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视知觉学习疗法治疗近视性弱视儿童屈光动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基于视知觉学习疗法(视频终端治疗)的近视性弱视儿童近视屈光增长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行视知觉学习治疗的近视性弱视儿童54例(98只眼),前瞻性收集患者治疗前、后的近视屈光度动态变化资料,并按弱视程度、近视程度和疗效等特征进行分层分析。结果:近视性弱视儿童视知觉治疗后的球镜和等效球镜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等效球镜值年增长变化为1.00D以内占76.53%。轻、中、重度弱视的球镜和等效球镜动态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近视的弱视眼镜、柱镜和等效球镜动态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疗效的弱视眼屈光度动态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视性弱视儿童治疗后屈光度的增长主要来自球镜,散光变化不大;弱视程度是近视屈光度增长的影响因素,但近视程度和疗效对近视增长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视知觉学习治疗近视性弱视过程中患儿屈光度的变化及护理特点.方法 选择2007至2009年行视知觉学习治疗的近视性弱视患儿54例(98眼),收集治疗前后球镜、柱镜和等效球镜,并对不同程度弱视眼屈光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视知觉学习治疗过程中近视性弱视患儿球镜年均增长0.52D,散光年增长0.03D;等效球镜年均增长在0.50D以内占57.14%;轻、中、重度弱视患儿的球镜和等效球镜变化有差异,但柱镜变化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视知觉学习治疗近视性弱视对患儿的屈光度增长影响甚微,但在治疗过程中仍需密切关注患儿近视屈光度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视知觉学习治疗近视性弱视过程中患儿屈光度的变化及护理特点。方法选择2007至2009年行视知觉学习治疗的近视性弱视患儿54例(98眼),收集治疗前后球镜、柱镜和等效球镜,并对不同程度弱视眼屈光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视知觉学习治疗过程中近视性弱视患儿球镜年均增长0.52D,散光年增长0.03D;等效球镜年均增长在0.50D以内占57.14%;轻、中、重度弱视患儿的球镜和等效球镜变化有差异,但柱镜变化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视知觉学习治疗近视性弱视对患儿的屈光度增长影响甚微。但在治疗过程中仍需密切关注患儿近视屈光度变化。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学龄前儿童近视后屈光要素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调查学龄前儿童近视发生状况,了解学龄前儿童近视发生后屈光要素的动态变化,寻找早期防治近视规律.方法:(1)依经济状况和地理位置按随机原则抽取4市县;(2)从4市县中各随机选择20间幼儿园,对所抽取的在园学龄前儿童用自动屈光仪进行屈光筛查;(3)可疑近视患者予以1%阿托品眼膏涂双眼3 d,由专人用带状检影镜进行视网膜检影验光;(4)确诊为近视的患者自愿进行角膜曲率和眼轴测量;(5)近视患者经适当的屈光矫正后,按要求进行为期1年的前瞻性随访,每半年进行1次屈光状态、角膜曲率和眼轴的检测.结果:(1)学龄前儿童近视的发生率为1.77%,3~岁组1.00%,4~岁组1.87%,5~6岁组2.41%.(2)屈光要素的动态变化,①初诊屈光度平均-2.63~-3.02 D,随时间呈逐渐增加趋势;②初诊眼轴,平均(23.82±0.47)mm,接近正常成人眼轴,随随访时间的延长呈逐渐延长趋势;③最大径(H)(7.858±0.086)mm,最小径(V)(7.768±0.101)mm,较成人角膜曲率半径稍大(最大径7.84 mm,最小径7.7 mm,tH=3.02,P<0.01,tV=9.90,P<0.01),随观察时间的延长呈逐渐缩小趋势.(3)眼轴的延长趋势明显大于角膜曲率半径的缩小趋势(标准化率比较tH=-14.07,tV=-13.84,P<0.001).(4)混合性散光(径线性近视)268例(发生率2.41%,268/11 140).结论:广东省4市县学龄前儿童近视发生率为1.77%,3~岁组1.00%;4~岁组1.87%;5~6岁组2.41%;学龄前儿童近视眼发生后其近视度呈不断进展的趋势,主要表现为眼轴延长;混合性散光(径线性近视)并不少见,宜予以足够重视.因此学龄前儿童近视眼也应成为近视防治工作的重点,其防治重点如放在如何阻止或减慢眼轴的延长方面可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先天性近视儿童的屈光参数变化规律及与近视度数的相关性。【方法】收集3~10岁屈光度为-2.0~-14.5D,平均(-7.3±2.9)D的先天性近视儿童40例73只眼。按照近视等效球镜度数(SE)分为四组:-2.0~-3.0D、-3.25~-6.0D、-6.25~-9.0D、-9.25~-14.5D分别为低度(4眼)、中度(20眼)、高度(36眼)、超高度近视(13眼)组。睫状肌麻痹后用 A超测量前房深度(ACD )、晶体厚度(LT)和眼轴长度(AL);角膜曲率计测量角膜前表面曲率(AC)。【结果】患儿 ACD、LT、AL 和 AC分别为(2.60±0.52)mm、(4.21±0.44)mm、(25.28±1.22) mm、(44.22±1.36)D。SE与AL呈正相关;AL与SE、ACD呈正相关,与L T、AC呈负相关。散光度数(AD )、ACD 和 L T 四组之间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05);SE、AC和AL在四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近视度数越大,眼轴越长。随近视度数的增大,四组的 LT/AL和ACD+ LT/AL变小,AL/CR变大( P < 0.05),AC和 LT 与 AL 比值呈反向变化。LT/AL ,ACD+LT/AL与近视度数呈负相关( P <0.05),AL/CR与近视度数呈正相关。【结论】先天性近视儿童,眼球提前发育,眼轴延长,近视度数主要取决于眼轴长度。各组患者的 AC和 AL存在明显差异;AC、LT与AL的比值变化趋势不同,各屈光因素在先天性近视儿童的发育过程中起一定补偿作用。  相似文献   

6.
眼轴长度与角膜屈光力、近视度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眼轴长度与角膜屈光力、近视度的关系。方法 受检者 3 0 5人 5 90眼 ,验光检影后按屈光度≤ -3 .0 0D、>-3 .0 0D~ -6.0 0D、>~ 6.0 0D分为低、中、高度近视组。用DGH 40 0 0型超声仪、12 990 N型曲率仪分别测定眼轴长度和角膜屈光度 ,每眼 3次 ,取平均值作相关统计处理。结果眼轴长度与角膜水平、垂直径屈光力相关检验 ,r值为-0 .4712和 -0 .3 95 3 (P <0 .0 0 1) ,各近视度组角膜屈光力相关分析均为负的直线相关 (P <0 .0 0 1) ,角膜水平和垂直径屈光力相关分析r值为 + 0 .890 8(P <0 .0 0 1)。眼轴长度和近视屈光度相关检验r值为 + 0 .65 0 0 (P <0 .0 0 1)。结论 在近视眼中 ,随着眼轴延长 ,其角膜屈光力呈相应减弱趋势 ,而眼轴延长时近视屈光度随之加重。眼轴与角膜屈光力呈负相关 ,与近视度呈正相关 ,由此认为角膜屈光力对近视度的加重无决定意义 ,眼轴变长才是近视度增高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高度近视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5—2019收治的学龄前高度近视患儿129例129眼(右眼)的临床资料,对高度近视发病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将129眼按等效球镜度数大小分为3组:A组(<-6.00~-8.00 D)76例、B组(<-8.00~-10.00 D)33例、C组(≤-10.00 D)20例,比较3组眼轴长度和眼压;129眼中77眼按随访时间分为3组:2年组25例、3年组30例、4年组22例,比较3组平均每年近视增长度数。结果 129例患儿父母近视者占89.2%,居住城市者占68.2%,每天户外活动小于2 h者占75.2%,使用电子产品大于2 h者占65.1%,发现近视后戴镜矫正者仅41.9%。A、B、C 3组眼轴长度逐渐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5.027,P<0.001);A、B、C 3组间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33,P=0.359)。2年组、3年组、4年组每年平均近视增长度数逐渐增大,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687,P<0.001)。结论学龄前儿童高度近视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优生优育和改善相应的环境因素是降低高度近视发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近视患者中央角膜曲率(Kmean)及球镜屈光度的因素。方法2008年3月~8月,使用角膜地形图测量157例(313眼)近视患者Kmean和角膜后表面高度。用A超测量眼轴长度和中央角膜厚度.验光测出球镜屈光度。分析可能影响Kmean及球镜屈光度的多个因素。其中男79例(157眼),女78例(156眼);年龄18-45岁,中位年龄20岁。近视病程1~30年。近视球镜屈光度(-5.65±2.74)D。结果眼轴长度、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后表面高度、眼压、Kmean和球镜屈光度分别为:(26.00±1.04)mm、(540.50±31.02)um、(26.96±6.05)um、(17.05±2.48)mmHg(1mmHg=0.133kPa)、(43.30±1.46)D、(-5.65±2.27)D。Kmean的影响因素有:眼轴长度(β1=0.411,P=0.000)、性别(βi=-0.278,P=0.000)、中央角膜厚度(βi=-0.180,P=0.000)(Kmean(D)=63.9790.599×眼轴长度(mm)-0.813×性别(男=1,女=0)-0.009x中央角膜厚度(um),R=0.583,F=25.804,P=0.000)]。球镜屈光度的影响因素有:眼轴长度(βi=-0.911,P=0.000)、Kmean(βi=-0.477,P=0.000)和性别(βi=0.183,P=0.000)[球镜屈光度(D)=76.5851.990×眼轴长度(mm)0.714×Kmean(D)+0.801x性别(男=1,女=0),R=0.837,F=117.295,P=0.000)]。结论眼轴长度、中央角膜厚度和性别都对Kmean有影响,眼轴增长是近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学龄儿童不同程度近视视功能结果,并以此为依据来制定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将97例6-14岁在我院视光门诊就诊的屈光不正的儿童,经过散瞳验光后确诊为近视,根据等效球镜度分为轻度近视组56例、中度近视组32例、高度近视组9例;所有患者屈光矫正后进行视功能的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干预措施,强化健康教育。结果分析显示高度近视组中近距离外隐斜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组,轻度近视组患者调节平衡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别,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儿童青少年近视患儿的视功能结果进行分析,并针对每个近视患者的结果采取个体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及视功能训练,提高近视患者的戴镜依从性,改善视功能,减缓近视进展速度。  相似文献   

10.
正近视是最常见的屈光不正,在东亚青少年中比较普遍,根据屈光度不同通常分为中低度近视(球镜屈光度小于-6.00D)和高度近视(球镜屈光度等于或大于-6.00D)。据统计中国上海10岁学龄儿童近视发病率为52.2%[1],香港17岁学生近视发病率达74%[2],北京6到18岁青少年近视的平均发病率为70.9%,其中高度近视为8.6%[3]。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不充分矫正的近视(未校正或校正不足)是视力障碍的主要原因[4]。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针对两种不同设计的多点微透镜近视离焦眼镜[(多区正向光学离焦(defocus incorporated multiple segments,DIMS)与高非球面微透镜(highly aspherical lenslets,HAL)]对于儿童近视控制效果的临床研究。方法 收集2020年9月5日至2021年8月3日在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配框架眼镜并建立档案287例儿童,190例配戴多点微透镜近视离焦眼镜的儿童作为观察组,其中,DIMS组88例,HAL组102例。97例配戴单焦点镜片(sing vision lenslets,SVL)的儿童为对照组。取右眼数据统计分析。观察三组儿童配戴后近视进展情况,比较配戴前、配戴后6、12个月等效球镜、眼轴变化。结果 两组配戴镜12个月后等效球镜(spherical equivalent refraction,SER)增长幅度得到有效减少。DIMS组12个月屈光度变化(-0.44±0.37)D;HAL组12个月屈光度变化(0.36±0.49)D;SVL组12个月屈光度变化(-0.91±0.60)D;DIMS组12个月屈光度增长小于SVL组差异有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眼屈光参差眼的眼轴差值、角膜屈光力差值及屈光度差值的相关性。方法:对61例患者进行双眼屈光度、眼轴、角膜曲率、眼轴/角膜曲率的测量,按双眼等效屈光度差值(双眼屈光度差值)分为两组,分别为双眼屈光度差值≤0.25 D(相似组)和双眼屈光度差值≥1.00 D(参差组)。分别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角膜曲率采用平均K值。结果:相似组中,双眼屈光度差值与双眼眼轴差值、双眼平均K差值正相关(r值分别为0.450、0.370,P均﹤0.05),与双眼眼轴/角膜曲率差值无相关性(P﹥0.05)。双眼眼轴差值与双眼平均K差值正相关(r=0.552,P﹤0.01)。参差组中,双眼屈光度差值与双眼眼轴差值、双眼眼轴/角膜曲率差值正相关(r值分别为0.965、0.962,P均﹤0.01),与双眼平均K差值无相关性(P﹥0.05)。双眼眼轴差值与双眼平均K差值无相关性(P﹥0.05)。结论:眼轴及角膜屈光力是影响双眼屈光参差的重要因素,眼轴及角膜屈光力之间不匹配、不协调而失衡导致屈光参差的产生和进展。眼轴/角膜曲率是监控屈光参差进展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不同屈光状态下。分析不同药物散瞳检影对患儿屈光度的影响。方法选取阿托品眼膏散瞳检影及验光复查的患儿共871例,依据871例患儿第一次阿托品眼膏散瞳检影(阿托品组)结果将患儿分为三类:近视、远视(高度、中度、低度)及单纯散光患儿。1个月后免费行托吡卡胺眼药水快速散瞳检影(托吡卡胺组)及验光复查1次,记录并比较2次检查的屈光度。结果871例中近视患儿321例、远视患儿527例、单纯散光患儿23例。近视患儿中阿托品组屈光度略低于托吡卡胺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视患儿中的高度和低度远视患儿阿托品组屈光度高于托吡卡胺组(P〈0.05),中度远视患儿2组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例单纯散光患儿2组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岁以下屈光不正患儿可使用阿托品眼膏慢性散瞳检影,6~12岁儿童高度远视、低度远视、低度单纯散光患儿建议阿托品眼膏散瞳检影,近视、中度远视、中度以上单纯散光患儿可给予托吡卡胺眼药水快速散瞳检影,但复查时需要有经验的验光师依据检影的方式和患儿的眼位来给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超声多普勒技术,探讨病理性近视及中低度近视、正视眼多普勒球后血流变化特征,及与病理性近视特征性改变(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眼轴、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等)的关系。方法 对20例(40眼)正视眼、20例(40眼)中低度近视眼及病理性近视眼20例 (40眼 )分别记录其等效球镜度数、眼轴、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程度、多普勒球后血流参数等并对所取得数据采用SPSS 21.0对病理性近视眼球后血流进行偏相关性分析。结果 病理性近视眼患者球后血流较正视眼及中低度近视眼球后血流明显下降;偏相关性分析显示CRA的PSV与眼轴(r= -0.40)、年龄(r= -0.33),CRA的RI与年龄(r= -0.43),PCA的PSV与年龄(r=-0.57)、BCVA(r=0.43)、视网膜脉络膜萎缩(r= -0.42)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病理性眼球后血流的改变与眼轴(AL)、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背景:传统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圆锥角膜后弹力层穿孔率较高.目的:观察改良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圆锥角膜后屈光状态的长期改变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采用改良深板层角膜移植法治疗46例(51眼)圆锥角膜患者,记录移植前后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移植前按平均角膜曲率大小分为两组,平均角膜曲率≥60 m-1组与<60 m-1组,观察移植后24个月的等效球镜、散光、角膜曲率,并分析眼轴与术后屈光状态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与移植前比较,移植后1,6,12,18,24个月的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均有显著提高(P < 0.01或P < 0.05),移植后6个月内视力是显著提高的,6~18个月视力虽有一定的提高,但基本是处于稳定的趋势,18~24个月视力显著提高,显示随着移植后时间的延长,视力逐渐提高并趋于稳定,说明改良深板层角膜移植后长期疗效佳.两组移植后的等效球镜、移植后散光、平均角膜曲率均较移植前明显改善,但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眼轴与移植后的等效球镜、裸眼视力、角膜散光有一定的负相关性.说明改良深板层角膜移植后等效球镜向近视方向移动,角膜散光逐渐减小,平均角膜曲率逐渐增大.移植前角膜曲率差异对改良深板层角膜移植后屈光状态无明显影响.眼轴与术后屈光状态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艾尔兴哺光仪对青少年、儿童近视的防控效果。方法:将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科收治的近视少年、儿童按年龄段分为3~8岁组和9~15岁组。在3~8岁组里接受艾尔兴哺光仪治疗的近视患者30例(60只眼)作为3~8岁组治疗组;未接受艾尔兴哺光仪治疗的近视患者30例(60只眼)作为3~8岁组对照组。在9~15岁组里接受艾尔兴哺光仪治疗的近视患者30例(60只眼)作为9~15岁组治疗组;未接受艾尔兴哺光仪治疗的近视患者30例(60只眼)作为9~15岁组对照组。分别训练和观察半年后,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半年后,3~8岁组中:治疗组屈光度平均增长0.05 D,眼轴平均增长0.06 mm;对照组屈光度平均增长0.87 D,眼轴平均增长0.30 mm。9~15岁组中:治疗组屈光度平均减少0.16 D,眼轴平均减少0.02 mm;对照组屈光度平均增长0.73 D,眼轴平均增加0.2 mm。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艾尔兴哺光仪是控制青少年、儿童近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美多丽—P在近视儿童散瞳验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4例年龄5-12岁近视儿童患者,先用美多丽-P散瞳,然后用TOPCON MR-8800电脑验光检屈光度,第二天改测,再用1%阿托品滴眼液滴眼每日3次,连用3 d后再用同一电脑验光仪检测,对比分析屈光度变化。【结果】美多丽-P散瞳后球镜均值与阿托品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柱镜均值与轴向均值与阿托品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12岁以下儿童屈光不正检测散瞳中美多丽-P仍不能取代阿托品,但对儿童散光检测,弱视、眼底病检查及12岁以上儿童验光配镜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学龄前儿童近视眼的流行病学状况。方法:(1)在广东随机抽取4市(县),再从4市(县)随机整群抽取20间幼儿园;(2)用尼德克ARK-30对所选儿童进行屈光筛查;(3)可疑近视者和屈光度≤+2.00D者予1%阿托品眼膏涂双眼3d,由专人进行视网膜检影;(4)确诊为近视及屈光度≤+2.00D的儿童由专人进行近视相关因素调查;(5)按自愿原则对近视儿童进行眼轴、角膜曲率的测量;(6)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学龄前儿童近视眼患病率为1.77%,城镇1.82%,农村1.71%;(2)屈光要素的分布:①屈光度(-2.55±1.93)D;②眼轴(23.82±0.47)mm;③角膜曲率:最大径(H)(7.858±0.086)mm,最小径(V)(7.768±0.101)mm;(3)病因分析:学龄前儿童近视眼的发生与近亲近视史密切相关,城镇与农村学龄前儿童在可能致病因素方面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学龄前儿童近视眼并不少见,其发病机制与青少年不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视知觉感知训练配合护理干预对3~6岁近视性弱视儿童视力和屈光度的影响。方法选取114例3~6岁近视性弱视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疗法,观察组采用视知觉感知训练联合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2组患儿的视力、屈光度变化和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最小分辨角对数(log MAR)视力为(0. 32±0. 09),显著优于对照组的(0. 37±0. 11)(P 0. 05);观察组治疗后的屈光度变化值为(0. 59±0. 17) 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 70±0. 23) D (P 0. 05);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1. 2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 19%(P 0. 05)。结论对3~6岁近视性弱视儿童实施视知觉感知训练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改善患儿视力,降低屈光度变化值,有效抑制近视度数加深。  相似文献   

20.
谢艳  黄澜  邓淑芝  吴敏艳  梁晓基 《全科护理》2021,19(20):2857-2860
目的:分析学龄儿童屈光状态的现状,探讨环境因素对其视力的影响因素,从而能够积极规范学龄儿童的视力状况,为制定近视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院内耳鼻喉眼科接受相关眼部检查的学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屈光状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调查.结果:1388例学龄儿童中屈光异常者353例,其中近视者311例,不同年龄段屈光异常率存在统计学差异(χ2=63.258,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地、读书或学习用眼距离、每日观看电脑电视时间、是否做眼保健操、每日平均睡眠时间、电视观看距离、平均每日户外运动时间、每日手机iPad使用时间、公园等休闲公共场所距离等因素是导致学龄儿童屈光异常的高危因素(P<0.05).尤其是每日电脑电视时间≥3 h的学龄儿童屈光异常检出率为62.82%,不做眼保健操的学龄儿童屈光异常检出率为64.4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读书学习用眼距离≥33 cm的学龄儿童相比,距离<33 cm(OR=1.327,95%CI 1.023~1.682)的学龄儿童屈光状态异常的风险更高;与每日户外运动时间≥3 h的学龄儿童对比,每日户外运动时间1~3 h(OR=1.739,95%CI 1.263~2.318)的学生及≤1 h(OR=5.103,95%CI 3.115~7.640)的学龄儿童更易出现屈光状态异常;与距离公园等休闲场所距离≤1 km的学龄儿童相比,居住地距离公园等休闲公园场所>1 km的学龄儿童(OR=1.937,95%CI 1.356~3.263)出现屈光状态异常的可能性更高.结论:早期对学龄儿童进行屈光度筛查,能够早发现屈光状态异常,从而早期矫正,阻止和延缓屈光状态异常的发生、发展.学龄儿童尤其需要注意增加每日户外活动时间、矫正用眼过近的坐姿,儿童、家长及学校共同努力,提升儿童视力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