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大于75岁的高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围导管消融期三种抗凝方案的安全有效性。方法选取2011年7月到2013年12月行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高龄(>75岁)房颤患者85例,术前常规华法林抗凝后经食管超声检查排除左心耳血栓,分为三组:传统抗凝组30例,消融前停用华法林,以低分子肝素桥接,术中用普通肝素抗凝,术后桥接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过渡到单用华法林;华法林持续使用组32例,围消融期正常使用华法林,术中使用普通肝素抗凝;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组23例(达比加群组12例,利伐沙班组11例),术前、术中同传统抗凝组,术后4h开始服用达比加群或利伐沙班抗凝。比较三组抗凝方案围术期到术后3个月的出血和栓塞事件发生率及其他并发症。结果传统抗凝组住院期间新发脑梗死1例,下肢血肿7例,假性动脉瘤1例,出院后3个月内内脏出血1例,小出血事件6例;华法林持续使用组院内下肢血肿4例,出院后3个月内小出血事件4例;新型口服抗凝药物院内下肢血肿2例,出院后无小出血事件。结论高龄房颤患者行导管消融治疗,总体安全有效。与传统抗凝治疗方案对比,持续使用华法林方案或采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能进一步降低出血并发症风险,并未增加血栓栓塞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分析本院心血管内科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射频消融围术期抗凝药物使用情况。方法顺序收集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09月30日于本院行房颤射频消融患者的临床资料信息,调查其抗凝药物使用种类、剂量。按口服抗凝药种类(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分组,比较各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卒中风险、出血风险及不同肾功能情况下各种抗凝药使用比例。结果 177例患者中,160例(90.4%)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抗凝(达比加群77例,利伐沙班83例),17例(9.6%)使用华法林抗凝。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三组患者中,达比加群组阵发性房颤比例显著高于利伐沙班组(70.1%vs 41.0%,P0.05)。阵发性房颤患者三组抗凝药使用比例分别是11.1%(11/99)、54.5%(54/99)、34.3%(34/99),持续性房颤患者三组抗凝药使用比例分别为7.7%(6/78)、29.5%(23/78)、62.8%(49/78)。所有入选患者中,122例(69.0%)为卒中高危(CHA_2DS_2-VASc≥2分)患者,16例(9.0%)为出血高危(HAS-BLED≥3分)患者。各类抗凝药在不同出血风险和不同肾功能情况下的使用比例均无差异(P0.05)。结论射频消融围术期的房颤患者均接受了抗凝治疗,其中卒中高危患者比例较高,抗凝治疗采用NOAC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3.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已成为有症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节律控制的有效治疗手段,传统抗凝方案为肝素桥接,目前不中断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也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房颤消融围术期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的风险仍存在,围术期口服抗凝治疗策略尚无统一意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达比加群酯和华法林用于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导管消融围手术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本科行房颤导管消融手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60例,随机分为华法林组与达比加群酯组,每组30例。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评估栓塞和出血风险。两组患者分别参照指南给予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抗凝治疗。观察患者的围手术期死亡、出血和栓塞事件、不良反应和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组成、伴随疾病及栓塞危险评分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与血栓栓塞事件。华法林组的围手术期出血事件明显多于达比加群酯组[13.3%(4/30)vs 3.3%(1/30),P0.05],大出血1例,发生于华法林组,为穿刺部位血肿导致输血。术后住院时间华法林组明显长于达比加群酯组[(4.1±1.7)d vs(2.1±0.3)d,P0.05]。达比加群酯组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腹痛,有5例(16.7%)出现,仅1例不能耐受而改服华法林。结论房颤导管消融围手术期应用达比加群酯,可能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出血事件,较多见的不良反应是轻微的胃肠道症状。  相似文献   

5.
对需要植入心脏植入装置的心房颤动患者,围手术期暂停华法林并使用肝素桥接可增加囊袋血肿发生的风险,目前,建议不间断华法林治疗。而新型口服抗凝药虽具有低出血及栓塞风险、剂量稳定、监测便捷等优点,其在围手术期间的应用策略仍存在诸多争议。如何平衡出血及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制定房颤患者的起搏器围术期抗凝策略,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导管射频消融术是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手段,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围术期存在栓塞及出血高风险。华法林可有效降低栓塞风险,但存在治疗窗窄、需要频繁监测凝血等不足。近年逐渐应用的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华法林的不足,但应用时间短,缺乏足够的经验。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房颤消融围术期抗凝的药物及相关临床研究进行综述,并对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尚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实践及未来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对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围手术期抗凝药物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入选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RFCA的持续性房颤病人140例,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7例)和非老年组(73例)。比较2组病人的临床特点、RFCA术后房颤复发率和围手术期出血发生率。比较老年组病人中,使用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围手术期抗凝治疗出血发生率。结果老年组病人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比例、心功能分级及非瓣膜性房颤脑卒中风险(CHA2DS2-Vasc)评分均高于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RFCA术后房颤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病人中,达比加群酯在围术期抗凝治疗的安全性高于华法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FCA是针对老年持续性房颤病人治疗的有效方法。达比加群酯在围术期抗凝治疗的安全性高于华法林,可作为老年持续性房颤RFCA围手术期的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导管消融治疗围术期有效而安全的抗凝方案.方法 选取射频消融治疗的高龄(>75岁)房颤患者15例(高龄组),术前服用华法林;同期<75岁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患者15例(非高龄组),根据栓塞风险服用华法林或阿司匹林治疗.术中均用肝素抗凝;高龄组术后以低分子肝素过渡,第3天开始服用华法林,非高龄组术后从第1天开始华法林与低分子肝素重叠应用3d;院外两组服用华法林抗凝3个月.3个月后根据CHADS2评分服用阿司匹林或华法林治疗.门诊随访至少12个月,比较两组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6个月内出血和栓塞事件发生率及术后3、6、12个月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心律失常情况.结果 术前高龄组与非高龄组PT-INR值(1.58±0.32对1.37±0.44,P>0.05),术后INR达标天数[(11.73±3.29)d对(9.71±3.63)d,P>0.05];左心房内自发显影情况[3例(20.00%)对4例(26.67%),P>0.05];出血并发症(0对6.67%,P=0.05)、栓塞事件发生率(6.67%对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术后3、6、12个月心律失常复发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龄房颤患者行导管消融治疗术前需严格抗凝并排除心房血栓;术中抗凝与常规用药相同;术后延迟加用华法林治疗同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持续口服华法林和肝素桥接两种不同的抗凝方案对心房颤动(房颤)消融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系统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及万方数据库,并查阅相关综述的参考文献,时间截至2015年6月31日,纳入满足入选标准的研究。结果最终纳入文献共14篇,包括观察性研究13篇及随机对照试验1篇。总样本量为17 496例,其中持续华法林组7909例,肝素桥接组9587例。总体结果显示,与肝素桥接治疗相比,持续华法林治疗能减少围手术期卒中或短暂脑缺血事件(RR=0.29,95%CI:0.16~0.69,P0.01)。在出血并发症发面,持续华法林治疗相比肝素桥接可降低大出血(RR=0.15,95%CI:0.08~0.29,P0.01)和小出血风险(RR=0.70,95%CI:0.55~0.88,P0.01)。结论相比肝素桥接而言,房颤消融围手术期持续口服华法林可减少血栓栓塞事件,同时降低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治疗可明显减少血栓栓塞事件,并改善患者的预后。与华法林相比,NOAC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在特殊群体中。导管消融围术期推荐不间断抗凝治疗,术后是否继续长期抗凝尚有一定的争议性。当房颤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脑卒中等疾病时,应根据血栓风险、出血风险、神经功能个体化调整抗凝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中不同抗凝方案与围术期血栓事件的关系。方法2004年7月至2007年10月连续收治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持续性房颤14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口服华法林抗凝,使国际标准化比率(INR)控制在2.0—3.0至少1个月。消融前停用华法林并用低分子肝素替代抗凝。2004年7月至2006年1月消融的患者(组Ⅰ)64例,完成房间隔穿刺后,静脉给予普通肝素5000U;2006年2月至2007年10月消融的患者(组Ⅱ)81例,完成房间隔穿刺后根据患者体重予以肝素(100U/kg),两组患者消融术中每小时均追加肝素1000U。消融后行低分子肝素抗凝3d并口服华法林治疗至少3个月。结果组Ⅰ有4例患者于围术期出现血栓形成或血栓栓塞;组Ⅱ1例持续性房颤患者因消融后第3天自行停用华法林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余严格抗凝的患者均未出现血栓事件。组Ⅰ与组Ⅱ消融术前后达到抗凝要求的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栓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64对0/80,P=0.037)。结论消融中根据患者体重调整抗凝强度可以显著减少持续性房颤患者围术期血栓事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普外科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围术期抗凝治疗和临床管理的方案。方法:术前对患者进行VTE风险评估,选择围术期抗凝治疗方案,分析围术期不良事件(出血、血栓复发)发生情况并对不良事件相关因素进行研究。结果:149例入组患者分为四组,术前无抗凝14例、华法令抗凝无桥接组27例、华法令抗凝桥接组87例、新型口服抗凝药组21例。其中进行围术期抗凝者,下肢血栓多为中央型或混合型、同时存在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及肺血栓栓塞症(PE)、合并恶性肿瘤、易栓症检测异常、VTE多为3个月之内、VTE多为中高风险、术前进行化疗并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P<0.05)。围术期桥接抗凝者血栓复发率(2.3%)明显低于无桥接组(9.7%)(P<0.05)。与血栓复发的相关因素为既往已有VTE复发(P<0.001)。围术期桥接抗凝者出血率(16.1%)与无桥接组(4.8%)无明显差异(P>0.05)。与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为年龄(P<0.01),将年龄≥65岁的患者再进行出血相关因素分析,手术分级、桥接抗凝有统计学差异(P<0.05)。80岁以上低分子肝素0.6 mL/24 h或0.4 mL/12 h桥接抗凝患者无血栓复发及大出血。新型口服抗凝药组既无血栓复发也无出血病例。结论:对于普外科疾病合并VTE患者,中高复发风险、低出血风险患者选择低分子肝素桥接抗凝。既往有过反复VTE发作或停抗凝药后复发患者围术期血栓再复发的风险较大。高龄、手术规模较大、需要进行桥接抗凝者,则要警惕出血的风险。高龄患者小剂量抗凝加穿医用弹力袜、抬高患肢、早期离床活动,更为安全有效。新型口服抗凝药将可能成为有效、安全的首选抗凝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近5年来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射频导管消融术围术期抗凝治疗状况及卫生经济学特点,分析华法林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包括利伐沙班及达比加群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性入选2015年1月至2019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一病区住院的1 936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其中男性1 406例(72.60%),女性530例(27.40%),平均年龄(56.4±10.4)岁。根据患者服药情况分为华法林组(n=660),利伐沙班组(n=620),达比加群酯组(n=656)。对其围术期抗凝方案、药物构成比例、治疗费用及出血、栓塞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期限为术后3个月。结果:1 936例患者房颤病程中位时间为(31,6)年。2015~2019年华法林使用比例呈明显下降(2015年vs. 2019年:79.80%vs. 20.24%,P0.001),利伐沙班及达比加群酯使用比例均呈明显上升(P均0.001);2015~2017年年化人均药物费用[元(/年·人)]呈显著上升趋势(2 609.9 vs. 6 096.4 vs. 10 339.4,P0.001);成本效果分析显示华法林较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具有更优的成本效果比(217.8 vs. 13 158.7 vs. 12 142.1,P0.001)。3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事件,共发生大出血9例(0.46%)及栓塞事件17例(0.88%),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栓塞15例;华法林组与利伐沙班组、达比加群酯组的栓塞发生率(1.20%vs. 0.65%vs. 0.76%,P=0.35)及大出血并发症发生率(0.76%vs. 0.32%vs. 0.30%,P=0.4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 936例患者中1 439例患者为间断性抗凝治疗,497例连续性抗凝治疗,亚组分析显示,华法林与NOAC抗凝药使用后患者并发症发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术围术期抗凝治疗中,华法林与NOAC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相当;成本效果分析显示华法林较NOAC有明显的效价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并直视射频消融术后华法林的抗凝治疗方法。方法将130例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分为2组,A组(60例)行瓣膜置换并射频消融术治疗,术后服用胺碘酮治疗6个月,同时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B组(70例)单纯行瓣膜置换术治疗,术后仅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结果术后随访3~16个月,A、B组死亡各1例,均为非抗凝相关死亡。A组出现抗凝所致轻度出血5例、血栓栓塞0例,INR异常升高4例;B组分别为3、3、1例。两组比较,P均>0.05。达抗凝稳态时,两组不同术式患者华法林剂量比较,P均>0.05。达到抗凝稳态时,A组华法林剂量为(2.43±0.58)mg/d,INR为1.83±0.55。结论瓣膜置换同期直视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应加强抗凝监测,根据INR适度减少华法林用量,避免发生出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抗血小板抗凝治疗策略的选择与其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收集我院2012-01至2013-12行PCI术的患者,按入选、排除标准筛选出合并房颤的患者57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CHADS2及HAS-BLED评分。按照CHADS2评分2分或≥2分及是否使用华法林,将患者分为:CHADS2评分2卒中低危患者(n=339),其中包括卒中低危未用华法林组(n=309)、卒中低危用华法林组(n=30例);CHADS2评分≥2分为卒中高危患者(n=231),其中卒中高危未用华法林组(n=200)、卒中高危用华法林组(n=31)。随访15个月比较不同的抗血小板抗凝治疗策略在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CCE)、缺血事件、出血事件方面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卒中低危患者相比,卒中高危的患者MACCE发生率更高[P0.001,风险比(HR)=2.667,95%可信区间(CI):1.535~4.635],缺血事件更多(P=0.013,HR=2.080,95%CI:1.167~3.709)。570例患者随访结果多因素Cox生存分析,卒中高危未用华法林组与卒中低危未用华法林组相比,MACCE和缺血事件发生率均增加(P=0.001,HR=2.985,95%CI:1.532~5.816;P=0.026,HR=2.068,95%CI:1.090~3.925)。卒中高危用华法林组及卒中低危用华法林组的MACCE事件、缺血事件分别与卒中低危未用华法林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用华法林患者大出血事件多于未用华法林,但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低危和卒中高危患者,用华法林均增加小出血风险[P0.001,比值比(OR)=4.458,95%CI:1.934~10.277;P=0.002,OR=4.155,95%CI:1.717~10.055]。结论:华法林能够显著的降低卒中高危房颤患者的MACCE及缺血事件发生率,但对于卒中低危的房颤患者,华法林并不能进一步降低MACCE及缺血事件发生率。无论是卒中低危还是卒中高危房颤患者,华法林均增加了小出血风险,但并没有显著性增加大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新型抗凝药物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酯与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预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门诊及病房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60例,患者均未服抗凝药,根据患者服药意愿分别纳入利伐沙班组80例(拜瑞妥,20mg,1次/d)和达比加群酯组80例(泰毕全,110mg,2次/d),选择本院同期服用华法林的房颤患者80例为华法林组,所有患者服药≥3个月,3组在年龄、性别、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及房颤射频消融术方面相匹配。随访3个月,比较3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非中枢神经系统性栓塞事件、出血事件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利伐沙班组和达比加群酯组栓塞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华法林组(11.3%和13.8%vs 28.8%,P=0.008),利伐他班组和达比加群酯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亦较华法林组低(10.0%和7.5%vs 21.3%,P=0.022)。华法林组皮疹发生率较利伐沙班组和达比加群组高(11.3%vs 0%和2.5%,P=0.002)。结论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酯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预防效果优于或等同于华法林,安全性亦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和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对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预防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确诊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135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低强度华法林抗凝组和中强度华法林抗凝组,观察三组栓塞、出血和上腹部不适的发生率.结果 低、中强度华法林抗凝组栓塞及上腹部不适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不同强度华法林抗凝组血栓栓塞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强度华法林抗凝组轻微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中强度华法林抗凝组(P<0.05);三组均无严重出血发生.结论 低强度华法林抗凝能降低非瓣膜病房颤血栓栓塞发生率,出血发生率低,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系统评价达比加群酯对非瓣膜性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的抗凝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2016年第2期)、CMB、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搜集有关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使用达比加群酯和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随机对照及非随机对照的研究文献,由两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 RevMan 5.3软件进行 Meta 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3个研究、共7673例患者。Meta 分析结果显示:达比加群酯组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生率与华法林组无明显区别[OR =1.0,95%CI:0.60~1.68,P =0.99],大出血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区别[OR =0.79,95%CI:0.52~1.19, P =0.25],小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OR =0.71,95%CI:0.57~0.87,P =0.001]。结论达比加群酯在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抗凝疗效及大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上与华法林无明显区别,小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华法林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研究利伐沙班与华法林预防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术后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符合标准的226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房颤导管消融治疗。治疗组108例导管消融术后口服利伐沙班15 mg/d或20 mg/d,对照组118例术后给予华法林抗凝,华法林均是3 mg/d起始,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调整华法林剂量。两组患者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栓塞发生率、死亡率和出血发生率。结果两组均无栓塞及死亡发生。两组均无大出血及脑出血事件发生,轻度出血事件治疗组与对照组无差异(7.4%vs 8.5%,P0.05)。结论与华法林相比,利伐沙班预防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患者栓塞事件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冠心病合并永久性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抗栓治疗情况并随访。方法:选取2000年1月~2005年9月我院因冠心病行PCI术入院并伴有永久性非瓣膜病房颤的患者62例,将资料完整的56例患者分为华法林治疗组(n=33)和非华法林治疗组(n=23),了解患者术后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状况,并对患者在PCI术后1年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结果:56例患者年龄(69.6±8.9)岁。PCI术后有33例(58.9%)房颤患者抗栓治疗中含华法林;23例(41.1%)术后未使用华法林。女性患者中应用华法林治疗的比例较男性低(P<0.05)。随访期间非华法林治疗组2例发生脑栓塞,与华法林治疗组比较栓塞发生率(8.7%比0)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8)。支架内再狭窄率和严重出血发生率非华法林治疗组与华法林治疗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由于缺乏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据,对于既有抗凝又有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指征的永久性房颤患者在PCI术后,实际临床上给予患者的抗栓治疗方法有多种,对于这部分患者的抗栓治疗需要更大规模的研究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