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2.
3.
目的总结我国肝性脊髓病(HM)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8年12月国内公开发表的HM相关文献,分析HM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纳入文献94篇,共562例患者,其中男489例,女73例,年龄17~81岁,平均(46.3±17.5)岁。病因以乙型肝炎肝硬化多见(64.4%),其次为酒精性肝硬化(10.3%)和丙型肝炎肝硬化(9.2%)。HM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肌力下降(89.50%)、腱反射亢进(76.87%)、行走不稳及活动障碍(76.51%)等。实验室检查中血氨升高92.31%、白蛋白减少88.96%。影像学诊断主要依靠肌电图(64.92%)、脊髓MRI检查(22.82%),单独的腹部彩超、CT及MRI诊断价值有限。经内科综合治疗后,治愈0例、好转106例(18.86%)、无效211例(37.54%)、加重31例(5.52%)、死亡129例(22.95%)、未说明53例(9.43%)。39例患者行肝移植手术,好转率56.41%。结论HM是终末期肝病的少见并发症,好发于中年男性,主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双下肢痉挛性截瘫。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部分患者可行肝移植术,总体治疗效果较差,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合并胆结石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1年10月诊治的110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0例患者中发现合并胆囊结石50例(45.45%);伴胆囊结石患者出现恶心、腹胀、厌油和右上腹隐痛23例;发热、右上腹剧痛和胆囊区触痛9例;无症状18例。合并胆囊结石患者年龄为51.6±13.5岁、Child-Pugh C级17例(34.0%)、病程9.4±5.0年、门静脉内径16.4±2.2mm,而无胆囊结石患者则分别为42.8±13.9岁、21.7%、7.2±4.0年和14.2±1.9mm;合并胆结石患者血浆白蛋白为28.1±1.5g/L、血小板6.1±2.5×109/L,而无胆囊结石患者分别为30.9±1.4g/L和8.9±2.2×109/L(P〈0.05);随访3.12±3.23年,合并胆囊结石患者死亡率为18.0%,高于无胆囊结石组的6.7%(P〈0.05)。结论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发生率较高,症状不典型,可加重肝细胞损害,对预后有不良影响,胆囊B超检查应列为常规并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来该院治疗的肝硬化患者140例,其中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有50例,将其作为实验组,将剩下的90例无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并发症、合并症等情况,研究总结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特征。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体征、主要并发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多为老年人,其临床症状主要有乏力,下肢水肿等,并且容易并发腹水和胸水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贫血的实验室及临床特征。方法 对2020年12月—2021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进行网织红细胞及全血细胞分析检测且贫血的住院患者进行研究,筛选出院诊断为酒精性肝硬化且无上消化道出血史及输血史的患者共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贫血的严重程度、贫血的细胞形态学分类、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Ret-He)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和LSD-t检验。偏态分布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不同贫血分类标准与实验室指标及临床特征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1)患者中男性103例(97.2%),平均年龄(55.07±10.18)岁,平均血红蛋白(Hb)(87.16±18.55)g/L,轻度贫血49例(46.2%)、中度贫血49例(46.2%)、重度贫血8例(7.5%);Ret-He为33.65(13.3~46...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肝硬化患者门脉性肺动脉高压(PoPH)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115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化验及检查结果,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是否合并肺动脉高压为标准分为PoPH组和非PoPH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发生PoPH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肝硬化患者PoPH的发生率为8.7%(10/115)。(2)PoPH组10例,平均年龄(54.5±14.3)岁,平均肺动脉压力(44.0±4.3)mmHg。非PoPH组105例,平均年龄(56.9±10.7)岁。PoPH组患者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显著低于非PoPH组(P<0.05);PoPH组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Child-Pugh评分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显著高于非PoPH组(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Hb(OR 0.95,95%CI 0.90~1.00,P=0.034)是肝硬化门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PVT)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10~2018-10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治的肝硬化合并PVT患者59例(PVT组),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的肝硬化未合并PVT患者78例作为对照(非PVT组)。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情况等。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PVT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门静脉主干内径、脾脏厚度、脾脏长度、脾静脉内径、食管套扎术史、胃底硬化剂注射史、脾切除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计数升高(OR=1.014,P=0.008)、脾静脉内径增宽(OR=1.959,P=0.000)、脾脏厚度增加(OR=1.117,P=0.012)、有脾切除史(OR=4.559,P=0.001)是肝硬化患者发生PVT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脾脏厚度、血小板计数、脾静脉内径在诊断肝硬化合并PVT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95、0.640、0.725,脾静脉内径指标对肝硬化合并PVT的诊断价值最高。腹胀、消化道出血、发热、腹水、肝性脑病的发生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腹痛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静脉内径增宽、血小板计数升高、脾脏增厚、脾切除史是肝硬化合并PVT的独立危险因素,PVT形成可加重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症状,造成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9.
吴泽生  姚秋艳  杨波 《肝脏》2023,(10):1167-1170
目的 探讨大理地区近10年来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的病因构成、并发症的变化规律。方法 回顾性收集近10年来在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的患者资料,按照时间分为前5年(2012年1月—2016年12月)和后5年(2017年1月—2021年12月),对比分析前5年和后5年肝硬化患者的病因、并发症变化。结果 后5年和前5年肝硬化病因构成无统计学差异,前5位病因仍是:酒精,慢性乙型肝炎,血吸虫、重叠病因以及隐源性,主要的病因是酒精、慢性乙型肝炎、血吸虫。其中后5年病因酒精的患者占比显著多于前5年(36.8%vs 3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30,P=0.008),而后5年病因为慢性乙型肝炎和隐源性的患者占比显著少于前5年(分别为24.4%vs 29.0%、5.6%vs 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7,P=0.019;χ2=3.844,P=0.050),病因为血吸虫和重叠的患者前5年和后5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5.5%vs 14.0%,8.0%vs 9.6%(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发生隐匿性肝性脑病(CHE)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9月—2020年6月重庆市某三甲医院的416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CHE分为CHE组(n=212)和非CHE组(n=204),收集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实施6个月随访。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连续校正χ2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CHE的危险因素。结果 CHE的发生率为51%,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病程、HE病史、感染、腹水、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Child-Pugh肝功能分级、凝血酶原时间、总胆红素、肌酐、血小板、凝血酶原活动度、白蛋白、MELD评分等是CHE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表明HE病史(OR=10.848,95%CI:4.971~23.674)、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OR=4.334,95%CI:1...  相似文献   

11.
李诺  温艳惠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1):2698-2699
肝性脑病是肝硬化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治疗困难,预后差,多数患者有诱因可循.本文回顾性分析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的常见诱因及预后. 1 材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2008年7月至2012年7月我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患者95例,乙肝后肝硬化75例,丙肝后肝硬化7例,乙型肝炎伴有酒精性肝硬化4例,酒精性肝硬化4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3例,不明原因肝硬化2例.其中男69例,女26例,年龄30~79(55.2±12.1)岁,40~79岁81例,按照单次住院的治疗结果分为存活组71例和死亡组24例. 1.2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率的x2检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2016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87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和9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接受超声检查,收集临床资料,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比较两种肝硬化患者临床特点的异同.结果 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男性占比为86.2%,显著高于乙型肝炎肝硬化(70.8%,...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602例肝癌合并肝硬化、200例肝硬化患者的相关资料。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之间采用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以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M(P25~P75)]表示,组间分析用秩和检验。结果肝癌组的血小板(PLT)、血小板比容(PCT)值明显高于肝硬化组(t=5.019、5.017,P均=0.000),MPV/PLT值明显低于肝硬化组(t=5.877,P=0.000),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942,P=0.347;t=-1.040,P=0.298)。PLT、PCT、MPV/PLT诊断肝硬化后肝癌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636,0.633,0.639。PLT、PCT值减少与HCV感染密切相关。PLT、PCT值Child A级患者大于B级、C级(P0.01),肿瘤≥5 cm患者大于肿瘤≤2 cm和2~5cm者(P0.01)。MPV/PLT值Child A级患者小于B级、C级(P0.01),肿瘤≥5 cm患者小于肿瘤≤2 cm和2~5 cm者(P0.01)。结论 PLT、PCT、MPV/PLT可用于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的辅助诊断,其值主要受HCV、Child分级和肿瘤大小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影响肝硬化腹水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8—12月于石家庄市第五医院住院且病例资料完整的136例诊断为肝硬化腹水的患者临床信息,并根据患者治疗2周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将患者分为好转组和未好转组。对2组患者的临床基本信息及实验室检测资料进行对比,从中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采用ROC曲线判断其对预后的诊断价值。结果 未好转组患者的腹腔感染率明显高于好转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率也明显高于未好转组。另外,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在未好转组明显增高。在生化指标方面,未好转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尿素氮、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C反应蛋白均高于好转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AST和尿素氮是影响肝硬化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3者对预后预测的AUC分别为0.721、0.784和0.655。结论 肝硬化腹水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492例肝硬化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探讨肝硬化与胆囊结石的关系,为预防及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及治疗依据.方法:本研究将492例肝硬化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105例)为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组,对照组(387例)为肝硬化无胆囊结石组.并设立正常对照组(412例)为同期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体检并行腹部B超检查者为正常对照组.分析及比较两组各组间患者在年龄、性别、肝硬化病因、Child-Pugh分级、血浆白蛋白水平、血小板、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载脂蛋白A、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总胆汁酸等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及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的发生率为21.3%,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单纯性胆囊结石发生率(5.6%).不同病因之间比较,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合并胆囊结石发病率明显增高.单变量分析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肝功能分级、直接胆红素、载脂蛋白A、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脂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易合并胆囊结石,肝功能C h i l d-P u g h分级、直接胆红素、载脂蛋白A、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脂水平是肝硬化并发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了解该类患者药物性预防措施是否有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各种原因的肝硬化住院患者共339例,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肝硬化合并有门静脉血栓形成组及未合并有门静脉血栓组.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凝血酶原时间(PT)、总胆红素、白蛋白、肝硬化的病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急性肾损伤(AKI)的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临床资料完整的1165例慢性肝病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慢性肝炎94例,肝硬化1 071例.AKI诊断按国际腹水俱乐部推荐的标准.以慢性肝炎患者为对照,回顾性分析肝硬化患者AKI临床特点,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患者发生AKI的危险因素.结果 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AKI发生率分别为4.26% (4/94)、11.11%(119/1 071).肝硬化Child A、B、C级患者AKI发生率分别为3.77%(18/477)、10.88% (41/377)、27.65%(60/217).合并感染(OR=5.37,95%CI 3.24-8.90,P=0.000)、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ACLF)(OR=4.55,95%CI 2.60-7.98,P=0.000)、糖尿病(OR=1.70,95%CI 1.07-2.70,P=0.024)是肝硬化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硬化AKI患者2个月内病死率为36.97%,其中AKIⅠ期、Ⅱ期、Ⅲ期病死率分别为20.31%、36.00%、73.33% .Ⅰ期AKI中71.88%患者可恢复,而Ⅲ期中13.33%患者恢复.结论 感染、ACLF、合并糖尿病是肝硬化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硬化患者中Ⅲ期AKI患者病死率极高.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肝硬化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硬化并发的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是其主要致死原因,老年人由于脏器功能不全,在某些诱因作用下,易发生重要的脏器功能衰竭,引起死亡.本文初步探讨老年肝硬化住院患者并发MOF的诱因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肝癌,肝硬化患者血清微量元素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测定原发性肝癌,肝硬化患者血清中铁(Fe),铜(Cu),锌(Zn),铝(Al)镁(Mg),钡(Ba),钛(Ti)等六种微量元素的变化。结果:原发性肝癌者血清Cu,Al水平均明显增高(P〈0.001)肝硬化组血清A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但低于原发性肝癌组(P〈0.05)。肝硬与肝硬化组血清Mg显著低于正常组(P〈0.001),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原  相似文献   

20.
65例老年肝硬化的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肝硬化的临床特点,分析老年肝硬化的发病原因.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对65例老年肝硬化与158例非老年肝硬化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老年组患者黄疸、腹水的发生率分别是75.3%和80%,非老年组为56.9%和62%(P<0.05).老年组Child分级A、B、C级分别为15.3%、52.3%和30.8%,非老年组分别为44.9%、37.3%和17.1%(P<0.05).老年组电解质紊乱、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的发生率分别为60.0%、66.1%、56.9%和63.0%,而非老年组分别为22.8%、15.8%、47.5%和15.2%,老年组HBsAg(+)、抗-HCV(+)、抗线粒体抗体(+)、酒精性肝硬化发生率分别为24.6%、7.7%、23.0%和13.8%,而非老年组分别为62.6%、11.4%、10.1%和10.7%.老年组肝硬化中病因不明者占32.3%,非老年组中病因不明者占6.9%.结论 老年肝硬化患者黄疸、腹水、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转氨酶等反映肝脏炎症的指标升高相对不明显;老年肝硬化患者HBV感染率、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及酒精性肝硬化发生率明显低于非老年组患者,而病因不明肝硬化的发生率高于非老年肝硬化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