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弹性髓内钉治疗大龄儿童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弹性髓内钉(TEN)和石膏外同定治疗儿童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30例儿童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病例资料,其中14例行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弹件髓内钉组),16例采用手法复位髋石膏固定(石膏固定组)治疗,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术后对两组患儿的影像学结果、髋关节功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所有患儿术后随访20~43个月,平均31个月.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8~17周,平均10.5N.TEN组未发生切口感染、内同定物失效或断裂,有1例患儿术后复查有轻度矢状面成角,无髋内翻、肢体短缩等畸形.所有患儿随访中均未发现有骨骺损伤早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石膏固定组术后复查有5例患儿出现轻度矢状面成角畸形,髋内翻畸形3例,肢体缩短6例.早期结果按Beaty标准:TEN组满意率为92.9%,明显优于石膏固定组62.5%(P<0.01);晚期结果按Theologis标准:TEN组满意率为100%,石膏同定组81.3%,两组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髋关节功能按Sanders标准:TEN组优12例,良1例,优良率:92.9%;石膏固定组优9例,良4例,优良率:81.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N固定治疗儿童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临床疗效优于石膏固定法,它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固定更为牢同、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单根弹性髓内针(ESIN)治疗2~4岁儿童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年4月~2006年4月我院收治的5例2~4岁股骨干骨折患儿,采用单根弹性髓内针内固定加髋人字石膏外固定进行治疗。出院后定期门诊随访,观察患儿影像学改变及临床疗效,随访时间为6~11个月。结果单根弹性髓内针治疗2~4岁儿童股骨干骨折住院时间短,平均住院时间5.6d,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5.6周,无再骨折、骨不连的发生,髋、膝关节活动正常。随访时无跛行,无患肢旋转畸形,1例患肢延长0.5cm。X线片显示为小于5°的成角愈合,无骨折断端重叠愈合。下肢功能评分优秀率为100%。治疗费用高于保守治疗。结论单根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是治疗2~4岁儿童股骨干骨折的有效方法,具有便于家长护理,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容易被家长接受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儿童髋部锁定加压接骨板和空心钉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Delbet Ⅱ、Ⅲ型)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间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湖南省儿童医院、佛山市中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和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儿童医院,因股骨颈骨折(Delbet Ⅱ、Ⅲ型)接受儿童髋部锁定加压接骨板和空心钉内固定治疗114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8例,女46例.受伤年龄3.0~14.0岁,平均9.30岁.骨折分型:Delbet Ⅱ型83例,Ⅲ型31例.行儿童髋部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术25例(儿童髋部锁定加压接骨板组),行空心钉内固定术89例(空心钉组).末次随访采用Ratliff分级功能评分,并发症评估包括股骨头坏死、骨骺早闭及髋内翻等.结果 术后随访12~48个月,平均23.3个月.儿童髋部锁定加压接骨板组术后Ratliff分级功能评分(优22例,良2例,差1例)优于空心钉组(优54例,良19例,差1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儿童髋部锁定加压接骨板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20.00%(5/25)低于空心钉组42.70%(3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且空心钉组5例术后因内固定失效行二次翻修手术.儿童髋部锁定加压接骨板组术后影像学上达到骨性愈合的时间为(9.64±1.60)周与空心钉组(10.11±1.87)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2).结论 相对于空心钉,儿童髋部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Delbet Ⅱ、Ⅲ型)术后Ratliff功能评分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在治疗上可能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顺行弹性髓内针与逆行交叉克氏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近远期并发症,探讨顺行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优势。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作者采用弹性髓内针技术儿童治疗肱骨髁上骨折35例,为A组,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对62例(为B组)GarlandⅡ型和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采用复位后交叉克氏针固定。分别对两组患儿于术后3个月和6个月进行肘关节Mayo评分、ROM测量、提携角测量。结果A组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及ROM评测均优于B组(P〈0.01,P〈0.05)。A组提携角改变较B组有明显优势,两组均无肘外翻发生。结论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并发症较克氏针固定技术明显减少,尤其是在预防肘关节僵硬和肘内翻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儿童肱骨干骨折弹性钉固定术中使用克氏针辅助复位,并与手法复位弹性钉固定进行对比,以明确其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0年2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41例儿童肱骨干骨折患儿,分别采用克氏针辅助复位弹性钉治疗(20例,A组)、手法复位弹性钉治疗(21例,B组).A组男11例,女9例,年龄(8.82±3.12)岁;B组男13例,女8例,年龄(9.09±2.78)岁.观察并比较两组闭合复位成功率、手术时间、放射次数、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功能评分等.结果 A组所有病例均获得闭合复位,B组成功闭合复位16例,5例行切开复位,两组闭合复位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35.5±4.60) min、照射次数(10.21±3.53)次,B组手术时间(47.5±7.00)min,照射次数(14.70±5.02)次,两组在手术时间及照射次数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3).A组骨折愈合时间(7.32±1.03)周、住院时间(6.54±1.21)d,B组折愈合时间(7.64±0.88)周,住院时间(6.94±1.53)d,两组在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31、P=0.387);B组发生2例桡神经损伤,1例创口感染,A组则未出现明显并发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06);两组功能评分分别为(91.2±3.1)分、(90.1±5.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0).结论 相对于手法复位,儿童肱骨干骨折弹性钉固定术中使用克氏针辅助闭合复位能提高复位成功率,并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射线照射,且不影响术后疗效,临床上可适当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儿童股骨颈骨折是一类严重的损伤,其潜在的、灾难性的并发症就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本文介绍股骨颈骨折的外科治疗方法.并分析股骨颈骨折后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1994年至2006年,共外科治疗8例儿童股骨颈骨折.其中男3例,女5例,平均年龄11(8~14)岁。创伤性骨折6例.陈旧性骨折2例;Ⅰ型骨折1例,Ⅱ型骨折2例,Ⅲ型骨折5例。1例采用单纯闭合复位髋人字石膏固定,5例行闭合复位、2枚直径6.5mm空心钉固定,1例用滑动鹅头钉加髋人字石膏固定,1例行关节融合、粗隆下截骨加髓人字石膏固定,结果均骨折愈合,术后8周左右拆除石膏,术后平均随访时间5(2~12)年,无一例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髋内翻、骨折不愈合及骺板早闭。结论外科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是确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监测指导儿童前臂骨折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针内固定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3年7月我们实施的130例儿童前臂骨折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术患儿临床资料。手术均由本院同一组医生完成。根据术中监测骨折复位情况分为两组:采用术中超声监测加间断X线摄片进行骨折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术65例,为实验组;采取间断C臂摄片了解复位情况及内固定位置情况65例,为对照组。结果在术中超声监测下,实验组全部闭合复位成功,并成功穿针固定。术毕X线C臂照射确证复位内固定满意,闭合复位及穿针过程无神经血管损伤发生。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所需时间更少[(13±5)min vs(19±6)min,P=0.03],闭合复位成功率更高(100%vs 73.8%,P0.01),C臂照射次数明显减少(1.2±0.3 vs 5.1±0.7,P0.01)。结论术中超声监测加X线片可清楚显示骨折断端、远端骨骺骺板及周围软组织形状及变动情况,显示闭合复位术中骨折的复位过程及弹性髓内针在骨折端的通过情况,闭合复位成功率高,且一次复位成功率高,手术时间短,术中X线C臂照射次数少,方法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儿童股骨转子下骨折保守治疗与微创手术治疗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比较儿童股骨转子下骨折保守治疗与微创手术治疗的放射学结果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2年4月~2006年4月45例年龄3~15岁的股骨转子下骨折患儿,分别采用保守治疗(皮或骨牵引加髋人字石膏固定治疗16例)及微创手术治疗(克氏针结合石膏外固定治疗19例,弹性髓内钉固定10例),对本组患儿的放射学结果、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等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全部病例获24~60个月随访,45例骨折都一次愈合,愈合时间为8~17周(平均10.5周).早期放射学结果按Beaty标准:保守治疗组结果满意占37.50%,微创手术治疗组为89.66%.晚期放射学结果按Theologis标准:保守治疗组结果满意占62.50%,微创手术治疗组为96.55%.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功能按Sanders标准:保守治疗组优12例,良4例,微创手术治疗组优28例,良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手术治疗比保守治疗能获得更满意的早、晚期放射学结果,并发症更少,临床疗效更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出坐骨重叠征(ischium overlap sign,IOS)的概念,并分析其与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手术后再脱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7年5月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治疗的88例(105髋)DDH患儿病例资料,其中男童16例、女童72例;平均年龄12(5~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4(15~59)个月;双侧17例,左侧63髋,右侧42髋;1髋为髋臼发育不良,11髋半脱位,93髋全脱位。术中行髋关节造影检查,按照Bowen标准选择闭合或切开复位石膏固定术。IOS是指在人类位髋关节造影平片上股骨头软骨内缘与坐骨外缘的重叠关系,二者重叠为Ⅰ度,相接为Ⅱ度,分离为Ⅲ度。将93髋全脱位按照IOS分度进行分组,比较组间再脱位发生率。结果 1髋髋臼发育不良和11髋半脱位者IOS均为Ⅰ度。93髋全脱位中IOSⅠ度14髋,Ⅱ度39髋,此两组均行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无再脱位病例;Ⅲ度40髋中,闭合复位石膏固定17髋,6髋再脱位;切开复位石膏固定23髋,1髋再脱位。本研究发现Ⅲ度组的再脱位发生率(7/40,17.5%)高于其他两组(P=0.006)。IOS为Ⅲ度的40髋中,闭合复位的再脱位发生率(6/17,35.3%)高于切开复位(1/23,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18,P=0.034)。结论 IOS与DDH术后再脱位有一定的关系,IOS为Ⅲ度的髋关节如行闭合复位,再脱位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儿童股骨头骨骺滑脱在机器人导航下经皮原位固定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2010年1月至2021年1月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20例儿童股骨头骨骺滑脱病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n=8)和对照组(n=12)。试验组患者采用机器人导航下经皮原位固定治疗,共8例(8髋),其中男5例(62.5%),女3例(37.5%),平均年龄为(10.7±2.9)岁;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经皮闭合原位固定治疗,共12例(12髋),其中男8例(67%),女4例(33%),平均年龄(11.9±1.6)岁。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测量术后X线片上的Southwick角。结果 20例(20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最短2个月,最长3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5.3±6.0)个月。试验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从术前的(35.1±15.7)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86.6±8.60)分,髋关节功能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3,P0.05);术后Southwick角较术前平均减小29.7°(95%CI:16.9°~42.4°,P0.05)。对照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从术前(50.8±22.2)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82.2±7.9)分,髋关节功能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0,P0.05);术后Southwick角较术前平均减小16.5°(95%CI:2.2°~30.8°,P0.05)。截至末次随访时无一例伤口感染、断钉、骨不连、股骨头缺血坏死等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结论机器人导航下经皮原位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头骨骺滑脱安全有效,具有精准、微创、操作方便的优势,可最大程度减少儿童髋部医源性损伤,预后优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弹性髓内针固定治疗Gartland 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疗效和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3年5月至2015年2月采用弹性髓内针治疗的Gartland 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共28例,其中男16例,女12例,患儿年龄2岁6个月~11岁,平均年龄5.1岁.所有患儿均为闭合性损伤.在麻醉下和C型臂透视下,先行骨折闭合手法复位,复位满意后取直径合适大小弹性髓内针2枚,折弯后由肱骨近端外侧1.5cm纵行切口穿入肱骨骨髓腔,直至骨折线远端干骺端内固定.上肢绷带悬吊制动.术后定期随访行X线检查,按照Flynn功能评价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本组28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7个月,平均10.5个月,随访期最短6个月,最长27个月.从临床表现及X线片评估患肢骨折愈合及功能情况,术后1周患肢活动稍受限,术后1个月均去除悬吊绷带并患肢自由屈伸活动,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术后取钉时间最短33 d,最长8周.最后一次随访时,所有患儿Baumann角、前倾角均在正常范围内.患儿均未发生伤口感染、髓内针移位,未出现Volkmann挛缩、肘内翻畸形、神经损伤.按照Flynn功能评分,优25例,良3例.结论 弹性髓内针治疗Gartland 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能避免损伤神经,因切口位置隐蔽,创伤小;内固定稳定无需石膏外固定,能防止前臂Volkmann挛缩的发生,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目的比较经大转子外侧进带锁髓内钉和锁定钢板治疗青少年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由三明市第二医院和福州市第二医院收治的29例青少年股骨干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带锁髓内钉组(n=16)和钢板组(n=13)。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的切口长度、出血量、早期下地负重时间和临床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测量并比较双侧的颈干角及冠状位股骨干轴线成角。采用NAHS评分法评估两组患儿患侧的髋关节功能。结果髓内钉组的切口长度为(5. 27±0. 39) cm,钢板组(7. 66±0. 41)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 287,P=0. 011);髓内钉组出血量和早期下地负重时间分别为(131. 88±6. 43) m L和(52. 81±3. 37) d,钢板组分别为(145. 25±7. 79) m L和(64. 35±3. 42)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髓内钉组达到临床愈合的时间为(60. 25±3. 86) d,钢板组为(70. 63±8. 8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 594,P=0. 028)。髓内钉组患侧颈干角、冠状位股骨干轴线成角分别为(150. 11±1. 62)°和(178. 88±0. 49)°,健侧分别为(150. 20±1. 01)°和(178. 84±0. 3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钢板组患侧颈干角、冠状位股骨干轴线成角分别为(150. 37±1. 11)°和(178. 88±1. 09)°,健侧为(149. 98±0. 98)°和(179. 12±0. 4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髓内钉组和钢板组髋关节的NAHS评分分别为(94. 19±2. 37)分和(94. 46±2. 2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 317,P=0. 748)。末次随访时29例患儿均达到骨性愈合。钢板组有1例出现螺钉松动并延迟愈合,1例出现轻微股骨远端外翻畸形。结论相对于锁定钢板,带锁髓内钉治疗青少年股骨干骨折具有切口小,出血量少,愈合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三人法闭合复位及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Ⅳ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及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45例Ⅲ型或Ⅳ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资料。按骨折分型对患儿进行分组, 将26例Ⅳ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A组, 其中男19例, 女7例, 平均年龄为5.5岁, 受伤侧为左侧12例, 右侧14例。将119例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B组, 其中男84例, 女35例, 平均年龄为5.4岁, 受伤侧为左侧73例, 右侧46例。收集患儿年龄、性别、骨折时间、手术时间及克氏针固定方式等;观察患儿术后针道感染、骨折愈合、神经损伤恢复、术后鲍曼角、提携角丢失和肘关节活动度等情况;术后肘关节的功能恢复情况评估采用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结果所有患儿术后均未出现肘内翻、骨不连、骨化性肌炎或Volkmann缺血性挛缩, 术后提携角和肘关节活动度依据Flynn评分优良率均达到96%。A、B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受伤侧别以及骨折时间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儿手术时间较B组长, (36.3± 13.8) min比(31.3±13.8) min,...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动物模型,探讨发育性髋发育不良髋臼的病理变化。方法21只新西兰兔,左膝关节伸直位管型石膏固定制作出髋臼发育不良或半脱位模型,右侧作为对照。按照石膏固定和模型出现的时间将实验动物分为A(4周)、B(6周)、C(8周)三组。测量X线片Sharp角及臼头指数,观察髋臼软骨的组织学变化,比较组间及组内各项指标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A组出现髋臼发育不良6例,全脱位型1例;B组出现髋臼发育不良6例,全脱位型2例;C组6例全部为髋臼发育不良。结果比较显示,实验侧Sharp角均比对照侧增大(P〈0.01),A、B组实验侧臼头指数均比对照侧减小,差异有统计性意义(P〈0.05),但C组间无差异。随着固定时间的延长,各组间实验侧的Sharp角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髋发育不良的髋臼软骨厚度明显变薄,软骨细胞排列紊乱,且有局灶性软骨细胞聚集或者退化的改变。而全脱位型的髋臼软骨则表现为厚度显著增加。结论发育性髋发育不良表现为一个渐进性的病理过程。体位因素影响髋臼的发育和病理改变,但这种影响具有个体差异,且可能仅作用于髋关节发育的某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同种异体骨移植在大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大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根治术中,应用同种异体骨移植的效果。方法 选择1996年1月~2002年12月的大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78髋,其中45髋在术中应用自体髂嵴三角形骨块移植于髂骨折断处(为A组),33髋应用同种异体骨移植(为B组)。结果 在髋臼指数的矫正上B组优于A组,对髋臼生长发育的影响、关节活动度、行走效果等方面,A、B组无明显差异,在骨愈合时间上,A组优于B组。结论 在大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手术治疗中,应用同种异体骨移植有其优越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闭合复位、闭合复位内固定与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Delee B型肱骨远端经骺板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 2015年6月收治并获随访的36例儿童Delee B型肱骨远端经骺板骨折患儿资料,其中闭合复位组(闭合复位石膏固定)7例,男6例,女1例;平均年龄21个月.闭合复位内固定组(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11例,男8例,女3例;平均年龄23个月.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组(行小切口有限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18例,男12例,女6例;平均年龄22.5个月.比较三组患儿术后1年肘关节功能及患侧与健侧提携角差别.结果 所有患儿获得12~60个月(平均26个月)随访.所有患儿均在术后4周获骨折临床愈合.术后1年时,按照Flynn肘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闭合复位组优良率57.1%(4/7),闭合复位内固定组81.8%(9/11),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组100%(18/18).三组患儿患侧肘关节提携角与健侧差别分别为(17.4±5.2)°、(5.6±1.8)°、(3.5±0.8)°.三组比较及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合复位组3例和闭合复位内固定组1例均因肘内翻行髁上截骨术.三组均无骨折延迟愈合、骨筋膜室综合征及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治疗儿童Delee B型肱骨远端经骺板骨折,行有限切开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与闭合复位、闭合复位内固定相比,可获得更好的疗效,患侧后遗肘内翻程度更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评价可吸收固定棒治疗儿童髂骨翼撕脱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我们自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儿童髂骨翼撕脱性骨折患儿18例,采用有限小切口2-3枚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术后辅以单髋人字石膏固定,随访9-30个月,对骨折愈合情况、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患部疼痛程度及局部切口并发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均获得骨性愈合,功能评价按美国骨科协会(AAOS)的诊断标准,优良率在95%以上,术后无一例切口感染。结论可吸收棒是治疗儿童髂骨翼撕脱性骨折的理想治疗方法,尤其对于经常从事体育运动的儿童可获得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闭合复位术后髋臼的发育以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并采用闭合复位加石膏固定且获得4年以上随访的DDH患儿62例(74髋).骨盆正位X线片上测量复位前、复位后6个月及1、2、3、4年的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并记录股骨头坏死(avascular necrosis,AVN)的发生.根据年龄,所有患儿分为3组:A组(0~12个月,14例18髋)、B组(13~18个月,22例24髋)、C组(>18个月,26例32髋).根据术后4年的AI值将所有患儿分成2组,正常组(29髋)和异常组(45髋).采用重复测量的方法分析闭合复位后髋臼发育随时间的变化情况;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和多重线性回归方法探讨年龄、性别、复位前AI、中心边缘角(center-edge angle of wiberg, CE)、股骨头中心头距离差(center-head distance discrepancy,CHDD)、单/双侧、AVN等因子与最终AI之间的关系.结果 复位前,各组AI无明显差别;复位后各组患儿AI均显著降低.术后4年时,A组AI值(21.9±4.4)°显著小于B组(24.2±3.4)°和C组(26.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AI值显著小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儿的AI平均改善率为28.6%,A组改善率34.6%±11.2%显著高于C组24.9%±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复位前的年龄和AI和术后4年的AI值呈正相关(Re =0.617,F=15.031,P<0.000 1),治疗前AI值(β1=0.432,P<0.000 1)的回归系数大于年龄(β2=0.197,P=0.023).其它因素,如性别、单双侧受累、CE角、AVN等均与术后4年的AI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 DDH闭合复位后AI值均能获得显著的降低,并于术后3年趋于稳定.复位时的年龄和治疗前的AI值是影响闭合复位后髋臼发育的重要因素,复位时的年龄和AI与AI的改善率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传统左后外侧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电视胸腔镜下动脉导管结扎术、改良腋下小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心胸外科收治的PDA患儿临床资料, 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B、C三组, A组采取传统经左后外侧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 B组采取电视胸腔镜下动脉导管结扎术, C组采取改良腋下小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本研究纳入PDA患儿119例, 其中A组41例(男16例, 女25例)、B组37例(男19例, 女18例)、C组41例(男17例, 女24例)。比较三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胸腔闭式引流量、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滞留时间、胸腔闭式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B、C三组患儿手术时间[(112.20±26.41)min、(104.51±18.59)min、(114.39±33.28)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术后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 B组术后胸...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尺桡骨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儿童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作者采用切开复位尺桡骨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儿童股骨转子下骨折11例,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7.2岁,均为闭合性骨折,术中均使用尺桡骨锁定加压接骨板,根据大转子及股骨干角塑形后放置于骨折外侧,其中1枚锁定螺钉沿股骨颈长轴置入股骨颈内。结果患儿术后获得14—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0(8~12)周,无深部感染、髋内翻、肢体不等长等出现,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按Sanders标准,评定为优10例,良1例。结论切开复位尺桡骨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儿童股骨转子下骨折是一种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