和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6.
《内经》对"五神"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神”即“神、魂、魄、意、志”,是中医学重要的概念。《内经》虽无“五神”一词,然神分为五而分藏于五脏,源于《内经[》1]。本文试对《内经》中有关“五神”内涵及其界定的论述,加以分析。1神“神”在《内经》中含义不一。就人的心理活动而言,神则是人的精神心理活动的总称  相似文献   

7.
《山东中医杂志》2017,(4):267-270
孤独症的病证类属为精神行为病证,形孤长,神育闭,隶属志魂、意魄、君相失调。其病机初期为五志异常本证合证阶段,表现为志魂衰,君相微,魄意亢,临床可采用志意辨证,治宜强魂志、收意魄、补君相。中后期病及形志兼证阶段,治宜形神共治。志意辨证论治孤独症应区分病机演化阶段选择辨证法则,抓住主证,选用方药穴位。  相似文献   

8.
论《内经》五脏神的同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认为 ,心与神的关系最为密切 ,心是精神活动的主宰。但精神活动又不仅仅与心有关 ,《内经》又进一步将神分为五种 ,即神、魂、魄、意、志 ,后世称之为“五神” ,五神分藏于五脏。《素问·宣明五气篇》说 :“心藏神 ,肺藏魄 ,肝藏魂 ,脾藏意 ,肾藏志 ,是谓五藏所藏。”后世对五神的涵义及区别 ,心藏神与五脏藏神的关系 ,以及五脏神理论的临床应用等问题 ,颇多争议。而问题的关键 ,就在于对五脏神的认识上 ,这是一个需要澄清的重要理论问题。1 五脏神的涵义神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说 :“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灵枢·…  相似文献   

9.
<正>五神是指神、魄、魂、意、志,与五脏各有内在联系,各有所主,心主神,肺主魄,肝主魂,脾主意,肾主志。魂与神的活动息息相关,《内经》认为"随神往来者谓之魂""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笔者在临床治疗失眠症时发现,魂与失眠症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使用安魂法治疗失眠疗效显著。1影响魂的因素1.1肝气虚实影响魂魂与肝有密切的关系,"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肝脏受邪气的扰动就会  相似文献   

10.
“神”是中医学一个重要概念,内涵丰富,《黄帝内经》曾系统论述神、魄、魂、意、志内涵,同时提出了“五脏藏神”的理论,强调脏腑与情志之间的关联。临床诊治神志相关疾病,根据“五脏藏神”的理论,判断其与病变相关的脏腑,注重调理相关的脏腑功能,兼顾血瘀、痰湿、火热等。《黄帝内经》对于“神”的认识奠定了中医神志相关疾病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七情、五志、五神(神、魂、魄、意、志)是中医情志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结合现代心理学通过对七情、五志、五神概念和涵义的阐述分析,以探讨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为中医情志学说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讲求形神一体观,其中“五神”理论最能反映人的精神思维活动。记忆作为精神思维活动的重要环节,与“五神”密切相关。基于古今文献中“五神”理论,提出健忘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心神、脾意、肾志的失养,与肝魂、肺魄紊乱亦有一定的联系,且各有其临床表现及治法。临床可从“五神”辨治健忘,以为健忘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3.
脑神包括神、魄、魂、意、志、思、智、谋虑、决断等思维意识及机体灵感,它是脑的功能活动表现。脑神正常,统辖有权,五脏各行其职,进行协调地活动。同时,脑神分属五脏,源于五脏,系五脏阴阳气血之精华所化。如“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宣明五气论》)。五脏化生旺盛,脑腑得其充分温养,虚灵不昧,思维敏捷,意识精明。反之,五脏虚弱,阴阳气血化生不足,脑不得其充分温润,则神志不宁,思维不敏,意识不灵,进而又影响五脏功能,司职失调。一、心藏神:神系意识知觉和运动等生命活动。其表现在脑,实出于心。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提出“五脏藏神”理论,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基于此,失眠与焦虑共病的内在病机当为“神不得藏”,其中以“心神”“肝魂”“脾意”为辨治重点。心不藏神则神烦,治当安心神,方选天王补心丹加减;肝不藏魂则惊悸,治当归肝魂,方选一贯煎化裁;脾不藏意则郁结,治当宁脾意,方选归脾汤出入。同时,基于五脏一体观,亦应重视肺、肾二脏的藏神功能。各脏神有所藏,则失眠与焦虑得平。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5.
古代医学经典《难经》中说:人之安睡神归心,魂归肝,魄归肺,意归脾,志藏肾,五脏各安其位而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您老爱失眠,一定是您体内的神、魂、魄、意、志没有好好待在相应的五脏里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失眠症中医不寐五神分型与睡眠进程参数的关系,为中医不寐五神分型法提供量化依据。方法筛选符合失眠症诊断标准且资料完整的病例125例,根据中医不寐五神分型法进行分型(组),运用多导睡眠检测仪对其睡眠进程参数进行监测。结果心不藏神组总睡眠时间多于肾不藏志组(P〈0.05),觉醒次数及睡眠觉醒时间多于肝不藏魂组(P〈0.01);肝不藏魂组总睡眠时间多于肾不藏志组(P〈0.01),觉醒次数少于心不藏神组(P〈0.01)、脾不藏意组(P〈0.01)、肺不藏魄组(P〈0.01),睡眠觉醒时间少于心不藏神组(P〈0.01)及肾不藏志组(P〈0.01);脾不藏意组睡眠潜伏期时间多于肺不藏魄组(P〈0.05),总睡眠时间多于肾不藏志组(P〈0.01),觉醒次数多于肝不藏魂组(P〈0.01);肺不藏魄组睡眠潜伏期时间少于脾不藏意组(P〈0.05)、肾不藏志组(P〈0.05),总睡眠时间多于肾不藏志组(P〈0.01),觉醒次数多于肝不藏魂组(P〈0.01),睡眠觉醒时间少于肾不藏志组(P〈0.05);肾不藏志组睡眠潜伏期时间多于肺不藏魄组(P〈0.05),总睡眠时间少于心不藏神组(P〈0.05)、肝不藏魂组(P〈0.01)、脾不藏意组(P〈0.01)、肺不藏魄组(P〈0.01),睡眠觉醒时间多于肝不藏魂组(P〈0.01)、肺不藏魄组(P〈0.05)。结论失眠症中医不寐五神分型与睡眠结构参数存在相关性,肾不藏志组总睡眠时间最少,提示肾不藏志组的多导睡眠图表现与其主症符合。  相似文献   

17.
“五脏主五志”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论点,其中包括“肝主魂,肺主魄”.在中医古籍中“魂魄”也经常并称,皆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笔者以现代基础心理学人格特质理论与其进行比较和解析,寻找其理论依据,探讨中医心理学“肝主魂,肺主魄”深层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结合《说文解字》的注解,总结《内经》相关理论,探讨中医“形神合一”理念下“神、魂、魄”的含义、生理病理特点及该理论在中医脑病中的应用。“神”无形无质,变化莫测,依托于有形实体而存在,安静、内守、节制,主宰、调控生命活动。“神”又主导魂与魄,“魂”为阳神,辅助神调控人的思维、情绪、意识;“魄”属阴,与有形实体的关系更为紧密。三者以先天之精和后天脾胃化生之气血为物质基础,起到沟通人体生理与心理的作用,可作为辨治中医脑病及心身疾病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9.
基于“玄府理论”“五神脏理论”基本理念框架,探讨玄府理论下的五神脏病因病机,阐述“五脏玄府开阖失常,五脏神失所藏”下的心神不藏、肺魄受扰、肝魂妄动、脾意难舍、肾志不平的具体病机表现,以期为丰富和发展中医病因学理论、指导中医精神类疾病的辨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中医五神学说指导下的个性脉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薛  滕晶 《中医研究》2011,24(5):3-4
中医五神学说是古人对人类精神、生理及心理活动的认识,包括神、魂、魄、意、志,与其分藏于五脏的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五神能够调控机体的整个生命活动,而历来人们对五神的研究只是停留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