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的:应用超声二维应变成像技术评价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右室纵向收缩功能。方法:根据甲亢的临床症状和相关辅助检查分为单纯性甲亢组(43例)和甲亢性心脏病组(20例),正常对照组33例。经胸采集并存贮3个心动周期标准心尖四腔二维图像,运用EchoPAC超声工作站进行脱机分析,在二维应变的模式下,测量右室游离壁和室间隔右室面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6个节段的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和右室整体收缩峰值应变值,并比较各收缩期峰值应变在3组间的差异。同时测量并分析右室舒张末横径(RVED)、右室射血分数(RVEF)、右室面积变化率(RVPCA)及三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TVSPV)等指标与右室整体收缩峰值应变的相关性。结果:甲亢性心脏病组右室游离壁及室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及右室整体的收缩期峰值应变较正常对照组和单纯性甲亢组均显著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纯性甲亢组右室游离壁及室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及右室整体的收缩期峰值应变较正常对照组稍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ED、RVEF、RVPCA及TVSPV与右室整体收缩期峰值应变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分别为=-0.355、0.3...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右心室心肌纵向收缩功能。方法将115例糖尿病患者按并发症分成四组,无并发症组35例(I组),伴微血管并发症44例(Ⅱ组),伴周围大血管并发症19例(Ⅲ组),在Ⅱ组或Ⅲ组基础上合并有冠心病和(或)脑梗死17例(Ⅳ组),正常对照者46例(NC组)。应用STI技术分别观察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纵向收缩峰值位移速度(VL)、收缩期蜂值应变(SL)及应变率(Sr L)、整体的应变、应变率参数。结果 2型糖尿病Ⅳ组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的VL及SL测值均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5),Ⅰ组、Ⅱ组、Ⅲ组基底段、心尖段的SL测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Ⅱ组和Ⅳ组心尖段的SL测值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5),Ⅱ组和Ⅳ组心尖段的Sr L测值低于对照组(P<0.05),而糖尿病各组间Sr L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人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和中间段SL高于心尖段,且中间段略高于基底段,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可定量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右心室各节段收缩功能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二维应变技术研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右室心肌的应变能力。方法:对31例CHF患者及31例正常人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经胸采集并存储3个心动周期的标准心尖四腔二维图形。运用EchoPAC超声工作站进行脱机分析,在二维应变模式下测量右室游离壁及室间隔右室面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的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和右室整体收缩期峰值应变。比较各收缩期峰值应变在两组间的差异。同时测量并分析右室面积变化率和右室射血分数与右室整体收缩峰值应变的相关性。结果:CHF组右室游离壁及室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及右室整体收缩期峰值应变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右室整体收缩期峰值应变与右室面积变化率及右室射血分数均呈正相关(r=0.567,P0.01;r=0.546,P0.01)。结论:CHF患者的右室心肌纵向收缩功能减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肺栓塞(APE)患者右室壁心肌应变的特点,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 STI)在评价 APE 右室收缩功能中的价值。方法将CT肺动脉造影(CTPA)确诊的APE患者78例分为高危组(21例)、中危组(29例)与低危组(28例),以健康体检正常者30例为对照组。应用2D STI 技术分别测量右室侧壁及室间隔的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心肌纵向收缩峰值应变(PSS)。结果中、高危组右室侧壁及室间隔各节段心肌PSS均低于对照组(P〈0.05);中、高危组间各节段心肌 PS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组右室侧壁中间段及室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心肌 PSS 低于对照组(P〈0.05)。高危组各节段心肌 PSS均低于低危组(P〈0.05);中危组右室侧壁基底段、心尖段及室间隔心尖段低于低危组(P〈0.05),其他节段与低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D STI技术可准确、敏感反应 APE患者右室收缩功能变化,为临床评价右心功能提供较好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运用二维斑点成像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与健康人间各参数的差异,证实DCM患者心脏纵向扭转的存在.方法 搜集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8年6月至2009年9月期间就诊的42例DCM患者作为DCM组和3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过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及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应用GE Echopac软件测量得到DCM组和对照组患者心尖四腔心的左心室壁的径向应变、应变率,左心室侧壁、室间隔、心尖及左心室整体纵向峰值扭转角度,对比两组间各参数的差异.结果 (1) DCM组患者左心房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均<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l),过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峰速度/舒张晚期血流峰速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DCM组患者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以及收缩期、舒张早期、舒张晚期径向峰值应变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3)对照组左心室侧壁的中间段、基底段以及心尖段呈逆时针扭转,而室间隔的基底段、中间段呈顺时针扭转,DCM组患者左心室侧壁的中间段呈逆时针扭转,而左心室侧壁基底段、心尖段、室间隔的基底段及中间段均呈顺时针扭转.DCM组患者左心室侧壁中间段和基底段、心尖段以及室间隔基底段的扭转角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对照组左心室呈较小角度的纵向逆时针扭转(0.76°±2.63°),而DCM组患者左心室呈纵向顺时针扭转(- 1.58°±3.42°),两组扭转角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DCM组患者左心室侧壁基底段、中间段与室间隔基底段扭转达峰时间差均与左心室的纵向峰值扭转角度具有相关性(r=0.409,P=0.007; r=0.396,P=0.009).结论 应用二维斑点成像技术,通过分析各节段应变、应变率及纵向扭转角度等参数,证实DCM患者心脏存在着一定角度的纵向顺时针扭转,DCM患者左心室侧壁基底段、中间段与室间隔基底段扭转达峰时间差可能是形成DCM患者心脏纵向扭转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组织速度成像(TVI)技术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后不同时间点心室心肌纵轴方向运动速度、运动位移、应变、应变率变化规律,研究其评价冠心病(CAD)介入治疗疗效的价值。方法对接受PCI治疗的15例冠心病患者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以及3个月时采用TVI技术检测心室各节段心肌收缩期纵轴方向运动速度及运动位移、组织形变及形变速率,并比较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差异。结果术前、术后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组织追踪成像(TTI)、应变(SI)及应变率成像(SRI)曲线各节段收缩期峰值参数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高。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2个节段(前壁基底段与中间段)收缩期峰值速度(SV)、收缩期峰值位移(SD)增高(P<0.05);术后3个月,8个节段(除前间隔心尖段、侧壁心尖段、后间隔心尖段)SV、SD增高更为显著(P<0.05)。术后3个月6个节段(前间隔基底段及中间段、前壁基底段及中间段、后间隔中间段、后壁心尖段)SV、SD与术后1周相比明显增高(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3个节段(前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收缩期最大应变值(S)及SRI的收缩期最大应变率值(SR)增高(P<0.05);术后1个月5个节段(前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及前间隔基底段、中间段)S、SR增高(P<0.05)。术后3个月9个节段(除侧壁心尖段、后间隔心尖段)S、SR与术前、术后1周相比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 TVI技术能准确地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缺血心肌的局部功能,动态观察PCI前、后局部心肌功能变化,可评价PCI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心室间和右心室内心肌收缩同步性。方法:连续观察肥厚型心肌病(HCM组)患者33例和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23例的动态组织多普勒图像,取样容积分别置于心尖四腔心切面房室瓣水平的左心室游离壁、室间隔、右心室游离壁,以及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中间段,测量从QRS波起始点到收缩期峰值的时间,并对两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HCM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达峰时间在左心室游离壁、室间隔、右心室游离壁、右心室游离壁中间段及基底段均显著延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右心室游离壁与左心室游离壁达峰时间的差值、右心室游离壁与室间隔达峰时间的差值、室间隔与左心室游离壁达峰时间的差值、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与中间段达峰时间的差值均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HCM患者存在心室间和右心室内心肌收缩不同步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对新生儿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7月钦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GDM母亲分娩的98例足月新生儿作为GDM组,根据母亲孕期血糖控制情况进一步将GDM组分为血糖控制达标组(63例)和血糖控制不达标组(35例)。选择同期收治的非GDM母亲分娩的足月新生儿383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新生儿血清心肌酶谱指标、室间隔厚度以及室间隔各节段(基底段室间隔、中间段室间隔、心尖段室间隔)收缩期峰值应变水平。结果 GDM组和对照组新生儿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和肌钙蛋白I(cTnI)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GDM组新生儿室间隔厚度增大,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的室间隔应变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血糖控制达标组相比,血糖控制不达标组新生儿室间隔厚度增大,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的室间隔应变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M母亲娩出新生儿的室间隔较正常足月儿厚,且存在左室心肌力学改变,血糖控制不达标者改变程度更明显。临床医...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应变率技术,评价正常人节段性左心房功能。方法:在心尖四腔及两腔心切面,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44例正常人各节段左心房长轴方向的应变率(SR)。比较心室收缩期(SR-S)、舒张早期(SR-E)和舒张晚期(SR-A)心房间隔、侧壁、下壁、前壁以及基底段、中间段和房顶部SR之间的差异性。结果:SR-S、SR-A的基底段和中间段均为下壁最高,间隔最低(均P<0.05);SR-E 4个房壁同一节段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R-S、SR-E下壁和侧壁基底段均高于房顶部(均P<0.05);SR-A则仅为下壁基底段高于房顶部(P<0.05)。结论:正常人心动周期中表现为左心房下壁和侧壁变形能力最高,且基底段高于房顶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可为临床上评价不同病理状态下左心房功能节段性改变的位置和程度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分析正常1~3个月龄婴儿,与正常成人心脏左心室各节段室壁心肌纵向收缩功能,为进一步评价该月龄婴儿的心肌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体检的正常成年人43例,正常1~3个月龄婴儿30例。采集并存储心尖段四腔心切面,应用软件描记分析,获得左心室壁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心肌纵向应变及应变率。结果:1~3个月龄婴儿与成人左心室侧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室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心肌纵向应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纵向应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1~3个月婴儿左心室壁心肌的纵向应变与成人左心室壁心肌纵向应变不同,该月龄婴儿心肌未发育到成人心肌程度。VVI技术可以客观分析该阶段婴儿的局部心肌纵向运动功能,并且便捷、准确的为临床判断其心脏功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3D-STE)观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早期患者左心室各节段面积应变峰值及达峰时间,评价其左室局部收缩功能。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就诊于青岛市市立医院拟诊断为冠心病患者118例,根据冠脉造影检查选出病例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病例组分为三组,左前降狭窄组(LAD)15例,左回旋狭窄组(LCX)11例,右冠脉狭窄组(RCA)9例。经胸采集心尖四腔心切面的左室全容积三维动态图像存储,应用3DT分析软件进行脱机分析,得出左心室16节段的面积应变峰值(PAS)及整体面积应变峰值(PAS-glo),左心室16节段面积应变达峰时间(TAS)及整体面积应变达峰时间(TAS-glo)。比较冠心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上述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的面积应变曲线的形态和走形趋势基本一致。与正常组比较,病例组狭窄冠脉所对应支配的节段面积应变峰值明显降低,达峰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AD组前间隔基底段、前间隔中间段、室间隔中间段的PAS降低,前壁基底段、前间隔基底段、前壁中间段、前间隔中间段、室间隔中间段的TAS延长;LCX组后壁基底段、侧壁基底段、后壁中间段的PAS降低,后壁基底段、下壁基底段、后壁中间段、侧壁中间段的TAS延长;RCA组室间隔基底段、下壁中间段的PAS降低,室间隔基底段、下壁基底段、下壁中间段TAS延长。整体面积应变与正常组相比无明显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可以准确评价冠心病早期患者的左室局部应变的异常,从而评价其左室局部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显像技术(2DSTI)识别冠心病的早期缺血心肌及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治疗效果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0例非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中左前降支(LAD)狭窄程度分为正常组,轻度狭窄组(75%)。分别于PCI术前1周内和术后3个月获取左室短轴观二尖瓣环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及心尖四腔观、二腔观,左室长轴观的高帧频二维超声心动图,应用斑点追踪显像(STI)软件,检测其相关供血心肌节段的收缩期纵向、径向、圆周峰值应变以及左室基底部、心尖部旋转角度和左室整体扭转角度。结果 PCI治疗前:正常组应变-时间曲线轮廓整齐,波峰值较大,重度狭窄组应变曲线形态紊乱,多数节段波峰低平。重度狭窄组大多数节段、中度狭窄组部分节段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重度狭窄组部分节段明显低于轻度狭窄组(P<0.05)。各冠脉狭窄组绝大部分供血心肌节段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及圆周收缩期峰值应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狭窄组收缩期在二尖瓣环及心尖水平最大旋转角度及整体扭转角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度狭窄组比较,在心尖水平最大旋转角度及整体扭转角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度狭窄组比较,仅整体扭转角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狭窄组心尖水平最大旋转角度及左室收缩期整体扭转角度与正常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P<0.05)。各组左室短轴收缩期峰值径向应变、圆周应变无明显改善(P>0.05)。中重度狭窄组左室收缩期心尖部最大旋转角度及整体扭转角度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1)应用2DSTI可定量评价左室心肌的局部功能和整体功能;(2)应用2DSTI能够识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2D-STI)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早期右心室功能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临床已确诊、常规超声心动图无肺动脉高压征象的COPD患者32例(COPD组),另选取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测量常规右心室收缩功能指标:右心室收缩期面积变化分数(FAC)、三尖瓣环收缩期峰值位移(TASPE)、右心室游离壁三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PSV)和右心室心肌做功指数(MPI);应用2D-STI技术测量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各节段收缩期峰值应变及右心室整体长轴应变(GLS)。结果:COPD组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收缩期峰值应变(-29.7%±-6.1%∶-36.7%±-5.8%,P0.01)以及右心室整体长轴应变(-24.6%±5.1%∶-28.4±4.5%,P0.01)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PD组TASPE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6±3.3)mm∶(22.1±3.7)mm,P0.01];COPD组常规右心室收缩功能指标中FAC、PSV和MPI测值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右心室游离壁收缩期应变指标能敏感提示COPD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的整体与局部改变,可为COPD患者临床诊疗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面积应变评价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明显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左心室缺血心肌的局部功能。方法本研究包括30例对照组和78例病例组,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未见明显节段性运动异常,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照组所有分支狭窄均小于50%,病例组至少一条主要分支狭窄大于70%,利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测量左心室17节段的面积应变,比较缺血心肌节段和正常心肌节段面积应变的差异。结果左前降支供血区域前壁中间段、前间隔基底段与中间段、心尖部面积应变和平均面积应变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左回旋支供血区域侧壁心尖段、后壁基底段与中间段面积应变和平均面积应变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右冠状动脉供血区域下壁中间段与心尖段面积应变和平均面积应变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结论面积应变是可以作为定量评价左心室局部心肌功能的一种可用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评价法洛四联症(TOF)胎儿右心室整体及局部心肌功能。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5年11月,在我院产前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诊断为TOF的胎儿24例,平均孕周(24.9±2.7)周。应用常规超声参数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RVFAC)测量右心室整体功能,应用VVI技术测量右心室纵向整体及节段心肌(右心室侧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及室间隔侧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的收缩期峰值应变(S)及应变率(SR),结果与同孕周的48例正常胎儿进行比较。结果:TOF胎儿组TAPSE、RVFAC与正常胎儿组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OF组胎儿右心室壁整体及节段心肌应变及应变率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TOF患儿右心功能在胎儿期即出现明显减低。VVI技术可定量评价TOF胎儿右心室整体及局部心肌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研究心肌缺血患者的左心室各节段心肌收缩期峰值圆周应变的变化规律,探讨其诊断心肌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仪获得31例对照组及56例冠心病(组)患者的高频帧二维图像,用二维斑点追踪软件测量左心室短轴基底部及乳头肌水平的收缩期峰值圆周应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冠脉狭窄50%~75%者后壁基底段、间隔基底段、前间隔基底段、后壁中间段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冠脉狭窄76%~98%者侧壁基底段、后壁基底段、下壁基底段、间隔基底段、前间隔基底段、前壁中间段、侧壁中间段、后壁中间段、前间隔中间段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冠脉次全及完全闭塞者各节段均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相关分析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乳头肌各节段心肌平均收缩期峰值圆周应变绝对值呈负相关(r=0.547,P<0.01).结论:当冠状动脉高度狭窄时,二维超声心动图无明显改变,但收缩期峰值圆周应变已明显降低.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能精确评价缺血心肌的局部应变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COPD)右心室收缩功能,研究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参数用于评价不同肺动脉高压程度COPD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的可行性。方法:研究纳入COPD患者37例,根据肺动脉收缩压程度分为:肺动脉压正常组,肺动脉高压组。同时选取19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进行肺功能测定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三组之间右心室收缩功能的差异。结果:COPD患者无肺动脉高压组和肺动脉高压组的右心室面积变化率,纵向右心室室间隔应变,径向右心室室间隔应变,纵向右心室整体心内膜应变均小于对照组(P0.05);PH组纵向右心室游离壁应变,纵向右心室室间隔应变,纵向右心室整体心内膜应变小于NPH组(P0.05);PH组纵向右心室游离壁应变,径向右心室游离壁应变,纵向右室整体心肌应变,径向右室整体心肌应变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可以用于评价COPD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相比常规的用于评价右心室收缩功能的超声心动图参数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及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评估肝硬化病人右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4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介入科、肝胆胰外科收治的肝硬化病人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MELD)分为MELD评分≤12分组、MELD评分13~18分组、MELD评分≥19分组,另选取40名符合要求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各组均行2D-STI及RT-3DI检查,比较各组间右心室应变参数及三维超声心动图参数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MELD评分≤12分组右心室游离壁纵向应变(RVFWSL)、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三尖瓣收缩期位移(TAPSE)、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RVFAC)降低,右心室舒张末期基底段横径(RVDd-base)升高(P<0.05);MELD评分13~18分组、MELD评分≥19分组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纵向应变(Bas-RVSL)、右心室游离壁中间段纵向应变(Med-RVSL)、右心室游离壁心尖段纵向应变(Api-RVSL)、RVFWSL、右心室四腔心应变(RV4CSL)、RVEF、TAPSE、RVF...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分析冠心病(CAD)不同程度冠脉狭窄缺血心肌及心梗后缺血心肌纵轴方向运动速度、运动位移、应变及应变率的特点,评价其对不同程度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72例CAD患者采用TVI技术检测心室各节段心肌收缩期纵轴方向运动速度及运动位移、组织形变及形变速率,并比较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组织追踪成像(TTI)、应变(SI)及应变率成像(SRI),检测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随着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狭窄程度加重,TVI各曲线变得紊乱,收缩期波峰显著降低,非心梗1级组、2 级组、3级组及心梗组各收缩期峰值参数逐渐降低,心梗组明显下降(P<0.05).运动立称(SD)、运动速度(SV)各组间比较:心梗组与非心梗1级组、心梗组与非心梗2级组比较,左前降支所支配的各基底段、中间段及前壁心尖段SV、SD均降低(P<0.05);非心梗3级组与1级组比较,3个节段(前间隔基底段、前壁基底段及中间段)SV、SD降低(P<0.05);心梗组与非心梗3级组比较,11个节段SV、SD降低(P>0.05).S、SR各组间比较:心梗组与非心梗1级组比较,11个节段组织应变(S)、应变速度(SR)降低(P<0.05);心梗组与非心梗2级组比较,除侧壁心尖段外,余10个节段S、SR降低(P<0.05);心梗组与非心梗3级组比较,5个节段(前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及前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S、SR降低(P<0.05);非心梗3级组与1级组比较,5个节段(前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及前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S、SR降低(P<0.05).结论 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缺血心肌节段的定量组织速度成像、组织追踪成像、应变及应变率成像四项收缩期峰值参数逐渐减低,有一定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扩大室间隔切除术前及术后左心室心肌收缩后缩短(PSS)的变化规律,探讨HOCM患者术后左心室心肌舒张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纳入2012年至2017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扩大室间隔切除术的39例HOCM患者。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分析左心室壁18个节段(前壁、下壁、前室间隔、后壁、后室间隔、侧壁的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的应变曲线。计算心肌收缩后应变指数(PSI),以PSI≥20%判定为该节段发生了PSS。对比分析术前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PSS分布情况以及术后各节段PSS的变化情况。结果:39例HOCM患者,共702个节段。术前共44个节段发生了PSS,其中基底段31个、中间段10个、心尖段3个。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PSS发生率以及PSI依次递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扩大室间隔切除术后,患者左心房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流出道最大压差以及二尖瓣反流均较术前明显缩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及收缩末期内径均较术前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二尖瓣舒张期血流E峰减速时间(DT)缩短(P0.05)、二尖瓣舒张晚期运动速度a’较术前增快(P0.05)。术后共19个节段发生了PSS,其中基底段10个、中间段6个、心尖段3个。与术前相比,术后总PSS发生率(2.71%vs. 6.27%)以及平均PSI[(2.34±2.33)%vs.(3.68±2.79)%]均显著降低(P均0.05),其中以基底段PSS发生率以及平均PSI降低最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HOCM患者的PSS发生率及PSI增高以室间隔基底段为著。扩大室间隔切除术后PSS发生率及PSI均较术前降低,以基底段为著,提示扩大室间隔切除术后HOCM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有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