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腊荣辨治乙型病毒性肝炎经验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湖北中医学院张腊荣教授从事中医温病学教学与临床近四十载,尤其善用中医药治疗肝病,现将张师部分临床心得整理如下. 1 病因责以湿热疫毒内伏,由脾及肝 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中医认为,乙肝系因"邪毒内伏”所致.张师认为,"邪毒”主要是"湿热性质的疫毒”,符合"疫毒”的致病特性,故宜从"湿温”析证.认为六淫中的湿热外犯,首先困阻脾胃,影响气机升降,脾虚则肝木乘侮,湿热蕴蒸日久,则波及肝胆,从而形成以肝脾为病变中心的病证.临床表现为土虚木侮、土壅木郁、木旺克土等湿热胶凝、缠绵难愈的病证特点,但发热的特征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帕金森病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之一。临床可从“毒”论治帕金森病,通过对“毒”邪的认识、来源等讨论,提出帕金森病的解毒原则及治法,并从实验和临床两方面论证了帕金森病从“毒”论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帕金森病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之一。临床可从"毒"论治帕金森病,通过对"毒"邪的认识、来源等讨论,提出帕金森病的解毒原则及治法,并从实验和临床两方面论证了帕金森病从"毒"论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谢晶日教授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与虚毒关系尤为密切,虚毒是发病的根本原因.虚毒致病分为2个方面,"虚"指脾气亏,脾阳损,日久则肾阳虚,"毒"即"火毒""湿毒""湿热邪毒".治疗以泻火攻邪、疏木清肝,祛湿澄源、补土调肝,清热除湿、解毒愈疡,补虚固本、健脾温肾为原则.  相似文献   

5.
慢性肝炎,多属于中医"胁痛"、"郁证"、"腹胀"、"虚损"、"积聚"等范畴,具有病程长、缠绵难愈的特点,主要表现属"内伤"、病机特点是"湿热毒邪未尽,肝郁脾肾气血虚",病变主要损伤肝及脾、肾,而湿热毒邪又如油入面,缠绵难祛.  相似文献   

6.
狐惑病是因感受湿热毒气或虚火内扰而引起的以口、眼、外阴溃烂为主证,同时伴有皮下结节、关节疼痛、肌痛等症状。可涉及胃肠道、心血管、泌尿系统等。与现代西医的白塞氏病相近。此病是外受湿邪毒气,内因脏腑功能失调,湿热毒邪壅滞为患。早期多为热邪内饶,湿毒熏蒸,为实性。中晚期则以证虚邪恋或本虚标实并见。治疗原则,一般在急性发作期以阻断毒邪对机体的损害,促进毒邪排出为主,使邪祛正安。  相似文献   

7.
袭雷鸣  陈鲁  李燕宁 《新中医》2016,48(1):14-16
手足口病具有暴发性、剧烈性、危重性、传染性、难治性、顽固性之特点,属于中医毒邪的范畴,以湿热毒邪为主。手足口病发病正值夏季,湿热当令,小儿稚阴稚阳之体,素食肥甘,湿热之体,外感邪毒,内外合邪,湿热壅盛,熏蒸肌表,伤及营血,其病乃成。  相似文献   

8.
沈乐 《光明中医》2006,21(4):14-14
痤疮祖国医学称为"粉刺"、"面皰",此症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认为由于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肺胃湿热,复感毒邪而发病.本病是一种多基因性遗传性皮肤病,与毛囊皮脂腺分泌有关.内分泌紊乱,特别是雄激素分泌亢进,毛囊口角化和皮脂分泌增加,加之湿热毒邪的作用,更使皮脂中游离脂肪酸、脂肪酶活跃,反过来双刺激毛囊而使痤疮加重.  相似文献   

9.
从邪毒外侵和正气内虚两方面认识多发性硬化的病因病机。邪毒主要考虑风邪外袭、湿热胶着、痰瘀互阻;正虚有肺气虚、脾气虚、脾阳虚、肝阴虚、肝血虚、肾精不足。  相似文献   

10.
手足口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手足口病又称手足口综合征、是由肠道病毒感染所致的以口腔、手足等部位发生丘疱疹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小儿传染病.本病主要通过呼吸、接触形式进行传播.3—6岁幼童发病较多,多发于夏秋季节.笔者认为该病系由内蕴湿热,外受时邪,留于肺脾心三经而成.小儿肌肤薄弱,腠理不密,极易感受时邪疫毒;又因小儿饮食不节,过食辛热肥甘,以致损伤脾胃,积滞不化,酿成湿热.时行疫毒与内蕴湿热相搏于气分,正气抗邪外出,毒随气泄,邪达肌肤则出现丘疱疹,湿热蕴于脾胃熏蒸于口,故口舌疮疹溃烂.由于病邪多  相似文献   

11.
介绍王小奇教授从脾虚毒滞论治胃癌前病变经验。王小奇教授认为,胃癌前病变是以脾胃亏虚为本,毒邪郁滞为标,由于感受外邪或先天不足等因素导致中焦脾土亏虚,升降失常,气血运行受阻,痰浊、瘀血、湿热内生,诸邪积聚,郁久化毒(痰浊之毒、瘀血之毒、湿热之毒),毒邪阻滞胃腑所致。故在治疗上以固护脾胃为主,同时祛其浊毒;祛痰浊之毒,重在祛湿化痰,佐以温通;祛瘀血之毒,重在活血化瘀,兼以行气;祛湿热之毒,重在清热解毒,辅以温药。如此虚实兼顾,乃能正邪两治,直中其本。  相似文献   

12.
谈毒与痛风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痛风属湿热瘀毒为患。湿热毒邪的产生责之饮食失节、脏腑失调 ,日久酝酿而生。湿热毒邪蒸灼气血 ,血热妄行而为瘀。毒邪内伏 ,不发作可如常人。若毒邪受外邪引动 ,毒阻经络 ,则关节红肿疼痛突发。湿热浊毒易趋下焦 ,关节为经络汇集之处 ,夜间血行迟涩 ,阳入于阴 ,故疼痛多发作于夜间及下肢。毒邪久留 ,若蒸酿气血津液 ,生成痰瘀 ,结于关节、皮肤、肾脏等可成痰核、肿块。毒邪留于肾 ,损伤肾之精气 ,肾脏功能衰退 ,可出现癃闭、关格等证。痛风治疗首当分期。间歇期重用调补脾肾之品 ,绝毒内生之源 ,方选四君子汤、六味地黄汤等。急性发作期重用清解之剂 ,一方面阻断湿热瘀毒对机体的损害 ,另一方面 ,开前后二阴 ,促进毒邪的排出 ,使邪去正安 ,常用金银花、忍冬藤、蒲公英、大黄、土茯苓、车前子等。大黄为治疗痛风急性发作期效著力宏之品 ,可重用之。  相似文献   

13.
胡永芳  程清琳 《河北中医》2006,28(11):863-863,871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由于机体阴阳失调,脏腑蕴热,或五志化火,饮食不节,湿热内生,复感风寒湿热毒邪侵袭,内外相结,邪郁蕴毒;邪毒伤正,气血精液运行失常,痰瘀内生,蕴结化毒。邪毒痹阻经脉肢节,流注骨骱经隧,气血不通而发病。现代医学强调早期用药,不断探索联  相似文献   

14.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丽芳 《陕西中医》2001,22(1):61-62
本病为传染性疾病,乃由于偶失摄养,湿热疫毒内侵,密而不去,伤及肝脾,进而损及正气,瘀阻肝络,逐渐而成。据其临床特点归属于“胁痛”、“积聚”等范畴。 1湿热毒邪留恋湿热毒邪留恋是本病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急性期失治、误治或治疗不彻底,致余邪残留潜伏;病久机体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尤其是脾胃运化失职,又湿热内生;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腻,与热相合,蕴结郁蒸,胶着难解,上郁肺金,中困脾土,下注膀胱,阻遏三焦,致气化不利,水湿内生。湿郁化热,热郁成毒,湿、热、毒邪相互胶结,缠绵难祛。久蕴不解,必从化伤正,从阳明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中医证型分布及其与高危型HPV负荷量的关系.方法 对149例高级别CIN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检测高危型HPV负荷量,探究证型与高危型HPV负荷量的相关性.结果 本病主要证型依次为湿热蕴毒型、外染毒邪型、肝经湿热型.不同证型组间的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92).不同证型组间的高危型HPV负荷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432,P=0.023),肝经湿热型、湿热蕴毒型与外染毒邪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毒型与肝经湿热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级别CIN中医证型以湿热蕴毒型为多,湿热蕴毒型、肝经湿热型CIN出现持续性CIN及进展为宫颈癌的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16.
1 急性发病,湿热毒邪由气入血急性肝炎多见于甲型肝炎,由于感染甲肝病毒而致,与古人所言外感“疫毒”或“湿毒”之邪有相通之处。肝炎病毒好犯肝胆脾胃,病理因素以湿热为主。湿热蕴脾,肝胆失于疏泄,证见发热、口苦、身黄如橘皮色、尿黄  相似文献   

17.
<正> 湿热毒邪内侵是发生肝炎的基本原因.湿热毒邪具有缠绵难愈,易于深伏的特点.因此,针对病因,运用清法治疗本病,直接影响着疗效的优劣,值得加以探讨.本文即在总结古今医家治疗本病的有关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个人体会,提出如下运用要点,供同道参考与指正.清热解毒利湿法的运用要点1.病本于毒,清利兼用解毒:由于本病病因为湿热毒邪内扰.因此,在运用清热利湿药物为主的同时,多数人主张选用某些解毒专药,以加强对湿热毒邪的清解作用.长期以来,至少发现了数十种对肝炎有效的解毒药物,如板兰根、田基黄、虎杖、白花蛇舌草、藏茵陈、红藤、白毛藤、美人蕉根等.这些药  相似文献   

18.
岳红 《陕西中医》1992,13(6):258-259
本文通过对湿热毒邪的致病特性、湿热病的临床特征以及湿热病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分析,认为“湿与气”是湿热病的主要矛盾;指出祛化湿邪、通阳开气是湿热病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9.
赵国荣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勇华 《中医杂志》2008,49(10):879-880
赵国荣教授从医30余年,在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领域学验俱丰.现将其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与治则 赵师认为,湿热疫毒是导致本病的基本病因.正虚不能抗邪,湿热疫毒隐伏血分而成肝著.其表现有湿热浸淫偏于上焦,或偏于中、下焦,或弥漫三焦,以及湿重、热重或湿热并重等证候.由于湿热疫毒隐伏血分,深侵胶固,所以往往迁延不愈.湿热困脾日久则生化无源,后天不济先天,则肾精不足;肝胆湿热,肝阴劫灼、肾水枯竭,甚至气阴两虚,故临床多见有脾肾两虚、肝肾两虚或气阴两虚而湿热毒邪未清等证型.其病位在肝,涉及脾、肾、胃、胆、三焦.  相似文献   

20.
早期肝硬化多是由于湿热毒邪侵袭,病情迁延不愈而逐渐形成的疾病,湿热毒邪消耗肝之阴血,肝脏体阴用阳,肝之疏泄之用,全赖肝之阴血之体,故应重视柔养肝阴;肝病发展到硬化阶段,脾肾功能多已虚损,气血不足,而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无不由气血所充盈、濡养和调节其功能,故气血充足,则利于脏腑功能的恢复,从而达到治疗早期肝硬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