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了解江苏地区利奈唑胺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药机制及菌株流行性。方法:收集2017—2018年江苏省3家三级医院临床和环境分离利奈唑胺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共38株(头状葡萄球菌32株、人葡萄球菌4株、表皮葡萄球菌1株和缓慢葡萄球菌1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常规药物的敏感性,并采用E-test试验检测菌株对利奈唑胺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PCR扩增和测序技术检测cfr、optrA、23S rRNA第V功能区基因;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分离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38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青霉素和苯唑西林均耐药,对万古霉素均敏感;对克林霉素、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大于95%;38株菌株中检出cfr基因31株;23S rRNAⅤ功能区检出G2576T突变35株,其中2株人葡萄球菌同时检出C2319T突变,另检出C2319T突变人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各1株;所有菌株均未检出optrA基因;32株头状葡萄球菌PFGE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均为同一个克隆株;4株人葡萄球菌为同一克隆株。结论:江苏地区流行的耐利奈唑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主要是由cfr基因和23S rRNAⅤ功能区基因突变造成,并存在头状葡萄球菌和人葡萄球菌的克隆播散。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临床株对利奈唑胺耐药性及耐药机制。方法收集2011-2014年浙江省人民医院900株金葡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利奈唑胺药敏,对筛选到的耐药菌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常用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同时对其耐药基因cfr、optr A、23S r RNA基因第5功能区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对cfr或optr A基因阳性的菌株进行基因周围序列分析和菌株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结果临床分离金葡菌对利奈唑胺耐药率为0.1%(1/900),仅发现1株耐药株,该菌株为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对利奈唑胺MIC为8 mg/L、头孢西丁48 mg/L、青霉素32 mg/L、环丙沙星128 mg/L、克林霉素32 mg/L、氯霉素128 mg/L、万古霉素0.75 mg/L、替考拉宁0.5 mg/L。除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对其他抗菌药物均耐药。PCR结果显示该菌株cfr基因为阳性,optr A阴性,无23S rRNA突变。该菌株携带的cfr基因位于"Tn4001-like转座子-cfr-orf1-ISEnfa4"复合转座子中,并定位于一个39 504 bp的质粒上。该菌株的MLST分型为ST5。结论临床分离金葡菌对利奈唑胺耐药率低,发现1株cfr基因介导的利奈唑胺耐药株,cfr基因位于质粒上一个常见的复合转座子中。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的相关耐药机制。 方法:对临床分离到的10株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分别提取基因组DNA及质粒DNA,采用PCR技术分别扩增23S rRNA的V583区片段、编码核糖体蛋白的L3、L4基因片段及cfr基因片段。阳性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与标准菌株ATCC 29212进行比对,分析有无突变点。 结果:10株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均PCR扩增出V583区、L3、L4目的基因,测序未检测到23S rRNA的V583区域发生点突变G2576T以及L3、L4基因突变所引起氨基酸序列的改变。10株细菌均未检测到cfr基因。 结论:我院分离的肠球菌未发现利奈唑胺耐药机制G2576T突变,L3、L4基因突变导致氨基酸序列改变及多重耐药基因cfr基因的存在,推断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仍存在未知的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利奈唑胺耐药头状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的临床及病原菌耐药特点。方法收集利奈唑胺耐药头状葡萄球菌血液分离株,并测定药敏;PCR及测序检测耐药基因cfr及23S rRNA耐药突变;临床分离株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同源性分析;病例资料分析。结果从3例患者血标本中分离到5株利奈唑胺耐药头状葡萄球菌;这些临床分离株对苯唑西林、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等常用抗菌药物耐药,仅对糖肽类、利福平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唑敏感;5株耐药菌的23S rRNA均存在突变,4株携带cfr基因;PFGE显示5株临床株属同一谱型;3例患者均有留置深静脉导管,2例曾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结论利奈唑胺耐药头状葡萄球菌呈多重耐药表型;头状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耐药由23S rRNA突变及cfr基因导致;长疗程使用利奈唑胺及留置深静脉导管可能是此类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检测利奈唑胺不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对新型噫唑烷酮类抗菌药物特地唑胺的敏感性,并探讨特地唑胺不敏感菌株 的耐药机制。方法收集临床分离非重复革兰阳性球菌 170株,包括利奈唑胺耐药头状葡萄球菌46株、利奈唑胺敏感头状葡 萄球菌19株、利奈唑胺不敏感肠球菌55株、利奈唑胺敏感肠球菌12株、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19株、甲氧西林敏感 金黄色葡萄球菌18株、利奈唑胺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所有菌株对特地唑胺和利奈唑胺的最 小抑茵浓度(MIC),并比较两种药物的抗菌活性。采用PCR结合Sanger测序技术分析特地唑胺不敏感革兰阳性球茵fr、optrA 基因携带情况及23S rRNA V区突变。结果利奈唑胺耐药头状葡萄球茵(MICg0>256 μg/mL)对特地唑胺的MIC 值为4~ 32 ug/mL; 利奈唑胺不敏感肠球菌(MIC值4~ 16 μg/mL)中,特地唑胺的敏感率为10.% ,其MIC值为0.5~2 μg/mL;1株利奈 唑胺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特地唑胺敏感,MIC值为0.5μg/mL。特地唑胺对利奈唑胺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茵和肠球茵的 MIC值均为0.5 μg/mL,对利奈唑胺敏感头状葡萄球菌的MIC值为0. 125 μg/mL。耐药基因分析显示,特地唑胺耐药头状葡萄 球菌gfr基因携带率为87.0%(40/46) ,23S rRNA V区G2576T的突变率为100% ;特地唑胺不敏感肠球菌optrA 基因携带率为 85.7% (42/49) ,显著高于特地唑胺敏感株的22.2%( P<0.001);1株利奈唑胺耐药特地唑胺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帶cfr基 因。结论对于利奈唑胺不敏感的革兰阳性球菌,特地唑胺的抗茵活性是利奈唑胺的8~32倍,其耐药机制可能与携带optrA 基因及23S rRNA V区G2576T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利奈唑胺非敏感粪肠球菌相关耐药机制及同源性。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5年9月临床分离利奈唑胺非敏感粪肠球菌11株,采用E-test复核菌株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最低抑菌浓度(MIC);PCR扩增和测序检测cfr基因、23S r RNA第5功能区以及L3、L4核糖体位点基因;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同源性。结果 11株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MIC范围为4~48 mg/L,其中耐药7株,中介4株,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均敏感;均未检出cfr基因,在23S r RNA第5功能区及核糖体位点均未检出突变;PFGE显示各菌株电泳条带差异较大,以A克隆最多。结论造成我院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敏感性降低机制不明,不存在克隆株的播散。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利奈唑胺耐药革兰阳性球菌主要耐药分子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采用KB法及E-test法对6株利奈唑胺耐药革兰阳性球菌进行药敏试验,并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PCR及测序技术对菌株主要分子流行病学及耐药分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 5株柯氏葡萄球菌PFGE分为2型,对利奈唑胺MIC介于16~64 mg/L,菌株均呈现cfr基因阳性、L3存在双位点突变; 1株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MIC为8 mg/L,耐药与23SrRNA存在G2576T点突变相关。结论 利奈唑胺耐药革兰阳性球菌在临床的出现应引起广泛关注,为有效进行抗感染治疗应重视对利奈唑胺耐药菌株的临床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的4株利奈唑胺不敏感粪肠球菌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对临床分离的4株粪肠球菌进行鉴定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利奈唑胺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E-test法进行复核。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其氯霉素-氟甲砜霉素耐药(cfr)基因、23S r RNA V区和基因组23S r RNA 4个拷贝基因,经测序确定突变情况。结果 4株利奈唑胺不敏感粪肠球菌均未扩增出cfr基因,23S r RNA V区扩增片段连接T载体随机挑选6克隆测序,未发现利奈唑胺耐药最常见的G2576U突变。进一步分别扩增23S r RNA 4个拷贝基因并测序,仅1株菌存在1拷贝G2576U突变,4株菌均存在U2826C突变,另外还分别存在G2389A、U2363C和A2881G突变。U2826C位于23S r RNA可变区边缘,进一步扩增同期临床分离的利奈唑胺敏感粪肠球菌,测序结果显示均存在U2826C突变。结论临床分离的4株利奈唑胺不敏感粪肠球菌的23S r RNA存在散发突变,是其耐药的主要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株对利奈唑胺耐药的粪肠球菌的耐药机制。方法从广东医学院附属深圳南山医院1例血液病患者痰标本分离出1株对利奈唑胺耐药的粪肠球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该菌利奈唑胺耐药的粪肠球菌23S rRNA V区域和23S rRNA 4个拷贝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和测序比对分析。结果耐药菌株23S rRNA V区域第2576位核苷酸发生G→U突变(G2576U),4个拷贝基因片段中,除拷贝1外,其他3个拷贝均发生G2576U突变。结论 G2576U点突变是该菌株的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利奈唑胺不敏感肠球菌(linezolid-insensitive Enterococcus,LISE)检出率及分布特点,分析LISE的主要耐药机制和分子分型,为LISE医院感染精准预防与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2019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肠球菌属细菌药敏试验数据,对经仪器法检测出的LISE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和纸片法进行确认,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LISE菌株的同源性。采用PCR法检测23S rRNA、rplC、rplD、rplV、optrA、poxtA、cfr、cfr(B)利奈唑胺耐药相关基因。结果 2018—2019年共分离鉴定肠球菌522株,检测出LISE共44株(均为粪肠球菌),检出率为8.4%(44/522),其中利奈唑胺中介粪肠球菌(linezolid-intermediate Enterococcus faecalis,LIEf)占3.1%(16/522);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linezolid-resistant Enterococcus faecalis,LREf)占5.4%(28/522)。利奈唑胺对28株...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利奈唑胺对肠球菌耐药的体外诱导作用并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 采用多步诱导法对9株临床分离肠球菌(5株粪肠球菌,4株屎肠球菌)以及质控菌株进行体外诱导耐药试验,采用琼脂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诱导前、后的MIC,PCR法扩增耐药菌23s rRNA基因,DNA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比较.结果 10株肠球菌均诱导出稳定的利奈唑胺耐药株,MIC值与原菌株比较增加了8~64倍.所有诱导耐药菌株的23s rRNA基因中均出现点突变.测序结果 与NCBI Blast中E.faecium ATCC27273比较,核苷酸序列第2576位发生G→U突变(G2576U).结论 利奈唑胺可诱导肠球菌产生获得性耐药,其耐药机制与肠球菌23s rRNA基因的点突变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利奈唑胺耐药头状葡萄球菌临床株携带的c fr基因及其同源性.方法 收集 2018 年 6 月-2019 年 10月分离自 ICU患者血液标本的 9 株利奈唑胺耐药头状葡萄球菌.菌株的鉴定和药敏使用 VITEK 2 Com-pact仪器;cfr和optrA基因通过PCR扩增和测序确认;基于高通量测序平台获得头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杭州市富阳区临床分离的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进行基因分型并分析其流行现状。方法收集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进行药敏试验,对所有MRSA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葡萄球菌蛋白A基因(spa)分型和葡萄球菌盒式染色体(SCCmec)分型,同时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121株,其中MRSA 22株,占18.2%。药敏试验显示MRSA对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全耐药,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的耐药率85.0%,未发现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株。SCCmec、spa、MLST分型表明以ST5-t311-SCCmecⅡ基因型为主,部分菌株之间同源性程度高。结论杭州市富阳区MRSA的检出率目前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流行克隆以ST5-t311-SCCmecⅡ型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临床分离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基因型及分子分型。方法收集临床分离VRE 17株;采用16S r RNA测序对临床株进行菌种确认,微量稀释法和琼脂稀释法测定常用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多重PCR进行van基因分型;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17株VRE经16S rRNA测序确认均为屎肠球菌;其中12株对替考拉宁耐药。13株检出vanA基因,9株检出vanM基因,5株同时检出vanA及van M基因;17株VRE分属6个MLST型,其中ST78型8株、ST80型4株、ST555型2株,其余3株分别为ST117型、ST262型和ST341型。结论 VRE的临床分离株中van基因型主要为vanA(76.5%),其次为vanM(52.9%),首次发现同时携带vanA及vanM的VRE菌株。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西安市托幼机构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力特征、耐药情况及分子流行特点.方法 对分离的1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17种毒力基因及1种耐药基因的检测,利用MLST及spa分型方法进行分子分型,同时测定所有菌株对15种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1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携带13种毒力基因,肠毒素基因seb、seg、sem、sen...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分离自无菌体液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特点和分子分型特征,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该院2010年12月—2022年6月住院患者分离自无菌体液(不包括血液)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使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所有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采用PCR法对MRSA进行SCCmec分型。结果 共收集8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自成人的菌株占73.8%,分离自儿童的菌株占26.2%。菌株对青霉素耐药率最高(93.8%),其次是苯唑西林(50.0%)、红霉素(46.7%)、四环素(30.2%)、环丙沙星(30.2%),未检出对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耐药菌株,MRSA总检出率为50.0%,MRSA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MSSA。对所有菌株进行MLST分型,优势型别为ST5(20.0%)、ST398(12.5%)、ST7(8.8%)和ST239(8.8%),检出1株胸水来源的新型别菌株ST7981;分离自成人的菌株主要型别是ST5(20.3%),分...  相似文献   

17.
严平  陆元胜  李珺  赵锋  阮陟  张钧 《疾病监测》2015,30(12):1056-1061
目的 分析浙江省富阳区临床分离的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基因分型及药敏特征等流行现状。方法 收集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两家医院临床标本中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其中经头孢西丁纸片表型筛选确认的44株MRSA进行应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spa、SCCmec基因分型,筛查pvl基因,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的分型图谱进行菌株间的同源性分析。同时应用16种抗菌药物进行药敏实验。结果 44株MRSA,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16.4%(44/268)。两家医院流行的主要克隆不同,富阳中医骨伤医院以ST59-t437-SCCmecⅣ型为主,菌株间同源程度低;人民医院以ST5-t311-SCCmecⅡ型为主,部分菌株间同源程度高。检出3株pvl阳性菌株,占6.8%。药敏结果表示MRSA对内酰胺类普遍耐药,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高(85.0%),未发现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的耐药株。结论 富阳地区MRSA的检出率相对较低,流行以ST5-t311-SCCmecⅡ型为主,两家医院MRSA流行的主要克隆有较大差异。MRSA的耐药情况不容乐观,多重耐药现象严重,不同基因型别的菌株其药敏结果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上海三级甲等医院2004-2010年血流感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隆分型特点以及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检测不同克隆株耐药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方法 收集上海华山医院2004-2010年从不同患者血液样本中分离鉴定的金黄色葡萄球菌103株,通过苯唑西林MIC测定和SCCrnec基因分型等方法对MRSA进行检测;按照国际通用的多位点保守基因测序(MLST)以及葡萄球菌A蛋白序列分析(spa typing)方法进行克隆株的鉴定分析,采用PCR方法对103株细菌的耐药以及毒力基因携带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0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共检出MRSA66株(64.1%),其中SCCmecⅡ型35株,SCCmecⅢ型29株,SCCmecⅣ型2株,MSSA 37株(35.9%).66株MRSA的克隆分型以ST5(33株)和ST239(29株)为主,另外还包括2株ST59.1株ST641,1株ST6;其他克隆型均为MSSA.从2009年开始ST5和ST239克隆株在血流感染中的分离率明显下降(ST5从52.9%降至15.4%;ST239从61.1%降至15.4%),而其他类型以及新出现的MSSA克隆株分离率明显增加(如2009年ST7分离率为41.7%;2010年新出现ST188及ST15等),2010年血流感染的MSSA为84.6%.10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mupA耐药基因阳性19株(18.4%),qacA/B耐药基因阳性41株(39.8%),70.6%的ST239杀菌剂耐药基因qacA/B阳性.在这103株血流感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发现5株动物来源的克隆株,分别为4株ST398以及1株ST9.22个毒力基因除了sasX、lukSF以及arcA外,同一克隆株无论MRSA还是MSSA其毒力基因携带情况无明显差异,但是不同克隆株携带毒力基因有明显的差异.结论 以ST5和ST239为主的MRSA在血流感染中的分离率明显下降,新的MSSA克隆株分离率明显增加,不同的克隆株耐药以及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存在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革兰阳性球菌对新型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泰地唑胺的敏感性,并探讨泰地唑胺不敏感菌株的耐药机制。方法收集1 069株革兰阳性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202株、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294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115株、粪肠球菌206株、屎肠球菌55株、无乳链球菌159株和咽峡炎链球菌群菌株38株]非重复临床分离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所有菌株对泰地唑胺和利奈唑胺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析泰地唑胺和利奈唑胺MIC值的差异,比较2种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泰地唑胺/利奈唑胺不敏感菌株的耐药基因。结果所有葡萄球菌(MIC≤0.5μg/mL)、屎肠球菌(MIC≤0.5μg/mL)和链球菌(MIC≤0.25μg/mL)均对泰地唑胺敏感,粪肠球菌对泰地唑胺的敏感率为94.7%,检测出11株泰地唑胺和利奈唑胺均不敏感粪肠球菌(泰地唑胺MIC=1μg/mL,利奈唑胺MIC=8μg/mL)。泰地唑胺的抗菌活性是利奈唑胺的4~8倍。泰地唑胺/利奈唑胺不敏感菌株只携带optrA基因。结论泰地唑胺作为治疗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一种新型抗菌药物,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但携带optrA基因的泰地唑胺不敏感肠球菌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所致儿童皮肤软组织感染的临床特征、耐药性、毒力基因及分子分型,以了解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皮肤软组织感染患儿金葡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2020年全年该院临床皮肤软组织感染患儿90例临床信息以及分离的90株金葡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应用PCR技术检测金葡菌的杀白细胞毒素pvl等15种毒力基因,并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葡萄球菌蛋白A(SPA)分型以及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菌株的葡萄球菌盒式染色体(SCCmec)分型。结果 90株金葡菌中44株MRSA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为100%;未发现对利福平、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米诺环素及替加环素耐药菌株。儿童皮肤软组织感染分离金葡菌中肠毒素基因以sei的检出率最高(66.7%),杀白细胞毒素pvl亦有较高检出率(58.9%),黏附毒素基因icaA及clfA基因和溶血素基因hla的检出率均为100%。ST15-t437-SCCmec IV、ST22-t437-SCCmec IV 、ST22-t437-SCCmec V、ST22-t309-SCCmecV 是MRSA分离株最常见的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