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非酒精性脂肪肝(DFL)患病率也逐年提高,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也越来越多见.笔者通过对合并与不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糖尿病患者多项指标比较,分析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特点,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不断提高,并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本文主要针对中医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近年来文献的总结和整理,总结了近年来中医方面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因、辨证、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并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早期诊断和防治水平。方法:分析我院2005年-2007年诊断的64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资料。结果:64例病人经综合治疗,病情均有不同程度好转,脂肪肝程度减轻,血脂、血糖下降。结论:非酒精性脂肪肝,在早期诊断及综合治疗的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非酒精性脂肪肝是可以防治的。  相似文献   

4.
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发病机制、肠道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关系、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中具有肠道靶向性的中药方剂入手探讨肠道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中医药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肠道与肝脏在功能上存在广泛联系,肠道菌群紊乱和肠壁通透性增加可促进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发生和发展;随着肠道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影响的深入研究,有可能找到从肠道入手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新途径和策略;同时我国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临床治疗中传统中药的疗效不断受到肯定,其中中药治疗靶向肠道及肠道菌群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常见慢性肝脏疾病,现代医学尚无治疗的特效药。文章搜集了近5年来关于非酒精性脂肪肝分子机制研究的文献,总结了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西医发病机制。并对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证候分子机制及中药治疗方面进行综述。中医药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分子机制研究需要结合当前高新技术手段,从系统生物学角度进一步精确药物作用机制,从分子层面规范证候评价标准,深入探究非酒精性脂肪肝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研究现状,为该病以后的研究提供方向。方法:综述近几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研究成果。结果:中医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方面研究成果日益增多。结论: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2型糖尿病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显著增加,2型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两者常常相互影响,致使肝病进展、内分泌代谢紊乱加重和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增加,从而使疾病的管理变得更加复杂。然而目前西医很少有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安全有效的药物,而中医药整体综合调治优势,在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文章通过系统检索和分析中国知网上有关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文献,总结了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等研究进展。并在综述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对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研究的展望,以期更好发挥中医药整体综合调治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脂肪肝分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笔者运用降脂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人79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非酒精性脂肪肝生活方式调查探讨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门诊就诊治疗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325例,进行调查及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腰围,高油脂、高热量饮食和社会压力大是非酒精性脂肪肝主要的影响因素。结论:非酒精性脂肪肝是生活方式病,应以防治为主,提高全民"治未病"的健康理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机,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查阅文献,总结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传统认识,结合中医相关理论,探讨该病的根本病机。结果: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根本病机为阳气虚衰,临床可从阳论治。结论:从阳论治非酒精性脂肪肝,打破了传统的饮食不节、痰湿阻滞、瘀血内阻、脏腑虚衰的认识,开辟了一条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肝硬化是一种肝脏慢性、进行性、弥漫性的病变,是许多慢性肝脏疾病的晚期阶段,属于肝脏实体性疾病。从中医理论上讲,它存在"肝藏血主疏泄"功能的异常。通过简要回顾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对肝的生理、病理特点的描述及在肝脏实体解剖、生理功能影响下的关于"肝藏血"功能理论的认识,初步探讨中医治疗肝硬化应当注重肝阴血之补益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论述了酒精性肝病的主要病机是酒毒损伤脾胃肝胆,并从中医病机演变角度阐明其病机特点有递进关系:初则脾胃损伤,继而肝失疏泄,肝脾不调,气血不和,最终演变为肝脾肾不调。接下来提出在辨病、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本病的病机发展阶段可分伤酒(酒痞)、酒癖、酒臌三期。最后提出本病应结合体质,在辨病、辨证思想指导下分期论治。  相似文献   

13.
郭春霞  陈震霖 《陕西中医》2020,(5):650-652,666
目的:研究给出中医从心肝肾论治高血压病的现代作用机理和优势。方法:以人体血压调节机制为研究资料,以中医药干预高血压的现代研究为依据,建立血压调节机制与中医五脏系统的联系,找到中医从心肝肾论治高血压病的现代作用机理。结果:中医肝主疏泄功能对血压的调节与中枢和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机制相关;中医肾藏精功能对血压的调节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调节机制相关;中医心主血脉功能对血压的调节与体液调节中的心脏内分泌激素调节机制相关。结论:中医药从心肝肾论治高血压病的作用机理与血压调节机制高度相关。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有着独特的优势,与西医常规用药相配合可以提高患者的血压调节能力,降低血压波动性,延缓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变应性咳嗽总的病因为六淫之邪犯肺为诱因,脏腑失和为内因,虚实夹杂为一般规律,基本病机特点为肺失宣降,因此固本补虚,调畅气血,兼宣肺散邪,调畅肺气,恢复肺气的正常宣降,标本兼顾方能取得良好的疗效。晏师论治变应性咳嗽,关注患者的先天禀赋及情志变化,注重中西医治疗,以西药快速缓解症状,中药治疗则强调固本为要,预防复发,中医治疗以扶脾助运使脾土得旺,气血旺盛,五脏和调,肺金亦生,佐金平木,兼补益肺气以固表,同时重视宣解,兼降气化痰,注重顺应功能,调畅肺气,通利枢机,久病补虚,适当养阴,使肺得清润,兼顾养血活血,行气化瘀,使肝体得养,血脉通畅。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6例服用阿德福韦酯后出现低磷骨软化患者的病情进展报告和中医证候分析,以中医“肝肾同源”理论探讨抗病毒药物所致肾损伤及骨软化症的病机及防治方法。方法:本研究对临床收治的6例无血缘关系的慢性乙肝患者,在接受阿德福韦酯治疗后出现了低磷骨软化症进行报道。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了中医症候分析。考虑低磷骨软化的发生与阿德福韦酯有关,故对抗病毒药物治疗肝炎后出现肾损伤及骨软化症的病情进展及预后进行分析,并进行文献回顾,对阿德福韦导致肾小管损伤的病机进行归纳。结合该病的中医证候进行结合分析,根据中医“肝肾同源”理论,及内经“肾主骨”的病机特点进行中医病机分析。结果:6例患者均为接受了阿德福韦酯10 mg天治疗48-84月后出现了低磷骨软化。每例患者均出现了骨密度的下降,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增高及不同程度的骨折影像学表现,且舌脉及中医证候分型为“肝肾亏虚”型,同时伴有“气滞血瘀”。我科拟诊“低磷骨软化”后,予罗盖全0.25 μg 2次·日-1,钙尔奇D 0.6 g/次/天口服,中性磷溶液口服,5例停用阿德福韦酯,1例因肝炎控制不佳继续服用阿德福韦酯,服用剂量减为10 mg·次-1,2日1次,治疗一年后骨痛症状消失,2年后生化检查及骨密度BMD均恢复正常,长距离行走自如。肝功能和乙肝病毒控制良好。同时对6例患者的中医证候分析,发现其主要都有肾精亏虚,并文献回顾。结论:乙肝经阿德福韦酯治疗患者的病情发展受中医“肝肾同源”理论影响,易出现肾功能损伤、低磷骨软化症,联合运用中医补肾活血中药对阿德福韦酯导致的低磷骨软化和肾功能损伤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6.
白癜风中医证治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量有关白癜风的中医文献入手,指出白癜风在古代即是中医学病名,并且目前存在中西医混淆名称的现象,应当予以纠正;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总结了白癜风的病因主要包括病因基础和诱发因素。两方面因素,其中病因基础为发病之本,是本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诱发因素是发病的诱因或使病情加重的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本病的病理基础为肾虚血弱,气血失和是致病关键,风邪外袭是发病的重要诱发因素;通过分析,总结了几个临床上最常见的证型为风血相搏型、风湿外侵型、湿热风燥型、肝郁气滞型、肝肾不足型、淤血阻滞型、气血亏虚型。当临床面临"少症难辨"时,笔者提出把握疾病的发展规律,根据病变的不同时期临床特点,按照病变分期进行辨证论治。认为初期阶段的表现特点与风邪有关,所以选方用药上要着重考虑以祛风散邪为主,佐以调和气血;进展期多与脾胃运化失常,或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有关,所以治疗以疏肝理脾,调理气血为主;稳定期的白癜风主要表现为肝肾亏虚的"虚"与瘀阻脉络"瘀",治疗当以补益肝肾与活血通络为主要治则,再佐以养血祛风;此外,在中医辨证治疗的同时结合现代中药学研究成果,中西互参,结合外治疗法,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7.
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临床观察等方面,综述近3年来脂肪肝的中医研究概况。脂肪肝的病因病机有痰湿气滞,痰浊血瘀,湿热血瘀,本虚标实等;证型可概括为痰瘀互结、肝郁脾虚、湿热内蕴、气滞血瘀、肝肾阴虚等。在中医治疗和用药时应将病因与临床症状同时纳入辨证分析,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可提高疗效。可将中医体质学说引入脂肪肝的早期干预,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为临床常见疾病,祖国医学认为高血压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与肝脏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孙兰军教授以中医辨证为原则,通过调整肝脏阴阳平衡,同时结合患者的血压水平、合并疾病等综合情况,对不同的病患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法,从而达到降低血压,改善临床症状的目的,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中医对白癜风的辨证治疗有很大优势。多数医家将本病病因病机概括为外感风邪、肝气郁结或肝肾不足而致气血不和,或肌肤失养。在辨证分型方面,目前临床主要分为气血不和、肝气郁滞、肝肾不足、经络阻滞等4个证型,常用的治法有:调和气血,祛风通络;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滋补肝肾,养血祛风;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等。笔者总结了历代中医医家治疗经验,展望中医对于本病治疗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三种眼底血证中医文献资料的统计分析,论证眼脉与脏腑的关系。方法:选择三种以眼脉异常为主要病因的出血性眼病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和视网膜静脉周围炎(Eales),筛选1994~2010年期间中国知网收录的相关文献资料,分别对每个疾病的辨证分型、单味中药功效、脏腑归经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分析,并按归属脏腑的频次高低进行排序。结果:DR、RVO的中医证型、单味药物归经所涉及脏腑的出现概率均依次为肝、脾、肾;而Eales则是肝、肺、肾。结论:眼脉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肝气疏泄、肝血濡养及脾气统摄是眼脉结构及功能正常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