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评价斜向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6-11采用OLIF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25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椎间高度、腰椎前凸曲度及融合节段曲度。结果 2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9(12~15)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椎间高度、腰椎前凸曲度及融合节段曲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19例椎间植骨完全融合,5例椎间植骨部分融合,1例植骨未融合。结论采用OLIF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在减少手术创伤和保护脊柱后方重要结构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供前柱支撑及力学稳定,有效地恢复椎间高度、扩大神经根管容积而达到间接减压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自体骨、同种异体骨、BMP复合骨应用于退变性腰椎病椎间植骨融合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10年1月采用脊柱植骨融合术治疗102例退变性腰椎病患者,根据植骨材料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自体骨组(A组,35例)、同种异体骨组(B组,33例)、BMP复合骨组(C组,34例)。3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Meyerding分级、术前椎间隙高度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不同时间点3组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及JOA评分等情况。结果 3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5年,平均3.2年。术后6~24个月各组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A、C组术后6、12、18、24个月椎间隙高度显著大于B组(P<0.05),A、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组植骨术后6个月出现融合患者,至24个月A、C组植骨融合率均为100%;B组于术后12个月出现融合患者,至24个月植骨融合率为87.88%,与A、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个月,各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A、C组JOA评分及改善优良率显著高于B组(P<0.05),A、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P复合骨在退变性腰椎病手术椎间植骨中与自体骨基本等效,并优于同种异体骨,且移植骨量充足,无需有创取材,具有融合快、成功率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与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将40例非手术治疗无效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OLIF组(采用OLIF治疗,20例)和MIS-TLIF组(采用MIS-TLIF治疗,20例)。记录两组手术情况,测量手术前后腰椎前凸角和椎间隙高度,采用JOA评分、疼痛VAS评分及ODI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6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OLIF组短(少)于MIS-TLIF组(P<0.05)。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疼痛VAS评分、ODI、JOA评分两组术后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OLIF组均优于MIS-TLIF组(P<0.001),术后疼痛VAS评分、ODI、JOA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LIF与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均能取得满意的疗效,OLIF术中出血量更少,在恢复腰椎前凸角及椎间隙高度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斜侧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与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DLS)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2018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30例DL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OLIF治疗15例(OLIF组)、采用TLIF治疗15例(TLIF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椎间融合、椎间孔高度及椎间高度恢复情况等;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腰腿疼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8.5±2.3)个月,末次随访时OLIF组均获得椎间融合,TLIF组1例未完全融合。OLIF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1 d及末次随访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 d及末次随访VAS评分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OLIF组术后1 d及末次随访ODI优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椎间孔高度及椎间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术后1 d时OLIF组优于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2种术式治疗DLS近期临床疗效良好。OLIF创伤小,ODI、椎间和椎间孔高度恢复优于TLIF。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OLIF)治疗腰椎病变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以2020年1月~2021年8月我科采用OLIF手术治疗的88例腰椎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其围手术期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情况、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JOA评分、椎间隙高度以及术中与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88例共计127个节段均完成OLIF手术,联合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26例(29.55%);取自体髂骨填塞于融合器后,行椎间植骨10例(11.36%),使用人工骨填塞的融合器78例(88.64%);手术时间(162.55±38.26)min,术中出血量(186.96±30.14)mL,术后住院时间(10.65±3.28)d。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ODI指数均显著降低,JOA评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 在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不稳的手术中,探讨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与椎间融合器植骨这两种不同融合术式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09-2015-09月手术治疗的62例腰椎不稳患者,均予以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椎间融合器植骨30例,打压植骨32例,对两种不同植骨方式进行术后的椎间隙高度、JOA评分和融合率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其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有显著提高(P0.05);与术后相比,打压植骨组末次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有明显下降(P0.05),且显著低于椎间融合器植骨组(P0.05)。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性提高(P0.05);且组间的改善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术式的融合率相比,打压植骨组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分别为93.8%和96.9%,均低于融合器组的100%,但组间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虽然打压植骨融合术后的椎间隙高度有明显丢失,但其在JOA评分、植骨融合率方面与椎间融合器植骨的效果无明显差异,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Cage椎间融合术中应用同种异体骨和自体骨植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柳州市柳江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行腰椎后路Cage椎间融合术的6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自体骨植骨组和同种异体骨植骨组各30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6、12个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疗效;定期行影像学检查观察固定节段融合情况。结果自体骨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同种异体骨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融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自体骨组术后3、6个月融合率高于同种异体骨组(P0.05)。术后3、6、12个月两组ODI指数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种异体骨组感染1例,骨延迟愈合1例,自体骨组供区疼痛1例;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无椎弓根螺钉断裂、松动、脱出及椎间融合器脱出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后路腰椎Cage椎间融合术中应用自体骨植骨,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损伤轻微,早期融合率高的优点;同种异体植骨可达到与自体骨植骨类似的近期临床效果,在无法进行自体骨移植或自体骨移植骨量不足等情况下可以使用,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国内外公认椎体间融合术(PLIF)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最佳手术方式,但椎间融合器的应用尚存争议。目的:比较同一患者应用自体骨植骨和椎间融合器行PLIF治疗不同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至2012年1月收治两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61例,两个病变节段分别应用自体骨植骨和椎间融合器行腰椎后路PLIF。术前、术后和随访期间的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功能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临床疗效评估;Tailland指数、Boxal指数、滑脱角、腰椎生理前凸角进行影像学疗效评估;Suk法进行椎间融合评估;测量比较各节段的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47个月,平均28.4个月。JOA评分治疗改善优良率为91.8%,术后JOA评分、ODI、VAS、Tailland指数、Boxal指数、滑脱角、腰椎生理前凸角均较术前明显好转(P〈0.01),且末次随访无丢失(P〉0.05)。应用自体骨植骨的融合时间为(8.8±3.4)个月,融合率为93.4%;应用椎间融合器的融合时间为(9.4±2.9)个月,融合率为95.1%,两种椎间融合方式的融合时间及融合率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各腰椎间隙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平均高度及椎间孔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但两种椎间融合方式术前和术后的腰椎间隙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平均高度及椎间孔高度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体骨植骨椎间融合方式末次随访的椎间隙前缘高度、平均高度及椎间孔高度与术后比较丢失明显(P〈0.05)。结论:两种椎间融合方式均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及椎间融合,而椎间融合器在维持椎间高度方面表现优异,其联合前方自体骨植骨可以作为PLIF的理想椎间融合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后路经皮内固定加前路斜外侧椎间融合(OLIF)通道病灶清除植骨治疗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采用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前路OLIF通道病灶清除植骨治疗55例腰椎结核患者。记录围手术期指标,评估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4~60个月。术中出血量360~695 ml,手术时间251~394 min,住院时间8~13 d。末次随访时,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疼痛VAS评分、ODI、Cobb角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 0. 01); 54例椎间植骨融合,1例未融合。结论 后路经皮内固定加前路OLIF通道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腰椎结核,创伤小、康复快,能彻底清除病灶,恢复脊柱正常序列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椎间盘镜下减压B-Twin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8-01-2010-05收治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32例,均为单节段病变,L1.2例,L2,3 8例,L3、4 20例.均行后路椎间盘镜下B-Twin椎间植骨融合术.结果 3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36个月,平均26.7个月.术后腰腿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VAS评分术前平均为(8.5±1.2)分,末次随访平均为(0.5±0.4)分;ODI术前平均(79±4)%,末次随访为(15±4)%,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间隙高度术前平均为(8.95±1.4)mm,术后12个月平均为(12.2±0.7)mm.31例椎间植骨均获得融合,融合时间为4.1~6.1个月,平均4.9个月.结论 椎间盘镜下B-Twin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临床疗效可靠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斜向腰椎间融合术(OLIF)与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自2017-03—2018-03分别采用OLIF与TLIF手术治疗的50例单节段腰椎滑脱症,TLIF组26例,OLIF组24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腰椎滑脱复位情况。结果 50例均获得6个月随访。与TLIF组比较,OLIF组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住院时间更短、术后3 d疼痛VAS评分及ODI指数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2组手术时间、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及O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LIF组术后3 d、3个月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优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2组术后6个月时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LIF组与OLIF组术后3 d、6个月时腰椎滑脱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LIF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早期症状改善明显等优点,其在保护腰椎后方结构的同时减少了对椎管的干扰,有效地提供前中柱支撑,更好地恢复椎间高度,并扩大椎间孔面积,从而达到间接减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融合联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47例骨质疏松性腰椎滑脱患者病例资料,其中男18例,女29例;年龄50~79岁,平均(62.55±7.46)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椎间融合联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面积、滑脱距离、腰腿痛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术后结合影像学评估椎间融合情况,记录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6~12个月,平均(8.50±2.12)个月的随访。47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均无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术中1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但术中、术后无特殊不适。出现脑脊液漏2例,术后采取头低脚高位,放置引流管7 d后拔除,未见脑脊液漏出。术后出现手术切口延迟愈合2例,其中1例经清创缝合后愈合,另1例经反复换药后愈合。术后出现神经残余症状5例,经脱水、营养神经、骶管注射及物理治疗3个月后痊愈。所有滑脱椎体术后均有不同程度复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椎间孔面积、滑脱距离、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及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个月的椎间隙、椎间孔面积、滑脱距离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与ODI评分却有改善(P0.05)。随访期间未见螺钉松动及复位丢失,椎间植骨融合100%。结论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可有效解除神经压迫,同时联合骨水泥进行椎弓根螺钉强化,有效提高螺钉把持力,增加复位与固定的可靠性、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合并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17-11采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38例腰椎滑脱症合并骨质疏松。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椎体滑脱角。结果 3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5(13~24)个月。所有患者椎体滑脱复位良好,末次随访时35例椎间植骨融合。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松动、移位,无断钉、断棒。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椎体滑脱角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末次随访时以上指标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滑脱症可有效重建脊柱稳定性,提高椎弓根钉抗拔出力,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后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减压、单枚B-Twin融合器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1例,其中17例伴腰椎不稳。均有腰痛伴单侧下肢痛。均为单节段病变,其中L3/41例,L4/512例,L5/S18例。术前椎间隙高度7.73±1.61mm;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为31~45分,平均37.5±6.9分。均行后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减压、单枚B-Twin融合器椎间植骨融合术。随访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进行ODI评分,并行影像学检查观察融合器位置、椎间隙高度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5~2.1h,平均1.7h;术中出血量75~190ml,平均90ml。术中无神经和血管损伤等并发症。2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无感染、血肿、神经功能损伤及融合器脱落等并发症。术后1个月ODI为10~19分,平均(15.5±4.2)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末次随访时ODI为7~12分,平均(9.6±3.8)分,与术后1个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个月椎间隙高度为10.23±1.49mm,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末次随访时为7.75±1.74mm,与术前比较无著性差异(P0.05),与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1);椎间融合器位置良好,植骨均融合。结论:后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减压、单枚B-Twin融合器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或术后可能发生不稳的患者创伤小、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创多裂肌间隙经椎间孔减压腰椎间植骨融合治疗单阶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骨质疏松的效果。方法 2007年7月~2008年7月,对收治的37例单阶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骨质疏松患者,作微创多裂肌间隙经椎间孔减压腰椎间植骨融合固定治疗,手术后随访观察椎体间植骨融合情况和临床效果,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采用ODI及VAS评估患者功能。结果 37例患者随访14~20个月,平均17个月,VAS评分术前为8.7±0.77分,术后1个月为4.67±0.77分,末次随访为1.77±0.88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ODI评分术前为39.61±2.71分,后一个月为17.47±3.31分,末次随访为5.70±1.67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椎间隙高度术前为6.98±0.87mm,术后一个月为12.71±0.75mm,末次随访为9.87±0.97mm,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4例患者术后出现单侧小腿、足背痛觉过敏和姆伸肌力减弱的症状加重,经治疗后恢复。结论微创多裂肌间隙经椎间孔减压腰椎间植骨融合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单阶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及各自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采用两种不同的植骨方法治疗64例腰椎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意愿分为打压植骨组和椎间融合器植骨组。打压植骨组40例,男2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2岁。椎间融合器植骨组24例,男16例,女8例;平均年龄61岁。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术后椎间隙高度变化、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临床疗效优良率及植骨融合率等指标。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28个月,平均23个月。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即刻比较,椎间融合器植骨组显著高于打压植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均行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各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术后1年复查X线片显示:椎间融合器植骨组植骨融合率均显著高于打压植骨组。结论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间打压植骨融合与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腰椎不稳,两种术式比较无明显临床疗效差异,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同种异体骨Cage在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术后的融合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使用同种异体骨Cage行TLIF的30例患者(38个节段)临床资料。男25例,女5例;年龄44~72岁,平均56.9岁。腰椎间盘突出症20例,腰椎滑脱7例,腰椎管狭窄3例。手术节段:单节段22例,L_(3、4) 4例,L_(4、5) 13例,L5、S1 5例;双节段8例,L_(4、5)~L5、S1 6例,L_(3、4)~L_(4、5)2例。病程6~36个月,平均12个月。术前,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术后3、6个月摄正侧位X线片及行CT三维重建评估融合率;术前及术后3 d、3个月、6个月分别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椎间隙高度。结果手术时间2.1~4.3 h,平均3.1 h;术中出血量150~820 mL,平均407.5 mL。3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5个月,平均16.4个月。1例术后6个月出现Cage下缘碎裂,不伴Cage移动,无神经症状;其余患者均无Cage脱出、位移、碎裂等情况发生。所有患者均无局部或全身变态反应或感染征象,随访期间无神经压迫、受损症状。30例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评分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显著优于术后3个月(P<0.05);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及CT三维重建示,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融合率分别为55.3%(21/38)、92.1%(35/38)、100%(38/38)。术后3 d、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 d比较椎间隙高度有所丢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种异体骨Cage在腰椎TLIF术后可提供早期稳定性和较高融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研究植骨量对于椎间融合成功率及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行腰椎后路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共98例,均给予采取后路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椎间植骨+cage植入椎间融合手术,术中分别给予植入4 m L、5 m L、6 m L骨粒,给予打压后植入Cage,给予行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加压固定。3组病例分别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定期随访,进行CT检查及患者功能评分检测,通过对3组患者植骨粒体积、临床效果改善率、植骨融合率、椎间隙高度变化等进行对比,评估不同植骨量椎体植骨融合术后效果。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28个月,平均21个月。三组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结果 A组优良率为90.3%,B组为91.0%,C组为91.2%,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B、C组椎间隙高度变化分别为(8.7±1.7)mm、(9.8±1.7)mm、(10.1±1.8)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复查腰椎CT片提示:三组椎间融合成功率均较高,B组、C组其椎间植骨融合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植骨量在术后患者症状改善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但随着植骨量的增加,术后影像学评价效果显示植骨量越大早期植骨融合率越高,减小了椎间隙高度丢失。长期随访显示植骨量低于5 m L存在植骨不融合隐患,因此建议椎间植骨量应达5 m L以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LIF)与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TLIF)手术治疗退行性脊柱滑脱与不稳的疗效。方法 162例退行性脊柱疾病患者中,86例行PLIF术,76例行TLIF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观察术前术后滑脱复位、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变化,使用ODI、VAS评分方法对患者术前术后情况进行评估,按照影像学Brantigan和Steffee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同时记录并发症及其转归。结果与PLIF组比较,TLIF组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手术并发症少(P<0.05),而滑脱复位、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变化、ODI、VAS评分、ODI改善率、植骨融合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PLIF与TLIF均为手术治疗退行性脊柱滑脱与不稳的有效方法,而TLIF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同种异体骨Cage在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术后的融合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使用同种异体骨Cage行TLIF的30例患者(38个节段)临床资料。男25例,女5例;年龄44~72岁,平均56.9岁。腰椎间盘突出症20例,腰椎滑脱7例,腰椎管狭窄3例。手术节段:单节段22例,L_(3、4) 4例,L_(4、5) 13例,L5、S1 5例;双节段8例,L_(4、5)~L5、S1 6例,L_(3、4)~L_(4、5)2例。病程6~36个月,平均12个月。术前,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术后3、6个月摄正侧位X线片及行CT三维重建评估融合率;术前及术后3 d、3个月、6个月分别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椎间隙高度。结果手术时间2.1~4.3 h,平均3.1 h;术中出血量150~820 mL,平均407.5 mL。3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5个月,平均16.4个月。1例术后6个月出现Cage下缘碎裂,不伴Cage移动,无神经症状;其余患者均无Cage脱出、位移、碎裂等情况发生。所有患者均无局部或全身变态反应或感染征象,随访期间无神经压迫、受损症状。30例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评分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显著优于术后3个月(P0.05);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及CT三维重建示,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融合率分别为55.3%(21/38)、92.1%(35/38)、100%(38/38)。术后3 d、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 d比较椎间隙高度有所丢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种异体骨Cage在腰椎TLIF术后可提供早期稳定性和较高融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