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4.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红曲具有以下特点:汤剂用量多为0.46~30 g,常用剂量6~15 g,散剂用量范围为20.7~37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止痢消食和胃治疗消化性疾病(细菌性痢疾,慢性结肠炎,食积,痞满,呕吐等),为0.46~15 g;降脂泄浊治疗代谢性疾病(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高尿酸血症,脂肪肝),为5~2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降脂泄浊常配伍山楂、荷叶、绞股蓝、桑叶、泽泻、决明子;活血消积常配伍山楂、荷叶、大黄、当归、肉桂等;止痛疗伤常配伍红花、苏木、乌头、牛膝、杜仲等。 相似文献
5.
6.
7.
8.
《吉林中医药》2019,(8)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当归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用量多为6~41. 4 g。2)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补血行血、调经止痛时,治疗妇科疾病、胃肠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肾系疾病、皮肤病、风湿性疾病等,为6~41.4 g;养血行血、温通经脉时,治疗腹痛、头痛、关节痛、周围血管病、痛风、产后痹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为9~41.4 g;养血润肠通便时,治疗便秘,为9~15 g;降逆止咳时,治疗感冒,为12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补血行血、调经止痛时常配伍白芍、黄芪、桃仁;养血行血、温通经脉常配伍桂枝、羌活;养血润肠通便常配伍肉苁蓉、何首乌;降逆止咳常配伍桔梗、杏仁、紫菀。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白芷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为3.75~50 g,常用剂量为3~10 g,散剂常用量为0.53~4.6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祛风止痛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耳鸣、脑外伤后遗症、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头痛、面瘫),为3.75~50 g(汤剂),0.53 g(散剂);通窍排脓治疗五官科疾病(鼻渊、角膜炎、口舌生疮、慢性鼻窦炎、变应性鼻炎、腺样体肥大、颈部淋巴结炎),为5~12 g(汤剂)、4.6 g(散剂);消肿排脓治疗骨科疾病(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皮肤科疾病(痤疮、白癜风等),为6~15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祛风止痛常配伍桂枝、羌活、川芎、细辛等;燥湿止带、固涩常配伍当归、苦参、泽泻、土茯苓等;通窍排脓常配伍鱼腥草、生黄芪、辛夷等;消肿排脓常配伍党参、白术、皂角刺等。 相似文献
14.
本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及临床应用,总结出细辛具有以下特点:汤剂中细辛的临床用量范围为0.03~200 g,常用量是3~15 g,丸、散剂中细辛的临床用量范围为0.5~1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的不同选择不同剂量的细辛,如细辛发挥温肺化饮、解表散寒的功效,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急性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胸部积液、心包炎、冠心病时,其用量为0.9~45 g;发挥温阳解表、通络泄浊的功效,用于治疗代谢综合征、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竭时,其用量为3~30 g。根据所治疗疾病的不同,细辛有不同的配伍药物,如温肺化饮、解表散寒时常配伍麻黄、干姜、五味子等;温阳解表、通络泄浊时常配伍附子、丹参、黄芪等。临床运用细辛正常剂量下(汤剂1~3 g,散剂每次0.5~1 g)未见明显毒副作用,但应密切关注其不良反应、煎服注意事项及配伍禁忌。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为利用临床常规监测的血药浓度数据估算病人的个体药动学参数,优化给药方案,设计、研制了临床药动学给药个体化系统(CPKDP程序)。方法:依据群体药动学原理及Bayes公式,CPKDP程序用FOXPRO 2.6和BORLAND C++ 3.1开发,在希望汉字系统UCDOS 5.0平台上运行。结果:CPKDP程序适用于具有不同药动学特征的多种药物,适用于不同给药途径的单剂量或多剂量给药。在群体药动学参数的基础上,结合病人个体特征,以1,2血药浓度作为反馈,即可拟合估算个体药动学参数,优化给药方案。结论:经初步应用,CPKDP程序是应用Bayes反馈法开展临床个体化给药工作非常实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17.
18.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瓜蒌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常用剂量多为6~40 g,最大剂量可至120 g。其次,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宽胸散结,治疗心血管病(冠心病、心律失常)、妇科病(月经不调、乳腺增生、乳腺炎)等,为9~100 g;清热化痰,治疗消化疾病(胃炎、食管炎)、呼吸疾病(支气管炎)、内分泌疾病(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带状疱疹等,为6~120 g;润肠通便,治疗便秘,为20~40 g。再次,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宽胸散结,常配伍薤白、桂枝、枳实;清热化痰,常配伍黄连、半夏、贝母等;润肠通便,常配伍玄明粉、枳壳、厚朴等。 相似文献
19.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芦根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为10~150 g,常用剂量为10~30 g,散剂常用量为4.14~15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芦根发挥其透热解毒治疗外感疾病(温病初起、伤风感冒、咽喉疾病、急性扁桃体腺炎)为15~50 g;发挥其生津止渴,清热除烦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咯血、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痈、肺间质纤维化)为30~60 g;发挥其清热和胃止呕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呕吐、消渴)为10~60 g,4.14g~15 g(散剂);发挥其清肃肺气,利尿除烦治疗泌尿系统疾病(肾结石、尿毒症)为60 g;发挥其清热利湿退黄治疗肝胆系统疾病(急慢性肝炎)为60~15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透热解毒常配伍麦冬、桑叶、菊花、薄荷等;生津止渴,清热除烦常配白茅根、冬瓜子、竹茹、葛根等;清热和胃止呕常配伍竹茹、沙参、天花粉、太子参等;清肃肺气,利尿除烦常配伍苍术、厚朴、生地黄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