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serratus plane,SP)阻滞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全麻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40例,年龄45~6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SP阻滞组(SP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后行超声引导下术侧SP阻滞,SP组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C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术后均行舒芬太尼PCIA。于术后2、4、8、12、24h行Prince-Henry疼痛评分(PHPS)。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及术后24h内舒芬太尼用量,24h内PCIA泵有效按压次数(D1)和实际按压次数(D2),计算D1/D2。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SP组PHPS疼痛评分在术后2h[(1.3±0.4)分vs.(3.0±0.5)分]、4h[(1.4±0.5)分vs.(2.9±0.7)分]、8h[(1.7±0.6)分vs.(2.7±0.6)分]明显低于C组(P0.05)。SP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287±41)μg vs.(375±66)μg]及术后24h内舒芬太尼用量[(54±17)μg vs.(88±25)μg]明显少于C组,D1/D2值(0.88±0.11vs.0.56±0.17)明显高于C组(P0.05)。两组均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能减轻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早期疼痛,增强术后镇痛效果,减少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的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对心肺转流(CPB)下胸腔镜心脏手术患者应激反应和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行CPB下胸腔镜心脏手术患者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18~64岁,BMI 18~28 kg/m2,ASA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SAPB组(S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S组于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SAPB,在前锯肌表面缓慢注射0.5%罗哌卡因20 ml, 30 min后测定阻滞效果,满意后实施全凭静脉麻醉。C组不做处理。两组采用相同的全凭静脉麻醉方法,术毕均行静脉自控镇痛。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CPB前(T2)、CPB结束时(T3)、手术结束时(T4)、手术结束后24 h(T5)抽取静脉血,测血浆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血糖(Glu)、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浓度。记录术中及术后24 h舒芬太尼的用量、苏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心胸外科重症监护室...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低位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对上腹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120例,男69例,女51例,年龄18~6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n=39),不行神经阻滞;常规SAPB组(SAPB组,n=40),全麻诱导前超声引导下双侧腋中线第5肋水平前锯肌...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低位前锯肌平面阻滞对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下行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22~64岁,BMI 18~26 kg/m2,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全身麻醉组(C组)和全身麻醉联合低位前锯肌平面阻滞组(T组),每组30例。T组在超声引导下行低位前锯肌平面阻滞,给予0.3%罗哌卡因25 ml。两组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下完成手术。术后VAS疼痛评分≥4分时肌注曲马多100 mg。记录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拔管后30 min、术后2、6、12、24 h VAS疼痛评分和累计镇痛补救情况。记录恶心呕吐、局麻药物中毒、气胸、穿刺部位血肿、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 T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拔管后30 min、术后2、6、12 h VAS疼痛评分、术后24 h累计镇痛补救率、恶心呕吐发生率均明显低于C组(P<0.05)。两组丙泊酚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出现局麻药物中毒、气胸、穿刺部位血肿、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结论 超声引导下低位前锯肌平面阻滞用于经皮肾镜取石术可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使用,提供术后12 h有效镇痛,且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5.
前锯肌平面阻滞是一种新颖的局部肌肉筋膜阻滞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胸部及腹部手术后的疼痛管理。超声引导下平面阻滞具有可视化、定位准确、安全性高、舒适度高等优点。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对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的研究,对前锯肌阻滞的解剖,超声引导下阻滞层面,穿刺入路,不同手术中的应用和使用的药物种类与注射容量方面进行综述,为其临床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serratus plane, SP)阻滞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急性疼痛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本院行择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女性患者60例,年龄40~65岁,BMI 20.1~24.5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SP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S组)和全身麻醉组(N组),每组30例。两组均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全身麻醉,S组在麻醉诱导后在超声引导下行患侧SP阻滞,注射0.3%罗哌卡因25 ml。N组不行SP阻滞。术后两组均行舒芬太尼PCIA。记录术后舒芬太尼用量、术后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和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记录麻醉诱导前、术毕、术后24和48 h NK细胞、NKT细胞、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记录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N组比较,S组术后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首次按压时间明显延长(P0.05),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与麻醉诱导前比较,术毕、术后24、48 h N组NK细胞、NKT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P0.05)。与N组比较,术毕、术后24、48 h S组NK细胞、NKT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后48 h内均无一例不良反应。结论乳腺癌手术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能明显缓解术后急性疼痛,减少围术期镇静镇痛药使用并减轻免疫抑制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菱形肌-肋间肌-低位前锯肌(RISS)平面阻滞对腹腔镜肾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肾切除术患者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25~6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C组)和全麻联合RISS平面阻滞组(T组),每组20例。T组在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患侧RISS平面阻滞,注射0.25%罗哌卡因30 ml,C组不行RISS平面阻滞。两组患者手术后均行PCIA。观察术后1、6、12、24、48 h静息及活动时VAS疼痛评分以及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记录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或并发症情况。结果 T组术后1、6、12、24 h的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舒芬太尼用量和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少于C组(P<0.05)。两组均未观察到气胸、局麻药中毒、血肿、严重低血压等并发症。结论诱导前RISS平面阻滞可有效提高腹腔镜肾切除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前锯肌平面阻滞与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胸腔镜手术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18~65岁,BMI 18~25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前锯肌平面阻滞组(S组)和胸椎旁阻滞组(T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支气管插管静脉全身麻醉,术后采用PCIA。S组于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T组则行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两组均使用0.4%罗哌卡因30ml,阻滞完成后30min使用针刺法测定并记录感觉阻滞平面;记录阻滞操作时间、起效时间、持续时间;记录术后2、4、8、12、24、48h的静息和咳嗽VAS评分;记录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术后48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舒芬太尼使用总量和哌替啶补救性镇痛例数;记录阻滞相关并发症、镇痛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T组比较,S组阻滞操作时间明显缩短,阻滞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1);S组术后12h静息时和咳嗽时VAS评分明显降低(P0.01),S组PCIA首次按压时间明显延长,S组PCIA 48h内按压次数、舒芬太尼使用量明显减少(P0.01),两组气胸、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或胸椎旁阻滞均可为胸腔镜手术患者提供良好术后镇痛,但前锯肌平面阻滞较胸椎旁阻滞作用更持久、操作时间更短、并发症更少,且能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对阿片类药物的需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锯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12月住院治疗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0例,性别不限,年龄48~67岁,BMI 21.3~26.7 kg/m~2,ASAⅠ或Ⅱ级,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患者分为前锯肌平面阻滞组(SP组,n=20)和对照组(C组,n=20)。记录术后在PACU内舒芬太尼追加剂量及总用量、48 h内疼痛VAS评分、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总按压次数;记录功能锻炼依从性及慢性疼痛的发生率;记录患者局麻药中毒、皮下血肿、感染、皮肤瘙痒、头晕、恶心呕吐、尿潴留、便秘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SP组术后舒芬太尼追加剂量及总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2、4、8、24、48 h疼痛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48 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及总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功能锻炼依从性明显较好(P0.05)。两组慢性疼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镇痛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非小细胞肺癌胸腔镜手术患者,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的多模式镇痛可有效控制术后疼痛,减少镇痛药的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和慢性疼痛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呼吸功能锻炼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经T6、T8水平入路的改良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对肝移植术患儿镇痛效果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择期行肝移植术患儿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0~3岁,ASA Ⅲ或Ⅳ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全身麻醉联合改良SAPB组(S组)和全身麻醉组(C组),每组15例。气管插管后S组于双侧T6、T8水平行超声引导下改良SAPB,注入0.25%罗哌卡因1 ml/kg+地塞米松0.2 mg/kg,各注射点等量均分。两组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方法一致。术后采用持续静脉泵注咪达唑仑2 μg·kg-1·min-1+瑞芬太尼3 μg·kg-1·h-1镇痛,并根据Comfort评分调整瑞芬太尼泵速。记录术中芬太尼及瑞芬太尼用量、术后瑞芬太尼用量及瑞芬太尼持续使用时间。于术后1、2、3、4、5、6 d检测总胆红素、白蛋白、AST、ALT浓度。记录ICU治疗时间、气管导管拔管时间以及术后肺部感染、肺不张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与C组比较,S组术中、术后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瑞芬太尼持续使用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术中芬太尼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后1 d比较,S组术后2 d AST浓度和术后4 d总胆红素、ALT浓度明显降低(P<0.05);C组术后2 d AST浓度和术后3 d ALT浓度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S组ICU治疗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气管导管拔管时间以及术后肺部感染、肺不张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全身麻醉联合超声引导下改良前锯肌平面阻滞可以减少肝移植术患儿术中、术后镇痛药物用量,可为肝移植术患儿提供良好的围术期镇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serratus anterior plane, SAP)阻滞对乳房假体植入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拟全麻下行双侧乳房假体植入术女性患者50例,年龄18~40岁,BMI 18~24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神经阻滞组(N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5例。在常规麻醉诱导前,N组行超声引导下双侧SAP阻滞,每侧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C组每侧SAP注射生理盐水20 ml。记录患者术后2、6、12和24 h静息状态下VAS评分、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用量、PCIA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次数;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患者满意度。结果与C组比较,N组术后2、6、12和24 h VAS评分明显降低,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和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明显降低,术后PCIA泵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次数明显减少,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可减轻乳房假体植入术患者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低位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和腰方肌阻滞(QLB)用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行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患者90例,男55例,女35例,年龄18~80岁,BMI 19~28 kg/m~2,ASA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SAPB联合全麻组(S组)、QLB联合全麻组(Q组)和单纯全麻组(G组),每组30例。记录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神经阻滞范围、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术后0.5、2、12、24、48 h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记录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补救镇痛例数、术后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及患者镇痛满意度评分。结果 S组阻滞操作时间和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Q组(P0.05)。术后0.5、2、12、24 h S组和Q组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以及术后48 h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G组(P0.05)。S组和Q组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G组(P0.05),补救镇痛率明显低于G组(P0.05),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少于G组(P0.05),镇痛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G组(P0.05)。S组阻滞平面集中在T_6—T_(11),Q组阻滞平面集中在T_7—L_1。结论低位SAPB和QLB均可有效缓解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早期切口痛,减少术中全麻药物用量以及术后镇痛药物用量。与QLB比较,低位SAPB操作更简单、起效时间短,适宜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与胸椎旁阻滞(TPVB)对胸外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检索Cochrane、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和中国生物医学全文数据库,纳入SAPB与TPVB在成人胸外科手术后镇痛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照Cochrane指导手册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及评价研究质量。采用RevMan 5.4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8篇RCTs,共计434例患者,其中SAPB组217例,TPVB组217例。两组术后1、2、4、6、12、24、48 h的静息及活动时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APB组术后48 h内阿片类药物用量明显低于TPVB组(MD=-9.34μg, 95%CI-17.1~-1.58μg,P=0.02),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TPVB组(RR=0.23, 95%CI 0.07~0.76,P=0.02)。结论 超声引导下SAPB与TPVB对胸外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相当,但采用SAPB患者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明显减少、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急性疼痛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拟行胸腔镜手术患者104例,男64例,女40例,年龄26~64岁,BMI 18~24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2例.S组采用全麻联合术前30 min行SAPB...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氟比洛芬酯和单纯氟比洛芬酯进行术后镇痛的疗效,探讨超声引导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氟比洛芬酯在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疼痛综合征的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9月在本院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的女性患者120例,年龄30~82岁,BMI 18~30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全身麻醉联合神经阻滞组(GB组)和全身麻醉组(G组),每组60例。GB组采用超声引导下0.375%罗哌卡因行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氟比洛芬酯镇痛,G组单纯静脉给予氟比洛芬酯静滴镇痛。记录患者术后1、7 d,1、3、6、12个月的疼痛缓解情况,采用VAS评分评估。记录患者术后1、3、6个月的慢性疼痛发生情况。生活质量评价采用简明SF-36健康简明量表,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神健康、活力、情感职能、社会功能8项评分。记录患者术后1、3、6、12个月SF-36生活质量指数8项评分。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120例,剔除4例后,两组分别有58例患者纳入研究。术后1、7 d,1、3、6、12个月GB组VAS评分明显低于G组(P0.05)。术后1、3、6个月GB组慢性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G组(P0.05),SF-36生活质量指数中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神健康、活力、情感职能、社会功能8项评分均明显高于G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氟比洛芬酯可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对预防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有效且安全性较高,适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serratus anterior plane block, SAPB)对经肋缘下开腹肝癌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开腹肝癌切除术患者55例,男33例,女22例,年龄48~65岁,体重57~72 kg,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SAPB联合全麻组(S组,n=28)和单纯全麻组(D组,n=27)。S组患者于全麻诱导后行超声引导下右侧第8—11肋SAPB,将0.5%罗哌卡因5 ml从第8—11逐肋分别注入。D组诱导后于相同位置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中采用七氟醚吸入和瑞芬太尼静脉泵注维持麻醉,术中根据需要追加舒芬太尼,术后均行舒芬太尼PCIA。记录术中瑞芬太尼、舒芬太尼用量,术后0~24 h和0~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分别在诱导时、术后1 h、24 h和48 h检测外周血干扰素γ(INF-γ)和IL-4的浓度,计算INF-γ/IL-4比值。结果与D组比较,S组术中瑞芬太尼[(1.92±0.47) mg vs (2.33±0.38)mg,P0.05]和舒芬太尼追加次数明显减少,术后0~24 h和0~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术后INF-γ浓度[1 h:(5.42±0.80)pg/ml vs (4.11±0.79)pg/ml, 24 h:(4.23±0.90)pg/ml vs (3.88±0.62)pg/ml, 48 h:(4.42±0.85)pg/ml vs (3.79±0.83)pg/ml, P均0.05]和INF-γ/IL-4比值明显升高(1 h:2.19±0.44 vs 1.62±0.71, 24 h:1.67±0.48 vs 1.35±0.42, 48 h:1.77±0.63 vs 1.58±0.60,P均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前锯肌阻滞可能有助于减轻肋缘下开腹肝癌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的免疫抑制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联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在开腹肝部分切除手术后镇痛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对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开腹肝部分切除手术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26~79岁,BMI 18~30 kg/m2,ASA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SAPB联合PCIA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TAP)阻滞用于下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下腹部手术患者90例,年龄25~55岁,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A组行超声引导下单侧TAP阻滞;B组行舒芬太尼PCIA;C组行舒芬太尼+罗哌卡因PCEA。所有患者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完成手术。观察并记录术后2、4、8、16、24h的VAS疼痛评分,及术后镇痛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与A组比较,B组在术后2、4、8、16h的VAS疼痛评分明显升高(P0.05);C组在术后24h的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A组比较,B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嗜睡明显增多(P0.05);C组恶心呕吐、下肢感觉及运动异常、尿潴留明显增多(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可有效缓解下腹部手术后24h内的疼痛,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与传统开胸手术比较,微创心血管外科手术具有手术切口小、阿片类药物用量少、术后拔管早、恢复快等优点,但术后疼痛仍较为明显。随着可视化技术及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普及,区域阻滞技术成功率和安全性大大提高,阻滞范围也逐渐由中枢性阻滞转移至周围神经阻滞,使其在微创心血管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筋膜平面阻滞技术,通过超声引导使局麻药在前锯肌间隙扩散,有效阻滞肋间神经外侧皮支,浸润胸长神经及胸背神经,为前外侧胸壁提供术中和术后镇痛。本文就超声引导下SAPB在不同类型微创心血管外科手术中应用的现状、优势及不足进行综述,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QLB)对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剖宫产产妇60例,年龄20~40岁,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QLB组(Q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Q组术毕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QLB,每侧注射0.33%罗哌卡因20ml,C组不阻滞。两组术毕均行PCIA,镇痛泵药液配方为曲马多800mg、奈福泮40mg,用生理盐水配成80ml。记录术后4、8、12、24、48h曲马多累计消耗量以及静息、咳嗽、翻身NRS评分、BCS舒适度评分;术后4、8、12、24、48h测定QLB的阻滞平面;记录总体镇痛满意度评分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Q组术后4、8、12、24、48h曲马多累计消耗量明显减少、静息NRS评分明显降低、BCS舒适度评分明显升高,术后12、24h咳嗽NRS评分以及术后4、48h翻身NRS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4、8、12hQLB的阻滞平面主要为T7—L1,阻滞的节段数为7,术后24hQLB的阻滞平面主要为T8—L1,阻滞的节段数为6,术后48hQLB的阻滞平面消退;Q组总体镇痛满意度明显高于C组(P0.05);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头晕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QLB能够明显减少剖宫产术后曲马多用量,降低术后疼痛评分,提高产妇术后舒适度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