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腕部尺神经损伤的显微修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腕部尺神经损伤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62例腕部尺神经损伤,行神经外膜缝合34例,神经束膜缝合30例,结果:全部病例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2.5年,按顾玉东的单根神经功能研究标准评定,神经外膜缝合优良率为52.9%,神经束膜缝合优良率为83.3%,结论:腕部尺神经损伤后行神经束膜缝合疗效明显优于神经外膜缝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总结骨间前神经卡压征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探讨其对骨间前神经卡压征的诊断意义。方法对12例骨间前神经卡压征患者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1)惠侧及对侧骨间前神经运动潜伏期及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2)患侧正中神经运动、感觉传导速度及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感觉动作电位波幅:(3)患侧拇短展肌、指浅屈肌、旋前方肌、拇长屈肌肌电图。结果10例骨间前神经运动潜伏期延长;12例骨间前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12例正中神经运动、感觉传导速度及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感觉动作电位波幅正常:12例旋前方肌、10例拇长屈肌肌电图示神经性损害;12例拇短展肌、指浅屈肌肌电图正常。结论骨间前神经卡压征的神经电生理表现特点为:骨间前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延长及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其支配肌肉肌电图示神经性损害,而正中神经运动及感觉传导正常.其支配肌肉肌电图正常。骨间前神经卡压征的神经电生理表现可为该病提供客观、准确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端侧吻合修复臂丛损伤实验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端侧吻合修复臂丛神经损伤的实验模型.方法选用体重为180g~200g的Wister大白鼠36只,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2只,每只右侧神经外膜开窗(0.2cm×0.2cm),左侧外膜未开窗.将臂丛后束损伤后的桡神经远断端端侧吻合于外膜开窗的内侧束远端0.5cm部位,分别于术后1月、2月、3月在麻醉下行电生理、肌纤维截面积、肌肉湿重的检测.术后3月同时行内侧束吻合口远、近端神经纤维数目及神经束截面积测定.结果桡神经端侧吻合后,随时间的延长,运动神经诱发电位潜伏期缩短,波幅增高,传导速度加快,肱三头肌肌湿重及肌纤维截面积值逐渐加大,但开窗组优于未开窗组(P<0.05).端侧吻合对主干神经无影响.结论后束损伤的桡神经端侧吻合于外膜开窗的内侧束的模型简便易行、可靠,有较好的实用价值.该模型的建立为研究端侧吻合技术在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运用提供了一条直接途径.  相似文献   

4.
以尺侧上副动脉为蒂尺神经移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术中观测尺侧上副动脉对尺神经肘下段的血供及检测尺神经游离后末端的功能.方法对8例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作以尺侧上副动脉为蒂的尺神经移植,在切断尺神经前后检测尺神经干(12cm长)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的波幅及传导速度.观察其远端的出血情况,并用脉搏血氧饱和度仪测定其末端的血氧饱和度.结果8例尺神经远端(腕部段)有持续渗血.游离后20min,尺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SNAP波幅较游离前分别下降了0.63%~19.02%和2.28%~37.47%.下降程度与尺神经肘下段的游离长度与肘部横径之比(长宽比)成正的直线相关,直线回归方程分别为Y=0.9283X-41.5066、Y=2.1433X-98.4498,r值分别为0.8138、0.8977,t值分别为3.4305、4.9906,P<0.01.游离后20min,尺神经肘上段血氧饱和度为97%~100%,而其末端血氧饱和度为72%~89%,与长宽比成负的直线相关,回归方程为Y=124.1266-0.8168X,r值为-0.8617,t值为4.1599,P<0.01.结论尺侧上副动脉能为于腕部切断的尺神经全长提供血供,越靠近肘部尺神经血供越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 :阐明神经束支定位法在远端尺神经及正中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 49例远端尺神经和 40例远端正中神经损伤病例 ,进行神经内束支分离 ,双极电刺激定位后束膜吻合 ,与 34例外膜吻合组对照。结果 :束支分离定位法在远端尺神经、正中神经损伤修复中的成功率为 92 .1 % ,治疗组较对照组感觉恢复率有提高 ,但无明显差异 (P >0 .0 5) ,运动功能恢复率显著提高 (P <0 .0 1 )。结论 :神经内束支分离定位应用于远端尺神经、正中神经损伤修复是可行的 ,并能提高其功能恢复率。  相似文献   

6.
神经端侧吻合术与侧侧吻合术再生能力比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周围神经端侧吻合与神经侧侧吻合术后神经再生的情况.方法Wistar大鼠22只,分成A、B两组,每组11只.A组左侧腓总神经切断并在胫神经干上外膜开窗后,与胫神经干作端侧吻合;B组左侧腓总神经切断后与胫神经作侧侧吻合.术后3月,行形态学、电生理检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追踪法评价神经再生情况.结果两组间神经纤维的数目、面积、神经传导速度以及背根神经节阳性神经元数目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神经端侧吻合术与神经侧侧吻合术的再生能力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张清尧 《中国骨伤》2002,15(9):540-541
周围神经断裂伤手术修复的方法包括神经外膜吻合术,神经束膜吻合术,神经束膜外膜吻合术,我们从1991~2000年,对36例上肢神经切割伤的患者,早期进行神经外膜吻合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不同神经毁损药物对大鼠坐骨神经运动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SD大鼠35只,随机分为7组(n=5):正常对照组(C组)、阿霉素组(Ad组)、无水乙醇组(Aa组)、8%酚甘油组(Pg1组)、10%酚甘油组(Pg2组)、12%酚甘油组(Pg3组)和庆大霉素组(Ci组).于臀肌间隙显露左侧坐骨神经,在坐骨神经穿入半膜肌和内收肌处注射相应药液各0.2 ml,C组:0.9%生理盐水,Ad组:5 mg/ml阿霉素,Aa组:无水乙醇,Pg1组:8%酚甘油,Pg2组:10%酚甘油,Pg3组:12%酚甘油,Ci组:4000 U/ml庆大霉素.于注药后21 d记录复合肌肉诱发电位波幅,并计算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结果 各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为0.与C组比较,其余各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复合肌肉诱发电位波幅均明显降低(P<0.05);Ad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复合肌肉诱发电位波幅明显高于其它药物组(P<0.05);Aa组及Pg3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复合肌肉诱发电位波幅明显低于其余各组(P<0.05).结论与无水乙醇、酚甘油及庆大霉素相比,5%阿霉素对大鼠运动神经功能的影响较小,提示其更适合作为神经毁损药物.  相似文献   

9.
108例腕管综合征正中神经传导测定结果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分析108例腕管综合征正中神经传导测定结果,以求最敏感的电诊断指标。比较108例正中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肘至腕的运动传导速度测定及指至腕部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三项。指标异常检测率,表明拇指至腕段的感觉传导速度减慢是最敏感的电诊断参量。108例中伴有前臂段运动传导速度减慢的占10.5%。同组病例无症状上肢出现电生理异常者为20%,指示有亚临床的腕管部神经卡压存在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尺神经损伤患者骨间肌同步兴奋的电生理表现.方法 选取自2019年5月至2020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腕部尺神经损伤后患者50例,分别检测第一、二、三、四背侧骨间肌及第二掌侧骨间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记录潜伏期及波幅,肌电图随机选取10个运...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桡神经浅支端侧移位修复猕猴尺神经高位损伤(肘关节以上),观察手内在肌组织学及吻合口神经病理学变化。[方法]选用成年的雄性猕猴9只,以上肢为研究单位,将9只猕猴双侧上肢随机分为3组,每组6侧上肢。实验组:于猕猴上臂上段切断尺神经,再重新吻合。于远端切断桡神经浅支,移位于腕部与尺神经作外膜开窗端侧吻合。对照组(1):于猕猴上臂上段切除尺神经2.5 cm,两侧断端分别折叠后结扎。腕部处理同实验组。对照组(2):上臂尺神经处理与实验组相同。腕部不作处理。观察术后猴尺神经所支配的手内在肌萎缩程度。取术后1、4、8、12个月猕猴尺神经支配的手内在肌端侧吻合口、端侧吻合口以远的神经干及小鱼际肌组织,做成切片,光镜下观察其显微结构变化。[结果]术后12个月观察到实验组猕猴手内在肌自主活动恢复,实验组术侧手内在肌肌肉萎缩不明显,对照组(1)手内在肌肌肉萎缩,程度较对照组(2)轻,对照组(2)手内在肌肌肉萎缩明显。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术后实验组神经纤维数量和密度随时间延长渐增,对照组(1)术后神经纤维数量和密度达到一定数值后无明显变化,但未见肌肉出现变性坏死。对照组(2)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减少,肌纤维数量明显减少,最终大部分肌纤维萎缩并玻璃样变、间质出血、肉芽组织形成。[结论]桡神经浅支端侧移位修复猕猴尺神经高位损伤能有效防止猕猴手内在肌萎缩、变性、纤维化,为尺神经高位损伤修复后的再生、长入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神经端侧吻合与神经侧侧吻合后功能恢复作用的差异。方法 将Wistar大鼠 18只分成A、B两组 ,每组 9只。端侧吻合组 :左侧腓总神经切断并在胫神经干上外膜开窗后 ,与胫神经主干作端侧吻合 ;侧侧吻合组 :左侧腓总神经切断后与胫神经作侧侧吻合。术后 3个月 ,行形态学检查、电生理检查、肌湿重检查及图像分析 ,评价神经再生及肌肉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 神经端侧吻合组和神经侧侧吻合组神经纤维的数目分别为 73 2 .8± 5 3 .4、712 .5± 5 8.4,其截面积分别为 (712 .5± 5 8.4) μm2 、(182 .3± 3 9.7) μm2 ,神经的传导速度分别为 (2 5 .6± 8.3 )m /s、(18.5± 9.8)m/s ,胫前肌肉的湿重两组分别为 (2 0 5 .6± 2 0 .7)mg、(2 0 1.8± 2 1.3 )mg ,肌纤维的面积分别为 (13 2 0 .6± 10 3 .9) μm2 、(14 0 3 .7± 13 8.4) μm2 ,再生的运动终板面积分别为 (15 3 7.5±5 2 7.8) μm2 、(1774.2± 45 8.7) μm2 ,吸光度值为 0 .42± 0 .15、0 .5 5± 0 .17,所有测量值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神经端侧吻合术与神经侧侧吻合术的功能恢复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神经断端吻合术后不同阶段康复护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68例神经完全性损伤行神经断端吻合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术后早期、中期及后期的康复护理,并对康复护理后患者的感觉功能恢复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168例患者中,79例患者得到3年以上随访。其患肢神经的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总体优良率为81.01%。结论周围神经完全性损伤行神经断端吻合术后的康复护理是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在术后早期、中期、后期采取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措施,是促进神经再生、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强直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寻求使失神经肌肉恢复神经再支配的新方法,在12只兔下肢失神经肌肉模型上,进行了带神经血管肌束植入的实验研究,并与神经埋入法进行比较。术后14周,电子显微镜及形态学观察显示,带神经血管肌束植入后,失神经肌肉出现新的运动终板,肌纤维的恢复较神经埋入法为优,肌电图检查显示,诱发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显著高于神经埋入法(P<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对冲阻滞神经电生理技术在早期肘管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有典型临床症状疑诊为肘管综合征的患者,分别采用常规神经电生理方法和对冲阻滞电生理技术检测肘段运动传导速度(为正常值下限),并对运动传导速度进行比较.结果 应用常规检测法检测30例肘段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NCV)平均为(45.20±4.20)m/s,均在正常值下限;而对冲阻滞神经电生理技术检测的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平均为(35.12±3.01)m/s,均明显低于正常值,且波幅均降低.结论 对冲阻滞神经电生理技术能对冲肘上正中神经的兴奋,只记录到尺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能更准确更早地反映肘段尺神经的MNCV,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采用尺神经沟填埋、神经外膜松解及尺神经皮下前移、神经外膜松解术治疗肘管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对肘管综合征采用尺神经沟填埋术治疗20例(治疗组),采用尺神经皮下前移术治疗20例(对照组).结果 两组均获随访,时间10~41个月,平均18.6个月.疗效评定按照上肢功能评定标准:治疗组优良率95%,对照组优良率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尺神经沟填埋术与皮下前移术是治疗肘管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尺神经大段缺损并修复其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1999年9月-2006年12月采用神经端.侧吻合术治疗尺神经大段缺损12例.所有病例手术均将尺神经远端的断端与正中神经行端-侧吻合,术后观察小指感觉和运动、手骨间肌、爪形畸形的恢复情况并与术前对比.结果 12例均随访8~36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小指的感觉、运动均有明显的恢复,无1例发生切口感染,无关节僵硬和手内在肌肉明显的萎缩.疗效评定参照胥少汀评定标准:S4M4以上(优)6例、S3M3(良)4例、S2M2(可)2例、S1M1(差)0例,优良率达83.3%.结论 神经的端-侧吻合术是治疗尺神经大段缺损功能丧失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应用Sprague—Dawley(SD)大鼠膈神经转位桥接尺神经修复股神经,观察此手术对重建大鼠股四头肌功能的疗效。方法三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0只,左侧为实验侧,右侧为对照侧。实验侧:行膈神经桥接带血管蒂的尺神经转位修复股神经手术;对照侧不吻合神经,作空白处理。A组于12周后检测指标。B组于24周后检测指标。观察指标为电生理、有髓神经纤维通过率及截面积、股四头肌湿重比、肌纤维截面积比。结果B组肌肉复合动作电位波幅、股四头肌湿重比、肌纤维截面积比、有髓神经纤维截面积均优于A组;两组有髓神经纤维通过率、截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鼠膈神经通过桥接尺神经移位吻合至股神经,可恢复股四头肌部分功能,其功能恢复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而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上干损伤后应用神经干移位及神经束组移位术的疗效对比.方法:将20例单纯臂丛神经上千损伤患者分成A、B两组,每组10例.患侧肩均不能外展、外旋、上举;屈肘不能;耸肩及伸肘肌力≥4级.肌电图检查:副神经、膈神经及尺神经功能正常;正中神经轻度受损.患者于伤后3-11个月入院治疗.A组于全麻下行副神经到肩胛上神经、膈神经到肌皮神经、肋间神经到腋神经移位术;13组于全麻下行副神经到肩胛上神经、尺神经束支或正中神经束支到肌皮神经、正中神经束支或尺神经束支到腋神经移位术.结果: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其中B组2例患者出现手部尺神经轻度损伤症状,2例患者出现正中神经轻度损伤症状,经对症治疗后消失.其余患者未出现与供区神经受损的症状.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分别于术后3、6、9、12个月行肌电图检查,经统计学分析,B组神经传导速度优于A组(P<0.05).A组患者术后5~6个月出现肩外展及屈肘动作,肌电图可记录到受区肌肉新生电位;术后8~9个月,患者肩外展30~65°,屈肘90~120°,肌力3~4级.B组患者术后3~4个月出现肩外展及屈肘动作,肌电图可记录到受区肌肉新生电位;术后7~8个月,患者肩外展30~65°,屈肘90~120°,肌力3~4级.结论:应用功能相近的供体神经行神经束组移位修复受损的神经具有供区损失小、恢复时间快、功能恢复佳等优点,其效果优于神经干直接修复.  相似文献   

20.
尺神经沟扩大神经束间松解治疗重度肘管综合征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尺神经沟扩大显微镜下神经束间松解术及尺神经前移显微镜下神经束间松解术治疗重度肘管综合征的疗效. 方法 2002年12月-2007年1月,采用尺神经沟扩大显微镜下神经束间松解治疗22例重度肘管综合征患者(治疗组),与2001年7月-2004年11月,采用尺神经前移显微镜下神经束间松解治疗的22例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治疗组:男17例,女5例;年龄21~66岁,平均43.8岁.肘关节骨性关节炎17例,尺神经滑脱3例,肘外翻畸形2例.左侧8例,右侧14例.病程6~69个月.对照组:男18例,女4例;年龄20~64岁,平均42.1岁.肘关节骨性关节炎16例,尺神经滑脱4例,肘外翻畸形及肱骨内髁骨折移位畸形愈合致尺神经沟变窄变浅各1例.左侧7例,右侧15例.病程5~67个月.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治疗组术后1 d,患者小指麻木均明显减轻、消失;对照组术后3~5 d,患者小指麻木明显减轻、消失.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5个月,平均20.1个月.肌电图检查示尺神经传导速度均正常.按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和Lascar分级法评价疗效,治疗组优21例,良1例,优良率100%:对照组优19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5.45%.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前评分分别为(2.89±0.15)分和(2.91±0.1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分别为(11.32±1.04)分和(9.91±1.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尺神经沟扩大神经束间松解和尺神经前移、神经束间松解均是治疗重度肘管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前者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