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冠心病有效的外科治疗手段。体外循环使心内直视手术成为可能,是确保CABG成功的关键之一。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是近年来新的心内直视手术方法,由于避免了体外循环,减少了手术创伤和全身炎症反应,对患者的应激明显降低,尤其对高危患者具明显优势。为了解OPCAB与传统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对围术期恢复的影响,我们对180例OPCAB和190例CCABC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持续静脉泵入肝素及硝酸甘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7年1月-2009年7月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前持续静脉泵入肝素及硝酸甘油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非体外循环下CABG(OPCAB)23例,体外循环下CABG(CCABG)39例,另从同期术前未用肝素的患者中随机抽取行OPCAB及CCABG者各40例作为对照组。评价肝素及硝酸甘油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缓解效果,并分别比较其在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下对患者输血量、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等方面的影响。结果术前持续泵入硝酸甘油及肝素能有效缓解不稳定性心绞痛,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使用及未使用体外循环的患者肝素化前后活化凝血时间及肝素化所用肝素量、输红细胞及血浆量、术后24h引流量、血小板计数及术后凝血功能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结论严重冠脉病变或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持续静脉泵入肝素及硝酸甘油安全且效果良好,对手术无明显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 1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回顾性分析1 12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总结并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外科技术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1997年~2005年4月共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 120例,其中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597例,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523例;≥60岁的患者889例(79.4%);不稳定型心绞痛937例;术前同时合并其他疾病患者862例(77.0%),包括瓣膜病、高血压病、糖尿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室壁瘤、室间隔穿孔、脑梗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慢性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术后等.左主干病变176例,3支病变738例,3支以下病变382例.结果死亡4例(0.36%),总体并发症(胸骨哆开、脑梗死、纵隔炎)率1.6%.OPCAB组旁路移植2.5±0.4支,CCABG组旁路移植3.3±0.6支.左乳内动脉(LIMA)使用率94.3%,术后早期使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31例.全组随访2个月~7年.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可靠,效果满意.科学的外科策略,精湛的手术技术及麻醉和体外循环技术的改进,可使CABG术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6月行搭桥手术的30例患者,其中非体外循环下搭桥手术(OPCAB)组18例,传统体外循环下搭桥手术(CCABG)组12例,OPCAB组使用血管稳定器(Octops Ⅲ型)固定靶血管,CCABG组常规插管建立体外循环,使用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与冠状动脉靶血管吻合.记录术中、术后相应时间点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以及围术期相关参数的变化.结果 CCABG组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液体用量和呼吸机辅助时间明显高于OPCAB组,而术后血细胞比容(HCT)明显低于OPCAB组(P<0.05).麻醉诱导期间两组心率(HR)、桡动脉收缩压(SAP)、桡动脉舒张压(DAP)和平均动脉压(MA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在关胸前后及回ICU后1h、6h CCABG组中心静脉压(CVP)明显高于OPCAB组,而左室每搏功指数(LVSWI)明显低于OPCAB组.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均能改善心脏功能,但OPCAB血流动力学调控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5.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体外循环应急保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Eor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技术日臻完善的今天,为防止体外循环所致并发症的发生,越来越多的人趋向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OPCAB),但这一术式仍需不同程度的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准备、血液回收以及必要时的CPB应急保障。我科自2002-03~2003-06进行OPCAB 14例,现就OPCAB的术中配合、体外循环应急保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与冠脉支架后再狭窄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心血管内科2014年4—11月收治的93例AMI或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测定氯吡格雷的血小板抑制率(IPA)及凝血指标。根据IPA将其分为A组(IPA<50%,n=64)与B组(IPA≥50%,n=29)。比较两组凝血指标并分析IPA与各凝血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B组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均显著低于A组(P<0.05)。B组患者的IPA与INR、APTT、PT、TT呈负相关(P<0.05);而A组IPA与INR、APTT、PT、TT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当抗血小板药物的IPA较低时,不会对凝血功能产生影响;抗血小板药物的IPA较强时,可以增强凝血功能,从而使血栓发生率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α颗粒膜蛋白(GMP140)、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及其活动度(PTA)、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对慢性肺心病急性期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集52例慢性肺心病急性期患者、对照组36例静脉血,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内GMP140、PTA;SYSMEX CA-1500型凝血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慢性肺心病急性期组血浆GMP140、Fib、FPA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PT明显短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测定血浆GMP140、Fib、PT、APTT、TT及APTT对慢性肺心病急性期病程发展和血栓的形成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对比胃癌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腹腔镜胃癌手术(腔镜组)及开腹手术(开腹组)患者各35例分别于手术前、手术结束及术后24h,采用凝固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采用INR法计算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值(INR);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定量测定血浆中D-二聚体(D-D)的含量。结果腔镜组和开腹组手术结束及术后24hAPTT及INR较术前无显著差异,而FIB及D-D于手术结束及术后24h均显著升高,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PT于术后24h亦明显降低,但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腹腔镜胃癌手术及开腹手术均可使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增加术后血栓发生的风险,且腹腔镜胃癌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更大,应在围术期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尿激酶治疗颅内血肿对凝血机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尿激酶冲洗治疗颅内血肿对凝血机制的影响。方法 检测分析33例应用尿激酶治疗的颅内血肿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差比值(INR)、激活凝血酶原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酶原含量(FIB)。结果 术中、术后凝血机制无明显改变,经统计学检验无明显差异。结论 尿激酶冲洗治疗颅内血肿疗效确切、损伤小,且不会破坏凝血机制。  相似文献   

10.
肝脏移植围麻醉期凝血功能的监测与调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原位肝脏移植围麻醉期凝血功能的变化规律和检验治疗效果。方法 对 10名患者围麻醉期不同阶段的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 (FIB)、血小板 (PLT)、血红蛋白(Hb)、凝血和血小板功能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围麻醉期在充分补充新鲜冰冻血浆的基础上 ,根据检测结果有选择性地应用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止血剂 ,至手术结束时患者的凝血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与术前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1) ,但仍在正常低限 ,全部患者无一例因出血和血栓再次手术。结论 手术中应对凝血功能进行适时监测与调控 ,围麻醉期要处理好新肝吻合口局部的高凝与全身低凝的关系 ,预防术后出血、肝动脉和 (或)门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11.
Minimalinvasivesurgeryhasbecomepopularsince2 0thcentury .Withregardtocoronaryarterybypasssurgery,avoidingcardiopulmonarybypass(CPB)hasavitalsignificanceoftheminimalinvasivesurgery ,foritcanavoidtheischemia reperfusioninjuryandaseriesofpathophysiologicaldisordersoftheorgansbroughtbytheCPB .SinceBenettiandBuffolo[1-2 ] firstreportedtheirexperiencesofoff pumpCABG ,(OPCAB) ,quiteafewliteratureshavecomparedtheeffectbetweenOPCABandconventionalon pumpCABG (CCABG ) .Forthedifferenceofpatie…  相似文献   

12.
苏丽艳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8):1350-1351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妇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Sysmex CA-1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168例妊娠晚期孕妇(实验组)和55例健康育龄非孕非孕妇女(对照组)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实验组PT、APTT和INR值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Fib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TT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妊娠晚期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孕妇临产前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对预防和早期治疗产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颖  任惠彦  郑燕蓉 《武警医学》2016,27(4):353-355
 目的 探讨大量输血对受血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01至2015-05首钢医院收治的85例需大量输血患者(≥1200 ml)的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 天及第3天对受血者的血细胞计数值(HGB、HCT、PLT等)、血凝指标值(FIB、APTT、PT等)进行测量,观察各数值变化,以分析大量输血对受血者凝血功能的影响。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第1天受血者的PLT值明显降低,且术后第3天仍未恢复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受血者的HCT值、HGB值均显著高于手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受血者的HCT、HGB值较术前水平高。术后第1天,患者的FIB值明显较术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患者的FIB值高于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第1天受血者的PT、TT、APTT均较术前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受血者的PT、TT、APTT值较术后第1天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量输血后,受血者血小板显著减少,凝血功能大幅度下降,应加强监测,及早发现可能的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常规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与产后出血的关系。方法对82例产后出血患者根据产后出血量的不同分为三组:少量出血组26例,出血量500~1 000 ml;大量出血组32例,出血量>1 000 ml;对照组24例,为正常孕产妇,出血量<500 ml。定量检测三组产时及产后48 h常规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少量出血组PT、APTT、TT、D-D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而FIB、HGB、PLT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少量出血组比较,大量出血组PT、APTT、TT、D-D均明显升高(P<0.01),而FIB、HGB、PLT则明显降低(P<0.01)。结论产后及时监测常规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对于了解产妇机体凝血功能以及产后出血的发生从而降低孕产妇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的麻醉管理。方法择期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20例,采用静吸复合全麻。硝酸甘油、艾司洛尔、去氧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用于调控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术后患者血中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麻醉和手术,无麻醉并发症,预后良好。术后各时间点血中cTnI和CK-MB含量与术前比均有一定程度升高。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肌损伤轻,麻醉管理的关键是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和心肌氧供与氧耗的平衡。  相似文献   

16.
钟惠 《西南军医》2011,13(5):818-820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OPCABG)的麻醉方法及术后恢复。方法择期行OP-CABG患者65例,ASAⅡ~Ⅲ。采用芬太尼、维库溴铵、七氟烷等静吸复合全麻。术中随手术操作出现血流动力学的骤然变化,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及时处理。监测打开心包(基础值)、前降支(LAD)搭桥、回旋支(LCX)搭桥、右冠状动脉(RCA)搭桥,吻合完毕时各时点有创动脉血压、心率HR、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 CVP)。记录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气管导管拔出时间I、CU停留时间。统计术后并发症。结果术中麻醉效果满意,血压心率可控性好易维持平稳。术后苏醒时间为(1.57±0.7)h,呼吸机辅助时间(2.2±0.7)h,气管导管拔出时间(4.42±2.7)h,ICU停留时间(1.2±0.9)d,术后并发症低,无住院期间死亡。结论 OPCAB围术期以保持血流动力学基本稳定为宗旨,合理术前用药,平稳的麻醉诱导、维持以及血管活性药物调控,对保证循环稳定、手术实施至关重要。患者术后并发症减少,恢复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术前血肌酐重度升高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后的短、中期预后情况.方法 选择2012年2月-2016年7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行OPCABG、术前血肌酐重度升高(≥1.5倍正常值上限)的46例患者,分析围术期并发症、住院死亡发生率和中期预后.结果 46例患者年龄45~85(65.4±8.5)岁,院内死亡发生率为4.4%.术中行紧急体外循环1例(2.2%),术中发生心室纤颤2例(4.4%),术后行院内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9例(19.6%).术后1年存活率100%,2年存活率97.6%.13例(28.3%)患者术后营养状况评分≤11分.结论 术前血肌酐重度升高患者行OPCABG术后的住院死亡发生率及术后2年存活率在可接受范围内,大部分患者术后营养状况良好,具有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