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Tian Y  Li TS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12):1014-1017
目的 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携带者、HBV既往无症状感染者之间T细胞亚群和HBV特异性CD4+ T细胞应答强度的差异,分析宿主的细胞免疫状态对HBV感染后临床转归的影响,探讨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提供新的线索.方法 选取2004年2-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肝炎门诊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0例、HBV携带者22例、HBV既往无症状感染者9例以及正常对照11例,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T细胞亚群,使用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病毒特异性CD4+T细胞应答强度,分析其差异及临床意义.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组CD4+T细胞计数显著低于HBV既往无症状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组、HBV携带者组、HBV既往无症状感染组病毒特异性CD4+ T细胞应答强度分别为(156±105)、(56±68)、(229±114)SFC/106PBMC(每106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斑点形成细胞的个数);慢性乙型肝炎组明显高于HBV携带者组(P<0.01),而低于HBV既往无症状感染组(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携带者、HBV既往无症状感染者病毒特异性T细胞应答强度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造成HBV感染后不同临床转归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不同临床状态的HBV感染相关肝病患者的T细胞免疫功能状态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分别收集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 C)、慢性乙型肝炎(CHB)及CHB肝硬化患者的血清,检测患者的T淋巴细胞水平和主要细胞因子表达情况。细胞免疫(CD3、CD4、CD8、NK)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因子(IL-2、IL-6、IL-8、IL-10、IFN)采用ELISA方法检测。结果:不同临床类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肝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水平均具有一定差异,CHB肝硬化患者的TBil、ALP、γ-GT水平最高,并长期处于轻度升高状态;As C的肝功能均正常,CHB活动期患者的ALT、AST水平最高。肝硬化患者的各种细胞因子水平均高于As C和CHB活动期患者,尤其以IL-1、IL-2、SIL-2R、IL-6、IL-8、IL-10最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类型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不同ALT水平的患者,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细胞因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不同临床类型慢性HBV感染者,其肝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水平等均表现为不同状态,CHB肝硬化患者的TBil、ALP、γ-GT水平最高,并长期处于轻度升高状态;肝硬化患者的各种细胞因子水平均高于病毒携带者和CHB活动期患者,而ALT水平对HBV感染者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水平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T细胞功能耗竭是HBV持续性感染的一个重要特征,由T细胞表面表达的抑制性受体、抑制性细胞及细胞因子组成的抑制性微环境在介导特异性T细胞功能耗竭中扮演着重要作用.改善或阻断这些抑制性环境相关因子有可能恢复和提高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耗竭的病毒特异性的T细胞功能,并最终清除患者体内的病毒.  相似文献   

4.
临床上应用的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药物主要有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两类,在大多数慢性HBV感染者即使经过长期的抗病毒治疗仍不能彻底清除病毒。感染的控制和病毒的清除有赖于机体的免疫系统。感染慢性化与机体特异性免疫功能,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密切相关。通过增强抗HBV感染的免疫治疗是被人们寄予厚望的一种治疗策略。目前研究的热点主要包括免疫激动剂、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负调节分子阻断剂、特异性CTL调节分子激动剂或佐剂、治疗性疫苗、特异性T细胞受体(TCR)转基因技术、携带嵌合抗原受体的T细胞和多糖类物质等,本文对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HBV特异性T淋巴细胞功能低下与HBV逃避免疫是造成HBV慢性持续感染的原因,T淋巴细胞功能状态决定了病毒是被清除,或是持续感染。T淋巴细胞异常表达某些免疫分子与慢性乙肝(CHB)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关。PD-1为近年发现的CD28家族新成员,因其独特的生物学功能而备受关注,已发现其在慢性乙肝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具体免疫机制尚需进-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临床上应用的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药物主要有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两类,在大多数慢性HBV感染者即使经过长期的抗病毒治疗仍不能彻底清除病毒。感染的控制和病毒的清除有赖于机体的免疫系统。感染慢性化与机体特异性免疫功能,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密切相关。通过增强抗HBV感染的免疫治疗是被人们寄予厚望的一种治疗策略。目前研究的热点主要包括免疫激动剂、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负调节分子阻断剂、特异性CTL调节分子激动剂或佐剂、治疗性疫苗、特异性T细胞受体(TCR)转基因技术、携带嵌合抗原受体的T细胞和多糖类物质等,本文对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HBV基因型以B基因型和C基因型为主.C基因型感染者血清HBV DNA水平较高,肝组织学活动度较高,ALT反复或持续波动,其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本研究通过比较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HBV B和C基因型感染者之间滤泡辅助性T淋巴细胞(Tfh)、IL-21、HBV特异性CTL、非特异性CTL、HBV DNA和ALT水平,探讨不同基因型对血清HBV DNA和ALT水平影响的差异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HBV基因型以B基因型和C基因型为主。C基因型感染者血清HBVDNA水平较高,肝组织学活动度较高,ALT反复或持续波动,其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本研究通过比较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HBVB和C基因型感染者之间滤泡辅助性T淋巴细胞(Tfh)、IL-21、HBV特异性CTL、非特异性CTL、HBV DNA和ALT水平,探讨不同基因型对血清HBV DNA和ALT水平影响的差异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CD8+ T 淋巴细胞功能的变化。方法利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抗原肽四聚体标记技术检测 HBV 的特异性 CD8+ T 淋巴细胞,并检测其细胞因子的分泌能力,分析其与病毒学指标及临床生化指标的关系。结果人类白细胞相关抗原(HLA)-A 基因型为 A02或 A24的42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至少检出一种被四聚体识别的 HBV 特异性 CD8+ T 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2(IL-2)及γ(IFN-γ)干扰素的分泌能力相对于其自身的外周血总 CD8+ T 淋巴细胞显著降低(t=14.231、10.450,P <0.01)。检出抗原特异性 CD8+ T 淋巴细胞的患者,其血清ALT 的水平较阴性患者高(t=2.306,P <0.05),而 HBV DNA 水平却相对低(t=-4.447,P <0.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的抗原特异性 CD8+ T 淋巴细胞的功能存在明显的缺陷,可能与病毒抗原的持续刺激导致功能耗竭有关。  相似文献   

10.
对98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作了HBV基因型的检测,对C基因型和B基因型感染者之间进行HBV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非特异性CTL等细胞免疫功能、HBV DNA水平、HBeAg阳性率和肝功能损害情况对比研究,探讨CHB患者不同HBV基因型与HBV特异性CTL、HBV复制和肝功能损害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我们应用人未甲基化寡聚脱氧核苷酸(CpG 1826)联合HBsAg刺激处于免疫耐受和免疫清除期的慢性HBV感染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通过检测其分泌的干扰素(IFN)Y和CD8+T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表面CD107a和CD107b的表达情况,研究CpG 1826对慢性HBV感染者免疫细胞的刺激,为CpG 1826联合HBsAg应用于临床中慢性HBV感染的免疫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白细胞内HBV—DNA的存在与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HBV携带者免疫功能损害,可能导致肝细胞损伤和病毒长期存留。T淋巴细胞功能的缺陷致使特异性免疫功能低下,病毒不能清除而持续存在,这是乙型肝炎转为慢性化的主要原因。最近国内外不少学者应用分子杂交技术证实,在乙型肝炎患者的单核细胞中存在HBV DNA,并对细胞亚群作了分析。外周血单核细胞被感染可能是HBV感染过程的一部分。由于HBV在白细胞中存在和复制对白细胞的代谢和免疫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临床类型HBV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探讨HBV对人体T细胞免疫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不同类型慢性HBV感染者免疫失衡的规律。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慢性HBV感染者318例,其中HBV携带者8例,慢性乙型肝炎231例,肝炎后肝硬化61例,原发性肝癌18例,观察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HBV DNA等。同时收集22名健康志愿者的新鲜血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不同临床类型HBV感染者外周血CD3+T、CD4+T、CD8+T细胞百分数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CD4+/CD8+比正常对照组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随着病情进展,由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直至细胞免疫功能逐渐衰退。慢性HBV感染的不同阶段的细胞免疫紊乱各具特点,就不同类型患者应采用不同的免疫调节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有10%~20%的人群感染了HBV[1-3].成年人感染HBV通常导致自限性的急性乙型肝炎,感染后可产生保护性抗体,而对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来说,特异性CD4+T淋巴细胞、CD8 T淋巴细胞的反应对疾病的控制至关重要[4].细胞免疫参与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对HBV的特异性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反应与病毒清除有关[5].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是一种发病高、对人类危害极大的传染病 ,它容易形成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对HBV感染者进行治疗 ,减少感染者数量是迅速控制乙型肝炎蔓延的最有效手段。当前临床应用的以干扰素、拉米夫定为代表的药物治疗并非令人满意。随着对HBV相关研究的深入 ,以及分子生物学、分子药理学的迅猛发展 ,越来越多的药物和方法可以用来阻断HBV生活史 ,诱导机体清除病毒 ;其中DNA疫苗更因其能对清除HBVcccDNA发挥作用而颇受重视。一、免疫调节药物1 HBV抗原 :多肽疫苗或DNA疫苗能激发保护性免疫应答 ,包括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C…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所引起的无症状持续HBsAg携带状态的机理尚未充分了解。有两种独立的假说阐述机体免疫反应在HBV感染中的重要性,1。T淋巴细胞在消除HBV中起重要作用,T细胞功能的缺陷导致HBV持续感染;2.与HBV或其亚病毒颗粒相关的宿  相似文献   

17.
慢性HBV感染有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高风险.IFN-α、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是目前批准用于HBV感染的治疗药物.这些药物是防止慢性HBV感染者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唯一策略.然而,以发生HBeAg血清转换、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正常和血清HBVDNA水平转阴作为评价疗效标准,这些药物的治疗效率仅占接受治疗者的20%-30%.应用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长期治疗可能导致药物耐药,从而导致延长了应用其他核苷类似物治疗的期限.目前抗病毒治疗的缺陷使我们有必要寻找更好的治疗策略.而提高慢性HBV感染者病毒特异性T细胞活性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治疗策略为抗HBV感染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向.这些免疫治疗策略包括,过继性HBV免疫、PEG干扰素和治疗性疫苗等.  相似文献   

18.
【据Journal of Hepatology 2020年12月报道】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成功停药相关的病毒和免疫因素(作者García-López M等)目前,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成功停用核苷(酸)类似物(NA)治疗的相关因素尚未阐明。为了分析停用NA患者的HBV特异性T淋巴细胞反应以及外周和肝内病毒参数,来自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的García-López等对27例病毒完全抑制(>3年)HBeAg阴性CHB非肝硬化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在基线时定量检测肝内HBV DNA(iHBV DNA)、肝内HBV RNA(iHBV RNA)和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此外,在基线和整个随访过程中,对血清标志物(HBV DNA、HBsAg、HBcrAg和HBV RNA)和HBV特异性T淋巴细胞反应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亚洲人健康的一个主要威胁。为了设计一个更好的治疗方案,必须明白以下关于HBV病毒残留的机制。免疫学研究指出HBV病毒的特异性T细胞应答削弱是导致慢性感染的主要原因。然而对HBV的多种特殊、强力的T细胞应答与长时期控制而不是消灭病毒有关。此外,在异源造血细胞移植中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清除,HBsAg血清转化与捐赠者乙型肝炎病毒核心特性抗原CIM+T淋巴细胞数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HBV、HCV感染者树突状细胞(DC)的非病毒特异性免疫功能状态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免疫应答以及病毒清除的关系。方法 对25例成人慢性HBV和HCV合并感染者进行了间隔8年的两次调查、依据临床转归分为HBV和HCV均清除组(A组)14例、单独HCV清除者(B组)6例,单独HBV消除者(C组)3例,HBV和HCV均未清除者(D组)2例,对照组(N组)为同一地区健康献血员11例。体外分离培养DC,检测其表型及抗原摄取功能、刺激异体淋巴细咆增殖能力和4组感染者的CTL免疫应答情况。结果 B、C、D组与A组、N组比较,DC的非病毒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表现为CD86表达的降低、刺激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下降以及抗原摄取能力降低。A组对HBV和HCV的4条抗原表位多肽均有较高的CTL应签率(11/12);B组对HCV的两条抗原表位多肽均有应答(5/5),但无对HBV两条表位多肽均应签者、仅有1例对P2有反应;C组对HBV的抗原表位多肽均有应答,但无对两条HCV表位多肽均应答者;D组及N组对HBV或HCV所有实验多肽均无应答。结论 HBV和HCV的清除与病毒特异性的CTL应答相关。HBV和(或)HCV持续存在可能是导致DC功能异常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