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新突变一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中国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患儿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突变的情况,并为在婴幼儿时期此病的症前筛查提供确诊方法。方法 以患儿及其父母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首先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该基因的启动子和全部18个外显子,然后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方法分析PCR产物,最后对电泳结果异常进行DNA测序。结果 在1个家系中检测出患儿和其父亲LDL-R基因的一种新突变,即在第4外显子的444位碱基发生杂合突变(T→A),相应的氨基酸由半胱氨酸变成终止密码子,其母亲LDL-R基因正常。结论 LDL-R基因此位点的突变可引起FH,PCR-SSCP方法可用于筛查出的高危人群的确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离子通道基因KCNQ1和KCNH2与家族性阵发性房室交界折返性心动过速(FPAVJRT)的关系,以探讨FPAVJRT发生的分子遗传机制。方法:在一个FPAVJRT大家系中,采用PCR直接测序技术,对KCNQ1和KCNH2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和附近的部分内含子进行序列测定。结果:KCNQ1基因存在5种突变,其中2个位于外显子区域,但均为同义突变,另外3个位于内含子区域;KCNH2基因存在3种突变,但均位于内含子区域。结论:在该FPAVJRT家系中,KCNQ1和KCNH2基因存在8种突变,但均为非致病突变,提示KCNQ1和KCNH2基因以外的基因可能才是FPAVJRT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分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的基因突变.方法 收集2004年10月至2006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诊断的1例FH患者,以同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门诊51名血脂正常者为对照.以患者的基因组DNA为模板,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该基因的启动子和18个外显子,对PCR产物进行DNA测序.结果 DNA测序结果发现先证者和其母亲LDLR第4外显子的一种新突变,即编码区外显子第385位核苷酸由G突变为T(G385T),相应的第108位氨基酸由天冬氨酸变化为酪氨酸(D108Y).结论 LDLR基因此位点的突变可引起FH,该突变为LDLR基因的一种新突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临床诊断为遗传性高胆固醇血症纯合子患者所在家系成员的相关基因进行突变检测和分析,探讨该病的分子诊断方法和发病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以该家系中3代共6人的基因组DNA为模板,用PCR对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的全部18个外显子和启动子以及载脂蛋白B-100(Apo B-100)基因3500-3531区域进行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后对PCR产物直接测序。测序结果与Gene Bank中该基因的正常序列对比找出突变,结合该家系成员临床表型证实突变。结果在ApoB-100的3500-3531区域未发现突变,而在先证者LDLR基因的第4外显子发现新的点突变685delA杂合性腺嘌呤缺失和386A〉G杂合错义突变,其父存在685delA杂合性腺嘌呤缺失,其母存在386A〉G杂合错义突变。结论证实家系先证者是存在LDLR突变的复合杂合子,发现的新的LDLR基因突变位点386A〉G和685delA分别来源于父系和母系的遗传,可能是该家系发病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8.
扩张型心肌病是心力衰竭和心脏移植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约占扩张型心肌病的20%~35%,遗传缺陷在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第二代测序技术成熟应用于扩张型心肌病的基因筛查,对扩张型心肌病的分子遗传机制有了新的认识。肌联蛋白基因(TTN)截断突变致扩张型心肌病的机制是目前国外研究的热点,而国内关于TTN截断突变的研究鲜有报道。现就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的遗传特点、TTN截断突变和突变基因的致病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1个家族性免疫球蛋白A(IgA)肾病的家系,并分析其致病基因。方法 调查1个家族性IgA肾病的家系,收集该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寻找致病基因。结果 该家系共有5代26名成员,其中有12名成员临床表现为肾脏受累,6名成员临床表现为蛋白尿,3名成员临床表现为镜下血尿,3名成员肾脏病理活检诊断为系膜增生性IgA肾病。家系先证者基因组DNA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INF2基因c.653G>A(p.R218Q)突变。结论 此家系存在家族性IgA肾病,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INF2基因c.653G>A(p.R218Q)突变,该突变为致病突变。 相似文献
10.
中国汉族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人群MYH7基因Arg723Gly突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eng DD Yang JH Dong NZ Yang XJ Song JP Jiang TB Cheng XJ Li HX Zhou BY Zhao CM Jiang WP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3):208-211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人群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分析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对5个肥厚型心肌病家系的先证者进行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扫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其功能区的外显子片段,双脱氧末段终止法测序。对阳性结果患者进行家系调查,收集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型。结果在1个家系中发现Arg723Gly杂合突变,而正常对照组同一位置未见异常,此为我国患者中首次发现Arg723Gly突变。结论β-肌球蛋白重链可能是我国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常见致病基因之一。Arg723Gly所致肥厚型心肌病外显率高、临床症状出现较早、进展较快、易发生心力衰竭、预后较差,心脏室、房扩大也较常见,是一种恶性突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人群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对基因型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对8个肥厚型心肌病家系的先证者进行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扫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其功能区的外显子片段,双脱氧末段终止法测序。对阳性结果患者进行家系调查,收集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型特点。结果在1个家系中发现Val606Met杂合突变,而正常对照组同一位置未见异常。结论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可能是我国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常见致病基因之一。Val606Met错义突变位于肌球蛋白重链的肌动蛋白结合位点,该部位系肌球蛋白的重要功能区,其临床表型的异质性,提示多因素参与了肥厚型心肌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2例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进行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明确胆汁淤积的具体病因。方法采集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家系成员的病史, 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患者进行基因变异检测, 并对疑似致病性变异的患者及其父母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全外显子测序显示, 患者1(男, 16岁)的ABCB4基因存在源自父亲的c.646C > T和源自母亲的c.927T > A的复合杂合突变;患者2(女, 17岁)的ABCB4基因存在源自父亲的c.2784-1G > A和源自母亲的c.646C > T的复合杂合突变。c.646C > T、c.927T > A、c.2784-1G > A均为既往未见报道的新变异位点。结论本研究的2例患者均为ABCB4基因突变引起的3型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 本研究也丰富了ABCB4的致病变异谱;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为病因分析提供了可靠的诊断工具。 相似文献
13.
14.
15.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复合纯合突变一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检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点突变,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间的关系,探讨其分子病理机制。方法以1例临床诊断为FH纯合子患儿及其父母的基因组DNA为模板,用降落PCR方法,在同一程序中分别对LDL—R基因的启动子和全部18个外显子片段进行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扩增产物直接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并检索FH突变数据库(www.ucl.ac.uk/fh)。此外采用PCR-限制性内切酶技术,检测载脂蛋白(Apo)B100基因Q3500R突变,以排除家族性Apo B100缺陷症。结果该患儿及其父亲第4外显子发生Cys^122→Tyr(C122Y)杂合错义突变,同时患儿及其母第9外显子发生Thr^273→Ile(17383I)杂合错义突变,因此该患儿LDLR基因第4、9外显子各存在一个杂合突变,上述突变尚未在FH突变数据库见到。未检测出患儿及其父母Apo B100Q3500R突变。结论此患儿为LDL—R基因存在C122Y、T3831合纯合突变并分别来自其父母;以上两位点突变可引起FH;是FH患者LDL-R基因的一种新突变类型。 相似文献
16.
心肌球蛋白重链基因Arg719Gln突变与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调查中国人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β-肌球蛋白重链(β-MHC)基因突变情况,评估中国人肥厚型心肌病临床特点与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对5个独立的肥厚型心肌病家系进行β-MHC基因突变扫描,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扩增β-MHC基因3-27及40号外显子,通过单链构像多态性及测序检测突变,采用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检测其他家系成员。结果:发现一家系先证第19号外显子聚合酶链反应产物单链构象多态性异常,测序分析表明该患β-MHC基因第719密码子位置发生G→A转换,使精氨酸(Arg)变为谷氨酰胺(Gln)。该患临床表现胸痛,心悸及反复发作晕厥,超声示室间隔轻度不对称肥厚和左房扩大,母亲及姐姐皆有相似临床症状且都已于38岁猝死。此外,在其他4个家系中还发现了位于β-MHC基因上的ACT63ACC,TTT244TTC多态位点,但与疾病无明显相关。结论:β-MHC基因Arg719Gln错义突变位于肌球蛋白重链的头杆结合部,该部位系肌球蛋白的重要功能区。该突变表型症状重,发病早,预后差,并与心房扩大和心房纤颤相关,提示该突变是致肥厚型心肌病的恶性突变,另一方面,研究表明同一突变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预后,结合其他4个家系均未发现错义突变的结果,支持肥厚型心肌病的异质性遗传特点。 相似文献
17.
Brugada综合征相关基因SCN5A新突变位点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中国人Brugada综合征相关基因SCN5A突变情况。方法 利用多聚酶链反应及DNA测序对1个Brugada综合征家系SCN5A基因的全部28个外显子进行基因检测。结果 在国内外已知突变点均无突变,发现1个新的错义突变位点(A5471G),其相应的氨基酸改变为N1774S。结论 在中国人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SCN5A基因上发现1个新的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1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先证者及其4代家系成员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突变,探讨该家族FH可能发病分子机制.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临床资料和基因组DNA,以基因组DNA为模板,用PCR方法扩增LDL-R基因的启动子和全部18个外显子,PCR产物进行限制性内切酶技术结合DNA测序,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与Gen Bank比对寻找突变;采用PCR-DNA测序技术检测apoB100基因R3500Q、R3531C和R3500W位点以及枯草溶菌素转化酶9(PCSK9)基因,以排除家族性apoB100缺陷症和PCSK9基因突变.结果:先证者及其部分家系成员第6号外显子发生Cys276X杂合无义突变,为半胱氨酸改变为提前终止密码子,使终止密码子在第276位提前出现,为致病性突变,国内尚无报道;另外,第15号外显子发生Arg744Arg同义突变.其母未发现上述突变,未检测出患者及其家系apoB100基因R3500Q、R3531C和R3500W突变以及枯草溶菌素转化酶9基因突变.结论:此患者及家系LDL-R基因存在Cys276X无义突变,可能是FH的致病突变,该突变是我国FH患者LDLR基因的一种新突变类型. 相似文献
19.
HERG基因新突变与家族性QT延长综合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对一祖孙四代的QT延长综合征(LQTS)家系进行临床研究及分子遗传学分析,并揭示该家系成员基因型与基因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搜集整理先证者及该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采用PCR-SSCP进行基因突变位点的初步检测,并应用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该家系26例中达到临床诊断标准者6例,可疑诊断1例,其共同的心电图特征为:QTc≥0.46s,T波宽大双峰,U波明显,基因检测结果表明,7例成员HERG基因的10号外显子均出现一个新的单碱基的转换突变(CGA2587TGA),该无义突变导致快速激活延迟整流性钾通道(IKr),缺失了296个氨基酸,结论:该研究发现了LQTS一个新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并验证了LQTS2型患者的心电图特点,推测该家系中致病基因携带者心电图U波的出现可能同IKr蛋白质C末端的缺失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中国北方汉族人群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分析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对4个肥厚型心肌病家系的先证者以及90名健康人进行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扫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其功能区的外显子片段,双脱氧末段终止法测序。对阳性结果患者进行家系调查,收集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型。结果在1个家系中发现Arg694Leu杂合突变,而正常对照组同一位置未见异常,此为我国患者中首次发现Arg694Leu突变。结论β-肌球蛋白重链可能是我国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常见致病基因之一和主要致病基因之一。Arg694Leu所致肥厚型心肌病外显率较高,临床症状出现较晚,进展慢,预后较好,猝死及心腔扩大少见,是一相对良性突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