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分析早期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SAH)的优势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aSAH患者100例,依据治疗方式分为介入组(早期介入栓塞,75例)、开颅组(开颅夹闭,25例),对比两组疗效、免疫功能、血压、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评分,并依据MoCA评分将介入组分为认知障碍组、正常组,分析影响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因素。结果 介入组总有效率高于开颅组(P<0.05);术后1周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脑脊液乳酸清除率水平高于开颅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低于开颅组(P<0.05);术后1周、3个月介入组MoCA评分高于开颅组,术后3个月认知障碍、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开颅组(P<0.05);Logistics...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前交通动脉瘤不同手术治疗的效果及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前交通动脉瘤患者30例随机分为介入组和手术夹闭组各15例,2组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介入组给予介入栓塞治疗,手术夹闭组给予开颅手术夹闭治疗,6个月后随访,观察并记录看2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介入组有效率86.7%,手术夹闭组为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认知功能障碍均未得到改善,且治疗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和程度增加;介入组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低于开颅手术夹闭组。结论介入治疗和开颅手术夹闭对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治疗效果相当,但手术夹闭治疗增加术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加重认知功能障碍的程度,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宜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自2009年1~9月,连续入选在我院神经内科急诊就诊,发病72小时内明确诊断的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为开颅动脉瘤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 d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和病死率,采用改良的Ranking量表(modified Ranking Scale,mRS)评定两组患者术后30 d预后不良率。结果 研究中共入选86例患者,其中开颅动脉瘤夹闭术51例,血管内栓塞治疗术35例。两组术后7 dNIHSS评分、GCS评分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颅动脉瘤夹闭组治疗30 d不良预后率(mRS>2分)高于血管内栓塞治疗组(35.3% vs 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1)。结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术的短期预后优于开颅动脉瘤夹闭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手术夹闭与介入栓塞两种术式的疗效及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分析2016年1月~2017年6月113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颅内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介入组患者55例,采用介入栓塞术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组患者58例,采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结果介入组患者手术治疗良好率明显高于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χ~2=7.353,P=0.007);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发生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8,P=0.459);介入组患者在MMSE总分、即刻记忆、延迟回忆评分比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清S100β、NSE、TNF-α水平明显低于术前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患者术后血清S100β、NSE、TNF-α水平低于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栓塞术比开颅夹闭术对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效果较好,术后对患者认知功能损伤较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开颅夹闭与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性大脑中动脉瘤的早期疗效。方法对我科收治的破裂性大脑中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1例)予开颅夹闭术,B组(17例)予血管内栓塞术;比较两组的早期疗效。结果两组术前Hunt-Hess分级、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P0.05)。住院时间、术后脑梗死发生率、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一月改良Rankin评分差异显著(P0.05)。A组无死亡病例;B组1例血管内栓塞术中动脉瘤破裂死亡,1例术后大面积脑梗死死亡。结论破裂性大脑中动脉瘤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后早期患者的症状改善状况优于血管内栓塞术,考虑原因为开颅夹闭术清除了动脉瘤周围的血肿,持续外引流蛛网膜下腔的积血及血性脑脊液。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并与传统开放血管夹闭术进行比较,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血管介入栓塞术)及对照组(开颅血管夹闭术)。共纳入观察组患者176例,对照组患者12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累积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48h外周血炎症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8(IL-8)及IL-10。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DS)评估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累积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具有统计学差异(10.80%,19/176vs 21.67%,26/120;Log-rankχ~2=6.723,P0.01)。术后,两组患者CRP及IL-8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但观察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10水平未见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观察组患者获得轻度(χ~2=4.984,P=0.026)及中度(χ~2=7.878,P=0.005)神经功能缺损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而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χ~2=9.451,P=0.002)。结论血管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近、远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并比较开颅夹闭与介入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围术期指标及临床结局。方法选取头部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为前交通动脉瘤患者5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分为介入组(35例)和开颅组(24例),出院时行格拉斯哥治疗结果评分(GOS)评估患者预后,记录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对比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近期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开颅组,住院费用多于开颅组(P0.05);介入组并发症发病率为2.86%,低于开颅组的20.83%(P0.05)。结论开颅夹闭与介入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近期疗效大致相同,后者在降低并发症、缩短术后恢复时间上更具优势,但手术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告近10年来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开颅夹闭与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对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血管痉挛与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1990~2000年MayoClinic医院连续收治的415例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339例动脉瘤采用手术夹闭,76例采用弹簧圈栓塞。术后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筛查、脑血管造影确诊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情况;平均随访6个月,统计血管痉挛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或死亡情况,以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总的发生率为37%,其中手术夹闭组39%,弹簧圈栓塞组30%,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手术夹闭组比较,弹簧圈栓塞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治疗后交通动脉瘤围术期并发症情况。方法选自我院于2011-06-2016-06收治的后交通动脉瘤患者9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手术组48例和介入组51例。手术组采用瘤颈夹闭术治疗,介入组采用介入栓塞治疗。比较2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 2组急性脑积水、动脉神经麻痹、肺部感染、脑梗死及颅内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认知功能障碍率和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栓塞治疗和外科手术夹闭后交通动脉瘤均具有良好的效果,且预后良好,围术期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采用显微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82例于2014-06—2015-06许昌市第二人民医院接收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栓塞组(n=42)和夹闭组(n=40),栓塞组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夹闭组采用显微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2组疗效。结果治疗后,夹闭组良好率与栓塞组基本一致(P0.05);栓塞组住院时间短于夹闭组(P0.05),同时,栓塞组生活质量评分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24个月,栓塞组的mRS评分显著高于夹闭组(P0.05),并发症、ADL评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栓塞组复发率显著高于夹闭组(P0.05)。结论颅内前循环动脉瘤采取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术治疗,二者疗效相当,但后者手术创伤小,出院时短期预后优于前者,而远期随访患者致残率、复发率高于开颅夹闭术。  相似文献   

11.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认知功能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通过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认知功能的动态评估,探讨认知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颅内前循环动脉瘤100例,并经血管内治疗或开颅夹闭处理。在入院时、出院时和出院后2月以简易智能量表等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10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率入院时37.0%,出院时60.0%,出院后2月38.0%;出院时认知功能损害率高于入院时(P〈0.01)和出院后2月(P〈0.01);认知功能损害主要反应在注意力和计算力、短程记忆和反应速度等方面;血管内治疗组和开颅夹闭组出院时和出院2月时认知功能损害率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不同时间段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前瞻性预防和外科处理措施的改进能提高该类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认知机能障碍是动脉瘤破裂后使病人失能的常见后遗症,故探讨动脉瘤破裂病人术后出现认知机能障碍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动脉瘤破裂手术治疗病人22例。参考病人术前Hunt—Hess分级,SAH Fisher评分及动脉瘤部位,探讨其与病人发生认知机能障碍的关系。结果 并发认知障碍8例;其中前交通动脉瘤表现为5例,左侧后交通动脉瘤2例,左侧大脑中动脉瘤1例。SAH Fisher评分3分6例,2分2例。发病时间:术后8~10d出现5例,14~16d2例,1例病人术后18d发病(已出院)。结论 结果表明,动脉瘤破裂手术病人并发认知功能障碍由多种综合因素导致。临床应早期重视病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降低病人持久性认知机能障碍发病率,促进病人生活自理和社会活动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合并颅脑损伤的临床特征,以此鉴别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方法对我院近三年来收治的5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合并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 4例患者入院后急诊经CTA检查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其中前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l例;1例患者为动脉瘤再次破裂后行CTA检查示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急诊开颅血肿清除及动脉瘤夹闭术2例,动脉瘤夹闭术1例,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1例,药物保守治疗1例。恢复良好3例,重残1例,死亡l例。结论对伴有颅脑外伤史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应注意考虑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可能,以便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介入栓塞及开颅夹闭治疗ACoA破裂的疗效。方法将44例ACoA根据动脉瘤解剖特点、临床表现及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26例,治疗组采用介入栓塞,对照组采用开颅夹闭,比较分析两组疗效。结果介入组成功栓塞17例,再破裂1例,1例因血管迂曲无法栓塞转为开颅夹闭。出院时恢复良好15例,遗有神经功能缺损2例(记忆力减退1例,单侧下肢肌力减退1例)。开颅组成功夹闭27例(1例由介入组转来),术后脑疝2例,神经功能损伤1例(运动性失语),出院时恢复良好18例,遗有神经功能缺损2例(运动性失语1例,精神症状1例),昏迷7例。结论两者均是前交通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治疗方法,介入栓塞术后严重并发症较开颅夹闭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5月威海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6例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患者(共36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36例患者中,行单纯介入栓塞22例,行单纯开颅手术夹闭9例,5例行开颅血管搭桥联合介入栓塞手术。以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评估手术治疗效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临床结局。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成像(CTA)评估影像学结局。结果行单纯介入栓塞的22例患者中,完全栓塞21例;行单纯开颅手术夹闭的9例患者中,成功夹闭8例;5例应用开颅血管搭桥联合介入栓塞的患者均成功吻合血管并达到完全栓塞。36例患者中,9例术后存在非新发的神经功能缺失,1例术后死亡。35例患者出院时的GOS为:Ⅴ级18例,Ⅳ级14例,Ⅲ级3例。35例患者术后2周复查CTA或DSA,显示动脉瘤均消失。术后3~12个月的影像学随访结果显示,动脉瘤复发3例(8.6%),均为行介入栓塞的患者;其余32例未见动脉瘤复发。34例获临床随访1年,mRS 0~1分21例,2分8例,3分3例,4分1例,5分1例,预后良好率为85.3%(29/34);失访1例。结论根据具体病情采用介入栓塞术、开颅夹闭术或开颅血管搭桥联合介入栓塞治疗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预后较好,动脉瘤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介入栓塞与开颅瘤颈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术前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颅内动脉瘤患者12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开颅夹闭组及介入栓塞组各60例;记录术前相关影响因素及术后恢复情况,分析比较性别、年龄、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动脉瘤部位、动脉瘤长轴与颈宽比(AR)、高血压及高血糖等术前影响因素对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的影响。结果年龄是手术治疗的影响因素,60岁以上患者预后明显差于60岁以下患者(P0.05);Fisher分级中Ⅰ、Ⅱ级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Ⅲ、Ⅳ级患者(P0.05);Hunt-Hess分级越高,预后效果越差,但开颅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动脉瘤的部位对预后有显著影响(P0.05),动脉瘤长颈和瘤颈比值(AR)对介入栓塞术组影响较大(P0.05),随着AR值增大采用介入栓塞术的疗效明显好转(P0.05);高血压及高血糖对介入栓塞术治疗的影响较小(P0.05);不同年龄对临时阻断载瘤动脉时间的耐受能力不同,导致其预后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年龄、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及动脉瘤部位是颅内动脉瘤患者开颅夹闭术和血管介入栓塞术术后疗效的共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颅脑损伤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2年来收治的6例颅脑损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了解出血类型与头部损伤的关系,提出创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咏瘤诊断的可能性。结果6例创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经DSA检查证实为颅内囊状动脉瘤破裂出血,其中前交通动脉瘤2例,后交通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分别行血管内栓塞(4例),开颅动脉瘤夹闭(2例)治疗,无再出血,全部治愈。结论颅脑损伤后应注意合并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能性,尤其是基底池或侧裂池出血者。积极的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老年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SAH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与年龄界值的关系。 方法收集武警特色医学中心(原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SAH老年患者212例,分析SAH患者术后1年神经功能预后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SAH预后的相关因素,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影响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年龄界值。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夹闭组和栓塞组,对比2组患者的相关资料。 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高Hunt-Hess(H-H)分级(4~5)、Fisher高分级(3~4)是SAH老年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ROC曲线提示年龄对SAH老年患者不良预后预测的最佳界值为70岁(敏感度:89.3%;特异性:28.4%;准确性:87.7%)。2组治疗方式在入院时H-H分级(1~3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夹闭组(60~70岁、低H-H分级)患者的1年期预后良好率为83.3%,栓塞组为88.3%;夹闭组(>70岁、低H-H分级)患者的1年期预后良好率为18.8%,栓塞组为32.8%;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AH老年患者神经功能不良预后与患者入院时的病情严重程度(H-H分级)及临界年龄(>70岁)相关,而与治疗方式的选取(开颅动脉瘤颈夹闭或血管介入栓塞治疗)无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不同直径颅内动脉瘤行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颅内未破裂动脉瘤42例,根据直径不同分为2组:小型动脉瘤组(最大直径≤5 mm)19例和中大型动脉瘤组23例; 所有患者均采用介入栓塞治疗,出院3个月和6个月进行门诊和电话随访,并通过本院DSA随访,比较2组患者栓塞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等。结果 2组栓塞情况对比,小型瘤完全栓塞率(95.7%)高于中大型组(91.3%)(P<0.05); 治疗后小型组并发症发生率(13.0%)低于对照组(43.5%)(P<0.05); 术后小型组复发率(8.7%)低于中大型组(43.5%); 小型组GOS评分(2.1±0.9)分高于中大型组(1.1±0.5)分(P<0.05)。结论 两种不同直径、不同大小的动脉瘤采用介入栓塞治疗的效果均较好,但治疗小型动脉瘤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