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利伐沙班对高龄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血浆血小板微粒(PMP)、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N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我院收治的116例高龄NVAF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利伐沙班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利伐沙班)与华法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华法林),两组均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Watchman左心耳封堵术(LAAC)与口服利伐沙班对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卒中预防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3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LAAC治疗的30例NVAF患者作为LAAC治疗组,及同期接受利伐沙班治疗的30例NVAF患者作为利伐沙班治疗组。两组患者均在出院后第1、3、6、9、12个月及之后每半年进行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随访截止至2019年3月31日。 结果 两组NVAF患者随访结果显示:LAAC治疗组无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及系统性栓塞事件发生,利伐沙班治疗组有2例缺血性卒中,2例系统性栓塞,1例出血性卒中发生,虽然两组各单项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但LAAC治疗组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利伐沙班治疗组患者(P < 0.05)。LAAC治疗组未发生颅内出血、栓塞及临床相关卒中事件,无消化道出血;利伐沙班治疗组有1例患者发生颅内出血,2例发生栓塞,无消化道出血,3例发生临床相关卒中;两组各单项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LAAC治疗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利伐沙班治疗组(P < 0.05)。LAAC治疗组患者均成功植入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术后出现9例残余分流,无严重残余分流( > 5 mm)现象;患者均未出现器械移位和器械血栓形成事件。 结论 NVAF患者使用Watchman LAAC治疗在卒中预防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优于口服利伐沙班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不同分期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应用低剂量(10mg/d)利伐沙班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9年11月服用利伐沙班或华法林抗凝治疗的230例NVAF患者,其中利伐沙班组111例,华法林组119例。各组按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进一步分为CKD1期、CKD2期、CKD3期、CKD4期,比较CKD不同分期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变化情况。结果:(1)两组在CKD不同分期中的不良事件(栓塞、心肌梗死及出血事件)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2)除在CKD1期中利伐沙班组治疗后肌酐清除率(Ccr)显著高于治疗前[63.50(56.00, 71.75)ml/min比56.00(52.00,65.25)ml/min,P=0.013]外,其余各期利伐沙班治疗前后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尿素氮(BUN)、Ccr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低剂量利伐沙班在CKD 1~4期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具有很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单用和联合阿司匹林抗栓治疗房颤合并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非瓣膜性房颤合并稳定型冠心病患者220例,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103例,单独使用利伐沙班治疗)和联合治疗组(117例,利伐沙班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平均随访时间3年。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终点事件和临床出血事件的差异。结果:利伐沙班组无临床出血事件生存率显著高于联合治疗组(90.3%比81.2%,P=0.049),两组无临床终点事件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806)。结论:对于房颤伴稳定型冠心病的患者,单用利伐沙班治疗的无临床出血事件生存率显著高于利伐沙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长期应用利伐沙班治疗高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2014年1月~2016年6月期间于陆军总医院干部病房住院和门诊就诊的NVAF患者75例,男性53例,女性22例。依据年龄分为高龄老年组(38例,80岁)和老年组(37例,65岁~80岁)。两组患者根据HAS-BLED评分高低确定初始口服利伐沙班剂量,然后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调整剂量。治疗前和治疗中检测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随访1年,比较两组临床栓塞事件、药物不良反应(出血、皮疹、便潜血阳性等)。结果连续监测1年,高龄老年组和老年组利伐沙班的用药剂量均为5~15 mg/d,平均应用剂量分别为(10.00±2.50)mg/d和(10.13±2.63)mg/d,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服药前比较,高龄老年组服用利伐沙班治疗1个月、6个月、12个月后PT、APTT、TT均升高,FIB与D-D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老年组治疗1个月、6个月、12个月后PT、APTT、TT均升高,FIB和D-D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均无再发急性脑梗死,均无严重出血,出现轻微出血经调整用药剂量后症状消失。结论高龄老年NVAF患者应用适当利伐沙班(5~15 mg/d)抗凝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方案利伐沙班防治高龄老年血栓栓塞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选择解放军总医院2012年1月~2017年1月住院治疗的高龄血栓栓塞患者198例,根据抗凝策略不同分为3组,小剂量利伐沙班治疗组(小剂量组)35例,给予利伐沙班2.5~7.5mg;常规剂量利伐沙班组(常规组)138例,给予利伐沙班10~20mg;利伐沙班联合氯吡格雷组(联合组)25例,给予利伐沙班10mg+氯吡格雷75mg。收集3组临床基线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3组患者随访期间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3组患者的性别、危险因素、既往史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年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0),小剂量组年龄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43±5.02)岁vs(86.80±5.52)岁,P=0.000)]。Kaplan-Meier生存率分析结果显示,3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龄老年患者应用10mg以内小剂量利伐沙班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效果是确切的,利伐沙班联合氯吡格雷防治高龄老年血栓栓塞疾病不仅疗效确切,同时也是相对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新近问世的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拜瑞妥)、阿派沙班等,为心房颤动患者提供了除华法林的新选择。但由于使用时间较短,某些药理学作用不十分明确,其获益和风险尚需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8.
霍倩倩  孔营 《心脏杂志》2016,28(5):531-533
目的 探讨选择性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RVXB)对apoE-/-小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20只apoE-/-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利伐沙班组(每组10只)。所有小鼠通过高脂喂养及颈动脉套管方法建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8周后,对照组小鼠接受生理盐水灌胃,而利伐沙班组小鼠接受每天5 mg/kg剂量利伐沙班灌胃;给药4周后,测量小鼠体质量并处死小鼠。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斑块内IL-6,TNF-α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利伐沙班组小鼠的体质量及血脂水平无显著改变;斑块内IL-6,TNF-α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 利伐沙班能够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炎症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剂量利伐沙班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在老年非瓣膜性心房纤颤(NVAF)患者中抗栓治疗的疗效与相关并发症。方法选取老年NVAF患者1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9例)和对照组(71例),治疗组应小剂量利伐沙班(5 mg/d)和阿司匹林(75 mg/d)抗栓治疗,对照组选择华法林并使抗凝强度维持在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随诊1年。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随访次数、相关费用、再入院率、临床事件(栓塞、出血及死亡)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住院时间、再次入院率、再次住院时间、主动随访次数、被动随访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且出血率及轻微出血的发生率,治疗组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花费、栓塞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老年NVAF患者中,小剂量利伐沙班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抗栓治疗在部分方面优于华法林,相关花费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n-vitamin K antagonist oral anticoagulants,NOAC)在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 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等多重合并症的复杂情况下脑卒中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国际医疗中心2015年8月1日~2016年8月31日收治的14例合并NVAF等多重合并症的复杂情况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随访分析。其中合并NVAF且同时合并颅颈动脉狭窄(颅内动脉、颈动脉)、颅外系统性栓塞、肿瘤、肥厚型心肌病等共10例,不合并NVAF但合并肿瘤、偏头痛、房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等共4例。14例患者中8例用达比加群110mg 2次/d,4例用利伐沙班20mg 1次/d,2例用利伐沙班15mg 1次/d。结果 14例患者中合并心房颤动10例,CHA2DS2-VASc评分均≥2分,不合并心房颤动4例。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14个月,平均随访8个月。1例患者确诊2周后再发急性脑梗死。1例患者确诊5d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1例患者确诊2周后再发TIA,3个月后死于肠系膜动脉栓塞。1例患者确诊半年后因情绪障碍跳楼身亡。其余患者随访中未再有脑卒中事件复发或死亡。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4~5分2例(14.29%),2~3分2例(14.29%),0~1分8例(57.14%),死亡2例(14.29%)。结论NOAC对合并NVAF等多重合并症的复杂情况下脑卒中患者的预防和治疗可能安全有效,但需要进一步的临床随机试验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治疗老年人血栓性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2012年10月至2017年11月服用利伐沙班的老年住院患者301例,年龄60~102岁(86.5±8.4)岁。根据患者适应证、肌酐清除率、缺血和出血风险等综合评估制定抗凝方案,分为利伐沙班2.5~5.0 mg/d组72例、10.0 mg/d组205例、15.0~20.0 mg/d组24例。检测应用利伐沙班前后的肝、肾功能及凝血指标,记录观察期间的致死性出血、心源性死亡、全因死亡及非致死性出血和缺血事件。结果纳入患者利伐沙班剂量(9.3±3.0)mg/d,最小剂量2.5 mg/d。随访(14.9±13.9)个月,最长随访48个月。利伐沙班治疗后发生颅内出血1例、心源性死亡3例(1.0%)、全因死亡20例(6.6%)。累积发生率为25.2%,其中55.0%(11例)因肺炎、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非致死性出血事件40例(13.3%),累积发生率为42.4%;缺血事件7例(2.3%),累积发生率为16.0%,其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2例,脑梗死3例,下肢静脉血栓栓塞2例。与用药前比较,凝血指标中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FIB)升高,D-二聚体降低(P<0.05)。结论与既往文献报道比较,高龄老年血栓性疾病患者应用偏低剂量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安全有效,但需综合评估患者出血缺血风险,选择合适剂量的利伐沙班,个体化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利伐沙班对非瓣膜心房颤动(NVAF)患者体内血小板及微粒(MPs)促凝活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10-2019-05期间在我院治疗的NVAF患者(口服利伐沙班进行抗凝治疗)47例作为NVAF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门诊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4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的血常规指标、磷脂酰丝氨酸(PS)阳性的血小板、MPs水平,并采用凝血实验和纤维蛋白生成实验分析血小板及MPs的促凝活性的变化。结果:NVAF组治疗前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短于对照组,D-D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NVAF组治疗后的PT、APTT延长,D-D聚体水平降低(P0.05),NVAF组治疗后PT、APTT仍短于对照组,D-D聚体水平仍高于对照组(P0.05)。NVAF组治疗前PS~+血小板、总MPs及血小板释放的微粒(PMPs)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NVAF组治疗后PS~+血小板水平、总MPs水平及PMPs水平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NVAF组患者在治疗前血小板及MPs促凝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NVAF组治疗后的血小板及MPs促凝血时间明显延长,但仍短于对照组(P0.05)。NVAF组患者在治疗前血小板及MPs促纤维蛋白生成能力高于对照组(P0.05);NVAF组治疗后血小板及MPs促纤维蛋白生成能力明显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伐沙班降低了NVAF患者体内血小板及MPs促凝活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利伐沙班治疗肾病综合征(NS)伴低抗凝血酶Ⅲ(AT-Ⅲ)血症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16例经血管超声、肾静脉或肺动脉CT血管造影确诊并发血栓栓塞症的低AT-Ⅲ的NS患者,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8例):口服利伐沙班30 mg/d治疗(早20 mg、晚10 mg,间隔12h);低分子肝素组(8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 000 IU/12h治疗。总疗程4周,在随访基线(入组时)及第2、4周观察记录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及CT血管造影。主要疗效终点为患者已有血栓消失或血栓体积缩小≥90%。次要指标包括:原有血栓扩大或新发血栓或深静脉血栓脱落致新发肺栓塞;由肺动脉或静脉血栓导致死亡;临床严重出血并发症;治疗过程中血清AT-Ⅲ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各7例患者累积到达疗效终点,其中利伐沙班组第2周达疗效终点者5例,第4周达疗效终点者2例;低分子肝素组则分别为4例和3例。两组均无血栓加重及新发血栓情况发生,无临床严重出血并发症及死亡事件发生。利伐沙班组中所有患者在第2周血清AT-Ⅲ水平升至正常范围。低分子肝素组中6例患者于第2周血清AT-Ⅲ升至正常范围,2例患者于第4周时血清AT-Ⅲ升至正常。结论: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治疗伴低AT-Ⅲ血症的NS并发的血栓栓塞症的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相当,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利伐沙班作为一种非维生素K拮抗口服抗凝药,直接抑制凝血因子Ⅹ,其临床疗效已经被证实不劣于华法林,并且使用更加方便。目前利伐沙班分子机制被逐渐发现对心血管具有保护作用,现将总结利伐沙班分子机制研究进展,并讨论其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背景 老年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患者逐年增多,对于该类患者需要抗凝治疗,临床中常用的药物为华法林,但华法林用药期间需要长期监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而利伐沙班具有抗凝效果稳定、出血风险小等特点,逐渐得到临床关注.目的 探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治疗老年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型口服抗凝剂利伐沙班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AVF)患者中的最佳治疗时机。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6月~2018年6月武警新疆总队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已知或新发NVAF患者168例,根据随机化数字表分为3组:A组(抗凝启用时间3d)、B组(抗凝启用时间3~14d)、C组(抗凝启用时间14d),每组56例。记录并比较90d内3组临床复合终点事件、缺血事件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与A组比较,B组临床复合终点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vs 12.5%,P0.05;1.8%vs 8.9%,P0.01)。与B组比较,C组临床复合终点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7%vs 5.4%,5.4%vs 1.8%,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大梗死、静脉溶栓和抗凝启用时机(3~14d)是发生临床复合终点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OR=1.083,95%CI:1.010~1.172,P=0.044;OR=1.091,95%CI:1.017~1.253,P=0.036;OR=1.356,95%CI:1.077~1.719,P=0.010;OR=1.288,95%CI:1.056~1.537,P=0.027)。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NVAF患者新型口服抗凝剂利伐沙班启用抗凝最佳时机为3~14d。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利伐沙班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伴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效果与安全性。 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6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就诊的非瓣膜性房颤伴肾功能不全患者29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华法林组(n = 148)和利伐沙班组(n = 149);华法林组患者给予华法林治疗,利伐沙班组患者给予利伐沙班进行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肾功能指标,生存情况,疗效终点事件发生率及安全性终点事件发生率。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肌酐和肌酐清除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的血肌酐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华法林组的血肌酐高于利伐沙班组;肌酐清除率均低于治疗前,且华法林组的肌酐清除率低于利伐沙班组(均P<0.05);华法林组的中位总生存期(OS)为20个月,利伐沙班组的中位OS为20个月,利伐沙班组的死亡风险与华法林组无显著差异(HR = 0.940,95%CI:0.714~1.237);华法林组和利伐沙班组在主要终点事件发生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650;95%CI:0.183~2.303;);华法林组和利伐沙班组在主要安全事件发生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922;CI:0.581~1.464)。 结论 非瓣膜性房颤伴肾功能不全患者抗凝治疗中,口服利伐沙班比华法林在延缓肾功能进展方面更为有效,但其在预后生存情况,预防脑卒中、全身性栓塞及出血事件发生方面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利伐沙班和华法林对高龄老年急性静脉血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利伐沙班用于治疗高龄老年急性静脉血栓提供理论和临床依据。方法入选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经超声检查确诊为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高龄老年患者82例,年龄(81.5±5.6)岁。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和华法林组,利伐沙班组39例,先低分子肝素联合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依诺肝素)1 mg/kg皮下注射,1次/12 h,利伐沙班,10 mg,口服,1次/d,治疗3 d,之后单独口服利伐沙班,10 mg,1次/d;华法林组43例,给予华法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低分子肝素(依诺肝素)1 mg/kg皮下注射,1次/12 h,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稳定在1.6~2.5时停用低分子肝素,继续口服华法林,并监测INR。随访观察12个月,定期在解放军总医院行血管超声(上肢动、静脉超声和下肢动、静脉超声)、心脏超声、心电图、胸部CT、脑CT、血常规、血生化等检查,监测治疗前及治疗1,3,6,12个月时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血清肌酐(SCr),同时记录试验中发生的主要疗效终点和安全终点。结果两组患者急性血栓均消失,且均未出现新发或再发静脉血栓、肺栓塞和死亡。利伐沙班组在治疗1,3,6,12个月时平均INR分别为2.01±0.51、2.02±0.48、2.05±0.52和2.03±0.55,华法林组在治疗1,3,6,12个月时平均INR分别为1.98±0.44、2.04±0.53、2.03±0.49和2.01±0.46。随访观察期间,两组间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功能、ALT和SCr在利伐沙班组无显著变化,利伐沙班组和华法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口服是治疗高龄老年静脉血栓的有效方法,每天口服10 mg是安全有效剂量。利伐沙班疗效与华法林相当,但治疗更简便、依从性更好、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对利伐沙班谷浓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4月至2021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就诊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113例。测定7个SNP及利伐沙班谷浓度,分析利伐沙班谷浓度/剂量(C0 h/D)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及不同基因型C0 h/D的差异。结果 相关性分析显示,利伐沙班谷浓度与剂量呈正相关(r=0.294,P=0.002),与年龄呈负相关(r=-0.291,P=0.002);C0 h/D与凝血酶原时间呈正相关(r=0.205,P=0.029),与eGFR呈负相关(r=-0.252,P=0.007)。ABCB1 rs1128503 AA、AG和GG型患者利伐沙班C0 h/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ABCB1 rs1128503 AG和GG型患者利伐沙班C0 h/D明显高于AA型患者[6.29(3.61,17.71)ng/(ml·mg)、9.20(3.53,29.34)ng/(ml·mg)vs 3.65(1...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与华法林非瓣膜性心房纤维颤动(AF)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CHADS2评分法纳入122例评分≥2的AF患者,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和华法林组(对照组)。结果利伐沙班组主要安全性终点事件发生率与华法林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风险比(OR)为3.28,95%置信区间(CI,-9.7,16.2),P=0.78。另外,利伐沙班组的总出血事件数值显著低于华法林组,OR16.39,95%CI(1.4,31.4),P=0.03。结论利伐沙班与华法林相比,在CHADS2≥2的患者中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相似。一般而言CHADS评分≥2的患者如果被新诊断有AF,根据病患可能罹患血栓症的可能性,给予抗凝血药物,可以优先选择利伐沙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