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联合机械支架介入取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炎性细胞因子和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该院神经科收治的8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43例,对照组采用rt-PA溶栓治疗,研究组采用机械支架介入取栓联合rt-PA溶栓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mTICI血流0~1级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TNF-α、IL-6、CRP水平均下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下降,ADL评分明显上升,研究组变化更明显(P<0.05)。两组血管再闭塞、消化道出血、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泌尿系统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溶栓联合机械支架介入取栓能够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再通率,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改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的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ACI 105例,将给予rt-PA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的53例作为观察组,给予rt-PA动脉溶栓治疗的5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管再通情况、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氨基末端B型尿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D二聚体水平以及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3个月,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8.68%显著高于对照组6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管再通率观察组为84.91%显著高于对照组6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NIHSS及NT-proBNP、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ADL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NIHSS及NT-proBNP、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08%,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能够提高ACI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增加血管再通率,提高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于洋  项广宇  李涛 《临床医学》2020,40(2):30-32
目的分析Solitaire支架取栓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效果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7月在河南科技大学附属许昌市中心医院治疗的3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将同意行机械取栓患者168例作为观察组,不同意机械取栓患者132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取Solitaire支架取栓、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NIHSS评分及mRS评分。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100%,168/168)明显高于对照组(44. 70%,59/132,P 0. 05);治疗后7 d,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mRS评分2分比例明显高度对照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取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血管再通率较高,可减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联合阿替普酶(rt-PA)动脉溶栓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86例早期ACI患者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案不同分成联合组、常规组,每组43例。常规组接受rt-PA动脉溶栓治疗,联合组接受PTAS联合rt-PA动脉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总有效率,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NIHSS、ADL评分,治疗1 d血管完全再通率。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95.35%较常规组74.42%高(P<0.05);联合组治疗3个月ADL评分较常规组高,NIHSS评分较常规组低(P<0.05);联合组治疗1 d完全再通率95.35%较常规组79.07%高(P<0.05)。结论:PTAS联合rt-PA动脉溶栓治疗早期ACI患者可进一步提高疗效,提高溶栓效果,改善神经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大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患者支架取栓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在贺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大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患者65例,随机分为支架取栓治疗组及静脉溶栓治疗组,其中支架取栓治疗组35例,静脉溶栓治疗组30例,通过比较两组基线资料、血管再通率、治疗后24小时、14天的NIHSS评分改善情况、90天神经功能恢复评分(mRS)、治疗期间颅内出血转化、临床死亡率等,评估两组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 支架取栓组治疗后24小时、14天NIHSS评分较静脉溶栓组均有明显下降(均P<0.05),90天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率(mRS 0~2分)支架取栓治疗组(54.28%)明显高于静脉溶栓治疗组(24.33%)(P<0.05),支架取栓治疗组血管再通率(85.7%)显著高于静脉溶栓治疗组(16.67%)(P<0.05);两组间的总颅内出血转化风险及各亚型颅内出血转化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效果较静脉溶栓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脉溶栓联合动脉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相关的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护理体会。方法对我院2015年6月-2016年10月大脑中动脉闭塞并系责任血管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3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纯静脉溶栓患者(对照组)23例,动脉溶栓联合动脉内支架取栓治疗(观察组)12例。对两组进行疗效和安全性比较,包括7d及2周NIHSS评分、90d改良Rankin(mRS)评分、7d病死率、24h出血转化率等。两组患者均予相应的护理措施配合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周NIHSS评分和90dm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方面比较,两组出血转化率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溶栓联合动脉支架取栓在治疗大脑中动脉闭塞相关的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静脉溶栓。合理有效的护理配合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重要保障,可降低并发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支架机械取栓与动脉溶栓对中重度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血管再通、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衡水市第六医院2015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116例中重度ACI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动脉溶栓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支架机械取栓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血管再通率,术前及术后第1、7天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术后24 h出血率和术前及术后3、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血管再通率为84.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1、7天,两组患者MMSE评分均高于术前1 d,且研究组患者MMSE评分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研究组患者术后24 h出血率为5.17%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6个月,两组患者mR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且研究组患者m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中重度ACI患者应用支架机械取栓可以早期快速清除病变血管血栓,恢复血流灌注,增加血管再通率,且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好,对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研究支架取栓与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超4.5 h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99例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超过4.5 h的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溶栓组41例和取栓组58例。溶栓组接受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取栓组接受Solitaire支架进行机械取栓治疗,手术结束前采用脑梗死溶栓试验(TICI)分级评价血管再通情况,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2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比较2组发生不良反应情况;并于90 d进行随访。结果:取栓组的血管再通率、完全再通率明显高于溶栓组(94.8%v.s.78.0%,67.2%v.s.41.5%,均P0.05);取栓组的手术时间短于溶栓组(P0.05);治疗后取栓组的NIHSS评分优于溶栓组(P0.05);取栓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6%,高于溶栓组的87.8%(P0.05);取栓组的基本治愈率高于溶栓组(50.0%v.s.31.7%,P0.05);溶栓组患者的颅内出血的比例高于取栓组(P0.05);90 d随访,取栓组恢复优于溶栓组(P0.05)。结论:支架取栓治疗可显著改善大脑中动脉栓塞超4.5 h患者的临床预后,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苷肌肽联合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rt-PA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脑苷肌肽注射液。比较2组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的日常生活能力(ADL)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临床疗效、血清hs-CRP、IGF-1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1. 67%,显著高于对照组71. 67%(P 0. 05)。2组疗程结束后NIHSS较治疗前显著降低,ADL较治疗前显著增高,且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疗程结束后,2组IGF-1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hs-CRP显著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5. 00%,与对照组11. 67%比较无显著差异(P 0. 05)。结论应用rt-PA静脉溶栓联合脑苷肌肽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可调节血清hs-CRP、IGF-1水平,改善神经功能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早期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2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发病4.5 h内给予静脉溶栓,8 h内给予动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发病3.0~4.5 h内行静脉溶栓,8 h内行机械取栓术治疗。①治疗后3周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评估两组临床疗效;②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3 d、3周NIHSS评分;③治疗后3周比较两组血管开通及取栓后血管狭窄侧支代偿率;④治疗后即刻及治疗后3周观察两组血管灌注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 mTICI);⑤治疗后3周观察两组再出血率、再闭塞率、病死率。结果①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00%高于对照组的74.00%(P0.05)。②治疗后24 h、3 d、3周两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NIHSS评分逐渐降低(P0.05);观察组术后24 h、3 d、3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相同时间(P0.05或P0.01)。③治疗3周后,观察组血管开通率、取栓后血管狭窄侧支代偿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④两组治疗后3周mTICI分级≥2b级比例均较术后即刻升高,且治疗后即刻、治疗后3周观察组mTICI分级≥2b级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⑤治疗后3周,观察组再出血率、再闭塞率、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以提高临床效果,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及致死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并提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选择合理手术时间、充分术前评估对治疗效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免疫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84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及静脉溶栓,观察组予常规治疗及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观察术后3个月的临床疗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治疗前及治疗后1、2、3个月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治疗前、治疗后3 d CD3+、CD4+、CD8+、CD4+/CD8+水平变化,记录预后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2. 86%、73. 8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34)。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NIHSS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1、2、3个月NIHSS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本组治疗后1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2、3个月NIHSS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本组治疗后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3个月NIHSS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治疗后3 d CD3+、CD4+、CD8+、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3 d CD3+、CD4+、CD4+/CD8+水平升高,CD8+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管急性再闭塞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746)。结论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极大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张瑞 《临床医学》2022,(6):21-23
目的 分析阿替普酶(rt-PA)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发病时间6 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及神经功能。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至2021年4月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收治的84例发病时间6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2例。对照组予以rt-PA动脉溶栓,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比较两组疗效、血管再通情况及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5.24%,40/42)较对照组(73.81%,31/42)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72,P <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P <0.05)。试验组血管完全再通率(92.86%,39/42)较对照组(76.19%,32/42)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rt-PA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发病时间6 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提高疗效与血管再通率,...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0):3952-3953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20例急性脑动脉闭塞患者。将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血管内机械性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动脉内溶栓联合支架取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NIHSS得分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NIHSS得分情况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NIHSS得分情况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内溶栓联合支架取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可迅速改善患者血流状况,临床效果显著,并发症少,值得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溶栓后再通动脉出现再闭塞的危险因素和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6例发病3~6 h内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行动脉溶栓治疗,观察闭塞血管再通和发生再闭塞的情况.结果:血管造影显示颈内动脉闭塞26例,大脑中动脉闭塞30例.动脉溶栓后起初血管再通率为78.6%.再闭塞率为20.5%.稳定再通者3个月时预后良好率(modified Rankin Score 0~2)明显高于发生再闭塞者(80%与33.3%)(P=0.012).对两组患者单因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16分(P=0.018)和动脉溶栓后仅获得部分再通(P=0.035)可能是血管再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基线NIHSS评分≥16分或动脉溶栓后仅获得部分再通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易于发生再闭塞,再闭塞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血管再通方法对不同病因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方法: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静脉溶栓组30例、机械取栓组24例及联合治疗组26例。根据TOAST分型标准将各组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型(A型)、心源性栓塞型(B型)和其他病因型(C型)。评估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情况和出血转化情况。治疗前和治疗后3 d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90 d评估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分)、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治疗后,与静脉溶栓组、机械取栓组比较,联合治疗组的NIHSS评分更低(P0.05),BI评分、mRS≤2分比例、血管再通比例更高(P0.05),出血转化比例也更高(P0.05)。机械取栓组中,治疗后,与A型、C型比较,B型NIHSS评分更低(P0.05),BI评分、m RS≤2分比例、血管再通比例更高(P0.05)。房颤相关性栓塞患者中,治疗后,与静脉溶栓组比较,机械取栓组和联合治疗组NIHSS评分均更低(P0.05),BI评分、mRS≤2分比例、血管再通比例均更高(P0.05);联合治疗组出血转化比例高于机械取栓组(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超急性期血管再通治疗中,静脉溶栓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型疗效最佳。而在房颤相关性脑栓塞患者中,机械取栓可能为最佳选择。联合应用疗效好于单独治疗,但出血转化比例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低分子右旋糖酐联合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6年9月收治的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予以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随访1年,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复发率、神经缺损状况(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24h、14d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4d后总有效率(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7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年内脑卒中复发率(12.50%)显著低于对照组(3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右旋糖酐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能提高短期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减少脑卒中复发。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0):1872-1873
探究动脉溶栓联合介入方法治疗老年急性脑血管闭塞患者临床疗效。选取2014年7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88例老年急性脑血管闭塞患者,均采用微导丝、微导管机械碎栓、Solitaire支架取栓联合动脉注射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进行治疗,治疗后检测闭塞再通情况,并采用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及ADL(生活质量量表)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再通率(97.44%)和大脑前动脉闭塞患者再通率(93.75%)显著高于椎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患者再通率(72.2%)、颈内动脉末端分叉处闭塞再通率(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本组患者NIHSS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溶栓联合介入方法治疗对有效治疗不同老年急性脑血管闭塞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及大脑前动脉闭塞患者具有显著再通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支架取栓技术治疗急性基底动脉远端闭塞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5月本院脑血管病中心采用双支架取栓术治疗的5例急性基底动脉远端闭塞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包括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 TICI)、术后24 h及7 d的中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围术期并发症以及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本组5例患者中,3例患者经单支架多次取栓失败后改用双支架取栓,2例直接使用双支架取栓。所有闭塞血管均再通成功,m TICI达到2b级至3级。术后3D-CT未发现颅内出血,术后24 h及7 d的中位NIHSS评分依次为9.8、7.4分。1例患者术后死于肺部感染。随访3个月,3例患者90 d mRS评分≤2分,1例90 d mRS评分 2分。结论双支架取栓技术治疗急性基底动脉远端闭塞安全、有效,血管再通率高,可以作为常规取栓不成功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早期机械取栓治疗大动脉闭塞性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大动脉闭塞性急性脑梗死96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49例)和对照组(47例)两组。研究组采用早期机械取栓治疗,对照组采用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3周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及治疗后1、3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3周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营养因子(NT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治疗3个月后病变残余狭窄率、血管再闭塞率及病死率,以及术后1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3周,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1.84%高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7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1、3周,两组组内不同时间NIHSS评分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和3周,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后3周,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后1周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和3周,研究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周,两组血清BDNF、NTF及VEGF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研究组血清BDNF、NTF及VE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研究组血管再闭塞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机械取栓治疗大动脉闭塞性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可保护患者神经功能、增加神经保护因子释放,利于神经功能重建,且在降低血管再闭塞率方面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应用单纯中间导管抽吸取栓与支架取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接收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85例,将行支架取栓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n=39),将行单纯中间导管抽吸取栓治疗的患者设为观察组(n=46)。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其血管再通情况与并发症及手术前后脑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NIHSS评分、MR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且术后14 d NIHSS评分明显低于术后7 d NIHSS评分,观察组术后7 d、术后14 d NIHSS评分与术后14 d MRS评分分别为(9.79±6.28)分、(6.68±5.46)分、(1.10±0.70)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观察组患者血管再通率为93.48%,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76.92%(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中间导管抽吸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效果显著优于支架取栓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