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艾曲泊帕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住院应用艾曲泊帕治疗的75例IT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75例患者中男25例、女50例,中位年龄44(19~66)岁,治疗前血小板计数(PLT)中位值13(1~66)×10~9/L,治疗后第2周、第4周、第3个月及第6个月PLT中位值分别为29(1~286)×10~9/L、57(3~616)×10~9/L、67(3~300)×10~9/L、92(10~397)×10~9/L,明显高于治疗前PLT水平(均P=0.00);治疗总有效率81.33%(61/75例);PLT≥30×10~9/L的中位时间为14(3~42)d。(2)不同艾曲泊帕剂量组间的体重或BMI水平比较发现均不影响药物的起效剂量,P0.05。36例患者既往接受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11例为rhTPO治疗有效),结果显示rhTPO治疗是否有效不影响艾曲泊帕的疗效,P0.05;另外,艾曲泊帕的疗效在不论血小板抗体阳性与否以及巨核细胞数目增多或正常组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分别为81.82%vs 75.00%、87.88%vs 76.19%,均P0.05。(3)肝脏转氨酶及胆红素升高为最常见的艾曲泊帕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经治疗后均恢复正常或回至基线水平;期间发生血小板升高相关脑梗死1例。结论:艾曲泊帕对于ITP患者有效率高,为快速提升PLT水平、降低出血风险,推荐成人患者可选50mg剂量起始,同时联合预防性保肝治疗。但艾曲泊帕停药后维持作用时间短暂、费用较昂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升血小板胶囊联合花生衣提取液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09—2017-06接受治疗的80例IT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签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泼尼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升血小板胶囊联合花生衣提取液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65.0%(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23.11±19.33)×10~9/L和(75.56±17.55)×10~9/L,都明显高于治疗前的(30.43±12.83)×10~9/L和(31.00±11.93)×10~9/L(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小板计数也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CD8~+值明显降低而CD4~+值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CD4~+和CD8~+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升血小板胶囊联合花生衣提取液治疗ITP患者能提高患者血小板水平,改善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脾切除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行脾切除术治疗的ITP患者,统计分析患者的疗效,包括显效、良效、进步、无效,并对性别、年龄、脾脏大小、对激素治疗的反应、术前病程时长、术前血小板计数、手术方式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1例患者中,25例采用腹腔镜术式,6例采用开腹手术;中位随访时间29个月,显效21例(67.7%),良效5例(16.1%),进步3例(9.7%),无效2例(6.5%),无一例死亡。年龄≤30岁的患者显效率明显高于年龄30岁的患者(P=0.046),术前血小板计数≥20×10~9/L的患者显效率明显高于术前血小板计数20×10~9/L的患者(P=0.018)。结论:脾切除术是一种治疗ITP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年龄小于30岁和术前血小板计数高于20×10~9/L是对ITP脾切除术疗效有利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脾大部栓塞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例难治性ITP住院患者,给予脾大部栓塞治疗。结果:12例患者治疗后1周,血小板显著升高,达(123~257)×109/L,缓解率100%。随访时间12个月,显效2例,血小板长期维持正常水平。良效5例,血小板计数长期维持(50~100)×109/L。5例于3~6个月复发,其中2例再行激素治疗后有效;1例CT显示脾脏栓塞面积不足50%,行第2次脾栓塞并维持小剂量激素控制较好。另2例口服硫唑嘌呤,并小剂量泼尼松,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对于难治性ITP患者,脾大部栓塞治疗可能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真实世界应用阿伐曲泊帕治疗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PLC)患者血小板(PLT)减少症的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2021年1月~2022年8月我院诊治的肝硬化和PLC并发PLT减少症患者36例(轻、中、重度PLT减少分别为3例、26例和7例),均接受阿伐曲泊帕治疗5 d,部分患者另接受输注血小板或合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和重组人白介素11(IL-11)治疗。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治疗应答的因素。结果 在治疗后,外周血PLT计数为(65.1±44.0)×109/L,显著高于基线水平【(30.1±12.6)×109/L,P<0.001】;治疗后PLT计数升高峰值出现在(10.5±3.7) d;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Meld评分是预测阿伐曲泊帕治疗应答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应用阿伐曲泊帕治疗可有效提高肝硬化和PLC并发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PLT计数水平,Meld评分低的患者治疗应答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艾曲泊帕对标准治疗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无效或停用后复发的结缔组织病(CTD)相关血小板减少的患者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22年6月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艾曲波帕治疗rhTPO无效或复发的4例CTD相关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对艾曲波帕治疗结缔组织病相关血小板的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4例患者使用艾曲波帕2周后血小板计数均可升至30×109/L以上, 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的中位时间为32(14, 41)d, 此后艾曲波帕逐渐减量仍能维持血小板计数正常, 有助于减量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 用药期间未见不良反应。结论艾曲波帕对rhTPO治疗无效或停用后复发的CTD相关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合并心肌梗死特点、治疗及预后,为临床实践积累经验。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03-01至2015-07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0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合并心肌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入院主诉、既往史、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抗血小板药物、降血小板治疗、预后等情况。结果:10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4例,均为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平均年龄(55.3±9.7)岁。急性心肌梗死7例,陈旧性心肌梗死3例。入院时血小板3例(500~599)×10~9/L、1例(600~699)×10~9/L、3例(700~799)×10~9/L、1例(800~899)×10~9/L、1例(900~999)×10~9/L、1例大于1 000×10~9/L。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射血分数≤50%5例、50%5例。冠状动脉造影示累及前降支9例,累及回旋支2例,累及右冠脉5例。所有患者术前接受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4例患者术前服用羟基脲治疗20~30天,术后无心血管事件;6例患者术前未服羟基脲降血小板治疗,术后1例因发作心绞痛再入院,2例冠状动脉病变进展。结论:介入治疗前、后应用降血小板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应激性高血糖(SH)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指导AMI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6年11月在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AMI患者157例,根据入院时血糖水平和有无糖尿病史分为SH组37例,血糖正常组80例,糖尿病组40例。检测入院时,7、30d血小板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压积、大血小板比率等。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比较3组指标差异。结果血糖正常组和糖尿病组入院时血小板计数较SH组明显降低[(213.73±51.14)×10~9/L、(203.36±56.65)×10~9/L vs(237.75±67.51)×10~9/L,P0.05],糖尿病组入院30d血小板计数较SH组明显降低[(187.15±47.22)×10~9/L vs(222.00±67.22)×10~9/L,P0.05]。糖尿病组入院7d血小板压积较血糖正常组明显降低(0.17±0.09 vs 0.23±0.11,P0.05)。SH组入院30d血小板计数较入院时和入院7d明显降低[(222.00±67.22)×10~9/L vs(237.75±67.51)×10~9/L、(243.45±55.73)×10~9/L,P0.05],血小板压积较入院时明显降低(0.17±0.07 vs 0.25±0.08,P0.05)。结论 AMI合并SH时患者血小板活化增加,聚集能力增强,应强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3岁以下婴幼儿重症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SITP)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为该年龄段SITP患儿临床联合应用rhTPO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收集3岁以下联合应用rhTPO治疗的SITP患儿治疗前后相关临床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其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①共有55例3岁以下SITP患儿纳入本研究,其中男37例,女18例;中位月龄为19(1.37~34.50)个月;中位病程为0.67(0~12)个月;41例(74.5%)为新诊断的ITP,11例(20.0%)为持续性ITP,3例(5.5%)为慢性ITP。患儿基线血小板计数为6(1~9)×10~9/L。出血情况:Ⅱ级42例,Ⅲ级11例,Ⅳ级2例。②患儿均为联合用药,其中10例rhTPO单独联合丙种球蛋白,45例同时联合激素及丙种球蛋白。③给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及停药后第7天,血小板中位计数分别为17(0~121)×10~9/L、63(1~349)×10~9/L、91(4~996)×10~9/L、176(11~1 687)×10~9/L及129(1~697)×10~9/L。在给药第7天、第14天及停药后第7天,患儿总有效率分别达76.0%、90.2%、73.9%。④在联合应用rhTPO第3天有6例患儿出血评分降为0级,第7天有11例患儿出血降为0级,其余患儿在停药7天出血降为0级。⑤未观察到发热、皮疹等与rhTPO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结论:rhTPO可协同免疫治疗,迅速有效提高婴幼儿SITP患儿血小板水平,帮助其度过危险期,有望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术后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并评价其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3-01至2013-12在阜外医院择期PCI患者8 271例,根据术后血小板计数水平分组,以血小板计数150×10~9/L为界将患者分为血小板正常组(血小板计数≥150×10~9/L,n=7 617)及血小板减少组(血小板计数150×10~9/L,n=654),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及平均随访30个月的远期预后情况,并分析血小板减少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8 271例患者中,PCI后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共654例(7.91%),其中轻度血小板减少(100×10~9/L~150×10~9/L)共634例(7.67%),中、重度血小板减少(100×10~9/L)20例(0.24%)。平均随访30个月,与血小板正常组相比,血小板减少组的全因死亡率(2.3%vs 1.0%P=0.0086)及心原性死亡率(1.2%vs 0.5%P=0.0261)均明显增加。其中,中、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心原性死亡率增加约13倍(HR=13.578,95%CI:1.812~101.750)、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增加约7倍(HR=7.765,95%CI:1.064~56.679)、心肌梗死发生率增加约11倍(HR=11.309,95%CI:2.749~46.530)。结论:择期PCI患者术后获得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高,并与患者远期全因死亡及心原性死亡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低剂量与传统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8月31日在本院就诊的初治和既往激素敏感的复发ITP患者(n=49)给予口服醋酸泼尼松0.5 mg/(kg·d),治疗3~4周,随后激素缓慢减量。同期接受醋酸泼尼松传统剂量[1 mg/(kg·d)]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46)。随访资料收集截止期2014年8月31日。动态观察血小板计数,并监测生化指标、出血症状,记录不良事件。结果:低剂量组和传统剂量组治疗总体有效率(ORR)分别为81.6%和82.6%,其中初治的有效率分别为73.0%和80.0%,复发的有效率分别为94.7%和86.7%,2组间均没有统计学差异。2组患者血小板计数达到≥50×109/L和≥100×109/L中位时间均为2周,无统计学差异。血小板计数≥50×109/L维持时间大于6个月和12个月者,低剂量组分别为51.0%和30.6%,传统剂量组分别为45.7%和34.8%,没有统计学差异。2组患者治疗后出血表现均显著改善(均P<0.001)。结论:低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成人ITP疗效与传统剂量者相当,患者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绝对值(ALC)对于成人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评估预后提供新的理论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成人新诊断的ITP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指标,总结其临床特点,探讨ALC对于疾病预后的影响,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52例新诊断ITP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50.5(27.0~63.0)岁;其中男62例,女90例,男∶女为0.69∶1.00。中位随访时间9.75(3.88~25.00)个月,复发24例(15.78%)。以疾病复发作为终点得到外周血ALC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ALC的截点值为1.070×10~9/L,曲线下面积为0.604(95%CI 0.491~0.717)。以1.070×10~9/L为界,分为高ALC组和低ALC组,2组临床特征比较显示,高ALC组合并高血压患者比例明显高于低ALC组(P=0.006),其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影响疾病复发的临床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LC1.070×10~9/L是影响新诊断的成人ITP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4)。结论:对于新诊断的成人ITP患者,较高的淋巴细胞计数对于疾病复发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和早期诊断。方法纳入2011年2月至2015年5月成功行介入封堵术的PDA患者80例,其中男17例(21.2%),年龄0.6~66.0(17.5±17.1)岁。根据封堵术后血小板计数绝对值分组,血小板计数100×10~9/L为严重血小板减少组(14例),血小板计数≥100×10~9/L为非严重血小板减少组(66例),收集患者缺损直径、封堵器直径、体表面积(BSA)等资料,分析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结果严重血小板减少组患者封堵器直径[18.0(14.0,30.0)mm比12.0(6.0,18.0)mm,P0.001]、缺损直径[10.0(6.0,18.0)mm比4.0(2.0,9.0)mm,P0.001]、封堵器直径/BSA[21.0(8.9,43.7)mm/m~2比10.7(3.2,32.8)mm/m~2,P0.001]、封堵前肺动脉收缩压[(99.1±21.4)mm Hg比(45.2±16.3)mm Hg,P0.001]、封堵后肺动脉收缩压[(51.9±15.8)mm Hg比(38.3±18.6)mm Hg,P0.05]显著大于非严重血小板减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严重血小板减少患者封堵术后第2天全部血小板减少,其减少相对值为7.0%~86.0%(45.0±23.0)%,绝对值为36.0×10~9/L~191.0×10~9/L[(92.0±66.0)×10~9/L],封堵后第3天13例(92.9%)患者封堵术后血小板绝对值减少至100×10~9/L以下,其减少相对值33.0%~93.0%(66.0±20.0)%,绝对值为16.0×10~9/L~147.0×10~9/L[(61.0±39.0)×10~9/L]。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封堵术前血小板计数(OR 1.009,95%CI 1.001~1.018,P0.05)、封堵器直径(OR 1.257,95%CI 1.069~1.478,P0.01)为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结论 PDA封堵术后严重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是封堵术前血小板计数和封堵器直径。对封堵器直径超过14 mm的患者,术后第2天复查血液分析,如较术前降低,术后第3天再次复查血液分析,可及时发现严重血小板降低患者,排除低危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成人早期前体T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ETP-ALL)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71例成人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根据免疫表型定义ETP-ALL,分析其临床特征和疗效。结果:71例成人T-ALL中有15例(21.1%)ETP-ALL患者。与其他T-ALL患者相比,ETP-ALL的中位年龄、血小板计数更高(31岁∶21岁,P=0.008;102×10~9/L∶55×10~9/L,P=0.015),而白细胞计数显著更低(8.5×10~9/L∶53×10~9/L,P=0.008)。二代测序筛查4例患者基因突变,检出JAK3、JAK1、ETV6、DNMT3A、p53等突变,其中3例有JAK3突变。与其他T-ALL患者相比,ETP-ALL患者1个疗程诱导治疗完全缓解率低(46.2%∶73.9%,P=0.059),第1个疗程和第2个疗程微小残留病阳性率高(84.6%∶50.0%,P=0.026;72.7%∶27.9%,P=0.006)。ETP-ALL与其他T-ALL患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及总生存率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24%,P=0.471;27%∶19%,P=0.515)。结论:成人ETP-ALL早期治疗反应差,MRD阳性率高。  相似文献   

1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常见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由于患者血循环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致使血小板破坏增多而引起。本病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慢性型患者约90%为成人,其治疗目前仍以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和脾切除为主要措施,但约15%~30%对激素和脾切除治疗无效或不能为患者接受(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此种难治性ITP 的治疗现已成为临床上的一大问题。本文就其治疗现况作一概述。ITP 的治疗方法一、激素和脾切除治疗无效,血小板计数(BPC)不能维持安全范围[(20~30)×10~9/L]的患者,可采用下述治疗。1.长春生物碱早期研究用长春花碱(VLB)或长春新碱(VCR)静脉注射,10/88例(11.4%)完全缓解持续0.5~4年,31/88例有暂时疗效,47例无效。另报道6/28例完全缓解。近年来  相似文献   

16.
丙种球蛋白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9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静脉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9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ITP)患者,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9例ITP患者符合首届中华血液学学会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男1例,女8例。中位年龄34.7(16~58)岁。初治2例,复治7例。复治病人都曾接受过正规激素治疗,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2例,脾切除术后复发1例。病程中位时间165天(1.5月~16年)。临床上都有明显的出血症状,多为皮肤、粘膜出血点及瘀斑,有口腔粘膜血泡4例,月经过多3例,血尿1例。治疗前血小板计数11.8±3.22×10~9/L[(8~18)×10~9/L]、PAIgG135.9±74.4ng/10~7,plt(56~320ng/10~7plt)。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妊娠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围产期结局,并研究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与临床疗效的关系,评估TPO水平测定是否可以作为糖皮质激素疗效的预测因子。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妊娠合并ITP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治疗方案、血小板数量、分娩时孕周、分娩方式、麻醉方式、失血量及血小板输注量、死胎率等。ELISA法测定血清TPO水平,检测20例妊娠合并ITP组与10例健康孕妇组的TPO水平,同时比较妊娠合并ITP患者中糖皮质激素有效组与糖皮质激素无效组的TPO水平。结果:35例患者中,12例同时接受糖皮质激素及静脉丙球治疗,3例单用糖皮质激素,20例未接受治疗。母亲血小板计数与婴儿出生时血小板计数无相关性。仅1例婴儿血小板计数小于30×10~9/L。本研究中出现2例死胎,无母亲死亡。妊娠合并ITP患者TPO水平为(727.00±677.53) pg/ml,健康孕妇TPO水平为(92.56±69.60) ng/m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例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的妊娠合并ITP患者的TPO水平显著低于9例糖皮质激素无效的妊娠合并ITP患者[(106.32±42.14) pg/ml∶(1 367.49±411.49) pg/ml,P=0.039]。结论:对大多数妊娠合并ITP患者而言,在血液科、妇产科、儿科及麻醉科医生的共同监测下孕期及围产期结局良好。血清TPO水平测定有望成为糖皮质激素疗效的预测因子,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治疗及药物毒副作用,但仍需要在大规模随机研究中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8.
12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输注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临床血小板输注的指征.方法:比较122例ITP患者输注血小板和未输注血小板的临床转归;比较血小板输注前及输注24 h后血小板计数.参照PAIg,分析抗体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相关性.结果:67例未输注血小板的患者中,有2例PLT<10×109/L的患者发生严重出血危及生命,55例输注血小板的惠者,有17例(31%)PLT较输注前降低,其中7例输注后PLT<10×109/L,未发生严重出血;ITP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86%,PAIg升高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升高,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如无明显的出血症状,ITP血小板输注指征建议PLT<10×109/L,应输注少白细胞同型单采血小板制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慢性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慢性难治性ITP患者皮下注射rhTPO 1.0μg/kg,1次/d,疗程14 d。结果 82例患者用药前血小板计数中位数为15.5(6.0-24.0)×109/L,给药起(5、7、15)d时分别升至27.5(16.0~47.0)×109/L、35.0(20.5-78.0)×109/L和77.0(41.8-119.5)×109/L,与用药前相比(P值均<0.01)。停药后血小板计数逐渐回落,至给药起第28天,血小板计数中位数降至76.5(35~120.3)×109/L,但仍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近期有效率85.3%,其中显效58.5%(血小板≥100×109/L,无出血症状),良效26.8%(血小板升至50×109/L或较原水平上升30×109/L以上,无或基本无出血症状)。仅3例出现轻微临床不良反应。16例中1例在给药起21 d和28 d的血清中检测出低滴度抗TPO抗体,但不具有中和活性。结论 rhTPO可一过性升高慢性难治性ITP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白血病患者预防性输注机采血小板的效果。方法 41例白血病患者,采用ABO同型输注机采血小板,且均在30 min内输注完毕。按照输血小板前血小板计数分为A组(血小板计数<10×109/L)、B组[血小板计数为(10~20)×109/L],对两组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的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41例白血病患者共预防性输注机采血小板126例次,输注后有效率均达到80%。A、B组分别预防性输注66、60例次,输注前血小板计数分别为(6.29±2.02)×109/L、(13.07±2.95)×109/L,输注后血小板计数分别为(21.71±11.37)×109/L、(28.12±11.72)×109/L,输注后24 h血小板增加校正指数(CCI)分别为(12.54±8.94)×109/L、(13.38±10.16)×109/L,有效率分别为80.3%、80.0%,两组输注后24 h CCI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白血病患者预防性输注机采血小板可提高其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能够有效预防出血;以10×109/L作为白血病患者预防性输注阈值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