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含量变化及依达拉奉对其的影响,评价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观察6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和治疗1周后血清NSE变化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并观察依达拉奉对其的影响。结果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组和依达拉奉治疗组治疗前血清NSE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第3天时,患者血液中NSE浓度即明显下降,低于常规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亦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元有保护作用,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探讨电针对脑梗死的治疗作用和治疗时间窗。方法选择发病3d内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和电针组(常规药物治疗加电针治疗2周),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SE含量及NIHSS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血清NSE含量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电针组NSE含量及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电针组NSE含量及NIHSS评分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0.781,P<0.01)。结论电针能够促进受损神经元的修复及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急性血管病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的变化及与神经功能的关系。方法 脑出血 36例 ,脑梗死 4 1例 ,正常对照 19例。患者分别在发病后 4 8小时和 2周时采集血样 ,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 (ELISA)。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按照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生活状态评分进行。结果 脑出血、脑梗死组 4 8小时及 2周时血清NSE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 (P <0 .0 1)。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NSE明显升高 ,并能反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危险因素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例健康对照者与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危险因素将脑梗死患者分为单纯脑梗死组、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病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血清中hs-CRP、NSE的浓度,比较不同危险因素脑梗死患者hs-CRP及NSE含量变化。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缺损程度。结果 ACI患者入院血清hs-CRP、NSE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 0. 01)。ACI患者中,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组患者血清hs-CRP、NSE浓度显著高于单纯脑梗死患者(P 0. 05)。ACI患者血清hs-CRP、NSE浓度与NIHSS评分呈线性正相关。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CI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NSE水平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 0. 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会加重血管炎性反应及神经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5.
刘炳石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11):2001-2003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常规治疗相同,其中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30mg静滴,2次/d,7d为1个疗程,对照组以丹参注射液、胞二磷胆碱静滴.1次/d,7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栓测血清中NSE、S-100β的浓度,记录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量表)、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d1NSE最高,经治疗后逐渐下降,治疗组在d3、d,的NSE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周后NSE下降到相同的水平(P>0.05).两组患者S-100β在d3达到峰值,其后逐渐降低;治疗组的d3的S-100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周后S-100β下降到相同的水平(P>0.05).治疗d14后两组CSS评分指数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治疗组评分少于对照组(P<0.05).d14时依达拉奉组神经功能改善的总有效率为65.71%,对照组为37.14%.[结论]依达拉奉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NSE、S-100β水平,时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元有保护作用,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的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脑出血组 ( 5 2例 ) ,脑梗死组 ( 3 8例 ) ;正常对照组 3 0例。患者均于发病后 2 4h、10d及 2 0d时采集血清标本 ,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NSE ,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按第二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标准进行。结果 :脑出血组、脑梗死组2 4h内、10d及 2 0d时血清NSE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均P <0 0 1) ,并且出血组较梗死组增高更为显著 (P <0 0 1)。神经功能缺损严重者血清中NSE高于轻、中度者 (P <0 0 1)。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血清NSE明显升高 ,病情严重者血清NSE增高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钠肽(BNP)及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血管内介入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及血清NSE、BNP、NGF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77.50%)(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SF-36评分及血清NSE、BNP、NGF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及血清NSE、BN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SF-36评分及血清NG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8.
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毕成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2):2799-2799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1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高压氧加药物治疗组102例,单纯药物治疗组(对照组)96例,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 HBO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结论高压氧综合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尽快帮助患者恢复神经功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CTP和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清NSE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三磷酸胞苷二钠(CTP)和易化技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方法: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常规组44例和CTP组44例,常规组静脉滴注胞二磷胆碱为主;CTP组静脉滴注CTP,并配合易化技术。以免疫放射法监测患者的血清NSE水平。结果:在治疗后15及30d CTP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常规组显著降低,2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血清NSE从治疗后7d开始差异有显著性。结论:CTP和易化技术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水平,提示CTP是一种优良的神经元保护剂,同时应重视早期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对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B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55例。A组进行常规性治疗,即抗血小板聚集、营养神经和改善微循环治疗,必要时进行抗凝和对症支持治疗;B组在A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长春西汀20 mg+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疗程均为14 d。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 d、7 d和14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血清NSE、S-100B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治疗后7 d和14 d,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所下降,B组的降低程度比A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血清NSE、S-100B蛋白含量均明显下降,B组的降低程度比A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春西汀注射液可以保护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细胞,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电刺激脑梗死患者小脑顶核的治疗方法,观察其神经病学评分及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1浓度变化情况,进一步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脑梗死患者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6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治疗组(电刺激小脑顶核组)和常规药物组,另设4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各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1浓度的变化.结果:电刺激治疗组较常规药物组神经功能恢复更好(P<0.05);血浆内皮素-1、一氧化氮浓度也均较常规药物组下降更快(P均<0.05).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可促进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1、一氧化氮浓度下降,这可能与电刺激小脑顶核的神经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平衡能力和前庭功能的影响。方法:61例临床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分为电刺激小脑组(FNS组)41例和常规组20例,均接受内科常规治疗,常规组增加中频电疗,FNS组增加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FS-CSA)评定综合功能。结果:治疗20次后,与治疗前比较2组BBS评分明显提高,FS-CSA评分明显下降(P〈O.05或0.01),与常规组比较,FNS组表现更突出(P〈0.01)。BBS与F孓cSA评分有趋好的一致性(r=0.79—0.99)。结论:FNS治疗在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方面明显优于中频电疗法。  相似文献   

13.
小脑顶核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sAPO-1/Fas和Bcl-2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临床研究表明小脑顶核电刺激能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小脑顶核电刺激的效果是否与抗凋亡蛋白有关.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小脑顶核电刺激前后体内的抗凋亡蛋白sAPO-1/Fas及Bcl-2的含量变化,进一步探讨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脑梗死的机制.设计以诊断为依据,随机对照研究.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对象2000-01/1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发病3 d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随机分为刺激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刺激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小脑顶核电刺激,2次/d,45 min/次,连续10 d.主要观察指标采用ELISA方法测定小脑顶核电刺激前后血清及脑脊液中sAPO-1/Fas,Bcl-2含量.结果①小脑顶核电刺激10 d后的脑脊液sAPO-1/Fas含量为(81.47±13.28)ng/L,较刺激前(52.47±14.32)ng/L明显升高,也明显高于对照组(44.19±12.16)ng/L.②小脑顶核电刺激10 d后的血清Bcl-2含量较刺激前明显增高,并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在脑梗死急性期给予小脑顶核电刺激可提高体内的抗凋亡蛋白sAPO-1/Fas及Bcl-2含量,可能是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脑梗死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韩颖  李来有  史欣  王娇兰  周庆茹  贾亚琼 《临床荟萃》2011,26(22):1950-1954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cerebellar fastigial nucleus electrical stimulation,FNS)在治疗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VD患者随机分为FNS组、奥拉西坦组和尼莫地平组各3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FNS组采用电刺激小脑顶核,奥拉西坦组口服奥拉西坦,尼莫地平组口服尼莫地平治疗。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事件相关电位(ERP-)P300、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or ultrasonic monitor,TCD)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各组治疗前后的改变:FNS组治疗后MMSE评分明显增高(P〈0.01),ADL评分降低(P〈0.05),P300潜伏期缩短(P〈0.01)、波幅增高(P〈0.01)。奥拉西坦组治疗后MMSE评分明显增高(P〈0.01)。TCD显示治疗后平均血流速度的改善显著(包括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及椎动脉颅内段,均P〈0.01)。其中FNS组及奥拉西坦组治疗后MMSE评分高于尼莫地平组(P〈0.05),而此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NS组治疗后ADL及P300的改善较奥拉西坦组及尼莫地平组更明显(P〈0.01),而奥拉西坦组和尼莫地平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FNS组及尼莫地平组TCD显示的平均血流速度改善均优于奥拉西坦组(P〈0.05或〈0.01),其中FNS组MCA、ACA、PCA、VA平均血流速度治疗后的改善较尼莫地平组更显著(P〈0.05)。结论 FNS、奥拉西坦、尼莫地平均能够对VD产生治疗效果。奥拉西坦能够有效提高VD患者的认知功能;尼莫地平可改善VD患者颅内血流供应;FNS较以上两种药物更能够全面有效地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执行能力及颅内血流供应。  相似文献   

15.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近年来血管性痴呆的治疗虽有许多进展,但多数药物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慢性前脑灌注不足是血管性痴呆的主要原因,自发现刺激小脑顶核可使大脑血流量增加后,一些作者相继在大鼠脑梗死模型上使用顶核电刺激(fastigial nucleus stimulation,FNS)治疗并取得疗效.目的研究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的治疗作用与机制.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第三军医大学中心实验室,材料为雄性Wistar老龄大鼠44只(>12月龄),体质量300~400 g.干预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缺血2个月组、缺血4个月组;每组12~14只大鼠.持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制备大鼠慢性前脑灌注不足模型.假手术对照组动物仅行颈前切开,不结扎颈总动脉.各组动物随机均分为FNS和非FNS两种处理.前者将电极插入双侧小脑顶核(以前囟为原点,坐标为P11.8,L 0.5,H 5.7,单位mm),并以电流强度50μA,频率50 Hz的直角方波脉冲连续刺激30 min,后者只插入电极,不予电刺激.主要观察指标用电脑控制穿梭箱系统检测大鼠的认知能力,记录灯光刺激大鼠即完成穿梭动作的主动回避反应和经电刺激才能完成穿梭动作的被动回避反应.结果大鼠学习能力检测的被动回避反应,非FNS缺血2个月成功率为15.3%,缺血4个月成功率为8.7%;FNS缺血2个月成功率为32.6%,缺血4个月成功率为38.3%.大鼠学习能力的检测的主动回避反应,非FNS缺血2个月成功率为34.8%;FNS缺血2个月成功率为60.1%,缺血4个月成功率为62.4%.慢性前脑灌注不足2个月后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均下降,4个月后更明显;电刺激痴呆大鼠小脑顶核后,学习及记忆能力明显提高,学习提高更明显. 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可显著改善痴呆的大鼠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伴抑郁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接受康复运动及百忧解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5个疗程,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抑郁症状,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60例患者均完成治疗,治疗组治疗后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明显改善,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提高,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脑顶核电刺激可以减轻脑卒中抑郁症状,对患者情绪、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有促进作用,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乳突法头部低频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内皮素(ET)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动态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临床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0例,随机分为低频电刺激治疗组和常规对照组,分别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及血浆中NSE、ET、CGRP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低频电刺激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及ADL评分显著改善,对病情程度不同的患者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治疗后14 d血浆中NSE、ET的水平显著下降,21 d CGRP的水平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低频电刺激能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其机制可能与减轻梗死导致的神经元损伤、改善局部脑血流量有关。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卒中患者电刺激小脑顶核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观察及护理要点。方法对1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小脑顶核(FNS)组和常规治疗护理组,分别观察其治疗前后偏瘫侧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脉搏、血压和神经系统症状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前后相比,肢体运动功能和ADL均有提高,但FNS组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FNS组治疗前后心率、血压无明显改变。结论FNS组能明显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ADL,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小脑顶核电刺激联合药物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评定单用药物(药物组,n=30)与药物结合小脑顶核电刺激(综合组,n=30)的疗效,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价安全性。结果治疗4周末时综合组临床总有效率(83%)高于药物组(60%);与药物组比较,综合组在治疗第2、4周末时HAMD评分下降(P<0.05);HAMD减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治疗4周末PSQI总分较药物组降低(P<0.05);TES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结合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抑郁症伴失眠患者的抑郁情绪及睡眠障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软胶囊对早期急性脑梗死(ACI)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影响。方法:ACI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在脑梗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2组均给予依达拉奉治疗,试验组在依达拉奉治疗基础上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血清NSE、NO、SOD水平变化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血清NSE、NO及SO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清NSE、NO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相应水平,SOD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应水平(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96%,高于对照组的68.89%(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早期ACI,可改善疗效,提高SOD活性,降低NSE及NO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