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巨噬细胞作为重要的免疫细胞,参与维持肝内微环境稳态的关键过程。近年研究发现不同肝脏疾病均可诱发巨噬细胞极化(MPP),形成功能互为拮抗的M1和M2表型,前者可促进清除病原体和抑制肿瘤进展,后者发挥抗炎和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然而,MPP在不同肝脏疾病或疾病不同病理阶段中的作用机制及表型转换存在明显差异。本文着重介绍了肝内巨噬细胞的起源及其极化特性,归纳探讨MPP在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纤维化等非肿瘤性肝病中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旨在挖掘MPP在调控肝脏疾病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方面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是最常见的慢性肝病,我国的NAFLD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免疫活化是该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巨噬细胞是肝脏局部比例最高的免疫细胞,其在NAFLD发展中的作用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针对肝脏巨噬细胞参与NAFLD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包括肝脏巨噬细胞的活化机制、募集机制及其与肝细胞和肝星状细胞等的相互作用机制,有望加深对NAFLD发病免疫机制的认识,为治疗药物和干预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率逐年升高并且趋于年轻化,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巨噬细胞作为参与NAFLD发病的重要细胞之一,一直广受关注。针对肝脏巨噬细胞的来源及分类、巨噬细胞在NAFLD肝脏炎症中的作用和其活化的机制、靶向巨噬细胞药物进行阐述,旨在为临床治疗NAFLD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库普弗细胞(KC)是定居于肝内的单核-巨噬细胞,其表面存在多种受体,可被多种配体激活,通过产生细胞因子、炎症介质和活性氧簇等在多种肝损伤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近年的研究显示KC也参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在胰岛素抵抗、氧应激和炎症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控制KC的活化将有助于减轻或阻止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肠肝循环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胆汁酸作为肠肝循环的基础物质,在机体脂质代谢、肠道菌群调节、宿主免疫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总结了胆汁酸作为信号分子,激活肝、肠等组织中的胆汁酸受体,如法尼醇X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5、孕烷X受体和维生素D受体等,参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认为针对以上靶点进行研究,有望研发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有效药物,但尚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率增加,已成为一个新的全球卫生问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为其进展形式,预后不良,亟待寻找预防疾病进展并进行治疗的方法。胆汁酸作为一个重要的代谢物和信号分子,能够在肝内和肝外组织调节脂类和碳水化合物代谢以及能量平衡。胆汁酸与其受体如法尼酯X受体和Takeda G蛋白偶联受体5、胆汁酸转运蛋白、肠道菌群等相互作用,可以在不同层面参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发病机理。总结了胆汁酸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及其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disease, NAFLD)是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一组疾病, 与肥胖、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综合征的相关组分关系密切. NAFLD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 治疗上也缺乏有效措施,建立高质量的动物模型有助于对疾病的深入研究. 本文综述了常用NAFLD动物模型的特点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其治疗手段有限,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是当前热点。为了更好地阐明其发病机制,迫切需要开发先进、安全、有效的体外模型或体内模型,以了解并制订针对该疾病的治疗策略。本文回顾了目前常用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前研究的体外模型,并讨论了其各自的优缺点,为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肥胖和饮酒容易导致脂肪性肝病,两者均可引起脂肪组织发生改变,主要的改变包括脂肪组织炎性反应、胰岛素抵抗、瘦素等细胞因子异常分泌以及免疫细胞浸润等。脂肪组织和肝脏通过多种途径相互作用,共同参与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发展。减肥或使用药物减轻脂肪组织炎性反应均可改善肝脏损伤,提示针对脂肪组织的干预对治疗脂肪性肝病有着重要的作用。该文对脂肪组织在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Gu S  Huang MX 《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10):791-79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性肝病,肝纤维化是NAFLD发展中的关键阶段,是向肝硬化发展的重要病理过程.肝纤维化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也缺乏有效安全的抗肝纤维化的治疗方案.本研究应用强肝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患者半年,观察其在抗肝纤维化方面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  相似文献   

1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代谢相关的慢性肝脏疾病,主要病因为肝脏内脂质堆积过多,可逐渐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肠道菌群是人体内微生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肠肝轴(GLA)参与NAFLD的发病过程,其分泌的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胆汁酸、细菌成分、内源性乙醇及胆碱在NAFLD发病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与NAFLD的发病机制存在密切关联,深入了解其作用机制,或可为通过肠道微生态预防及治疗NAFLD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脂肪性肝病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当脂肪含量超过肝重的5%或显微镜下每单位面积1/3以上肝细胞脂肪变时称为脂肪性肝病。临床上根据发病的主要原因分为酒精性脂肪肝(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降低肝脂含量是脂肪性肝病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则,现就脂肪性肝病患者的降脂治疗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病率的迅速增加亟需新的治疗方法来预防疾病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癌。尽管已经为阐明NAFLD疾病进展的病理机制做出了不懈努力,但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胆汁酸(BA)通过激活核受体和G蛋白偶联受体调控全身代谢,已被确定为参与脂质、葡萄糖和能量代谢的重要信号分子。BA稳态的失调与NAFLD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本文总结了BA代谢中的重要配体和其在NAFLD进展中的作用,以期为靶向BA信使治疗NAFLD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血红素氧合酶-1(HO-1)是一种可诱导的抗氧化酶,在多种慢性肝病的发病过程中表达增强而发挥抗氧化应激、抗凋亡、抗炎、抗纤维化等保护肝细胞的作用。但有关HO-1与脂肪性肝病发病过程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此文总结近年文献报道的HO-1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酒精性肝病发病和进展关系的研究,探讨HO-1阻止脂肪性肝病发生及进展的作用机制,为化学药物干预或腺病毒基因导入等方法靶向性激活HO-1基因治疗脂肪性肝病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脂肪性肝病(FLD)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在实验性脂肪性肝病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旨在探讨PPARγ在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FLD)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肝脏的脂肪代谢功能发生障碍,脂类物质的平衡失调,致使肝细胞内脂肪蓄积过多的一种病理变化.近年来我国FLD的检出率逐年升高,且发病年龄也在提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而关于FLD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对于其治疗大多采用对症治疗为主.在近年研究中发现白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不仅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性疾病、恶性肿瘤,同时相关研究已证实了IL-17通过胰岛素抵抗、激活肝内某些重要通路、介导某些炎症因等机制参与了FLD及其他相关肝病的发病过程,本文就IL-17参与F L D及其他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肝病之一,其发病常与代谢综合征相关。CCN蛋白家族在其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对CCN蛋白家族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及进展中的作用作一概述。重点关注CCN蛋白家族参与调控碳水化合物,特别是脂质代谢相关生物过程中的关键途径,以求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脂肪性肝病是较为常见的慢性肝病,早期可仅表现为肝脂肪变性,随病情进展可渐次发展为炎性反应、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肝细胞癌。根据患者是否有过量饮酒史,脂肪性肝病可分为酒精性脂肪性肝病(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构建脂肪性肝病动物模型对于研究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方法至关重要。近年来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蓬勃发展,现有动物模型均能部分模拟脂肪性肝病的发病,但不能完全复制其临床特点及病理生理学变化。该文对目前脂肪性肝病动物模型构建方案作一综述,为脂肪性肝病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e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最常见的肝脏疾病,它的高发病率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2E1亚型(CYP2E1)是参与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过程中的关键酶。"二次打击"学说为医学界普遍接受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二次打击学说"中,CYP2E1介导的脂质过氧化亦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对CYP2E1介导的脂质过氧化在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中作用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有可能探索出有效治疗脂肪性肝病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率不断升高且起病年龄渐趋低龄化,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在众多致病因素中,肠道菌群的改变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及进展密切相关。归纳了肠道菌群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以及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方式。可见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对延缓乃至阻止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进展可能有重要的作用,成为预防及治疗该病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