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偏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被列为最严重的慢性功能障碍性疾病之一。既往有许多研究发现偏头痛与脑卒中风险增加存在显著的关联。本研究将对偏头痛与脑卒中的关联和潜在机制进行综述。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影响高达20%的普通人群,女性多见,根据是否出现先兆症状可分为有先兆偏头痛(Migraine with arua,MA)与无先兆偏头痛(Migraine without arua,MO)[1],主要表现为发作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根据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调查(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GBD),偏头痛在全球致残性疾病中排第二位[2],在2019年神经系统疾病负担排名中同样位列第二,仅次于脑卒中,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偏头痛型脑卒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偏头痛型脑卒中的临床特征,以期引起对该病的认识与重视。方法:对20例偏头痛型脑卒中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讨论本病的可能发生机理。结果:20例患者平均年龄35.8岁,女性占95%,均有偏头痛史,在偏头痛发作过程中发生脑梗塞。主要临床表现以偏盲为最多;偏身感觉障碍,轻偏瘫次之。  相似文献   

3.
偏头痛与脑卒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偏头痛与脑卒中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一些偏头痛患者可能增加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另一些患者其脑卒中与偏头痛的发病可能毫无关系,表现为脑卒中与偏头痛共存.有些患者的偏头痛在发作时酷似脑血管疾病,其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通常持续时间短暂,很快完全消失;但少数患者在头痛发作期间即可能诱发脑卒中,从而遗留持续性的神经功能缺损.此外,偏头痛也可能是脑卒中的一种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4.
脑小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约1/4的脑卒中由脑小血管病引起,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小血管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其危害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尽管其病因多样,发病机制也各不相同,但脑小血管病具有相似的影像学标志物,这些标志物不仅可以预测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影响脑卒中的治疗,亦与脑卒中复发、较差预后和较低生活质量明显相关。本文就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标志物与脑卒中相关性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对今后的临床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脑卒中的病因和所引发的血流动力学具有多变 性,这使得脑卒中患者的血压管理变得复杂,因此需要准确的诊断和精准定义治疗目标。现回顾最新 关于动脉血压管理预防脑卒中首发和反复发作的研究进展,并对高血压亚急症和急症的血压管理,特 别是高血压脑病、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血压管理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老年男性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ASA)预防缺血性脑卒中(IS)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4020例中老年男性研究对象采用ASA连续干预10年并与31950例男性同年龄组的自然人群对照,观察10年IS的发病、死亡等相关问题。结果 ASA干预9年后IS发病率下降43.89%,死亡率下降37.33%,而ASA未使出血性脑卒中(HS)发病率及死亡率增加。结论 长期服用小剂量ASA预防IS是有效的,并无明显胃肠毒性反应,且不增加HS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7.
中青年偏头痛及缺血性卒中是神经病学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我院1997-2011年收入院48例偏头痛性脑卒中,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8例偏头痛性脑卒中患者,男13例,女35例;年龄26~50岁,平均38.6岁。1.2诊断标准符合国际头痛协会制定的偏头痛诊断标准[1]:有反复发作偏头痛史;躯体的其他方面正常,或虽有某种器质性疾病,但偏头痛的初次发作与该疾病无密切关系;近3个月以来,每月至少1次偏头痛发作。偏头痛性脑卒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常德市人群脑卒中发病类型的分布特征,为脑卒中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择常德市多中心卒中登记研究项目自2011年1月至12月登记的符合标准的脑卒中患者5338例中首次发病的359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入组患者按年龄段分为7组(18~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80岁以上),对各年龄段组性别比例、发病率,各年龄段脑梗死TOAST分型分布特征、缺血性脑卒中责任血管分布特征和出血性脑卒中类型分布特征等进行研究分析. 结果 3594例患者中出血性脑卒中864例(24.0%),缺血性脑卒中2730例(76.0%).(1)各年龄段组出血性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性别比例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组出血性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率基本一致,发病高峰皆为60岁及以上.(2)大血管源性和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率较其他分型明显高.40~80岁为大血管源性和腔隙性脑梗死发病的高峰年龄段,心源性、其他病因、不明病因脑梗死的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3)各年龄段缺血性脑卒中责任血管基本上以颈动脉系统为主.(4)各年龄段基本上都是以基底核区出血为主要的出血类型.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集中于30~60岁年龄段,而脑出血则集中在40~80岁年龄段. 结论 常德市区域人群的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类型分布上与国内外已有研究基本一致,但单一脑卒中危险因素可能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9.
偏头痛型脑卒中(附2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偏头痛型脑卒中的临床特征,以期引起对该病的认识与重视。方法:对20例偏头痛型脑卒中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讨论本病的可能发生机理。结果:20例患者平均年龄35.8岁,女性占95%,均有偏头痛史(平均15.6年),在偏头痛发作过程中发生脑梗塞(均经CT或MRI确诊)。主要临床表现以偏盲为最多;偏身感觉障碍,轻偏瘫次之。血液流变学均呈高凝状态。结论:本病是一种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女性居多,均有偏头痛史,梗塞灶常发生在椎基底系统,以大脑后动脉受累为主。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血管舒缩功能紊乱致严重的脑血管痉挛性狭窄及血液高凝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0.
正脑卒中是造成居民死亡和致残因素,每年100万患者中死于脑卒中,是心脏病的3倍以上~([1])。研究证实,高血压、高血糖、冠心病、糖尿病、吸烟、饮酒等是造成脑卒中危险因素。而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是两种发病机制不同的脑卒中类型。本研究对缺血性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总结,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6例,男39例,女37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hemorrhage transformation,HT)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80例发病6 h内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图像上有无CMBs,将患者分为两组:CMBs阳性组和CMBs阴性组;同时根据CMBs病灶的发生部位和数量对患者进行分组和分级。参照欧洲协作性急性卒中研究Ⅱ(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Ⅱ,ECASSⅡ),对梗死溶栓后HT分类进行改良分组,分为HT阴性、HT-1型和HT-2型。应用χ~2检验对CMBs阳性组和阴性组中的HT分型情况、CMBs阳性患者中不同发生部位的HT分型情况、CMBs不同数目分级的HT分型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 CMBs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占31.3%,CMBs阳性组、CMBs阴性组之间年龄差异有显著性(P0.05);CMBs发生率、发生部位、数目差异在HT阴性组、HT-1型、HT-2型之间均无显著性(P0.05),但CMBs阳性患者发生HT-2型比率高于CMBs阴性患者。结论 CMBs阳性、CMBs部位及数目与梗死后HT无明确相关性,CMBs不应作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绝对溶栓禁忌,但可增加溶栓后HT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脑微出血是脑内微小血管病变所致的一种亚临床血管损伤的表现,主要由血液组成物质通过脆性微血管壁溢出而形成,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脑微出血与多种临床疾病密切相关,其与缺血性脑卒中及脑卒中后抗栓、溶栓及出血转化等的相关性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文中对脑微出血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做综述。  相似文献   

13.
岛叶是埋藏在脑外侧沟内的一个皮质中心,与脑的许多重要功能密切相关,包括目标导向认知、意识知觉、自主神经调节、内感受和体感。岛叶可能通过传入大脑这些功能的区域影响更高级的皮质功能,如额叶、颞叶和顶叶。岛叶被认为是偏头痛患者大脑中能转换内环境改变信号的区域,连同其他慢性疼痛,通过岛叶的调节转变为复杂行为,可能是偏头痛发病的"活跃中心"。  相似文献   

14.
15.
16.
Data from observational studies suggest that migraine may be a risk factor for stroke. Furthermore, a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migraine and ischemic stroke (IS) has been demonstrated in population and case-control studies. The risk of IS appears to be higher for migraine with aura than for migraine without aura. The pathogenesis is not known but several studies report some common biochemical mechanisms in the two diseases. Meta-analysis also demonstrates that subjects with migraine are at higher risk of showing white matter abnormalities 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 than are those without migraine.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及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急性缺血 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短期结局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纳入唐山工人医院2014年1-12月的120例首发AIS患者。入院后 测定Hp-IgG阳性率、Hcy水平,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收集其他可能影响短期结局的相关因素(包括一般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对患 者进行短期结局(发病2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 结果 ①短期结局不良组的Hp感染率及Hcy水平显著高于结局良好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②以AIS短期结局为应变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性别、基线NIHSS评分、Hp感 染及Hcy水平与AIS患者短期结局相关。③以AIS短期结局为应变量,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因素为自变 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比值比(odds ratio,OR)=1.021,P =0.017]、基线NIHSS 评分(OR =2.318,P<0.001)、Hp感染(OR =1.038,P =0.008)、Hcy(OR =1.029,P<0.001)与AI S患者短 期结局不良相关。 结论 Hp感染、高Hcy血症是AIS患者短期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崔淑慧  陈宁  何俐 《中国卒中杂志》2018,13(12):1309-1315
流行病学数据已证实偏头痛可能增加缺血性卒中风险,神经影像学研究也显示偏头痛与 脑结构异常有关。但联系偏头痛与缺血性脑疾病的可能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的假说包 括药物和生活方式等外界因素影响、内皮功能障碍和凝血异常、皮层扩散抑制等。本文就近年来偏 头痛增加缺血性卒中风险的流行病学、神经影像学和遗传学的证据,以及目前涉及的可能的主要病 理生理机制给予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肾小球滤过率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严重程度及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19年10月就诊于大连市友谊医院神经内科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同期入院的非卒中且无卒中病史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的基线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判断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影响因素.另外,缺血性卒中组按照估...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of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HT) after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using a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

Methods

We included 199 consecutive patients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2016 to October 2017 with a diagnosis of AIS.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HT and non-HT. The related risk factors were recruited before and after receiving r-tPA thrombolysis.

Results

Using univariate analysis, we found tha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HT and non-HT group (P < .05) in the level of age, atrial fibrillation, baseline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score and NIHSS score after 2 hours of thrombolytic therapy, hyperlipidemia.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NIHSS score after 2 hours of thrombolytic therapy (odds ratio [OR]?=?1.091,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 1.015-1.173 P?=?.018)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OR?=?2.188, 95%CI ?=?1.024-4.672 P?=?.043) are the risk factors of HT.

Conclusions

NIHSS score after 2 hours of thrombolytic therapy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were risk factors for HT after thrombolysis. Age (OR?=?1.022, 95%CI = .988-1.056 P?=?.205), Hyperlipidemia (OR?=?.591, 95%CI = .29-1.206 P?=?.148), and Baseline NIHSS score (OR?=?.998, 95%CI = .914-1.089 P?=?.043) were not significant independent predictors but showed an association with HT. These 5 factors should be carefully taken into accou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